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Blog Tag:懷念博益

響應潘詠鏗兄提議的Blog Tag:懷念博益

有二十多年歷史的香港博益出版社宣佈歇業,市面上的博益書籍,三月尾收回並銷毀,以後也不會出版,作品版權也沒有安排歸還作者或轉讓與同業。

如此一來,很多好書便會絕版。

連日來很多朋友已發表議輪,見下面的「延伸閱讀」。

我手上兩本最早期的博益書,在博益開業不久的1983年買的,很多網友還未出世呢:




書末的已出版書目,可見當年的最早一批產品:

延伸閱讀:

moliuology - 博益停業:香港文化界大悲劇
諾韻寫字日記 - 博益停業
反正不是人 - 最不想發生的事情發生了﹕博益停業!
五師兄字 - 博益,安息吧!
死火手記 - 零八香港第一個謎團:博益有利潤下歲晚停業
加百列傳 - 結業後的良心
天航 - 博益結業,焚書滅版
Soliloquy - 博益停業:動盪!衝擊!
馬仔 - 天有不測之風雲 - 博益停業
何故 - 博益結業的啟示:香港文壇新開始!?
方潤日記 - 香港出版界開埠以來最奇怪倒閉事件
小狼 - 博益結業事件反映當下版權模式之惡

Just a sidekick - 博益停業
聞.見.思.錄 - 如此.這般
喬靖夫.公式讀本 - 博益結業
袁建滔‧泥內漢 - 集體回「益」

無書不歡,無食不樂 - 博益停業?

蘋果電腦與雨衣怪客

蘋果牌電腦的iMac,天下聞名,這個Mac 字,是源於蘋果電腦早期的另一款:Macintosh

雨衣怪客,是我們中文所謂「露體狂」一類,以前在英國,此輩喜歡脫得光光,外面罩一件雨衣,遇見單獨的婦女便向他們呼嘯:「小姐,看這邊!」然後張開雨衣....

老派英文叫這些雨衣怪客做Mackintosh Man!

英國科學家Charles Mackintosh (1766~1843)發明不透水布料,註冊專利,用作雨衣布料,但其姓氏變成了該布料甚至雨衣的代號,再演化為「露體狂」,也算匪夷所思了。

有Mackintosh Man,也有Sandwich Man。

Sandwich(三文治)是兩塊麵包夾著中間餡料,你我都知道。有一說是英國的一位Mrs Sandwich,這樣做給丈夫Mr Sandwich帶上班作午餐開始的。Sandwich Man不是賣三文治的人,而是以前在英國街頭亮相,前後掛一塊廣告牌夾著自己,走來走去引人注意,為客戶作宣傳的人:

Picture
把品牌代替了商品本身------就算有其他品牌後來居上,該「老牌」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不能代表該產品------有些老派的英國人還是這樣叫的

例如有些英國人,仍然叫香港人所謂的「原子筆」(Ball Pen)為 Biro。我想「拜路」原子筆也在市場上淡出多時了吧?假如你不熟英國人的文化,聽到他們請你遞一支Biro過去,真是不明所以。

影印機的鼻祖,英國的「蘭克施樂」Rank Xerox,現在已遭人收購,隸屬於日本富士公司,出產影印機的也不止 Fuji-Xerox 一家,但很多西人還是改不了口,叫「影印機」做 Xerox Machine、叫「影印本」做Xerox Copy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澳洲老人居所

因為各種理由,老人要與子女分開住的,為數不少。

澳洲幅員遼闊,西人的子女婚嫁後很少住在父母附近,住在同一城市已經很難得。我們見到西人子女與父母見面時 又抱又吻,好像很熱情,但是他們可能一個月才來一次,甚至是每年聖誕節才來一次的。華人家庭父母同住的比較多,但是兩代或三代之間產生的問題,也不用我細表了,起初同住 終歸要分開住的也有的。

老人獨居,獨立屋和大地不好打理;有些西人不怕,八十多歲還是一個人住一棟屋一塊大地,華人則是絕少的了。有些華人會考慮住排屋(Townhouse)和公寓單位(Units),與鄰居緊貼,有甚麼事請人打電話求救也容易一點。

特別為老人而設的居所有「退休村」(Retirement Village),大多是管理得較週到的Townhouse屋村。老人一家一戶,自煮自食,管理處算是有24小時的長駐人員,有甚麼事來看你一下,幫你打個電話。有些退休村內有會堂和一點點的康樂設施,間中舉辦一些活動、自設每週到大商場的購物專車之類。這些「退休村」適合那些還可以照顧自己的老人,但是售價也不菲,購買及轉售各有不同的條件,不贅。

至於我們華人所了解的傳統式「老人院」,每日供應三餐,甚至必要時有人餵飯洗身的,澳洲這裡叫做 Nursing Home。

華人老人在澳洲入住這些設施,主要的問題是有些人英文程度不夠,難以和工作人員和同住的西人溝通的問題,住在裡面會覺得被孤立,很寂寞和不開心。此外,吃慣粥粉麵飯的華人,長期吃麵包、麥片、牛油、馬鈴薯、煮得爛熟但全無「鑊氣」可言的肉類和蔬菜,簡直是活受罪。

正因為很多人視進老人院為畏途,「非不得已」都不肯走這條路。有個西人朋友,另外買一間Townhouse安置母親,母親年逾70,記憶力衰退,終歸是要進老人院,但是看過很多間都不喜歡,寧願拖得就拖。

所以在老人院裡的人,大多可以「風燭殘年」來形容,坐輪椅的、傻呼呼的、健康狀態極差、可以說是在「等死」的比比皆是。一個覺得自己尚是「正常」的人,在那種環境實在是呆不下去;在裡面住得幾年,自己未死,但看著他們一個個的去世,也是絕對不愉快的經驗!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要改善這個情況,實在要想想辦法,把老人居住設施(包括退休村和老人院)「年輕化」才行,所以近年有些發展商,興建所謂" Over 50" 的社區。

專為華裔而設的退休村和老人院,有麻雀和太極可打,有中文電視可看,早餐吃粥、午餐乾炒牛河、晚餐有小菜兩碟加米,真是無以尚之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師生戀

無論在香港或外國,每隔一段時間,報紙上就會見到學校老師和學生發生性關係的新聞,絕大部份都是因為學生尚未成年,成為刑事案件。

說到犯案者,男女都有,我想大概是男的多一點吧。倘若「受害者」尚未到合法年齡,犯案者往往要鎯鐺入獄,一生前途盡毀。

最近,香港發生一宗男教師多次帶十二三歲的女學生上公寓,澳洲也有過三十餘歲的女教師與十餘歲的男生多次共赴巫山的案件,有些還演變成私奔(我在報上看過幾宗),結果都是犯事者要入獄。據報導,兩人表示深深相愛,女的說出獄後還是要走在一起,使家長又羞又怒。

