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詠春拳的由來

根據武林掌故,在清朝有位來自少林寺的尼姑,法號五枚,武藝高強,名震遐邇。

有一次五枚師太有事下山,來到廣東佛山鎮,偶然知道鎮上有個賣豆腐的漂亮姑娘嚴詠春,被當地的惡霸垂涎逼婚十分苦惱。五枚動了慈悲之心,於是從渾身武藝之中,挑選若干適合女兒家練習以弱勝強的家數,督促嚴詠春速成學習,嚴詠春很有天份,短期間內掌握到其中的奧秘。

嚴詠春將計就計,假意答允婚事,乘著花轎到達惡霸的家門。惡霸不知就裡,前來揭花轎的帷子,說時遲那時快,嚴詠春一聲嬌叱,「左伏手、右攤手」,把惡霸的手「黐」住,任他孔武有力也「郁不得其正」,跟著一輪粉拳,下下正中要害,打到他「攤攤腰」,倒地不起。


後來嚴詠春再得五枚傳授心法,自己精益求精,終於成為一代宗師。她把功夫傳授丈夫梁博儔,梁博儔又把功夫傳授給自己的子侄輩。後來經過幾代,最出名的是中醫師梁贊(佛山贊先生)號稱「詠春拳王」。把詠春拳帶到香港和海外發揚光大的,是佛山少爺葉問宗師,他曾跟梁贊的弟子陳華順(找錢華)和梁贊的兒子梁壁習拳。

葉宗師在香港授徒幾十年,數目多不勝數,很多門徒更把武功帶到外國,今日詠春拳弟子遍佈全球,華人西人都有。一代武術家和國際巨星李小龍,便是葉宗師的早期徒弟。

詠春拳的特色


中國功夫有很多門派模仿動物的姿態,而詠春拳的特色是模仿蛇和鶴的動作姿態,相傳乃嚴詠春說是五枚在野外某次觀察蛇鶴相鬥的心得。步法和手法簡單,實用而敏捷。採用短距離發勁、連消帶打、步步緊逼對手。有三套傳統的練習套拳,即「小念頭」、「尋橋」和「標指」,另有一套一百零八式的「木人樁」法,兵器有「八斬刀」和「六點半棍」。詠春的師兄弟每以「黐手」來練習對打,藉此訓練拳勁、手臂的知覺和反應。馬步稱為「二字拑羊馬」。

詠春拳對敵時一定身朝對手(朝形),並以「兩點之間最近的手是直線」原則以中線直拳攻擊,沒有弧線的鉤拳;肘、脛並用,腿法也不複雜,以攻擊敵人的下半身包括下陰、膝蓋和「上五寸下五寸」為主(大概是當時女子受到穿裙子和纏足限制的遺風)。

詠春拳有很多奧妙而科學化的拳法口訣,例如:「手留中」、「以身借力」、「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拳由心發、力從地發」、「橋來橋上過、馬來馬下衝」等等,柔中帶剛,剛中有柔,招式簡單、凌厲而優美。

一般氣力較弱、骨骼幼小的女性,或身材不高的人士也可學而有成,沒有年齡和性別的限制。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9 則留言:

  1. 睇來很吸引;雖然話學嘢never too late,我想問四張嘢先學會遇到乜嘢限制? (例如拳勁速度會輸蝕)?我都知學係會學到,但唔知同其他較青年學員有幾大分別...

    回覆刪除
    回覆
    1. 40歲比20歲的耐力差一點,所以資質和學習時間一樣,上擂台打比賽就多數不敵。
      勁道就不會輸蝕,肯練就有。
      學習的領悟力看個人,跟年齡沒多大關係。
      學過功夫一定有著數,這我可能肯定。

      刪除
    2. 多謝梁sir賜教。現在初學劍道(還未上甲),諗住上咗軌道後再學多樣徒手功夫,諗來諗去只淨番合氣道同詠春。礙於時間未能分配,梁sir會贊成我先自行睇video先學基本套路《小念頭》,日後各方面分配好才正式拜師?youtube也找到一些黃淳樑大師的精彩示範!真係又想即學但又安排唔到!(另一難題喺鬼佬地方學功夫揾師父難...)

      刪除
    3. 小念頭架式簡單,一個星期就學會,練練下才會懂得發勁,餘下的要反覆練,十年八載也不為多。
      如果完全無人指點,你不知道怎樣用,光是操拳套,不會有興趣練下去。
      你操熟之後,要找個詠春中人給你講解每個一個手法的用處,起碼要三幾次,每次幾個鐘,你才領略得到是在練甚麼。

      刪除
    4. 唔該晒!咁所謂提肛(係咪縮肛門?)即係由一上馬就"提"到收式?
      另外如何呼吸?用自然呼吸或者有特定呼吸方法?(如攤手時出掌呼,收掌吸)

      刪除
    5. 提肛乃很多功夫的要求,包括內家和外家拳。
      但無需要幾分鐘的拳套由頭提到尾,轉式時(例如出攤手到盡轉一圈轉正掌收回胸口)一剎那應鬆一鬆,再提,轉勾手伸出,這樣才自然。
      師傅說自然呼吸即可,不過我會儘量做到手臂伸出時呼,收回時吸;落時呼,上時吸。
      即是出一次攤手慢呼一次到尾,中間不轉吸再呼,這樣可以兼練悠長緩慢的呼吸,如練內家拳一樣。

      刪除
    6. 多謝梁sir,等我練下先!(有問題就再煩吓梁sir嘻嘻)

      刪除
  2. 梁sir,我有問題,請賜教:
    點解有啲人雙拳抱得好"衡",兩拳方向幾乎平衡,但係有人比較鬆,兩拳延長線會交匯?

