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警察語錄(附廣東話版)


據說下面都是來自外國的警察 Video實錄,現在我試用香港警察的語氣意譯:


'You know, stop lights don't come any redder than the one you just went through.'你話睇唔到係紅燈?紅燈係咁色架啦!
'Relax, the handcuffs are tight because they're new.  They'll stretch after you wear  them for a while.'  對孖葉係就係緊左D,新既,不過你扣耐D 就鬆動少少架啦。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香港音英文名雜錦


香港人流行起「英文名」,好讓友儕親 密稱呼,還有一個理由,和洋人交往時比較方便!這個道理成立不成立,不在這裡辯論。問題是你起一個「英文名」,卻自己也唸不準,用「香港音」來向西人自我 介紹,豈不滑稽?
好像在澳洲有一個韓國女孩子對我說,她的英文名是 "Ben-nu-s",我聽不懂,請她一個個字母拼出來,噢,原來是 Venus!
所以自己 的名字,還是讀其正音的好。
以下略舉幾個香港人經常讀錯的英文名,當然並非全部,希望大家 看了,能收舉一反三之效吧。
Annie, Alan 把尾音升高,是廣東話講一些字詞的特色,不要把這個習慣帶到英文去。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口音重要嗎?


學外語,脫不了自己族群的「口音」,似 乎是一般情況。
我還記得1986年由美國華人 導演王正方自導自演的電影「北京故事」,其中一段可以作為這篇文章的參考。
電影描述一個美 國華人家庭,兒子是不懂中文只會講英文的「竹升」,由爸爸王 正方帶著,回到他的老家北京度假探親的趣事。電影開始,在美國的一場,兒子抱怨「爸爸來了美國那麼多年了,講英文還是有Accent(口音)」。
其實誰沒有口音!美國人有美國人的口音,美國東岸西岸都有些微分別,南部的口音就更明顯。說人家有「口音」,其實是說「你的口音和我 們的不同」吧,如果「我們」是主流大族群的話,說起來是振振有辭了。
電影之中王正方這樣答: 「What's wrong with that? I found it rather cute!"
大多批評華人英文有口音最嚴厲的,如前文 學生批評主考老師英語差 的例子,反而是華人自己!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十六年了!


十六年前的今天,1994年4月26日的晚 上11時,我在啟德機場,踏上我的移民澳洲之路。

我在那年1月1日離開工作了16年多的政府 職位,休息了幾個月才動身;其間搞移民裝箱報價,到稅局付清入息稅close file,以後兩不相欠;還有取消在香港的銀行戶口,閱讀澳洲資料、看熟布里斯本的街道圖等等。

我還把一切要帶過去的電器,先行換上我92年到澳洲「報到」時買回香港的十幾個澳洲插頭,一到便可以馬上用。一切按部就班,不慌不忙, 相信沒有人比我做得更妥當的了。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坐機貼士


月初第一次坐日機回澳洲,全程九個鐘頭,沒有睡過,兼且老婆大人多留香港兩日,我獨自一人,講話的對象也無,好在尚不太難捱。
都說頭是全 身的主宰,頭不舒服便會全身不舒服,至為重要。

當日上午上機之前先行洗頭,洗得乾爽清潔;因為頭痕的話,人會特別懨悶。加以我頭油旺盛,如果兩 天不洗頭,連面孔都漫延得黏答答的,用紙巾抹來抹去都是一樣。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電影「孔子」


在香港買了電影「孔子」 DVD,回家後看了兩次。
聽說電影在香港不賣座,在大陸好一點,但仍未算很紅。片名副標題為「決戰千秋」,令人有點期待,會像「赤壁」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嗎?另一方面又有人懷疑,孔子去參與戰爭,惡搞的吧?有沒有歷史根據?

電影拍孔子五十歲到七十餘歲的事跡, 編劇和導演仍算平實,還把「論語」記載的孔子語錄,抽取了很多條作為電影的對白;可能就是這樣,素材不能使一般觀眾感覺很有趣。
歷史事實方面,至今最可靠的孔子生平,是漢朝司馬遷參考當時的材料,寫成史記之內「孔子世家」的一章。全文在這個連結看得到: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0/8/c6522.htm
有關孔子助魯定公國和齊景公會盟之事,史記是這樣寫的:

學生批評主考老師英語差

大家先看吧:

很多網友看了這段片,批評她的英文也好不了多少。
聽她的一口美國音英語,但是也脫不掉「香港音」,我估計她是讀香港的國際學校,或在外國出生回流香港的。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忠忠直直....


