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澳洲觀鯨遊

每年到10月前後,是澳洲的觀鯨往季。 圖片出處:http://www.whalewatchingherveybay.com.au/tour-operators/quickcatII.php

最近有幾個朋友從香港來澳洲旅行,在我家住了幾天,他們夢寐以求的,便是出海觀鯨。 圖片顯示,假如幸運的話,能夠在這樣短的距離看過飽。 每年這個時候,鯨群會一游幾千公里向南極進發,途經澳洲的東岸,更會慣性在幾個海灣停留幾天,其中包括布里斯本一帶。 很多旅遊公司舉辦一天的觀鯨團,遊客坐遊艇駛出大海,到了鯨出沒的海面一帶便停下來,關掉引擎,等鯨群出現。鯨很懂人性,知道有人看,會特意游近,有些更翻騰戲水,激起巨浪,使遊客喝采鼓掌!

(圖片出處:澳洲ABC的報道http://abc.net.au/news/stories/2007/08/14/2004209.htm)

也不知道是人看鯨,還是鯨看人。
不慣出海的人,一上船,拋得幾拋,便會嘔吐大作,坐又不是,躺也不是。但此時已經沒有回頭的機會,一直要捱幾個鐘頭。
有人會先服用暈船藥,但功效因人而異,在那麼顛簸的情況下,有些人覺得有幫助,有些人卻完全無效。後者可謂「貼錢買難受」,船上自助餐吃不下,不過吃了也沒用,因為馬上就嘔出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可以「唱衰」自己的國家嗎?

香港人時常有一點犬儒主義傾向,喜歡「踩」政府,以前是「踩」英國殖民地政府,現在是「踩」特區政府,有很多「陰謀論」。香港人又喜歡揶揄中國大陸的不民主、踐踏人權、髒亂、貪污、造假。

放言高論,有理無理「吠政府一餐的人,往往在公開論壇上得到群眾的喝采。商業電台的「18樓C座」節目,一做二三十年,對香港現況總是冷嘲熱諷,這又不對、那又不對,有長期的捧場客。

立法局的殿堂之上,市民看到議員「質詢」和「奚落」政府的代表時,感覺一陣心涼。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回歸前一次掛風球決定停課問題上,鄭海泉很不客氣地罵教育署長李越挺。

可 是嘛,傳統中國的「家醜不出外傳」的觀念依然很重,「圍內」罵到狗血淋頭就好地地,把香港或中國的不好的東西告訴外國人就是不對!李柱銘最近從外國走一圈 回來,因為曾向外人批評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現況,並呼籲外國加強介入影響中國改變,登時被一些香港人(尤其是親中的)罵為「賣國賊」、「吳三桂」、「汪 精衛」。

李柱銘說得對不對,是另一回事,本文暫不評論,我要強調的是:批評政府、不滿現況,不等於「不愛國」。

如果有一個日本人,在香港數說日本南京大屠殺、佔領釣魚台不對;如果有一個美國人說美國為了私利搞亂世界、顛覆不利於自己的國家、製做地球上最大的環境污染、布殊是王八蛋,香港人一定拍爛手掌,讚他們大義滅親說得好,不會說他們是賣國賊。

社會活動家想改革現狀,就一定要講究裡應外合,才可以加速進行,歷史上這些例子太多了。

請大家想想:

推翻滿清的孫中山是不是賣國賊?

推行民主的昂山素姬是不是賣國賊?

爭取東帝汶獨立的古斯茂是不是賣國賊?

非洲國家反對軍政府的人士是不是賣國賊?

他們都是積極爭取外國支持,有時更不惜呼籲外國制裁自己的國家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延申閱讀:

李柱銘在美國報紙發表的全文

漢奸之謎

Who can sell a country?

百犬吠聲

北京奧運及其他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明察秋毫

澳洲的教育制度和中、港、台三地差不多,學生先入Primary School,再進High School。

Primary School + High School 共12年,由州政府管轄,有些州是 6+6,有些州是 7+5。學生讀完12年後進大學,全國的大學由聯邦政府資助。

哈!這篇文章的分類是「翻譯之道」,究竟我在囉唆甚麼?

正因為本地的台灣人傳媒往往誤譯 Primary School 和 High School,引起我的警惕:譯者要明察秋毫,小處也不可馬虎,尤其要著意原文的文化社會背景,不能想當然耳,把自己原居地那一套搬過來硬用

本市有些台灣人辦的中文傳媒把澳洲的Primary School 和 High School譯為「國小」和「國中」,顯然是把依澳洲的制度台灣化。應是譯為「州立小學」和「州立中學」的吧,但更多的是完全私立的Independent School,根本不受政府資助。

還有一些人,一見到High School 的 High 字便昏了頭,譯做「高中」!

總不成一個小學生一畢業便進「高中」的吧?以昆士蘭而論,1~7年級是Primary School,8~12 年級就是High School,不時興分「初中」和「高中」的。

雖然,也有一些人把11和12年級叫Senior High School。這,才是真正的所謂「高中」。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聲色藝俱全的Crystal Gayle

Crystal Gayle,原名Brenda Gail Webb,生於1951年,是美國鄉謠及流行音樂歌手。唸中學時已憑唱歌嶄露頭角,成為職業歌手後旋即走紅。

Crystal Gayle 歌藝好、嗓子美、感情足,真是不可多得的歌手。

還有她的獨特形象,令人一見難忘:高挑身材、高顴骨、大嘴巴、藍寶石一般的眼珠,看起來真像一隻鬼-----迷死人的女鬼。

還有那一把長髮,不是說笑,真的長到腳跟,是世界紀錄上頭髮最長的藝人。她演唱時輕擺身體,長髮拂來拂去的姿態,嘩,銷魂咯!