其中一宗案件,法官發出禁制令,女教師出獄後不准接近男生,但是她屢次破戒,卒之被拘捕和再度入獄,但是表示無怨無悔!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澳洲人沒有「國」慶

今天1月28日,是澳洲的公眾假期,慶祝Australia Day


有巡遊


唐人街也來舞獅一番


蘇格蘭風笛隊


少數民族婦女傳統服裝

(圖片來源:http://www.australiaday.gov.au/pages/image_gallery/index.asp)

Australia Day卻是每年的1月26日,歷來的習慣是,假如該年的1月26日不是星期一,跟著的星期一會是Australia Day假期,讓好食懶做的澳洲人有一個長週末。

但是,Australia Day不是澳洲的「國慶」。可以說,澳洲到現在還沒有「國」慶。

澳洲脫離英國的殖民地統治,成為獨立國家是在1901年1月1日,按照一般國家的做法,澳洲人應該定1月1日為國慶日,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

既然 1月26日不是國家成立的日子,到底有何意義?

英國在1770年由Captain Cook「發現」澳洲,後來為了解決英國的監獄擠迫問題,計劃把罪犯流放到澳洲這個新的「殖民地」,1788年1月26日,英國派駐澳洲「新南威爾斯」的海軍上將兼州總督 Arthur Philip 到達澳洲,就是這樣,這一天成為所謂Australia Day

1月26日這個日子,殖民地殘餘成分太濃,不夠光彩體面,也不算上是澳洲的「國慶」。

(圖片來源:http://www.nma.gov.au/images/pictures/i867_m.jpg)

每年這一日,例有澳洲的原住民出來,示威抗議白人侵佔他們的地方,「哀悼」Australia Day呢。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10部至愛外語電影

網友老頑童選出她的 10部經典電影片段 。我也來選我的10部至愛外語電影。

選這十部電影,都是純從個人口味出發。我不喜歡人物多、投資鉅、場面大的鉅製,又討厭動作片、恐怖片和科幻片,所以很多人心目中的經典如「亂世佳人」、「星球大戰」之類均未列入,和我口味不同的朋友敬請包涵。

要選10部「最喜歡」的電影,當然是要勘察幾十年,毋須局限於最新最Hit 的出品。我選的大部分電影雖老,在今天仍然容易看得到。讀者看完這篇介紹,不妨把片名稍存心中,他日若有機會,千萬不要錯過。

我們都是在美國可樂和漢堡包文化侵蝕全球的年代,看美國電影長大的。對很多人來說,「外國電影」便是來自Hollywood的美國電影。美國電影業發達,產品浩如煙海,挑選一兩部也是極其個人的選擇。

美國:花都奇遇結良緣(Charade)(1963)

最 迷人的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的巔峰之作。男主角加利格蘭(Cary Grant),大導演Staney Donen,Henry Mancini的配樂,還有時裝大師Givenchy為夏萍設計形象,浪漫的巴黎,一切一切簡直是千載難逢的完美結合,你不可能要求更多。

美國:星塵回憶錄 (Stardust Memories)(1980)
這部「星塵回憶錄」是編、導、演全能鬼才活地亞倫Woody Allen仿效Fellini的「八部半」,夫子自道之作。描寫事業觸礁的電影導演,退居找尋思想出路,現實、幻想、回憶、所相識的女人交替出現;全片卻不似「八部半」的晦澀難明,充滿雋永的幽默感。
Woody Allen擅吹單簧管,他為電影選擇的經典的Jazz背景音樂,常有神來之筆。三個女主角Charlotte Rampling、Jessica Harper、Marie-Christine Barrault 當年都在盛年,十分迷人。

英國 :The Third Man (1949)
戰後的維也納,龍蛇混雜,主角追查失縱/死亡的朋友,豈料越查發覺越多疑點,最後「死者」重現。英國名作家 Graham Greene原著,Joseph Cotten 及鬼才orson Welles主演,大導演Carol Reed執導,絕妙的黑白攝影,一再出現的主題旋律,把迷離氣氛發揮到極致,使觀眾不能自拔。


英國:Shadowlands(1993)

英國盛產出色的男演員,老一輩的Alec Guiness、Laurence Olivier、John Gielgud、David Niven、Peter Sellers等,巨星如雲,「沈默的羔羊」演吃人肉醫生的Anthony Hopkins 先前從影幾十年,到中年才受人觸目,屢有佳作。這部Shadowlands是文學家C.S. Lewis的真人真事改編,描寫他與美國女讀者Joy結識,(Debra Winger主演。他是老王老五,她是帶著兒子的離婚女人,兩人終於成為夫妻,豈料好事多磨,Joy患上骨癌逝世。因是真人真事,並不令人覺得老套;全片格調高雅,感情真摰,觀眾無不動容,一掬同情之淚。

意大利:Ladri di Bicicette(Bicycle Thief, 單車竊賊)(1947)

這部電影,不單是我的個人選擇,如果全世界的影評人投票有史以來十大電影,也肯定榜上有名。意大利戰後新寫實主義大師Vittorio de Sica的傳世作品,描寫戰敗國意大利經濟蕭條,失業嚴重,男主角找得臨時工作,是騎著單車在城中貼海報。豈料單車被人盜走,他帶著小兒子走遍羅馬的大街小巷去尋找。經典的黑白攝影,難忘的劇中人物造型和演出,都使本片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意大利:La Strada (1954)

電影大師中的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對電影藝術影響極大,本片為造期的經典,由他妻子 Gilietta Masina 飾演一個單純的癡心少女,愛上一個不解溫柔的流氓,跟著他跑江湖,終於釀成悲劇,精神錯亂至喪失生命。漢子這時才知道女子的心是愛他的,可惜後悔已經太遲。這是一部令人心疼的電影。


法國:La Mariee Etait en Noir(The Bride Wore Black奪命佳人)(1968)

法國「新浪潮」電影名師輩出,最為我們熟悉的是杜魯福和高達,而我覺得前者的作品更為可親。他的作品若只能選一部,費煞思量。這部「奪命佳人」,由法國首席女星珍摩露Jeanne Moreau飾演為婚禮之中意外遭鎗擊死亡丈夫復仇的女人,如何把兇徒一夥查出,獨力把他們一一幹掉。法國情調洋溢全片,能把復仇的故事製作得這樣富有美感,法國大師非他莫屬!