小時已經聽到大人掛在嘴唇邊的諺語: 「忠忠直直,終須乞食」;還有下句:「奸奸狡狡,朝魚晚炒」。這是相當犬儒的人生觀,不過事實又是如此。

忠直的性格,在現在的社會環境,的確容易吃虧。我的忠直性格是父親遺傳的,沒得改,所以我一輩子沒有想過從商,也從來不作炒賣投機和 「走法律罅」的搵錢活動。

我知道很多華人移民外國,還留下產業和存款在原居地,這個本來是 「狡兔三窟」,留下退路的安排,不能說是不對;但是把國外的收入當作不存在,完全不上報當地稅局,似乎是通例,「查到至算喇!」那就有犯刑事罪行之嫌了,我不會這樣,因為真的不敢。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香港的轉變


這次相隔三年重臨香江,看到的有轉變和不變。
據聞政府公 布香港居民總數剛突破了700萬,對此我極感懷疑!比較40年前我親身經歷香港號稱「人口400萬」的情況,現在街上所見的人何止是以前的三倍?可能政府發表今日的統計時,流動人口和無證人口沒有計算在內吧。
人口老化的情形更明顯了,街上多了 很多拿拐杖和助行架的老人蹣跚而行,更多的是坐輪椅的,後面推著的每每是外籍女傭。乘地鐵時,身邊多了很多印尼裔的戴頭巾的女性,還有很多南亞裔人士 ----不知道是印度、巴基斯坦還是孟加拉人了。
香港的消費市場,大主顧一定是大陸來客了, 我逛了很多次「百老匯」、「豐澤」,這個印象至為明顯。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近攝與微距攝影

我會在這個星期日(4月25日)為布里斯本華人攝影會(Brisbane Chinese Photo Group)主講一課 「近攝(Close Up)與微距(Macro)攝影」。
以下是我的講座大綱:

概念

「近攝」與「微距」的分別
最短的對焦距離
放大率 (Magnification Ratio)
甚麼是1:1


鏡頭
變焦鏡
標準鏡(35mm,APC-S數碼單鏡反光機為準,下同 )
廣角鏡(<35mm)
遠攝鏡 (>35mm)
微距鏡(30, 50, 90, 100, 180mm....)
原廠Vs雜廠鏡

輔助工具

近攝鏡(Close Up Lens)
倒接環(Reverse Adapter)
近攝環(Extension Tubes)
伸縮皮腔(Bellow)
三腳架

附帶問題

光圈
景深
快門速度
測光
對焦
變形
自動光圈
照明(天然/閃燈)
自動/手動對焦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讀書與思想


廣東話的「讀書」,大多是指上學校學習這個 活動,而把一般的閱讀書籍說成「睇書」,大概也符合一般人的讀書習慣,即是用眼睛,一行一行的「看」。
古人形容讀書快的人「一目十行」,現代也有所謂「速讀」能力的訓練。據說速讀能力高的人,可以在幾分鐘內翻完一本一百幾十頁的書,且能 知道其大概!那當然是內容不太複雜的書,不會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之類,要每一句慢慢推敲含義的書了。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網絡言論:自由與自律

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在網絡上是虛擬的環境,個人又可以以化身出現,暢所欲言好像更為不受限制。
政客出來跑江湖,預了給人批評和譏諷,尤其是在西方的民主社會,政客有更大的容人之量,鮮有對其政策批評的人者提出「毀謗」的控訴;除非是不實地和公開地抵毀他們個人私生活,壞其名譽。
如果批評的是一個外國政客,網民更是肆無忌憚了。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有限與無限


人類的智慧有限,宇宙的奧秘無 限。(1)
人類的認知和感覺的能力有限,人類想知道的事物無限。(2)
森羅萬象變化無限,科學能夠理解的有限。(3) 科學承認 解釋能力有限(4),一些宗教(5)、玄學、哲學(6) 卻自誇其解釋能力無限!
人 的生命有限 ,宇宙的時間(相對地可以說是)無限。
地球的資源有限 ,人類的物欲無限。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高處不勝寒


這次回香港,有位中學同學請我到他的家,與 同屆的幾位校友歡聚。
他是影音玩家,兩座巨無霸古董 Yamaha 101 M 限量生產後級放大器,Magneplanar 3.5 屏風喇叭,加上極級 Wadia CD和  Audio Research前級。
 Yamaha 101 M 體型龐大,要兩個人才抬得動一部。每部其實是內藏兩部單聲道500瓦放大器,供電和放大完全獨立,電源線都要分兩條。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日本爛英語

嘲笑中國大陸的爛英語告示和餐牌的資料,我們見得多了,現在看看日本的吧,也是不遑多讓的啦。


聽說日本的英文告示,也不一定是給外國人看的,而是配在日本語旁,讓不懂英語的日本人看,有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檔次的印象。


當中的錯誤原因,我猜是跟大陸一樣,找了英語差勁的人翻譯,或乞靈於網上翻譯機的結果了。


畫蛇添足:
完全費解: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兩個世界

在電視上看了BBC的記錄片 Blood, Sweat and T-shirts (介紹:http://www.bbc.co.uk/thread/blood-sweat-tshirts/) 講述六個英國的「80 後」,自願前往印度,體驗一下當地製衣工人的生活。他們是21歲的印裔的Amrita(時裝攝影學生)、20歲的Georgina(電話傳銷員)、24歲 的Mark(客戶業務經理)、24歲的Richard(廣告公司老闆)、20歲的Stacey(店員)、21歲的Tara(志願是時裝設計師)。
他們來自不同的職業,但是有一個共通點:喜歡著靚衫;但那些衣服是怎樣由第三世界製造出來的,他們一無所知。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網友隆情