以下是Crystal Gayle在1978年唱她的嫁妝名曲 Don't It Make My Brown Eyes Blue:



再來一首柔情無限的When I Dream



Crystal Gayle 1970年簽約Decca唱片公司,1975年憑Wrong Road Again 打入鄉謠流行榜十大,跟著不斷有金榜名曲出爐,各種獎項應接不暇,一直到今年2007,還在獲獎,其間在1983年入選為「世界上最美麗的50人」之一。

我說她是「聲色藝俱全」的藝人,誰謂不宜!

Crystal Gayle 官方網站:http://www.crystalgayle.co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做哪行厭哪行

俗語有云「做哪行厭哪行」、「賣花姑娘插竹葉」,現在我把觀察到的一些趣事寫寫,以博大家一粲:

有個朋友做裝修的,甚麼水泥木工的雜活都來得,不用像我們要事事求人做,但是家中並非像「示範單位」一般美觀,很多要弄的地方都是開了頭幾個月完不了工,橫七豎八亂糟糟。

幫我的房子油漆的老師傅,自家的房屋也不是油得很新淨漂亮。

做餐館大廚的朋友,其家人很少嘗到他們的精心小菜大菜,通常他們做給自己吃的一餐都很簡單,放假時隨便飲飲茶吃別人做的點心算了。

我想,相似的情況,會是「能醫不自醫」:

你以為做醫生的,一定很注重健康的吧?當然有的,但也有例外。

你見過醫生在診症時,嘴角刁著香煙的沒有?我看過一個這樣的醫生,他正是影星柏安妮的已故父親柏治活(Dr. Bridgewater)。柏治活是普通科醫生,我太太在香港看過一個業內很有名的耳鼻喉專科醫生,也是一面抽煙一面診症的。問你怕不怕?

一個專修語言治療的澳洲華人朋友,寫過研究澳洲華人家庭維繫中文作母語的碩士論文,又上過我的電台節目接受訪問,教華人聽眾怎樣在西方國家養兒育女時,幫助他們維持講聽中文的能力......但是她自己兩個女兒,是百分百的「鬼妹」!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水陸兩用巴士

這種怪模怪樣的車,在澳洲黃金海岸很常見。

水陸兩用巴士」是也!

巴士站還設有乘客等車的座位呢。這二輛水陸兩用巴士,一前一後停在路邊等客,時間到了便開出一班。

主要是服務遊客,票價比市內行走的巴士貴。載著乘客從街道上「剷」落沙灘----當然是四輪驅動的囉----一直駛入海中,變成一艘遊艇。

遊走一圈後駛上沙灘,又是一輛巴士,真有趣!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日本演歌天后美空雲雀

美空雲雀(1937~1989)

「美空雲雀」,多美麗的名字!作為一個歌手的藝名,再好也沒有了。2007年,是美空雲雀出生70週年的紀念。

她名字的日文寫法是「美空ひばり」, 英文拼音為 Misora Hibari 。她原名加藤和枝, 生於1937年,由童星晉身演藝圈,卒成為紅極一時的國寶級歌星和電影明星。

以下是她的名曲,由見岳章作曲秋元康作詞的「川の流れのように」,美妙的旋律,動人的歌聲,配上她一生從小到大的照片,用4分鐘重溫她的一生,我鄭重推薦給大家欣賞。



美空雲雀一生獻身藝術,是歌影雙棲的天后級明星,日本每年紅白歌唱大賽的台柱。

1962年她和動作片紅星小林旭結婚,是當年的藝壇盛事,但婚姻只能維持二年,離婚後一直獨身。美空雲雀不幸於1987年發現患上肝病,病情惡化使大腿骨壞死,延醫兩年無效,在1989年去世。

以下是她在1989年初重唱這首歌的錄影,雖然當時健康已很差,已是走到生命的盡頭,還是挺足精神的發出最後的光芒,令人低迴下淚


更多:

美空雲雀1954年電影伊豆舞孃開頭一段

年輕的美空雲雀唱好拍檔古賀正男寫的「」---「姿三四郎」電影(不是電視劇)主題曲

年輕的美空雲雀在電影中唱法國歌La Vie en Rose 的日文版

美空雲雀的粉絲ilovehibari收集的精華錄影

連結:美空雲雀官方網站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民主制度的鬧劇

澳洲大選會在11月24月舉行,已經執政4屆共12年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形勢不妙,雖然「死雞撐飯蓋」的說自己的經濟政策如何成功,恬不知恥的說能夠把利率遏抑在「低水平」、人民生活越來越好。民意調查顯示,他們將會兵敗如山倒,被工黨掃下政壇。

比較其他的專業,澳洲政客的誠信在國民心目中極低,不要說一些遭揭發虛報出差費、謀取私利的劣積,單是看大體的「政績」,也罕有令民眾心服口服的佳作。

似乎人民選來選去,政黨交替,其結果都差不多。酒囊飯袋的部長充斥朝上,屢屢犯錯,次次起初都矢口不認,同一政黨的同僚一定表示無限量支持,到最後撐不住了,當事人便來個言不由衷的「道歉」,可是旋即故態復萌。

大多的施政,恐怕未必以國民利益為先,只是考慮是否能夠鞏固政黨的議席和權位。

到了大選臨近,更是各出奇謀,爭取選民的一票:

執政黨用大量公帑,在電視和報紙上宣傳其任內的政績。

執政黨誇下海口 ,若能連任,有種種的利民政策,例如增加服務多津貼和撥款、減稅。

在野的反對黨也是開出無數期票,若能上台執政,有種種的利民政策,也是增加服務多津貼和撥款、減稅。

朝野兩黨互挖瘡疤抹黑對手,指出對方的劣績,口不對心。平時搜集得來的醜聞,現在有戰略有計劃的爆出來。

最肉麻的是幾年前,澳洲執政中的自由黨,試過發給每個到達某年齡的老人「一次性」的禮物----一張幾百澳元的現金支票,無異乎慷全國人民之慨來為自由黨「買選票」!