丹麥Babette's Feast(1987)

前巴黎第一名廚,隱居在窮困的北歐漁村為人傭僕,空有一身絕藝沒人懂得欣賞。一天她中了巴黎的彩票,乃把所有獎金盡地一煲訂來買最名貴的材料和美酒,弄一席世紀之宴,免費讓村民大快朵頤。電影的下半部就是她的烹飪過程,令人目不暇給。最後她的烹飪功夫盡顯,亦變回不名一文,但是藝術家的滿足是無價的。

日本:東京物語(1953)

日本導演,一般人只知道黑澤明,其實還有也是大師級的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和成瀨已喜男等等。小津的電影,總是圍繞家庭倫理,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丈夫妻子的關係。攝影機經常是幾分鐘動也不動,在人跪坐在地上的角度仰拍,人物就在這範圍之內出入,可是Timing之準確,場面調度之精采,意象之豐富,真是要看過才相信。這部「東京物語」描寫年老夫婦(笠智眾、東山千榮子)從鄉間到東京探望成年兒女,他們都已經有自己的家庭,接待父母也不大殷勤,只有一個寡居的媳婦(原節子主演)陪伴兩老,聊盡孝心。難得老人心境豁達,並不怪責不孝的兒女。本片充滿小津的東方人道主義精神,哀而不傷,是多看十次八次也每次有新感受的至高傑作。

日本:伊豆舞孃 (1974)

山口百惠初登銀幕之作,當年只是14歲,跟著的7年她成為無敵的歌、影偶像,在1980年甫20歲宣佈退休結婚,震驚藝壇!百惠的電影和歌曲,至今在歌迷和影迷心中仍然無可替代。伊豆舞孃」是川端康成的自傳式短篇小說,曾多次搬上銀幕,由默片時代的田中絹代,到有聲片的美空雲雀、鰐淵晴子、吉永小百合、內藤洋子都出演過女主角。百惠在這處女作電影已是光芒四射,奠定她未來的演藝女王的地位。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笑話:針鋒相對

(中譯:Chris)

1.

A man comes home, finds his wife with his friend in bed. He shoots his friend and kills him.有個男人回家,發覺老婆與他朋友在床上,就把他槍殺了。

Wife says, 'If you keep on behaving like this, you'll lose ALL your friends.' 老婆對他說:「你這種行為要是不改,你會甚麼朋友都沒有了。」

2.

A small Boy wrote to Santa Claus, 'Send me a brother.'小男孩寫信給聖誕老人:「送個弟弟給我。」

Santa wrote back, 'SEND ME YOUR MOTHER' 他收到聖誕老人的回覆:「送你媽過來。」

3.

Stress is when wife is pregnant.「壓力」是老婆懷了孕。

Tension is when girlfriend is pregnant.「緊張」是女友懷了孕。

Panic is when both are pregnant.「恐慌」是老婆和女友一齊懷了孕。

4.

Teacher: Do you know the importance of a period?老師問:「有誰知道Period(句號)的重要?」

Kid: Yeah, once my sister said she has missed one, and my mom fainted, dad had a heart attack, and our neighbor ran away.小學生答:「我知道。我姐姐有次Period (英文也作「月經」解) 沒來,媽媽嚇暈了,爸爸心臟病發,鄰居的大哥哥溜掉了。」

5.

A women asks man who is traveling with six children, 'Are all these kids yours?' 某女士問一個帶著六個小孩的男人:「都是您的孩子嗎?」
The man replies sarcastically, 'No, I work in a condom factory and these are customer complaints.' 男人沒好氣地答:「不是的。其實我是避孕套工廠的員工,他們到都是顧客投訴的證物
。」

6.

A young boy asks his Dad,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fident and confidential?' 小孩問爸爸:「Confident和 Confidential這兩個字的意思有甚麼不同嗎?」

Dad says, 'You are my son. I'm confident about that. Your friend over there is also my son. That's confidential!' 爸爸說:「我可以Confident(有信心) 地說,你是我的兒子。至於在那邊的你那個朋友也是我的兒子,就是Confidential(機密)的囉!」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中國音樂欣賞講座

今天(23.1.2008)晚上的澳洲藝文雅集上,我會主持一個「中國音樂欣賞講座」,選講和播放給大家欣賞的曲目如下:

民樂合奏:紫竹調(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家傳戶曉的小調,充份表現中國音樂的特色,拉弦、吹管和撥弦樂器輪流表演和大合奏,最適宜用來作為講座的開始。

古箏: 蕉石鳴琴(饒寧新)

廣東音樂家呂文成的名作。

笛子 :歡樂歌(陸春齡)

中國的前輩級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有近60年的功力,也曾來過布里斯本獻藝,這一首是傳統的江南絲竹音樂。

二胡二泉映月(蕭白鏞)

這一首可能是當代最著名的二胡樂曲,由華彥鈞(瞎子阿炳)所作,嗚咽訴說人生的哀怨,充分發揮二胡的特色。

洞簫妝台秋思(董克鈞)

粵劇「帝女花」之「香夭」(「落花滿天蔽月光......」)無人不曉,原來是江南的古曲「妝台秋思」。

揚琴連環扣(郭敏清)

這首廣東的樂曲,急速的樂句,最適宜發揮揚琴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魅力。

琵琶 陽春白雪(林風)

從這首短短兩三分鐘的樂曲,可以欣賞到琵琶變化多端的指法,令人目瞪口呆。

瑣納別姬(高陞、廖盟書)

中國戲曲和節慶音樂必需的吹管樂器,這首「別姬」耳熟能詳,樂曲一起,使人仿如在戲台之前。

中西合璧的現代中國音樂

小提琴合奏:禪院鐘聲(多瑙河城市室樂團)

西人玩中樂!

爵士式中樂楊翠喜 (辛小紅、荀宏生等)

「分飛燕」的原曲。

搖滾式中樂 :金不換(風行中西混合樂隊)

60年代香港的產物,由粵樂名家馮華等始創,用中國傳統樂器,加上西洋的鋼琴、色士風(Saxophone)、電結他、小提琴、爵士鼓,演奏時加強節拍特色,當時名為「精神音樂」,可作跳舞之用。

現代中國管弦樂

紅色娘子軍-序曲(中國舞劇團交響樂隊)

台灣民謠-心酸酸(中國中央交響樂團)

穆桂英掛帥-引子(中國中央交響樂團)

利用西洋的配器、和聲方法寫成的中國樂曲,由大型管弦樂團演奏,乃中國西文化交流結合的必然產品,無論怎樣,中國味道的signature濃烈。

總結:「管弦絲竹知多少」全曲 (高雄市立國樂團)

現代作曲家關迺忠的傑作,是近代古典音樂名作,Benjamin Britten 的 A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的中國版本,以中國民間小調「茉莉花」為主題,變化多端地介紹各種中國樂器的特色。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年晚煎堆與張三李四

年近歲晚,以往很多家庭會全家出動,做一些應節食品,例如油角仔和煎堆。

因為是每戶人家都做的,所以便會有「年晚煎堆」的廣東歇後語。其實下句才是精義,是「人有我有」。意思是沒甚麼特別,跟隨大眾吧了。以前大多是用來勸男人找對象來結婚不要那麼挑剔:「娶老婆,年晚煎堆而已。」

這種人生哲學是否正確,今日暫不討論,我想藉此談談英文。

到底英文有沒有類似「年晚煎堆」的說法?

