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讀書與思想


廣東話的「讀書」,大多是指上學校學習這個 活動,而把一般的閱讀書籍說成「睇書」,大概也符合一般人的讀書習慣,即是用眼睛,一行一行的「看」。
古人形容讀書快的人「一目十行」,現代也有所謂「速讀」能力的訓練。據說速讀能力高的人,可以在幾分鐘內翻完一本一百幾十頁的書,且能 知道其大概!那當然是內容不太複雜的書,不會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之類,要每一句慢慢推敲含義的書了。
記得我在70年代考香港大學 A-Level,英文科有Cursory Reading 這個環節,要十分鐘左右讀完兩三頁的文字,然後答問題,測試理解吸收了多少內容。
大學時有個哲學系的師兄,一定要名符其實的「讀」書,即是口中唸唸有詞的讀出來,就像我做小學生時的做讀法(不,那時還要大聲讀的呢)。我還見過,有人要用一隻手 指,甚至是左右兩隻食指,像電腦的遊標指著來讀的呢。
有人說這樣的讀法有損速度,不及用眼睛 掃描的快,但我以為人人習慣不同,他們可能經過眼睛>誦讀>聆聽的程序,慢是慢一點,但入腦的印象比較深,重質不重量。
中文字有結構和形象的意義,我覺得特別容易「看」,好像每個字會站起來讓你去了解似的,看來十分過癮。當然這是我自己的傳統和教養的 之故;西人習慣字母拼音的文字系統,學中文和日文要記憶漢字時,每每大感困難。
講完讀書,講 講思想。
大多數人都是沉默的思想的吧,可是有些人要像英文所謂Think Aloud,即是不期然的一邊想一邊要動嘴吧「講」出來,這也是一怪。不過做複雜一點的分析和推理的時候,邊想邊講可有點幫助,更有條理。
我以前備課教授課程時,也會試試把思路自言自語的講出來,作為演習。有些朋友有問題時會找人談,但未必是想聽別人的意見,而是向人講 自己的想法,講下講下,就得到結論了。
以前跟過一個上司,常把我叫進他的辦公室,然後在我面 前把他的問題 Thinking Aloud,間中還問我「好不好」、「是不是這樣」?天,我哪裡有意見!
又有一個上司,自承沒法「空想」,一定要面前有一張紙,在上面寫寫畫畫,箭嘴飛來飛去,那是用視覺幫助思想條理了。
在一班人討論問題,集思廣益時,這倒是很有用的輔助方法呢。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