到頭來,不論哪個政黨上場執政,很多承諾都不能實現,說過不加稅現在馬上加、削減服務、裁員減薪,不知道是他們自己患了失憶症還是為為選民患了失憶症

有人說,大選臨近,Political parties keep telling what a big bastard the others are. We could only decide to pick the "bad" from the "worse".(政黨絮絮不休指出其對手是王八蛋,我們只能在「壞「和「更壞」之中,選擇其一吧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台灣素食

布里斯本台灣人不少,佔華人居民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所有澳洲城市的華人/台灣人比率最高的,所以台灣雜貨店和餐館特別多。

素食在台灣很流行,這邊也有很多台灣製的「素肉」、「素香腸」、「素魚」等等售賣,不過這些材料很多是多重精製、加上味道,甚至是油炸後再急凍保存的產品。

人要茹素的理由各式各樣,大抵不外乎宗教信仰、保護自然、愛惜生命或為了自己的健康幾大項。一些積極推廣素食的人說「食素有益健康,絕對優於食肉」,但假如一個人的「素食」習慣,就是長期吃這類Processed Food,對健康的益處到底有多大,我甚感懷疑。

我也不時光顧素食餐館,為的是轉轉口味,沒有甚麼高尚的理由。

閒話休提,以下的是「泰國式冬陰功米粉」


泰國香料用到足,湯的辣味也夠,但沒有鮮蝦,味道總是差了一點點。台灣的馳名「新竹米粉」,口感當然是不錯的。(Aus $8)

福建炒麵

台灣「本土」文化,大抵是福建省移植過去,這個素食「福建炒麵」,相信是正宗的吧(Aus$8)。

「雜錦豆腐燴飯」

旁邊的是「素炸雞」,其他材料是青菜、草菇、粟米仔、炸豆腐之類。($10,折港幣70餘元,不便宜!)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中國人要學Say No(下)

(續上篇)
另一種 Say No

用英語有禮貌地請人為你做一些事,或你要做一些事先問對方的許可,很好用的是"Would you mind....." 或"Would you mind if I....."的句法。

在西式餐桌上的禮節,是不可把手臂橫越別人的面前去拿東西的,要請人家傳給你的。假如你旁邊的西人問你:"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and pepper please?" (你是否介意把鹽和胡椒粉瓶傳過來給我)

很不幸地,我常常在這個境況下,聽到華人朋友說 "Yes", " Sure!" 或 " OK!" 然後就去做的。

人家問「你是否介意」,你答Yes就是「我介意」,接著又替人家拿鹽和胡椒粉瓶過來,這不是很怪嗎?(西人或會在心裡想:「神秘的東方人!」)

另一個常有的境況,是在公共場所的長椅上,如果你已經佔坐了一邊,西人想坐下來,有教養的或會問 " Would you mind if I sit here?",有些華人朋友會大聲回答"Yes!" ,然後爽快地往旁一讓。那西人真的弄糊塗了: " How come when this guy says yes he actually means no?"

在上述兩種情況,如果你是「不介意」的話,一定是要說"No"的,但語氣可是要柔一點和拉長一點的"No~~"。假如你是「絕不介意、非常樂意」的,甚至乎說 "Certainly not" 都可以。

中國人要講好英文,一定要學 Say No!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中國人要學Say No (上)


這裡說的「中國人要學Say No」,不是幾年前鬧哄哄的討論中國不應做被西方的附庸,要獨立自主的「中國可以說不」話題,;我是說中國人講英文時的一些正確說「不」的方法。

比方有人看了一齣電影,覺得不好看,與朋友談起時說:

這齣電影不好看,是嗎?

標準的中文答案,如果你同意對方的說法,會是:

是啊 (真是不好看)。

如果你不同意對方的說法,會是:

不是啊(我倒覺得不錯的哩)」。

我們習慣中文這種對話的方式,卻千萬不要在講英文時照搬過來,因為是恰好相反的!

日常英語會話之中,尤其是無話找話,和對方打開話匣子,其實是「明知」而「故問」的時候,這種句法出現的頻率極高的。

" It is not an interesting film, is it?"

如果你同意這電影「不有趣」,不能單說一個"Yes!",要說

"No, it isn't."

如果你看這電影看得過癮,不同意對方的說法,大可堅定的說

"Yes, it is."

如果你隨意的答Yes,應酬對方一下便算了,但他會以為你對這電影有不同與他的觀點,追問 "Why? In what ways did you find it intersting?" 你就知到今番碰釘了。

"It is not an interesting film, is it?"

"It is an interesting film, isn't it?"

兩條問題的答案的形式都是一樣,就是

"Yes, it is (interesting)." 或

"No, it isn't (interesting)."

中國人或會覺得很怪,說來怪別扭的;但是要用英語對答如流,說得有血有肉,這種句法就是多練習到純熟。

至於「新加坡英語」,如問對方 " You are Mr Chan, is it?" 請千萬不要學!(明日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我的書房


我買了幾十年的書,都不捨得扔,小學時買的書,現在還保存得好好的,成為人生一大負累;惟有自我安慰,自古有道「書 到用時方恨少」。在香港住了多年幾百平方尺的單位,四壁的書架放滿書。雖然每搬一次家,就扔掉一大堆沒有保留價值的雜誌,移民澳洲時,書還是有60箱,佔 了半條貨櫃!

幸而澳洲屋大,起碼都有一千平方尺,闢一個房間作為書房等閒事也;但我的書多,書房只能放一半,另一半放客廳,作為裝飾和Hi Fi吸音之用,一舉兩得,音效也相當不錯的,比用吸音板好。

這是書桌的一角,不設電腦,「寫」Blog要到隔壁電腦房。


案頭的特寫

案頭主要是放辭典和工具書,連腳下的地板也有一列。右面是書房的音響器材,伸手可及,十分方便。有聽電台廣播的Tuner、雙 CD 數碼錄放機、DVD機、合併式擴音機(是英國的Creek,功率不大,但係靚野黎架!)