有!英文就是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Joneses 是 Jones 的眾數,Jones是英國最多人用的姓氏之一,與Smith 互相輝映,把 Jones說成 Joneses就是「姓 Jones那家人」的意思,亦即「尋常老百姓」也。

英文可以把姓氏加個 "s" 代表姓X那對夫婦或家人的,例如宴會主人問管家:「布朗先生太太來了沒有?」可以說成 "Have the Browns arrived?" 的。

至於中文的「張三李四」,例如說:「做推銷員要懂得說話,無論張三李四都要跟人家談得來」的「張三李四」,英文就是 "Tom, Dick and Harry",都是相當流行的名字,不過近年叫Dick(Richard的愛稱)的人漸少,或與俚語把男人的性器官叫 Dick 有關。

廣東話有類似的「阿貓阿狗」的說法:「這件工作咁容易,隨便搵阿貓阿狗都識做啦!」英文就是 " Every Jack and Jill can do it." Jack 是很流行的英文名,但 Jill就不是,這裡是純屬順口把兩個 J 字母開頭的名字挪來一用吧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21日 星期一

澳洲工作假期

上半年接待了兩次從香港來澳洲過「工作假期」的朋友,第一次是在Blog上交流認識的香港網友Eva,帶她遊玩了一天;第二次是太太在香港的朋友的姪女,在我家住了幾天。

們都是持「Working Holiday簽證」來澳洲,可以逗留一年,期間准許打工賺錢幫補生活費。

這 種簽證是澳洲的特色,用意是鼓勵年輕人多看世面,促進文化交流,以及補充澳洲的勞動力。近年用這個方式來玩的人漸多,由2000-2001年的76, 570人增加到2006-2007的134, 612人。申請者年齡限定18~30歲,一般是一生人只可獲批一次,簽證後要一年內來澳洲,到達後有效一年,期間可以自由出入。

在澳的住宿要自己解決,打甚麼工則沒有限制,只是也要自己找,為同一僱主工作不得超過六個月。素來比較熱門的工作,是在收成季節到農場打散工。

做甚麼?採摘水果是也。

澳 洲的農場全機械化,幾十畝的農地,平時可能只有農場主人夫婦打理,到了收成時需要大量人手,這些Working Holiday Makers 幫了不少忙。他們賺錢之餘,可以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增長見聞,又可鍛鍊英語的聽講能力,一舉數得。以人數計,來得最多的是英國,順序數下去,是韓 國、德國、愛爾蘭、日本、加拿大......

移民局有特別優待,上面說過Working Holiday Visa一般是一生人只可獲批一次,但是假如你在期內曾做過三個月摘水果的話,可以再獲批一次的。

欲知詳情,請點擊澳洲移民局有關網頁:Working Holiday Programme 和向你當地的澳洲領事館查詢。

你到達澳洲後,入住澳洲的青年旅舍 也會有工作門路,或先用Working Holiday Australia用google 來搜索一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華人惡搞印度餐廳

以下這一段新加坡英語和印度英語的對話,在YouTube上有多個版本。據聞發生在新加坡的印度餐廳 RK House,搞事者明知該店不賣豬肉,偏要豬肉,開頭侍應還是好言以對,最後真是「佛都有火」,兩種口音不同的英語在雞同鴨講,極之惡搞:

也許是真有其事,也許是由人扮演的,但是這段錄音出現之後,網上風行一時,有人還製作「動畫+照片」版:

下面是兩個新加坡學生,在課室裡摹擬這段對話的綠影: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草地出菇

一連下了多天雨,屋前的草地上生出野磨菇

有不同的品種,不知道怎樣生出來的,這個是圓形的,一個晚上便有長到碗那麼大!

表面有古怪的花紋

這一隻像冬菇的傘形。

野菇大多有毒,不能吃,看看好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過澳洲海關趣聞

澳洲海關對旅客可以帶甚麼東西進來有嚴格規定,此處不贅,有興趣知道的,可以點擊Australian Quarantine and Inspection Service 一看。

現在我要談的,是朋友親身經驗的一些趣事。

年前有個英國華人音家樂朋友來Brisbane獻藝,行李中有些臘腸,但是走綠色通道,被海關截住問「有沒有肉類?」,他說「無」,海關令他打開檢查,當場現形。結果要上法庭受審,被罰5000澳元!

很多食物都在被禁之列,水果、蔬菜、種子、肉類等等。但是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執法的鬆緊,又視乎個別的人員。

華人愛吃,帶進來的東西更是花樣百出,例如很多人到香港探親後回澳洲,總喜歡帶些澳洲買不到的靚冬菇、江瑤柱(乾貝)等等,另外有有很多隨身零食,例如話梅、牛肉乾、糖果.....中藥如人參、當歸......能否順利過關帶進來,就看你的運氣了。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敬請不要心存僥倖,急急腳過綠色通道;或雖走紅色動道,口中說無食物,但把有問題的東西放在行李暗格或底部用衣物掩蓋,否則搜出罪名不小。

最好是大方地把食物集中放在一袋,大大方方讓他們看。冬菇假如是用透明真空包裝,外有英文說明的,有些關員會望望沒有小蟲便放行。但是碰著一個鐵面無私的,我有個朋友身上一些澳洲也有售賣的西式糖果,也給他沒收了。

海關對保護動物很嚴格,甚麼虎骨、犀牛角、玳瑁標本,就算你辯稱是醫治你的絕症的中藥,一樣無情講,沒收之餘,分分鐘要你坐牢!

亞洲「禽流感」,人人聞之色變,所有蛋及蛋類和禽畜製品都不准帶入澳洲,包括雞毛掃!中秋期間,很多華人帶月餅回來,甚麼「雙黃蓮蓉月」,被沒收的機會極高。其實澳洲政府在每年8月之前,也三令五申在澳洲的中文報紙上登廣告,說一切月餅都不能私帶入口。

我再說一次:是「私帶入口」。很好笑,澳洲的華人超市,一樣有大量各式「榮華月餅」、「美心月餅」、「珠江月餅」等等堂而皇之出售。它們是由澳洲的入口商,經過澳洲政府「檢疫」後上架的,但是包裝原封未開,不知道怎樣檢法。

有個朋友,帶著一盒「蛋黃蓮蓉月」從香港回澳洲,她打開給關員看,說是媽媽送的節日禮物,純屬自己吃的,可否網開一面?關員也通情達理,說時遲那時快,拿把小刀把月餅一一剖開,把蛋黃剔出,說:


