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歌劇「波希米亞人」

我的唱片庫裡,由不同的音樂家擔綱的「波希米亞人」(La Boheme),CD有四套,DVD有一套,LD有一套,錄影帶有一套,都算發燒得厲害。

「波希米亞人」是我第一齣坐在音樂廳中欣賞的歌劇,也是第一套擁有的歌劇唱片——60年代Mirella Freni和Nicolai Gedda合演的精彩版本——當時還是Angel牌的黑膠唱片哩,所以對我的意義特別重大。

La Boheme是近代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的傑作,劇名除了「波希米亞人」的直譯,還有「藝術家的生涯」和「繡花女」等的中譯名字。

普契尼佳作如林,人所共知的還有Madama Butterfly(蝴蝶夫人)、Tosca(托斯卡/紅伶血)、Turandot(杜蘭朵)等等。他喜歡用外國背景的情節來創作歌劇,「波希米亞人」的故事不發生在波希米亞,而在法國巴黎的「拉丁區」。歌劇改編自法國Henri Muger的小說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波希米亞人的生活境況)。

所謂「波希米亞人」,是那些「窮風流、餓快活」、用波希米亞吉普賽人的態度來生活的藝術家。巴黎拉丁區正是他們的集中地,倒有點像布市的West End,破破爛爛,但很有文化氣息;我遊巴黎時在那裡玩過半天,吃餐、喝咖啡都很便宜,很是不錯。

「波希米亞人」是「最好聽」的歌劇,一段接一段的悅耳旋律,尤其是第一、二幕,可謂永遠聽不厭。它有浪漫的情節和一個令人惆悵的結局,最能感動觀眾,也是學聽歌劇最佳入門選擇。在1897年首演時,擔任指揮者並非別人,正是後來成為一代宗師的托斯卡尼尼(Auturo Toscanini),當年才28歲。可惜初次公演,樂評家對劇本冷言冷語,幸而未至於「卡門」初演的「劣評如潮」一般慘情。不出一兩年,「波希米亞人」的演出處處轟動,自此成為最叫座的歌劇
,至今仍是一樣,可見樂迷的喜愛程度。

「波希米亞人」最初的構思是三幕劇,用現在的第二幕-----描寫一班窮藝術家在拉丁區的餐館吃喝的情況來開始的。普契尼後來加上第一幕,交待男女主角的邂逅經過,成為四幕劇。這一幕,是歌劇中最動人的,要是沒有了,那是樂迷多大的損失!

第一幕

場景是四個窮光棍居住的破公寓:他們是詩人魯道夫、音樂家桑納德、畫家馬賽羅和哲學家柯林。天氣寒冷,他們又窮,要靠其中一人變賣東西才有錢弄一點吃的。他們已欠租多月,屋主班諾瓦上門來催租,卻被他們施計揶揄一頓哄走了。他們得意洋洋之餘,其中三人外出遊蕩,魯道夫留守在家。此時有人叩門,原來是楚楚可憐的繡花女咪咪耐不住外邊的嚴寒天氣,快支持不住了,想進來歇一下。這時風吹熄了蠟燭,咪咪昏倒地上。魯道夫把她救醒,望著她秀美的面龐,登時動了真情,唱出著名的詠嘆調:「妳那冰冷的小手」;咪咪接唱詠嘆調「他們叫我咪咪」,兩首曲子旋律之美到了極點。各人回來,在門外叫魯道夫下樓尋歡作樂,魯道夫和咪咪依偎著前往。

第二幕

拉丁區的街景,但見人來人往,十分熱鬧,魯道夫介紹咪咪給各人認識,大家坐下談笑。忽然人群中一陣哄動,原來畫家馬賽羅的前度女友──煙視媚行的穆瑟塔出現了,在她旁邊陪著小心的是一個老議員冤大頭。她發覺馬賽羅也在座,故意唱出潑辣的「我單獨走路時」來氣他(圖二),馬賽羅激情地隔著人群對答,兩人舊情復熾。穆瑟塔略施小計把老頭兒支開,兩人擁抱在一起。侍者端來帳單,各人發覺不夠錢結帳,徬徨之際,遊行隊伍湧至,各人乘混亂逃去。老頭兒回來,剛好接到侍者的帳單,氣極昏倒。

我覺得「波希米亞人」最精采的是第一、二幕,可能和我不大喜歡悲劇有關吧。第三、四幕不詳細介紹了,簡述如下:

第三幕

街景,魯道夫和咪咪、馬賽羅和穆瑟塔都吵了架,十分痛苦。魯道夫和咪咪最後唱幽怨的告別歌,同意兩人暫不見面。

第四幕

室景,穆瑟塔扶著重病的咪咪上樓來,讓她臥床休息。天氣很冷,有情有義的穆瑟塔出外把首飾典當,買來暖手筒和藥物給咪咪,可惜紅顏薄命,咪咪香銷玉殞,魯道夫狂叫「咪咪!......」

「波希米亞人」的CD版本有很多,我最喜歡的是兩件古董:

1956年,Victoria de Los Angeles(咪咪)和Jussi Bjorling(魯道夫),雖然是單聲道,效果已十分靚,Sir Thomas Beecham指揮的錄音。

1964年,Mirella Freni(咪咪)和Nicolai Gedda(魯道夫),Samuel Schippers指揮的錄音。

純聽CD已經很享受,聽不懂意大利文,可以看著附CD的歌詞來聽。

影碟也有很多,有字幕的方便。我喜歡的又是古董,1967年的柴飛拉里導演,卡拉揚指揮的版本,又是Mirella Freni(咪咪),和Gianni Raymondi(魯道夫)。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