書房的另一角,真的堆到上天花板,取書要「擔梯」。我的書房經常是收拾整齊,一點都不亂,是我一貫的習慣,與個人性格有關,拍照前沒有再整理過。

一對喇叭,是英國的Proac Tablette,形小而聲靚,聽古典和爵士一流,地上還有Yamaha超低音以補其不足。

坐擁書城,古今中外的著作包圍著我,東摸摸、西翻翻,甚至只是坐在那裡望望,文章靈感自然會產生的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惡客

每逢星期五、六晚上,家居附近總有一兩間房屋傳出震耳欲聾的「音樂」,又不時爆出年輕人喧嘩、男女追逐、女人尖叫的聲音,一直要到午夜才稍歇。

法例規定,早上7時前和晚上11時後,不得發出擾人的聲響;如有違者,鄰居可以報警要求派人來干涉。但一般澳洲人注重寧靜,就算在日間,假如不是推剪草機或裝修工程的「必須」聲浪,你發出太大的聲響,鄰居如果是挑剔和不客氣,一樣會過來投訴的。

偏偏是星期五、六的晚上,人們似乎對這些派對特別寬容,這麼多年還是沒有人理。大概是認為工作或上學了一個星期,放縱一下,也無可厚非。

時常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這些派對傳出的聲音,引來不請自來的「惡客」,引起不愉快事件。

澳洲的商場晚上9時便關門,仍然營業的只有戲院和酒吧。入夜後,身上沒有多少錢、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以男孩為主,三三兩兩仍在街頭遛達。他們聽到音樂聲便追尋是哪一間屋,跟著通知同夥前來,擠進去大吃大喝,甚至乎調戲裡面的女性客人。

他們用手機發短訊,一下子便傳給一大班狐群狗黨,半小時內糾合幾十人,十分輕易。

他們這樣的白吃白喝,主人和其他客人當然心有不甘,言語衝突、下逐客令,甚至打鬥也很自然。報上的新聞說惡客來者不善,有些身懷利器,刺傷主人和客人後呼嘯而逃,屢見不鮮。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昂山素姬文字選譯

手邊沒有昂山素姬 的書,以下的英文來自「李察問到底」網誌「昂山素姬有多美」文章,我來試行中譯:

It is often in the name of cultural integrity, as well as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at democratic reforms based on human rights are resisted by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植根於人權的民主改革,常常遭受極權政府以文化完整、社會安定和國家安全的名義堅拒不納。

It is insinuated that some of the worst ills of Western society are the result of democracy, which is seen as the progenitor of unbridled freedom and selfish individualism.

他們暗示西方社會的某些最大流弊正是拜民主所賜,諸如鼓吹放任的自由和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

It is claimed, usually without adequate evidence, that democratic values and human rights run counter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refore, to be beneficial, they need to be modified -perhaps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re barely recognizable.

他們的論證薄弱,一味說民主觀念和人權不合本國的國情,如果要施行得宜,就必須大事調整,到最後可能變得根本不是那回事。

The people are said to be as yet unfit for democracy; therefore an indefinite length of time has to pass before democratic reforms can be instituted.

提到人民,總是說他們尚未成熟,推行民主一拖再拖,乃至遙遙無期。

The first form of attack is often based on the premise, so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 it is seldom challenged or even notic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the supreme example of democratic culture.

以上的第一種批評,時常是從一個幾乎為世人公認、沒有多少異議大前開始,即美國是民主文化的至高無上的例子。

What tends to be overlooked is that although the USA is certainly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democratic culture, it also represents many other cultures, often intricately enmeshed.

人們常常忽視的是,雖然美國是民主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它同時也代表多種文化共冶一爐。

Among these are the "I-want-it-all"consumer culture, the mega city culture, the superpower culture, the frontier culture,immigrant culture.

其中包括「多多益善」的消費文化、超級大城市文化,國際霸權文化、前線文化和移民文化。

There is also a strong media culture, which constantly exposes the myriad problems of American society, from large issues such as street violence and drug abuse to the matrimonial difficulties of minor celebrities.

還有影響力龐大的媒體文化,不斷在挖美國社會的瘡疤,由街頭力、吸毒,到大小明星的婚變新聞。

Many of the worst ills of American society, increasingly to be found in varying degrees in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be traced not to the democratic legacy but to the demands of modern materialism.

些美國社會的最大流弊,在其他已發展國家之中或多或少都有的;究其根源,與其歸咎於民主,不如說是現代資本主義所賜

Gross individualism and cut-throat morality arise when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s are curbed on the one hand while on the other fierc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s encouraged by making material success the measure of prestige and progress.

政治和知識分子的自由遭受壓制,與此同時,創造物質財富可以達到名成利就的想法鼓勵激烈的經濟競爭;整體的個人主義和不擇手段的道德觀,便會應運而生。

The result is a society where cultural and human values are set aside and money value reigns supreme.