「那你在我的面前先把蛋黃吃了,然後我讓你把剩下的月餅帶過關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好厲害的魔術


請看以下這個片段,不懂日文也沒關係,一樣看得懂:



真是神乎其技,也許是那個魚缸有古怪,但看不出是他怎樣弄的。

魔術師名叫叫高山Cyril(Cyril Takayama),他再來表演人體飄浮:

澳洲老人福利多(下)

華人的情況一般是好一點,有些與子女同住,有些是子女另租地方安置。一般華人子女比西人樂意負責父母的食宿費用,而華人老人應得政府的Pension照樣領取,所以平日用錢也頗鬆動,真是不錯啦。

例如我認識一對大陸來的退休教授夫婦,來澳洲後依靠女兒食住,幾年領來的澳洲pension儲成一大筆,聞說在美國也是教大學的兒子丟了教席,一出手便匯了幾萬元過去接濟。

澳洲老人,有些固然要死慳爛慳,有些卻是有力的消費群體,所以有幾份免費的老人週報或月報,裡面除了有用的社區資訊,就是各樣的服務和消費的廣告,例如豪華旅行團,專打他們的主意。

澳洲各區都有很多會所,有些是球會(澳洲老人喜歡草地滾球),其他有RSL (退伍軍人會)等等,也歡迎大眾入會享用其設施。在這些會所吃餐特平,我見過有低至2元一客的,真令人懷疑是蝕本倒貼。只因會所有一大收入:吃角子老虎機----大堂之內設幾十個,叮叮噹噹響過不停,坐在老虎機前面的,大多是目光呆滯在虛擲光陰的老人。不要小看最低消費只是一澳仙按一下,有些人為增加勝算,多玩幾條Line,一按便是一毛多,三幾個鐘頭下來,輸掉一百元以上很容易。這些會所特別優待老人,每日有定時專到府接送,打個電話便可以。

不能開車把在超市買的大量食物帶回家的,超市可以當天下午送貨上門。連出外買食物都有困難的,有Meals on Wheels的義工送餐到府服務。家中清潔雜活,可以請志願機構的專門做老人服務的人員,一星期上門一兩次來做,時薪由政府支付。

孩子有「託兒所」,澳洲更有「託老所」。

一些志願機構租借社區會堂,每星期安排大半天的老人活動,參加者只須幾塊錢還有一頓午餐吃。與老年父母同住的夫婦,可以送他們過去,然後有大半天的二人世界時間,大家抖抖氣;老人也可以定期見見同齡的朋友,一舉兩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澳洲老人福利多(上)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澳洲老人福利多(上)

第一代移民,大多是三四十歲的壯年或中年夫婦,帶著一兩個孩子,一輪拼搏之後,落地生跟,轉眼兒女已是大學畢業,能夠自立。一天猛然醒覺,來了澳洲已經是十多二十年,夠資格參加政府的Senior Citizen的活動,不認是「老人」也不行了。

香港人在90年代初期有過一個移民澳洲的高潮,以上的情況恰好是他們的寫照。另外的是來澳洲與移民子女團聚的父母,更是名符其實的「老人」。

人老了,種種能力減退乃屬必然;一向有開車的,慢慢也減少晚上開車出去。就算在日間,陌生和遠一點的地都沒有信心,怕迷路,怕壞車。同齡的朋友,何嘗不是一樣?於是大家來往漸疏,個人社交圈子縮窄,能參與的娛樂和活動漸少。

我打算寫幾篇澳洲老人生活的文章,放在「移民甘苦談」系列之中,讓大家參考一下。

這是第一篇,來個概覽,不局限於「華裔人士」。

最重要的,當然是在澳洲做老人有甚麼福利,哈哈!

65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取得聯邦政府的老人卡,憑卡可以用約四分一的價錢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各州市不同),一些商店、服務行業、餐館也會給與老人卡持有人九折。看醫生、買藥、電話費、電費、市政府費(香港叫「差餉」)也有若干優惠。

以前澳洲尚未有公積金制度,那個時期活過來的老人,假如沒有積蓄沒隔宿糧的話,一不工作豈不是手停口停?所以政府有Pension之設,按星期發給他們一筆錢,說是「養老金」,其實性質上等於香港的「公援」。

申請Pension要通過Means Test,政府要查申請人給其配偶手上有多少存款、物業、股票、還有沒有其他收入等等,當中有種種的上限。

一般來說,自住的房屋,就算是靚屋,不會影響申請。自用的汽車,就算是高價名車,也是一樣。聽過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澳洲人,退休後換靚屋靚車,再坐豪華郵輪環遊世界,把手上現金花到政府規定的資產上限之下,跟著大搖大擺地去申請Pension,今後「攤大手板」由政府供養。

Pension 有多少?一雙夫婦是千餘元一個月,假如自己已經有屋有車,單花在一般食用上是足夠有餘的。但是假如其人年輕時「大花筒」,掙多少花多少,臨老退休時連屋也 沒一間的話,光是租一個小單位,也要六七百元,剩下的便捉襟見肘,要節衣縮食了,我認識一個西人醫生便是這樣。

我的屋旁是一棟二層高的平房,共有五個單位,來來往往有過幾個老人來租住過。我看他們的生活,真是知慳識儉之極,用一毛錢都要計算,整天不出外在家煲電視,隔一段時間出外吃一頓飯,已經是很豪的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澳洲老人福利多(下)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事實與真相

有一句英文的慣用語 " Truth will speak for itself ",事實俱在,不容狡辯也。

如果報章和電視的新聞報道,每一件都是事實----此乃他們的天職----那麼讀者和觀眾是否就能看到「真相」?

我認為是不一定的。因為「事實」可以是「選擇性的事實」。

報章的篇幅和電視新聞報告的時間有限,選取哪些新聞來報道的權力操縱在News Editor的手裡,他們選甚麼就出甚麼。假如你對外間世界的認識是全靠他們,自己不作深思分析的話,那麼你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種被動性的、片面的真相而已。

澳洲有三家商營電視台,Seven, NineTen ,其新聞選取十分「小民心態」,一概以本國新聞為主。晚上30分鐘(Ten 是一小時)黃金時間的新聞報道,只是寥寥幾則,而且不一定是甚麼國家大事,有時連有個小孩通宵不歸家也會用一兩分鐘來交待;跟著的是一兩則車禍,然後便是 長篇大論的體育消息(但只以板球和欖球為主)。

我經常向人說,假如長期只看這些「新聞」,聰明人也會變成蠢人。

澳洲另外有兩家政府電視台:ABCSBS,比較有新聞良知,前者的黃金時間新聞較為全面,後者更長達一小時,比較多講世界各地新聞。

但是,我要說大大的一個「但是」,他們選取的世界新聞傾向政治、動亂和軍事,於是我們每日看到的就是戰爭、暴亂、災難、恐怖活動,是一個極之灰暗的世界。我認為世界多采多姿,有醜也有好,豈單是這些東西?相對於中國官方電視台注重講好人好事,這是另一個不好的極端。

電視新聞,很多時要取材於外國的通訊社,英語世界被美國的媒體雄霸,於是美國人有興趣的東西也逼著我們看;美國出兵伊拉克、阿富汗,加上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衝突,年復一年、日日向我們疲勞轟炸。其實這個世界這麼大,最重要的東西不單是這些;相對來說,文化、科技、歐洲和亞洲等等的報道太少。

一些新聞,由報道員講述一下就好了,何必長篇累牘的播出整段長達幾分鐘的美國CNN新聞,用美國人的觀點來看問題?還有,為何我們晚晚都要見著笨蛋布殊和聆聽其講話?澳洲人不一定每天在電視上看到澳洲總理或自己的市長,但一定看到布殊!