網友隆情
在香港與網友滿兄一聚,嘆了一客法蘭西多士和港式檸茶。
滿兄年歲比我略長,人生經驗豐富,很健談。臨別時還送我一張紀念卡,上面有他作的詩,隆情厚意,十分感謝。
 大家交換了電郵地址,回澳洲之後,我再收到他的大作:

候風一陣送鷗還,故土深情維港灣。
遠適桃源彭澤令,東籬網誌望南山。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病了

不常回香港的人,常常在香港的假期還未完,就病了。
最 多的是食滯,或拉肚子。久沒嚐過,香港樣樣都好吃,朋友盛情招待,大小飯局日夜不停,腸胃不作反才怪。
其次是移民外國久了,習慣了潔淨的空氣,香港的空氣很快便引起呼吸系統不適,感冒馬上就來了。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師緣一生


我唸書時一向不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但是幾位良師都記得我,還不是隔三兩年,而是畢業後幾十年還記得!可能是因為我做學生多嘴兼樣衰,就算不是,也起碼是標奇立異,所以才留下深刻印象吧。

1973年我進香港大學,好幾十人上課的第 一年的中史概論不計,中文系趙令揚博士(後來是中文系教授) 的課,我只讀了一門「中國史學史」。我畢業後,也沒有回大學問候過老師。不過他和幾位同屆的同學一直有聯絡,在30年後向他們問起我,同學告訴他我在澳洲的電話。

老師也是澳洲公民,港澳兩頭住家,一次回澳洲時真的打了電話給我,之後我們還續有聯絡。趙教授對我有印象,我想並不是因為我的書讀得出色,而是當時沒有甚麼禁煙條例,他常在上Tutorial時抽雪茄,我就抽煙斗陪他吞雲吐霧;中文系學生一般比較拘謹,鮮有我這樣的狂放的。


我在前文 我 的小學教育(下)  和 我在 課室中遇到的惡老師 中提過,有一位說了一句話鼓勵我上進,改變我的一生的嚴師----王永照先生。

咖啡印象


在澳洲喝像樣一點的咖啡,一般是3.00至 3.70澳元,在商場的Food Court的也相當喝得過,目前澳元兌港幣匯率7算,還是很便宜。
回香港時喝過幾次咖啡,其中以位於又一城和灣仔大有商場的Pacific Coffee咖啡最好,30元港幣一杯,比澳洲貴了。
Starbucks的呢,和澳洲的 Starbucks 一樣-----味道平庸!還有,通常給客人紙杯,喝咖啡感覺不好,要瓷杯就要特別要求才有。不過地方不錯,包括位置和陳設,還有免費WiFi可以用手機和 Netbook上網,又有幾本比較高品味的雜誌供取閱。
茶餐廳的「港式咖啡」呢?十來元一 杯,味道很濃,但跟鬼佬咖啡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咖啡味道!聽說 是加了中國茶葉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港式咖啡據 說是用特別供應香港的罐裝荷蘭「黑白淡奶」,入口的感覺特別滑,我猜可能是含脂特高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2010 香港行之3:吃吃吃


在香港,就是不停的吃、 吃、吃!



德輔道西40-50號的老派茶樓「蓮香居」,傳統「焗盅」的品茗方式,上等茶葉,古法點心50年不變,短短兩星期內,我去了三次!


老店「美都餐廳」,我慕名前往一試,吃後只覺得吹捧過甚,48元的招牌「排骨焗飯」,真的沒甚麼好吃。我要的紅豆冰已經發酸, 還是滲了奶水,我怕吃壞肚子,不敢吃。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2010 香港行之2:影評

在香港看了三齣電影:「歲月神偷」、「志明和春嬌」和「月滿軒尼」。

「歲 月神偷」的時代混亂

「歲月神偷」故事的準確年代云何?

大兒子聽收音機,電台上的流行曲節目播的是The Monkees 的I Wanna Be Free,如此,起碼是是1967年,但是另一場景之中,全家人去看馮寶寶的黑白粵語片「夜光杯」,但那是1961年的電影,當年馮寶寶7歲。當然看舊片 重映是可以的,但年齡相若的小兒子說喜歡馮寶寶,將來要娶她做老婆,顯然是當時的童星馮寶寶。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2010香港行(1)

這次回香港,得到網友熱情招待,十分感謝!


Raymond, Wiki, Uncle Ray, Alfred, Rose,Muzikland,Leo, 滿, 方潤等多位見過面,大家談得很高興。為了尊重私隱,一些合照不貼出來了。
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看「歲月神偷」,在旁邊的麥當勞遇見老同學,「虎度門」和「基佬40」的導演舒琪,他現在是香港演藝學院的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一批日本電影片影碟,連美空雲雀的古董版「伊豆舞孃」都買到,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附設的影碟店有很多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