其結果是一個文化與人觀念不屑、金錢掛帥的社會。

No political or social system is perfect. But could such a powerful and powerfully diverse nation as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prevented from disintegrating if it had not been sustained by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guaranteed by a constitution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man's capacity for reason and justice makes free government possible and that his capacity for passion and injustice makes it necessary.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但是以美國的強盛和百家爭鳴的國家,假如不是靠民主政體來維繫,美國還能免於四分五裂嗎?*人人皆有理智明辨是非的一面,才可以造就自由的政府;也有利欲薰心走歪路的劣根性,所以「必需」一個自由的政府。

P.S. 在書櫃一角找到了!是昂山素姬著 Freedom from Fear的 Part 2 The Struggle 第23節:Empowerment of a Culture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1995, Penguin 版, P.264~265)

( 原文尾段文字比較累贅,翻譯頗費心力,須分拆重組,並*根據美國憲法原意補正,http://americhris.org/GreatEssays/Default.htm)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英文姓氏趣談

英國人有姓氏,其實歷史不太長,只有1000年左右,以前都是叫阿尊(John)阿積(Jack)就算的了。


父子孫用同一姓氏傳下去的風俗,是由英國史上的外來的侵略者Norman Conquest傳入的,民間慢慢跟隨,到了1400年左右,才算是普遍有姓。(參考BBC網頁What's in a Name)。
英文姓氏由無變有,是有若干元素的:


1. 在祖宗的名字加一條尾巴,成為家族的姓,如Jones, Nixon, McDonald(用Mac或Mc 甚麼的,大多是蘇格蘭人), O' Neil(用 O' 甚麼的,大多是愛爾蘭人), Johnson, Jackson, Wilson, Robinson, Simpson, Dickinson,都有「某某的子孫」之意。


2. 表示親屬關係,Neave(即古語Nephew「子姪」),Cousins(表親)、Godson, Kinderson。


3.用身體特徵做姓,例如Beard, Whitehead, Brown, White, Black, Long, Short, Small, Longfellow, Dunn(黑皮膚)。


4.用個人才能做姓,例如Swift, Wise, Keen, Bright,Smart, Fox(如狐狸的狡猾)。


5. 用個人的特殊身分做姓,例如King, Abbott, Lord, Duke, Priest, Squire, Sargeant, Butler, Chamberlain, Ward, Knight, Page, Marshall。


6. 用典故(如聖經)人物名字為姓,例如Aaron, Simons, Matthews, Joseph, Luke, Jude, Thomas。


7. 用職業為姓,例如最多的Smith, 別的也多采多姿:Gardener, Carter, Clark, Taylor, Parson, Porter, Archer, Miller, Weaver, Mason, Cooper, Glover, Butcher, Baker, Sawyer, Fisher, Carpenter, Farmer, Barber, Cook。


8. 用其職業的叫喊口號為姓,例如 Goodal(Good Ale), Pardie(Per Deum, For God的意思)。


9. 用某件事為姓,例如Drum, Voyager, Conquest。


10. 用動物植物為姓,例如 Salmon, Apple, Rose, Vine, Bull。


11. 用其祖宗的族裔為姓,例如 English, French, Norman, Saxon, Fleming, Dennis(丹麥人) 。


12. 用人造的地標為姓,例如 Bridges, Bell, Castle, Hall, Street, Towers。


13. 用天然的地標為姓,例如 Banks, Ford, Rivers, Hill, Holloway, Grove, Downs, Field, Moore。


延伸閱讀:Last Names Meanings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少女晒太陽燈喪命

這個可愛的澳洲華裔少女Claire Oliver,因晒太陽燈患上皮膚癌,在上個月去世,年僅26歲!

澳洲墨爾本少女
Claire Oliver在光顧10次後發覺不適,驗出是皮膚癌,想不到病情急劇惡化,醫生努力延長她的生命,達成了她度過今年8月的26歲生日的願望,但終於在9月不治,令人嘆息。

新聞連結:墨爾本The Age報

澳洲近年來Solarium大行其道,過去10年間單是墨爾本便開了近300家!

太陽燈的紫外線,比日正當空時更強,稍一不慎便會照傷也不知道。Claire希望其他的愛美人士不要重蹈覆轍,利用去世前的幾個月時間向大眾宣傳照太陽燈失當的禍患,包括接受澳洲ABC電視台的訪問:


因為她的行動, "Claire Oliver 皮膚癌基金" 因而成立,亦促使政府立例管制這些Solarium。

延申閱讀: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re_Oliver

會講流利中文的澳洲總理?

澳洲會在11月舉行大選,假如近幾個月的民意調查所顯示的情況不變,現在執政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會大比數輸掉議席滾蛋下台,而在野的工黨會在闊別12年後,順利上台執政。工黨領袖Kevin Rudd(中文譯名:陸克文)將會成為澳洲總理。

Kevin Rudd 是西人,但他的學士學位是在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唸中文,後來在澳洲駐北京大使館工作數年,能說頗標準的中文。

月前,亞太經貿會議(APEC)在澳洲召開,在歡迎宴上Kevin Rudd用普通話向在座的胡錦濤答謝,請看:


約十年前,Kevin Rudd還是普通議員,參加華人社區活動時,我已見過他毋需講稿用普通話向大家講幾分鐘的話,流利和標準程度一點都不賴,比我靈光得多。今年他的女兒出嫁,女婿是從台灣移民來澳洲的青年。

我和一些華人朋友談起,澳洲可能有一個會說中文的總理他們都覺得十分高興。

但是他們有一些不切實際的聯想,我認為要釐定一下

Kevin Rudd識中文,又和華人做親家,所以任內的澳洲政策會特別親近中國、關照澳洲華人

總理雖是國家政府之首,政策可不是一個人說了就算,要在龍蛇混雜的議會中討論和通過。

國家政策十夫所指、十目所視,不大可能做出明顯「大細超」的偏幫某一族裔行為,政客及其智囊團必須謀定而後動。

政客決定政策時的考慮的是甚麼?下一屆的選票----當然是整體的選票,不單是華人的選票。

Kevin Rudd上任後,會下令全澳洲的中小學都要設立中文科

澳洲現在很多學校都有英文本科之外的外文科,但是選讀甚麼語文是由各州特政府教育部門、學校校長和家長會協商的,中文之外,其他如日文、印尼文、法文、德文也頗流行。有些學校設多於一種外語讓學生選讀,有些選定一種全部學生都要讀,但決不會由政府規定必須讀哪一種的

