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0日 星期三

從《基督受難記》談到耶穌電影

基督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是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參與編劇和一手導演的電影。

Mel Gibson是虔誠的天主教徙,今次這齣《基督受難記》是記述耶穌基督在世的最後十二個小時,由耶穌在客西馬尼團與門徙守夜時被羅馬兵拘捕開始、到受審、凌辱、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止。

本片使用極之「寫實」(有人說是不必要地的渲染暴力)手法來表現基督所受的酷刑,世界各地均有新聞傳出謂有觀眾看到不支暈倒,甚至有心臟病發一命鳴呼的極端事件。如此,更為本片添宣傳作用,電影公司肯定已在票房大收特收。

各方面對本片的評價不一,就算是教會方面也會有不同宗派的意見。猶太人團體「照例」發表憂慮本片描述猶太人害死基督,引起世人的「反猶太主義」。

我認為世界上部分人有憎厭猶太人的思想乃事實,姑勿論是對是錯,藉口自有一大堆,也不一定要以處死基督來怪罪猶太人。根據基督教義,耶穌乃上帝之子,甘願降世為人代替世人受苦死亡以洗滌其罪孽。這一切是祂的計劃,猶太人到底是「兇手」還是「幫手」,這也是頗具爭議的問題。

不過,《基督受難記》的感染力肯定很大,最近再讀到一段消息,謂有人在多年前殺了人,警方卻調查裁定死者死於自殺,兇手逍遙法外多年。今年兇手看了這齣電影,受到基督精神感動,良心發現前往警署自首云云。

Mel Gibson拍這齣電影的旨趣,是根據現存的資料,拍一齣歷史上最「真實」的耶穌事蹟電影,大概是覺得此片一出,其他的「可以休矣」。所以全片用上希伯來語、拉丁文和Aramaic文,僅用英文字幕,使人有親歷其境之感,光是這份「誠意」,便吸引不少觀眾。

耶穌「真人真事」?

現存的耶穌生平「史實」,只有靠基督教「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福音。

耶穌的事蹟在「正史」之中,包括當時羅馬帝國或猶太人的歷史,都鮮有記載。也許是因為羅馬帝國日理萬機,地方上處死一個不算嚴重的「滋事者」並非必入史冊的大事;更不知道日後基督教會征服羅馬發揚光大傳遍世界,沒有事先登錄到耶穌出來傳道,在地方上成名之前的事蹟。猶太人則可能根本不相信耶穌基督是神,而有意抹去這段歷史也說不定。

總之,經過幾百年來的考證,除了那些死硬的原教旨信徒,當今教會也大致同意「四福音」是耶穌死後口口相傳幾十年才追記而成的耶穌事蹟版本;當時一窩蜂出現的耶穌傳記有很多,經教廷開會「欽定」這四本之後,其他的逐漸失傳。即使比較四福音書,也會發覺不少細節上並不吻合的地方。

不過,我認為宗教是宗教,要強求100%的合乎歷史、考古學及科學並不可能,也沒有這個必要;其教化人類、慰藉心靈的效用才是比較重要。

耶穌電影

萬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

有1927年的默片版,如今已不易看得到。1961年的彩色版本《萬王之王》片長161分鐘,當年十分轟動。導演是曾拍占士甸《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的Nicholas Ray,大明星不多,只有薄具名氣的謝扶利亨達(Jeffrey Hunter)演耶穌,羅拔賴恩(Robert Ryan)演施洗約翰。亨達的金髮長鬚造型,與歐洲人素來幻想的耶穌面貌十分酷肖,而本片也拍得相當平實流暢。

萬世流芳》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1965)

電影公司鑑於《萬王之王》賣座,在1965年推出這齣無敵大製作,電影原長4小時20分鐘,分上下集也嫌太長,於是三四個不同版本的刪節版,但最短的也有2小時7分鐘。本片由大導演George Stevens 執導,用上了很多大明星,如瑞典影帝麥士方西度(Max von Sydow)演耶穌、歌王白潘(Pat Boone)演耶穌墓中少年、「光頭神探」Terry Savalas演彼拉多、查爾登希士頓(Charleton Heston)演施洗約翰、「金毛虎」大衛麥卡林(David McCallum)演猶大、法國影帝Claude Rains演希律王等等。連美國首席硬漢尊榮(John Wayne)也不吝演出一個百夫長小角色,只說了一句話:「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可惜這齣電影不為影評人和觀眾受落,只覺得片子太長太悶,而明星太多反而使人分散了注意劇情。總而言之,不少評論謂本片為「大而無當」的浪費之作,反而及不上早幾年的《萬王之王》。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60-70年代是嬉皮士(Hippies)的年代,著名音樂劇作家Andrew Lloyd –Webber 與名填詞人Tim Rice 合作搞出一套倒轉時空的《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搖滾音樂劇,大受歡迎。1973年由大導演諾曼朱維遜(Norman Jewison)拍成電影,片中出現希律王跳Cha Cha及天空上出現噴射機鏡頭,「衛道之士」看得搖頭,但不少人看得大呼過癮不已。無論怎樣,片中抹大拉馬利亞唱情歌〝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肯定是20世紀名曲,庶無疑問。

提起「抹大拉馬利亞」(不是耶穌的母親),很多「聖經史家」對之產生了興趣,從極之有限的資料之中無中生有的推敲她與耶穌是否有戀人的關係。我這幾年也研究過一些考証耶穌其人的書籍,最離譜的是澳洲的Barbara Thiering博士(在學術界中頗有名),推測耶穌在十字架上沒有死,後來被救了下來與馬利亞遠走高飛,生了孩子,過了幾十年才在家中去世!


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88年大導演馬田史哥西斯(Martin Scorcese)拍的《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是根據一本虛構小說的情節,對耶穌及馬利亞的戀情大肆渲染,且有造愛鏡頭,引起教會人士強烈不滿!不過不談「真實性」或「宗教性」,這齣電影力萬鈞,是另類中之另類傑作。


賓虛》(Ben Hur)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齣:1959年重拍20年代的傳奇猶太英雄片《賓虛》(Ben Hur),它創下11項奧斯卡的紀錄。片中的耶穌只是驚鴻一瞥,主角賓虛落難被綁、被百般鞭打、蹣跚前行,終於不支仆倒。此時,穿白袍的耶穌剛好在附近,把他扶起並遞了一勺子水讓他喝──觀眾只是看見不說話的耶穌的背面,正面兇神惡煞的羅馬兵想制止卻受懾於耶穌的平和與威嚴,終於未敢干涉。

這個鏡頭只有半分鐘,但我這個非教徒永遠都記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