難怪有人做過調查,100個澳洲人中,超過90個不知道澳洲第一任總理是誰;但幾乎百分百知道,美國第一任總統是華盛頓。

很多只屬美國當地新聞,如火災、車禍也要逼著要看,關我們屁事?

片面的「事實」,決不等於「真相」。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My Favourite Dance Scenes

我愛看歌舞片,尤其是雙人漫舞的場面。

現在歌舞片已不大流行,可能是因為觀眾口味改變,以及缺乏能歌善舞的明星吧

歌舞片的黃金時代,當在1930~50年代,Hollywood 兩大舞星,先有 Fred Astaire (佛烈雅士提),後有Gene Kelly (真基利),而我特別喜歡Astaire。


Fred Astaire 和 Rita Hayworth (烈打希和芙) 在 You Were Never Lovelier (1942) 中 I'm Old Fashioned (Jerome Kern 作曲)一段,在下面的Youtube影片中,雙人舞由2分30秒開始,是我最喜歡的:

西班牙裔的Rita Hayworth,自小已經是舞蹈藝人,雖然個子不高(Astaire 以西人標準而論也是矮子一名,兩人剛好合襯),樣貌並不算很漂亮, 但她紅髮披肩,笑容燦爛,身段勻稱,細腿長,很是耀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大兵喜歡把女星的艷照貼在牆上,稱為Pin-up Girl,當時Rita Hayworth 的艷照最受歡迎

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

「收嗲」與「沙嗲」

不耐煩別人喋喋不休,叫他們閉嘴,用香港俗語可以說:「收嗲啦!」

這個「嗲」字應作何解?

先要說另一個香港俗語「口水多過茶」,是形容一些人說話沒完沒了,噴出來的口水竟然比面前的一杯茶還要多,這當然是誇張之極的講法,但也十分傳神。

香港很多潮州人,「茶」的潮語發音為「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口水多過茶」有些人會調侃說為「口水多過嗲」,而「收嗲啦!」的說法就應運而生,成為叫人閉嘴的俗語了。

潮語和福建語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茶」的發音同樣是「嗲」。

茶的英語是Tea,就是這個「嗲」字的音譯,大概中國早期與英人通商外銷茶葉的,首先是盛產茶葉的福建省吧。

至於馬來亞醬料,著名的「沙嗲」是馬來語Sate的中文譯音,有人也寫為「沙茶」醬的,這是因為近代移民東南亞的人,以福建人士為大宗,所以用閩南語來譯了。

我們見到商店裡售賣的「沙嗲醬」和「沙茶醬」,應該是同一樣東西。有一次我和某相熟的大廚朋友辯論,他堅持製作「沙嗲牛肉」和「沙茶牛肉」,味道是有點分別的。

我猜是中餐館業內把它一分為二,調較得比較合華人口味的叫「沙茶」,而合符正宗馬來口味叫「沙嗲」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澳洲的色情行業(18禁)

娼妓業,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在任何地方,包括禮教最森嚴的國家,總以某種形式存在

一看以下這份剪報,摘自Brisbane一份免費派發的大眾化消閒週刊的分類廣告欄,便可知道大概:

澳洲各州有不同的法律,我住的Queensland州(起碼在表面上)比較保守,近年才向其他兩個影響力最大的New South Wales 和 Victoria 看齊,立法准許妓院營業,以及准許「性工作者」在人人可看的報紙和雜誌上刊登廣告。

當然,准許之餘,有很多條件限制的。

上圖的左面一欄,便是妓院的廣告。政府規定妓院必須位於工業區,遠離住宅區,不至滋擾正常人家。妓院門口,不得設顯著招牌及誘惑性的字句和圖片,若非識途老馬,在門外走過也不知道內有乾坤。

妓院內的工作人數、設計、間隔通通有規定,由政府專屬部門監管、定期巡查和發牌照。妓院的服務及收費情況,我在這裡不多說了,好奇的朋友可以到廣告內的網址一看,便有分曉。

上圖中間的一欄是性電話服務,符合那些「齋Talk」 也能滿足的好此道者。

右邊一欄是那些個體戶性工作者,亦即香港的「一樓一鳳」,價錢與服務範圍一律面議,為男界或為女界服務的「雞」與鴨」都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消費者權益

澳洲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工夫,算是做得不錯的。

我記得以前香港各大汽石油公司有需要時便開會,然後宣佈最新訂的統一汽油價錢,不知道還是否這樣。

在澳洲,任何行業做這類的行為都是違反自由競爭原則,屬於 "Price Fixing" 的刑事罪行,一旦法庭定罪會判處巨額罰款,當事人或要坐牢。

最近澳洲一家全國性的包裝物料供應商,因與主要競爭對手密合力托高價錢,被罰幾百萬元。哈哈,不知道要賣多少個紙皮箱才可以賺回來?

澳洲兩大百貨集團是Myer 和 David Jones,精明的顧客到這兩家大公司買東西,會先行比價。你在 Myer 公司說 David Jones 公司賣這件物品更便宜,如果你能拿出廣告單張或書面報價證明,他們通常都肯降價照售的。如果你兩者都沒有,公司的職員如果不太忙,也肯即時打電話過對手公司問一下「門口價」,然後以同價賣給你的。

有些大集團公司更聲明,如果你能提供證明:同一貨品有對手賣同價甚至比他賣得更平,會再以對方的價錢打九折賣給你。

很多公司都有這個規矩:顧客買了貨品回家發覺不喜歡,可以憑發票退貨取回現金;期限有些是幾日,有些長達一兩個星期(部分貨品如 DVD, CD 除外)。

我聽說,有些人買了高價衣服穿來赴宴,然後到公司退貨回水的。

至於貨不對辦,有損壞等等,更是大條道理馬上掉換新品。職員都是打份工吧了,貨是大老闆的,倉裡多的是,顧客退貨也是轉頭退回製造商,公司並無重大損失;所以雖然你退貨,職員的態度都很好,還向顧客「對不起」前、「多謝」後。