我認識不少在澳洲中小學教中文的華人老師,聽他們說一些學生對學中文不以為然,上課時搗蛋;還有少數家長向學校反映,不喜歡子弟要學中文---我想是與中國非法移民多、媒體太多負面報道、中國的國際形象欠佳有關。

全澳洲的中小學增加必修中文科?我相信沒可能。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刪節號例句品評

2007年10月6日前文「集非成是」舉出一些刪節號的例句徵求大家的意見,謝謝大家的回應。

現在把愚見條列如下:


1.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

我覺得是最正確的。

2.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

我傾向認為在刪節號之前和後,毋須加上任何標點符號除非是引述他人的說話,用刪節號表示尚有下文,例如:

根據最近公佈的的調查結果:「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這現象令人鼓舞。

不過也有異議說尚有其他應該加的特殊情況,見文末參考閱讀的香港網頁一條。

3.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我認為「等等」二字的意思就是等同......」,兩者並列乃屬重複,應寫為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4.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應寫為「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5.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這個寫法,尤其在台灣作者中相當流行,我的看法同 4.

6.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這個寫法架床疊屋,愚意認為最為多餘。

參考閱讀

大陸「小學語文教育網」http://www.edu5.com/info/16981.htm

台灣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EDU6300001/allbook/hau/h11.htm?open

香港網頁 http://teacher.lskc.edu.hk/~t55ccy/pub/language_teaching/punct_01.ht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移民甘苦談:防盜難

在澳洲生活,很多事情都很寫意;最討厭的,不是一般人想像的「種族歧視」,而是「入屋行竊」。

澳洲人一般都很客氣又樂於助人,大家毋須過慮。說到「入屋行竊」,好些朋友都曾遭此劫!

損失物品財產,就算買了保險也麻煩,要填表申報、等候賠償,還有破壞了的門鎖窗戶要找人來修。屋主從外面回家時,一開門見到被人洗劫的瘡痍滿目,那境況會在心中留下陰影,很多女主人接連很多天都會心驚肉跳,情緒低落的

澳洲幅員廣闊,警力不足的情況很嚴重,「入屋行竊」獲得處理的優先次序極低,可說是僅僅備案讓你報保險,以及在統計上加一個數字而已,沒有甚麼實際行動。就算偶爾破案,落網者多為青少年,法庭判得很寬大,於是屢犯屢判,屢判屢犯,根本沒有阻嚇作用。

有些本地人說,遭匪徒入屋行竊,是每個澳洲人一輩子起碼一次的經驗,嗚呼!

華人聚居的地區,更是入屋行竊的黑點,皆因華人的屋內的金飾、現款、先進的影視器材一定比西人多。那些慣匪每每鎖定一條街道來做案,警方更曾經搜出慣匪的計劃書,內有地形圖、時間表、住戶狀況:哪家是華人、哪家有狗、哪家甚麼時候無人,資料頗為詳盡。

澳洲房屋設計防盜意識很差,有很多很大的玻璃窗,很少防盜網柵。以往民風純樸治安良好,當然沒大問題----很多老澳出外都不鎖門不關窗。今日世風日下,華人入住舊屋,都要加裝防盜網柵和防盜警鐘。

防盜警鐘在屋外,主機在天花板內,屋內若干房間設置電眼,控制面板在門內。屋主出外時把系統Activate,有人進屋不按密碼,觸動電眼,警鐘便會大鳴10分鐘。這個裝置是希望竊匪知難而退,頂多是隨手攫取一兩件東西便跑。

警鐘誤鳴的情形很常有,有一次我出外後警鐘誤鳴,鄰居老太太好心打電話報警,警局那邊的回答是不會派人來的,說老太太或可過去看看,是真的有賊再向警方報告,老太太當然不會這樣做!

有個朋友全家出外兩個月,家中遭竊匪光顧,警鐘大響,鄰居代通知警鐘公司,重新Set定警鐘。誰知到竊匪見家中名貴東西多,隔幾天再來,這次先行上屋頂揭開瓦面,鑽入天花剪掉警鐘的電線,施施然大搬特搬!

竊匪偷了東西,多數會到押店典當之。警方呼籲居民在音響器材之類的物品上,雕上屋主的名字或駕照號碼之類,並聯絡押店業取得共識,不收購這些有記認的物品,竊匪見得物也無所用,便不會拿走。

朋友告訴我,有人用這個方法,竟然激怒「如入寶山空手回」的竊匪,把那些音響器材搬到浴室丟入浴缸中,然後放滿水,實行同歸於盡!

開餐館的朋友,打烊後當然是把當日的收入悉數拿回家,不會留在店內過夜,但有個習慣是大開收銀機的抽屜,以免竊匪動手撬毀。還有,最好笑的是....

抽屜放一張鈔票做禮物,以免竊匪無所獲而大搞破壞!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中文名

英文名,來來去去那一千幾百個(常用的可能只是一百幾十個),重名的情況司空見慣。我以前工作的報社,曾經有段時間,五個女同事中,這個叫 Jenny,那個也叫 Jenny,還有一個叫 Jennifer!

比起英文名,中文的方塊字,字字獨立,有形、聲、義之美,更具創造的空間,而且能代表一個時代和地方的文化。例如叫「義雄」的,不大會是香港人,九成是台灣人。

在我那一代,香港男孩的名字最多是「國雄」、「志強」、「國華」、「志偉」、「耀祖」、「建邦」、「鎮業」之類,真是一出世便被父母委以重任。唉,苦難的中國。

女孩呢,「淑儀」、「念慈」、「麗珍」、「美玲」、「婉雯」....也代表了一個時代對女性的要求。

還有甚麼「帶娣」(帶弟)哪....真可憐,顯然因為不是男嬰,一出生已得不到父母的歡心。識相的,就下一胎帶個弟弟來!

