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英國人最初是通過絲綢之路,從中國學得喝茶的,三四百年前又從海路開發殖民地時,從印度傳入「錫蘭紅茶」,發展成獨特的喝茶之道。
有人可能對英國式的「紅茶+牛奶+糖」不以為然,認為是不懂得享受的真正香味,直是煮鶴焚琴,不值一哂云云。這種「大中華沙文主義」,我認為未必正確;「加糖加奶」的喝茶法在印度源遠流長,而印度文化絕對可以和中華文化平起平坐。何況「奶茶」用的是特種的「紅茶」,並非中國的普洱紅茶或龍井綠茶,也有相當的學問,值得研究一下。
廣東人認為西洋紅茶「削胃」,空著肚子時喝淨紅茶有害無益,如此一來,加糖加奶倒是把它「潤滑」一下,英國人和印度人的喝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現時在規模較大的超級市場,茶葉貨架上羅到五光十色的紅茶品種,使人花多眼亂目前要購買精品,卻必須訪尋夠規模的Gourmet Food店。
沏靚紅茶,首先要踢出局的便是「即沖茶包」。用茶包吊在茶杯之中加開水,格調已低了幾級,有如用紙杯喝香檳!「淪落風塵」到要被輾碎入茶包的茶葉,無論是甚麼名牌,再好也好不到那裡去。
茶葉最重要的是「來源」和「牌子」。來源方面我還是最信任錫蘭的出產(錫蘭今日叫做「斯里蘭卡」)。在貨架上最容易見到的英國牌子Lipton,Twining其實都是錫蘭的原料混和而成。
種植茶葉,和任何農產品一樣,最重視土壤和氣候,不同的出產地,品質差一些便是差一些,無謂辯駁。但同是錫蘭出品,為甚麼不同牌子有品質區別和價錢的高低呢?這牽涉到個別廠家買手的選料和師傅混合的本領。
你選購一盒茶葉,盒子上一定標明是English Breakfast Tea,Earl Grey,Darjeeling,Queen Mary,還是Prince of Wales,其實都是代表不同處方的混合品,師傅手法的高低當然就左右到喝起來的味道啦!「一分錢一分貨」,這世界沒有奇蹟的。
一般來說,幾個英國大路名牌都有一定的水準。法國人是美食權威,他們調製的紅茶也有獨到之秘,價錢定得高,絕對值得;買得到是你的運氣,見到時快些數銀兩入貨,不要「手軟」!
喝茶最重溫度正確。尤其是一小杯的喝,若然一加冰箱冷藏的牛奶,溫度驟二三十度,成為溫吞奶茶,香味盡失。據聞英國人的「禮儀」,必要在先放奶再放糖,次序先後不能互調,否則便會受人白眼,認為不懂他們的「茶道」云云。但加了凍奶的茶不冷不熱,再加糖一搞拌,不但難以溶解,而且廣東人認為容易引起肚瀉。自己在家享受,可不必受此「洋罪」,請參考以下的方法:
有年筆者往印度旅遊,看到路邊的奶茶檔口,煮著一鍋熱氣騰騰的紅茶,另有一鍋熱著的牛奶。有人光顧,檔主在杯中放適當的茶和奶的分量,便是一杯好茶。我們在家中可以這樣:
1. 杯子先用熱開水浸熱;
2.牛奶先用小容器取適當分量,往微波爐一送,時間要自己掌,握以不要煮沸為度。
3. 與此同時,另外用茶壺泡茶;要效法潮州人的方法,先放茶葉注滿沸水,等幾秒鐘便馬上全部倒去不要,再加沸水靜待一兩分鐘便是一壺靚茶。個中奧秘是,第一通沸水把茶壺的溫度提升,另外茶葉經過和第一輪的沸水接觸,在第二輪可迅速散發其香味。
嫌麻煩的懶人還有以下三個方法,根據我的經驗,效果也不錯:
1. 把茶葉當作咖啡粉,用電coffee maker做茶。(味道特濃!)
2. 用咖啡plunger做茶(省回隔茶葉的程序,但記得plunger和茶杯都要「預熱」)。
3. 茶葉加冷水,茶壺放進微波爐,一按鈕便可以。時間長短要自己試驗,水不要放得大滿,否則茶葉和水噴得一塌糊塗,要省工夫變成要大清洗,得不償失。
香港茶餐廳的港式奶茶,其實用的是最下價的茶葉-----根本不是葉,而是磨成粉末的批發貨-----用茶袋放入大量茶葉來泡(所謂「絲襪」奶茶) ,有關港式奶茶調製秘法人說人殊,有人說加中國普洱茶葉、有人說加碎雞蛋殼,用的奶則肯定是Full Cream的下價罐頭淡奶(其實是「濃」奶---Condensed Milk),講真,不健康之至,但很好飲!如過是「凍檸茶」和. 「凍奶茶」,更是用濃濃的隔夜茶,更不健康,但更好飲.....人生真是矛盾!
最後,介紹我自創的「印度奶茶」做法:到印度雜貨店買泡茶用的masala香料粉末,泡茶的份量是茶葉加一分masala,喝的時候先用茶隔過瀘才入杯,加熱奶和糖(兩樣都要夠勁,才夠地道)。入口一股肉桂的香味,初次嘗試者無不大呼刺激,有人說好像飲「紅花油」一樣,能夠接受的一試上癮,咸以為是「提神妙品」!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