影音電器的保用期,一至三年不等;我有兩個朋友,買了不同品牌的DVD錄影機,用了一年多先後壞機。結果一個換取新機,另一個因廠家暫時缺貨,無機可換,又懶得修理,卒之原銀奉還,朋友白白賺了玩。

超級市場內的物品,一概以價錢標貼為準,若有貼錯低價的情況,過機付帳時發覺,也要以所標的低價出售。

另外,一些超級市場收銀員是兼職的妹仔,做事心神彷彿,在收銀機打錯一兩件物品的價錢,絕不稀奇。

譬如香蕉有幾種,他們把標價$3.99的當作$6.99/Kg.來打,你付錢後,出來查單據發覺有錯,可以拿到Customer Service處要求處理。有一個集團超市的做法,是即時退還該件物品的貨款,貨物當是免費奉送!所以你看得到收銀員打錯,當時大可不動聲色,過後才投訴。

我親眼看過有個西人,把吃了一半的外賣飯盒拿回中餐館,還聲大夾惡說不好吃,要求Money Back 。我心想,如果不好吃又怎會吃了半盒才知道?分明是看華人好欺特來搞事。但是老闆也是不想多事,無可奈何退錢。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煲碟

「煲碟」是香港粵語,即是把一套電視連續劇日以繼夜地看,儘快把它看完。

究其原因,也許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夠每日定時看某一齣電視劇,往往看了這集又錯過了那集,惟有出全套DVD時一次過把它「煲」完。韓劇、日劇或中國的電視劇,不是你想看就在香港的電視有得播的,想看就必須專購DVD來看。

我們身在外國的,就更不用說了,除非家中有衛星電視的接收設備,DVD/VCD和錄影帶是很多人倚賴來看電視劇的媒介。

DVD沒有廣告,煲碟可以飛走片頭片尾的例牌部分,電視上播一小時的一集,煲碟用大約40分鐘便可以了,悶場的部分可以高速跳過。

每集完結前總賣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還不容易?於是起來換碟,看下看下又一集,一晚幾個鐘頭就這樣流掉了。

有 個朋友早年煲「雍正王朝」煲通宵,弄得翌日沒法上班。近年的「大長今」,影碟未到已是眾口交譽說非常好看,人人引頸以待,等到有DVD時,朋友之間傳來傳 去,要限時歸還,不趕看不行。我有個同事的家人日看夜看,70餘集的大長今幾日內看完!這樣的毅力,若然用於辦正事,不發達者幾希矣。

我從不向人借碟看,要看就用真金百銀去買,DVD是自己的,不用急急還;而且我看得比較有節制,每日看一至兩集。一套50多集的「走向共和」,看了一個多月才看完,但由於是慢慢看,比較能咀嚼其中的微言大義,保留的印象也深一點。

中、港、台、日、韓的電視劇推陳出新,根本看不勝看;而人生苦短,要做的事太多,時間都花在煲碟上太不化算,所以我只是挑我認為最好看的來買。

我比較喜歡看日劇。

很多日劇是長短適中的 11集,為甚麼都是「11」?高明有以教我。日本電視劇不同香港,多數是一星期播一集,慢工出細貨,製作十分認真----我看比較長篇的富士電視台代表作「白色巨塔」的製作花絮,見其認真程度不亞於拍電影,令人佩服。

這一年來,買了唐澤壽明、江口洋介的「白色巨塔」,黑木瞳、中森明菜的「我要跳芭蕾」,玉木宏、上野樹里的「交響情人夢」,常盤貴子、木村拓哉的「美麗人生」,黑木瞳、小泉今日子的「好久沒戀愛」,看完都覺得物有所值,回味無窮,沒有浪費時間。

長時間煲碟,人捲在沙發上動也不動,只有嘴巴不停的吃零食,最容易腰上生贅肉、混身骨頭疼。有個朋友家中客廳放置跑步機和健身單車,一邊煲碟一邊運動,可謂一舉兩得也。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普通話簡體字影響粵語正音正字


我當然要承認,普通話和簡體字是現代漢語的「主流」;但是普通話是普通話,粵語是粵語,兩者是不可相混的。

「弘揚佛教」的「弘」字(粵音 Wang),因為在普通話與「洪」同音為 Hong,現在很多人寫「洪揚佛教」,我們老廣應怎樣讀?

我在網上的手機討論區,看到有人把手機的「和弦」(Polyphonic )鈴聲,寫成普通話同音(He Xuan)的「合旋」,無論從字面來看,或用粵語來讀,簡直是不知所謂,你說要命不要命? 

2008年1月5日 星期六

演唐三藏的夏目雅子

在澳洲的影音店的World Movies架子上,居然也有1978-1980年的日本電視劇「西遊記」DVD發售!

這套電視劇,當年在香港無線電視深宵放映過的。

說來有趣,日本人製作西遊記,很多時用女優來反串飾演唐三藏,這一套劇是用23歲的 夏目雅子 。 

夏目雅子出生在1957年,1976年19歲出道拍電視劇「愛が見えますか」一炮而紅,兩年後拍西遊記時已經是影、視、廣告三棲的紅星,她的清純外貌,宜古宜今,贏得觀眾的一致讚美。她也穿比堅尼泳衣拍濕身照和廣告片,看得人人傻了眼,但沒有一絲猥褻的感覺。

請看下面的肥皂廣告:

她演唐三藏,完全是女子的化妝和嬌柔神態,還親吻孫悟空,認真惡搞,請看下面的片段: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大碼與細碼

香港的成衣又靚又便宜,澳洲一般要貴一點,但是大減價時也不遑多讓。

像今年聖誕後大減價, Kmart公司推出這款恤衫、領帶特惠套件,只售澳幣10元(港幣65元),長褲一條15元(港幣100元),非常廉宜。

可惜,多便宜都好,我是無福消受。

不要誤會,其實我的身裁很標準,178cm(約5尺9寸),66公斤(約146磅),可是在澳洲就是買不到合身的衣服。

我在香港買衣服是買大碼,多數合穿,長褲腰圍82cm(32寸),褲管長短不用改。

華人身體比例不同西人,同樣高度的兩個人,華人的腿要短一點。

我在澳洲買長褲,就算是買標明是短度的,也要再改短才合穿。平時在商店買一條長褲,售價是20餘元起,質地也過得去,可是店家不像香港的包改短,在澳洲拿去改衣的專門店,還須隔日才可取貨,改一條要15元,幾乎是買褲的價錢!

還有,在商場買恤衫、T恤,最便宜的幾元有交易,跟香港差不多,可是我買細碼也太大,令人氣結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請問食物合您口胃嗎?