我以前有個女朋友,叫「少嫦」,原來背後有個渴求男孩的故事。

她在四姊妹中排行第二,大姐姐叫「妙嫦」。據說是父親見第一胎不是男的,給女兒這個名字,「妙」就是「少」「女」的意思。到我女朋友出生,父親見又是女兒,便把大女兒的名子「妙嫦」的「妙」字飛掉那個女邊,變成「少嫦」,表示真是不要女兒了。老三出生,又是女的,父親叫她為「美嫦」,「美」、「尾」廣東話同音,意思是這真是最尾的一個,希望下一個是男孩。

誰知道老四出世又是女,我女朋友說父親很氣,索性把有個「女」字的「嫦」字的排行也不要了,叫「美美」!

現在的香港家庭,孩子一個起、兩個止,男的女的也算了,當然不會發生以上這類故事。隨著時代變遷,代「淑儀」、「念慈」、「麗珍」而起的是比較洋化或浪漫的女孩名字,如甚麼「嘉」、「欣」、「琪」,又往往由受歡迎的女明星的名字帶動新潮流。

最近我開始注意韓國女明星的名字,覺得十分有趣。

雖然現代韓文已改用拼音字母,但每個字後面其實都是一個漢字。韓國人用漢字數百年,他們的名字在取字方面很有意思,一些字的組合是我們想都沒有想過的, 看起來很有別致、英氣勃勃又不失嫵媚的姿態。

隨便拿起身邊一套八張DVD的韓國電視劇集Love Story,把八個女主角的名字抄下來,讓大家欣賞一下:李「丞涓」、崔「智友」、宋「允兒」、李「美妍」、金「正弦」、裴「斗娜」、金「賢珠」、朴「尚雅」。此外如大家熟悉的金「喜善」、李「英愛」、全「知賢」、全「度妍」等等,相信大家也會同意我的看法。

中國大陸人口多,建國初期崇尚質樸和政治正確,又流行用單字名,甚麼「東」、「紅」、「軍」、「勇」、「明」,男又用女又用,到處都是一籮筐,因此重名問題嚴重。現在怎樣為新生兒起名字是大問題,看來韓國人的名字大有參考價值。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集非成是

您懂得用中文標點符號嗎?

笑話,小學生都懂啦!

那麼,請看以下幾句用刪節號(......)的文字,哪是對哪是錯的呢?

1.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

2.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

3.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4.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5.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6. 新浪網誌的作者,有男性、女性、學生、就業人士、退休人士......,等等

請各位隨便發表意見,留言暫時不覆。

(P.S. 蒙網友提醒,「刪節號」又名「省略號」,應是「......」六點為記)

請各位隨便發表意見,留言暫時不覆。 文章續篇會在10月10日貼出,並附有中、港、台三地的參考連結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吃得辣椒抵得Hot

網友Readandeat 吃得辣 文章讀來過癮,我也來個一題兩寫。

以前我是完全不能吃辣的,現在雖然未至於嗜辣,但總能吃一點,耐辣的程度比一般人高,那是要得力於一次意氣用事。

那一年旅遊馬來西亞,上雲頂高原那天,旅行團為我們眾團友安排在一家街坊飯店吃早餐。周圍都是當地人,顯然十分地道,服務員端上桌的是出名的馬來亞「排骨茶」(Bak Kut Teh)。

「排骨茶」其實是「排骨湯」,是用豬排骨,加上大量的中藥材和當地香料烹製而成,當地人用來伴著吃一大碗飯的。一試之下,發覺美味非常,從此常在別的地方的「星馬館」點來吃,但及得上這次的香和濃的不多。

「排骨茶」不辣,辣在另一隻碗仔裡的切碎的辣椒粒。

辣椒粒青色,無知的我看來不起眼,同桌的朋友說一些甚麼我忘了,總之最後是我逞英雄,要抓一把進口看看怎麼樣。

辣椒粒入口,不覺得辣,因為登時整個口腔和舌頭都麻木了,跟著慢慢來的是不可名狀的「辣」和「燒」,一直半天!

經此一役,普通的辣對我來說,小兒科喇!後來到印度旅行,一星期內早午晚三餐全是咖哩,一樣無問題之至。印度旅行的領隊教我們,吃過辣發覺吃不消時,喝冰水或可樂無濟於事的,可吃一點夠甜的東西,自然迎刃而解。大家記著,必要時抓一把砂糖入口,也可救急。哦,難怪印度有這樣出名的的甜食 Gulab Jamon

一次到位於佐敦區庇利金街2-12號的「曼谷酒店」附設的餐廳吃飯,叫了泰國式「炒牛肉」,上桌時看到是普通的豆角炒牛肉,撲鼻的香,於是我大口大口的吃,一邊扒白飯,吃了半碟。

「咦,都好似相當辣Bor!」我跟老婆說。

.....噯呀!死咯,個D唔係豆角呀,係辣椒黎架!」

「@#$%^&* !」

講到吃得辣,要提提以前我有位女同事。伊人來自四川,無辣不歡。一次朋友來寫字樓探訪,帶了一瓶自製的勁辣辣椒醬相送,我一嗅果然厲害,好男不與女爭,乃讓她一人獨佔。

本來是拿回家慢慢享用的,但過了半響,嗜辣的她,忍不住在抽屜中拿出開咖啡的茶匙,打開椒醬瓶蓋,一的送入口中,一邊吃一邊說「好味道」,不一會,吃了半瓶!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園」日本料理

