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嘗試超越一般的武俠片,因為它不拘泥於江湖恩怨、門派鬥爭和兒女私情。編劇希望言之有物,把情節提昇到以戰爭消弭戰爭、一統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的層次上。
作為導演,更身兼編劇之一的張藝謀,明顯地是認可秦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不主張刺殺秦王。
我當然明白電影情節可以虛構,卻不能在大處違反史實,把結局寫成刺客成功,刺殺了秦王來使觀眾大快人心。令我最疑惑的,是張藝謀在電影中,不僅讓秦王安然無恙,還為了「不應該」殺秦王大做文章,作了很多煞有介事的辯解。
據說當時六國爭雄,連年戰爭,人民受苦不堪,因此由強大的秦國統一天下有利於萬民云云。是以趙國刺客「飛雪」、「殘劍」殺入秦宮,殘劍面對秦王時悟到這番道理,忍手不殺,後來還以「天下」二字來點化、阻撓「無名」的刺秦行動。
張藝謀的電影,以前有好幾齣部是暴露中國大陸的黑暗面,有些因此受到中國政府禁映後,在海外大出風頭;但是這部「英雄」,肯定深得中國政府的認同。
這種「大一統」思想主題對中國統一台灣、壓制彊獨、藏獨同一鼻孔出氣。毛澤東本人是肯定秦始皇的「貢獻」的,秦始皇、漢武帝都是他的偶像。他就有「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的詩句,意是是兩人甚麼都好,只是文采差了一點,輸了給誰?輸給了還看今朝的「風流人物」。是誰?毛澤東當然認為是他自己了。
電影中,秦王聽說「劍」字有十八種寫法,便說太麻煩了,一統天下之後必之廢除各國文字。到底統一好不好?戰國時代各國的語言、度量衡都各自為政,秦始皇得天下後強行統一,自此中國成為強大的文化,二千年來得以完整一致。有些史家如錢穆還因此高度評價秦始皇,但是否可以簡單地說:六國便應該採取「不抵抗主義」,順應所謂「歷史潮流」呢?
現今中國運用影響力,一心要趕絕繁體字。噯呀,看來這個「歷史潮流」來勢凶凶,對統一中國文字大業很有貢獻,我們是否沒法或不應該抗拒,還需要快快改用簡體字呢?即如拿破崙意圖統一歐洲成為大帝國,歐洲各國便應該成就其統一大業,投降臣服於法國,放棄自己的文化?
假如您說全歐洲人改說法文,法文就法文,關我屁事!那麼我問你,日本人勢如破竹地攻入亞洲各國,推行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時候,中國應不應該抵抗?
今日美國擺出姿態,要成為超級霸權來統治世界,假如有朝一日全世界都要受其管治,統一文化,我們以後不准講中文和聽中文歌,只准講美式英文、聽美國流行曲,這個「大一統」是不是對全球幾十億人類的「長遠利益」有好處?對這些問題,恐怕您答得沒有那麼輕鬆了。
何謂「不可擋的歷史潮流」?往往只是大局已定之後的「過後孔明」評語而已。秦王的殘暴不仁,是鐵一般的事實,在一次戰役之後,曾把戰敗的四十萬趙國兵士統統殺清光。不知道張藝謀在設計趙國劍客「殘劍」說不應殺秦王的時候,知不知道這個史實?
(註:秦「王」統一中國之後,自以為功業已經超越史前的「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秦朝的百姓是統一後受惠的一羣,為什麼要不識好歹起來"反抗暴政",要學現代強國和特區人民給政府時間慢慢改善嘛!
回覆刪除Dirtyold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