一般澳洲西餐館,只要不是快餐店一類,是及得上一定水準的,服務都比較周到。吃主菜到一半時,老闆或經理會過來問一下:"How's the food, sir? Everything's OK?" 結帳的時候,可能還會多問一次。

此乃尋求顧客的意見以作改善,假如您說有哪點不滿意,店方多數會說聲對不起,下次會多多留意。有些服務好的餐館,會拿回廚房再弄,甚至重新給您再的。

有一次我在布里斯本文化中心的餐廳吃晚飯,同桌的朋友的菜都來了,我要的總是不來,向經理招手過來問一下,他馬上進廚房看,旋即回覆是overlooked了我的order ,很對不起,已關照廚師馬上給我做。結果十分鐘後上桌,做得也是精細如常;還有,結帳時經理說為表歉意,我的一份不收錢。

這樣的服務的確一流,店方所費無幾,但贏得客人的心。我事後跟很多人讚過這餐廳,等於為他們免費宣傳。

在中餐館吃飯,那是完全是兩件事啦。

也不知道試過多少次了,催侍應有些菜還未來,得來的答覆總是「得啦,黎緊啦(快來了)。」催完一次又一次,還是順口答這一句。我看可能侍應只是虛與委蛇,敷衍了事。

我參觀過很多中餐館的廚房,到處火光紅紅,地方比西餐館的狹窄、嘈吵和混亂;廚師的工作量也大,做得失魂落魄。有些廚房還不停的播著中文歌,和廚師的廣東粗口混成一片。廚師在兵荒馬亂之際,忙中有錯在所難免,樓面服務員進去催這催那,分分鐘被人罵祖宗十八代,也難怪他們不敢真的去催。

不過有些中餐館也學了西餐館這一套,徵詢顧客「D 野岩唔岩食(請問食物合您口胃嗎)?」

我的經驗是,除非是說「好食」,假如要提一點反面意見,鮮有為華人老闆或服務員接受的。

我試過說「今晚的菜鹹左少少。」馬上就有人辯稱:「不過,有人話我地D菜唔夠鹹呢!」

最離譜的一次,服務員問我「D 野岩唔岩食?」時,我說「今晚的飯好硬」,得來的答案竟然是:

「哦,因為我地老闆鍾意食硬飯丫嘛!」

既是有這樣的Defensive 態度,又何必徵詢客人的意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澳洲婚禮

澳洲婚禮可以依照傳統,在婚姻註冊處或教堂舉行,不過近年有很多人採用其他的選擇。

例如在酒店的宴會廳、不同的Clubs(澳洲滿坑滿谷);澳洲家居一般比較寬敞,假如只是請幾十個至親友好,在家中搞搞也是不錯的。有些人又會在公園舉行婚禮,這個嘛,當然要預先向有關部門申請的。

只要付錢,專業的承辦商會給您打點現場的一切,不用自己動手。

例如上圖我這對朋友,便是在布里斯本河畔一處的公園舉行,還安排了坐古典馬車進場,營造出一個別出心裁,留下美麗回憶的婚禮。

主持證婚的是註冊的「證婚人」( Celebrant),不一定是政府註冊官或教會神職人員。任何身家清白的公民,只須讀畢有關的課程、考試合格,便可以成為特許證婚人。他們主持的婚禮和副署的結婚證書,具有十足的法律效力 。證婚人自由接生意做,樂意應主家之邀上門或外勤服務;他們自攜擴音設備,事先會來一次,勘察場地和向主家解釋程序,事後收費幾百澳元。

一般華人在日間行西式婚禮,廣邀親朋觀禮,晚上再設中式酒席。由於澳洲的中式酒樓不如香港的大,三幾十席已經是爆滿的大場面,所以主家發酒席喜帖時要頗費周章,決定受邀的賓客名單。

我在香港多年的經驗,收到喜帖的人九成會赴宴,就算不到的也要做差不多數目的公價禮金,否則會招人話柄;假如某個月剛好有好日子,接連接幾張絕不為奇,惟有大嘆這個月又要破產了。

在 澳洲, 收到喜帖的人出席與否絕對自由,決定出席則必須事先「報名」----在喜帖上的指定日期之前 RSVP,讓主人家知道。賀禮方面,華人一般是買大百貨公司集團的禮券(這裡銀行很少發行禮券),或用現金封紅包;你不到的話,打電話知會一聲說句恭喜, 送賀卡一張也無不可,十分經濟。假如你不到又想買件小禮物如杯子、相架、小電器的,悉隨尊便。

一般出席晚宴的華人很通氣,會看設宴的地點,估量主家的酒席排場開支,奉上一定金額的禮金,務求主人家不用太蝕本,西人卻沒有這個習俗。

我有個華人女同事嫁給西人,老公的弟弟的確給面子,一家五口從悉尼專程搭飛機來赴宴,前前後後要住幾天酒店。他們的賀禮只是一隻值三幾十元的碟子,女同事思想比較「封建」,到現在講起還是牙癢癢的。

澳洲中式酒席,大多是6時許恭候,7時入席,很少在開席之前預備幾十桌麻雀讓賓客打過不停,事實上很多酒樓根本不設麻雀和牌桌。賓客誰坐哪一桌,全部預先編好,由接待處向來賓說明。桌上放好姓名牌,誰坐哪個位子,秩序井然,不會如香港的婚宴人聲鼎沸,埋位時爭先恐後,加上酒樓播出的大鑼大鼓「喜慶音樂」,吵到令人頭疼。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What a Wonderful World

這首歌您一定在廣告中聽過,1967年的舊歌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嗓子像敲爛鑼一樣的沙啞,高低音域都唱不到,居然又可以唱得那麼好聽,還成為一代名曲,真是異數。

歌者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爵士喇叭王,又成為別具一格的歌手的 Louis Armstrong (1901~1971)。

歌詞寫得淺白,但寓意深遠,對偶和押韻都四平八穩,和旋律配合得天衣無縫,值得今日的填詞人學習學習:

WHAT A WONDERFUL WORLD
(George Weiss / Bob Thiele)

I see trees of green, red roses too
I see them bloom for me and you
And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I see skies of blue and clouds of white
The bright blessed day, the dark sacred night
And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The colours of the rainbow, so pretty in the sky
Are also on the faces of people going by
I see friends shakin' hands, sayin' "How do you do?"
They're really saying "I love you"

I hear babies cryin', I watch them grow
They'll learn much more than I'll ever know
And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Yes,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Oh yeah

再來一首 Louis Armstrong 的代表作 Mack the Knife,旋律你也可能聽過,是改編自德國古典音樂作曲家Kurt Weill的歌劇 The Threepenny Opera之中的插曲。節奏輕快可喜的Big Band Jazz,是學聽爵士樂的入門妙品,加上Louis Armstrong的招牌笑容,令人煩惱盡消: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