「園」是布里斯本的最高級日本料理,位於海運大廈(Portside),這地方以前介紹過的了。
入口有一具武士盔甲和佩劍,英文字Sono是日文「園」的音譯。

典雅的水池引進餐廳大堂。

桌面的餐具精緻。

名貴而沒有咄咄逼人之感,連醬油壺和辣椒粉瓶也一絲不苟。

朋友要的刺身料理套餐,連豆豉湯、茶碗蒸蛋、沙律,Aus$28(午市特價)。

我要的「櫻」弁當,有刺身、薯仔沙律、天婦羅、燒雞、豆豉湯、茶碗蒸蛋,Aus$30(午市特價) Yum!Yu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眼鏡春秋:老花

(續前篇「眼鏡春秋:近視」)不論有沒有近視,人年紀大了就會有「老花眼」。

近視是遠的東西不清楚,而老花是看近的東西不清楚。比如看書,想放近一些來看,但是用相機拍花卉時鏡頭調到最短距離還是不夠的情況,眼睛不能準確對焦,要把手臂伸長來看,距離遠了,書本上小一點的字體當然看不到了。

老花眼的成因,是控制眼球「自動對焦」的肌肉因年紀大而乏力,不能把眼球上下擠壓到看「微距」的狀態,所以看書失焦模糊。老花眼來的時候有早有晚,一般是40餘歲,但我有個朋友未夠40歲便要戴老花眼鏡了。

老花眼鏡,有不同的度數,按年齡遞增。

一向戴近視眼鏡的人,這時看書便要脫下眼鏡,才可以看得清楚,又戴又脫,十分麻煩。還有,一向戴的眼鏡,原本看遠的東西是好好的,現在也不大對焦,變得「遠不成、近不就」!

我初時想省錢,在藥房的貨架上找現成的、賣十元八塊澳幣的老花眼鏡,試戴一下,完全模糊,把它罩在我的近視眼鏡上就很清楚。於是視光師驗眼,結果是近視的度數淺了,要配眼鏡。一試,果然。

近視淺了,一年比一年淺,豈不是慢慢回復「正常」,到時完全不用戴眼鏡?

哪有這麼理想!以我為例,年年配新鏡,近視由900度減到大約750度便停了,戴著眼鏡看書又出問題,要配為近視人特製的「望遠 + 望近」兩用眼鏡了。

這種MUlti-focal的原理很簡單,鏡片的上半部是正常度數的近視鏡,下半部不是正常有些微放大鏡作用的老花鏡,而是把近視度數酌量減少,比如我的情況,上半是750度,下半是600度,就可以免除又戴又脫,或要兩副眼鏡的麻煩。

這個設計的「雙光眼鏡」特別昂貴,尤其是上下度數是漸進式的。較便宜的就是上下明顯的兩截,中間有一劃的怪模樣,現在很少人戴的了。兩種都是一開始戴起,假如不是看書而是走路,眼睛向下望時,路面會看成不正常的弧形,令人暈暈地,下樓梯時特別危險,要慢慢適應,有些人要幾小時,有些人要幾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眼鏡春秋:近視

9 歲開始戴近視眼鏡,還是小學三年級呢。

都只怪我年少無知,晚上入睡之前, 一定躺著看兒童雜誌。家住舊式唐樓的一個細房,整個房間就靠天花吊下來的一個40瓦電燈泡照明,我面朝裡在上格床看雜誌,父母為口奔馳,都沒有留意我。由於燈光昏暗,看不清楚,書本越放越近,到了後來,簡直是距離眼睛只有幾寸,與「聞書」差不多,如是者有幾個月。

我就讀的「循道小學」的班主任孫老師,寫我的「學生手冊」約見家長,告訴媽媽我看黑板時瞇著眼,敢情是有近視了,建議帶我去驗驗眼....

母親很奇怪,因為她一直相信近視是遺傳的,她和爸爸都沒近視,那我也沒可能有近視。不過先生這樣說,不可不聽,乃帶我到學校附近的彌敦道「景光眼鏡公司」驗眼,一驗不得了,已經是400度!

400度已經算是「大近視」了,不戴眼鏡肯定不成,於是一副極之老土的黑邊眼鏡便掛在我的臉上(即是60年代許冠文和黃霑戴的那一款),售價港幣12元----但當年一份報紙是一角錢而已。

我當時還未識死,覺得成為班中第一個戴眼鏡的學生,很「型」,頗有洋洋得意之感。戴了一年,又好像不大清楚了,再去驗眼,原來加了100度。發育期間,跟著每年加100度,直到900度才停下來。

隨著近視加深,慢慢的又有散光....

近視度數越深,玻璃就越厚,重重的壓在鼻樑上,很不舒服,當年還未發明超薄玻璃和膠鏡,這時真是後悔莫及啦。

戴了多年的眼鏡,中間有一兩年試過戴Contact Lens,每到下午便開始眼乾不舒服,捱夜工作或消遣更沒可能。朋友說我戴眼鏡比較好看,我看照片也同意,卒之又戴回眼鏡。後來出現的一日一對即用即棄的、宣傳戴一個月都不用除下的Contact Lens都沒有嘗試。激光手術聽說成功率達95%以上,但失敗的後果嚴重,會導致視覺永久受損。

我覺得呢,非到不做便全盲之時,也不宜冒險做激光手術

何況醫好了近視,中年之後必有老花,還是離不開眼鏡!(見續篇「眼鏡春秋:老花」)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寫好網誌的高見

這篇文章 寫出自我,創造價值 」是我看過最有系統、最實際和有用的指示,任何寫網誌的朋友都可以從中獲益,把自己的網誌水平提高。

網主 / 文章作者蔡志浩,有他自己的一套理由,不設留言。他的文章聲名不可轉載和節錄,請用以上的連結點擊去觀摩吧。

蔡志浩是台灣的心理學家,他的網誌 Taiwan 2.0 是很認真灌溉的園地,有很多紮實的精采文章,我放在Sidebar的「高人偉論」連結中有相當時日的了,介紹大家多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