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五十~八十年代香港國語片

我在少年時代已愛上電影,自詡高級知識分子,看得懂與看不懂的大師作品,如尚.盧.高達、英瑪.褒曼、費里尼、布紐爾、黑澤明等等,一律生吞活剝的硬啃與研究一番。香港本地製作的電影呢,雖然大部分都看過,但只是作為消閒而已,認為它們難登大雅之堂。

任何東西,過了三、四十年,便添上了一重「反映當時當地風貌」的價值。小的例如一個火柴盒、一張日曆卡都使人重新產生興趣,何況是聲音和影象綜合的電影呢?

五十~八十年代是香港國語片的黃金時期,明星好、製作多、發行廣,影迷遍及港、台、東南亞。到了現在,很多人仍然津津樂道當年的精采電影,如「江山美山」、「不了情」、「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等。拜現代科技所賜,當年香港兩大電影公司「邵氏」和「電懋」的近一千部電影,經過以數碼處理,這幾年很多以VCD和DVD形式上市了。

這些近一千齣的電影會在幾年之內出齊,第一批的幾十齣從2003年初開始面世,其中不少是萬千影迷盼望了幾十年的名作,其中有:

1. 戲曲類

包括林黛的「江山美人」,凌波的「三笑」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得到中國大陸電影「天仙配」的啟發,香港在六十年代興起了安徽「黃梅調」戲曲電影的熱潮。像旋風一樣橫掃影壇,在三十多歲事業巔峰時自殺身亡的影后林黛,影迷當然永遠記得。凌波反串小生的俊俏扮相,以及清越嘹亮的嗓子,瘋魔了萬千影迷。凌波訪問台灣時,影迷大叫「波」!「波!」的哄動場面,可以寫進電影史中。

2. 武俠類

包括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楚原導演、古龍小說改編的一系列:「楚留香」、「流星蝴蝶劍」等,張徹導演、狄龍和姜大衛主演的一系列純男子陽剛風格的新派武俠片「十三太保」、「無名英雄」、「刺馬」等。

3. 歷史類

林黛主演的「妲己」,李翰祥導演的晚清宮闈片「瀛台泣血」、「傾國傾城」,美國華人盧燕演的慈禧太后,跟後來劉曉慶的表現的確各有千秋。

4. 愛情類

當年邵氏和電懋(後來改名「國泰」)兩大公司,鬥過你死我活,以類似的題材拍片硬併,例如「啼笑因緣」便乾脆鬧了雙胞。電懋用上尤敏、葛蘭、葉楓三大當家女星,把徐速的暢銷小說「星星、月亮、太陽」搬上銀幕,邵氏則以當家花旦林黛,主演王藍的「藍與黑」打對台。兩個故事都以一男多女在抗戰時代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當年不知賺了多少影迷的熱淚。
另外邵氏在八十年代初拍攝張愛玲著名小說,由周潤發、繆鶱人主演,許鞍華導演的「傾城之戀」亦已發行。假如你對張曼玉在「花樣年華」穿的旗袍歎為觀止的話,我請您一看「傾城之戀」以作比較。

5. 歌舞類

邵氏在六十年代請了日本導演井上梅次,配合當紅的花旦何俐俐、秦萍、鄭佩佩等,拍了一系列的華麗時裝歌舞片,已重新發行又值得推荐的有「香江花月夜」、「花月良宵」、「我愛金龜婿」、「釣金龜」。另一方面,電懋有歌舞雙絕的葛蘭坐鎮,已重新發行是她的「曼波女郎」。當然,葛眾期待的還有葛蘭大唱 ja jum bo 和「卡門」的「野玫瑰之戀」。以及一齣由電懋製作的粵語電影:羅艷卿、張瑛、梁醒波和譚蘭卿主演的「璇宮艷史」。

6.社會類

例如程剛導演,描寫香港判處死刑的「三狼」的「天網」、李翰祥的「騙術奇譚」系列、桂治洪的「邪」系列,和描些傳統香港黑社會的「成記茶樓」等等。

當年顛倒眾生的漂亮女演員:林黛、鍾情、李湄、張仲文、葛蘭、葉楓、尤敏、林翠、何俐俐、秦萍、鄭佩佩、李菁,一一重現在電視屏幕上,使人慨歎這些才是真正的「明星」!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