    出拳/掌是怎樣用力?當伸到差不多盡時才突然法力然後立即防鬆?

    我發現黃大師的版本在橫掌(或稱剷頸手)section與耕手section之間多了一環(攤手>護手>攤手>圈手落小小再打一掌),其他人是無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rmGYEvLVcw (在2:21)

    耕手之前的攤手應該打幾高?我見有人得打得好高,係咪打完耕手返上去打同一高位?

    謝甚!

    回覆刪除
    回覆
    1. 「力從心發」,練習時無論是左右手,一定是由中線打出,讓習慣成自然,到真正搏鬥時,最重要是順著個位打得到對方,反而不須依得那麼緊。
      黃師的錄影就是我在70年代學的版本,不過每個師傅的小念頭都會有些分別,就算是同一師傅前期後期都會有分別,不用深究,同一師傅同一期教出來徒弟,也會因徒弟的身裁體質,打出來有分別的,很難說何謂之正宗。
      出拳出到「盡」也只是八分手臂的長度,不要把手臂十成伸直。尤其是扯空拳時,打到全直會傷肘關節。
      約到六分長度時開始使勁,到八分時剎那爆出。之前手臂要鬆,鬆才有速度。速度高可以增加著點時的勁道。
      後半截,耕手前的攤手,師傅是教比上半截的攤手低一點的。
      攤手的高度就是你的敵人出手的高度,你身裁高的可以習慣練低一點,身裁矮的可以練一點。不過招式是死的,人是生的,真正用起來,你要上中下都要「攤」得。

      刪除
  3. 供你參考,葉問師公最早期弟子之一,有「小念頭王」的徐尚田師伯晚年的示範,與黃師的又不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lw8rRW99mQ

    回覆刪除
  4. 謝謝!徐尚田大師後有塊大鏡,更可以從唔同角度睇到出掌的高度。
    網上有人講當年葉問練小念頭時,淨係一攤三袱可重覆練一小時,這個可能嗎?(我覺得係都唔出奇!)。一攤三袱應該係小念頭中嘅最重要部分,內裡一定大有文章,梁sir同意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攤同伏好重要,用的機會好多。
      講起有些人成日膀下膀下,以為是「詠春特色」,黃師說:「戇居!」

      刪除
  5. 謝過梁sir!等我學某人開番過「研究委員會」研究吓先!

    回覆刪除
  6. 梁sir:經過一星期練習小念頭,雙腿雙肘有啲酸軟的是否正常?
    唔知係咪心理作用,呢個星期英國天氣轉涼,同事個個話凍但我覺得無嘢喎,唔通真係咁有效?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第一次上館開拳,雙腿發軟,要摸著牆壁下樓梯呢。
      如果能配合呼吸練小念頭,健身功效有如打太極,很明顯的。

      刪除
    2. 咁即係證明梁sir真係勁,隔成萬里仲要用鍵盤遙控指導都可以教到我嘢,唔係講笑!
      我又想問吓一般學的流程如何?我睇過一啲講法係小念頭套路後學散手應用;之再學尋橋套路及其散手應用,如此裡推?我而家未有人指導,齋練小念頭有啲悶,有乜嘢可以再做多啲?可唔可以繼續自學尋橋套路(心思思)?小念頭又真係好快打完喎

      刪除
    3. 小念頭已經包含大部分手法,夠你打死好多人有餘。
      就算尋橋、標指,都不是增加好多新招,純是練習,一樣的悶,而拳套而論都不是像甚麼「虎鶴雙形拳」那麼好玩。
      你操熟了手法就應該找人練單黐和雙黐。任何時間何以開始練沙包,起初不用太出力,要多,100 下,200下的練上去。
      沙包可以自製,平的可以灌綠豆,黃師是用鋼珠。
      另外練橋手,不要硬撞,最好用一個藤圈來練。

      刪除
  7. Thanks! 沙包係咪用詠春人用開果隻wall bag?再慳啲用布袋入豆縫埋掛起如何?沙,豆,鋼珠有乜分別?個包應該整得幾實?
    打時使唔使開二字拑羊馬用日字衝拳嚟打?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用貼牆包。
      話名係「沙」包,但千祈咪用沙,太實,傷拳骨。
      沙包上鋪塊軟熟毛巾,是練勁,不須像有些人擦到破皮流血,打到皮膚起晒枕,以為看起來好威。
      豆和鋼珠效果差不多,豆就幾個月會變臭,要換,鋼珠一勞永逸。塞到九成滿即可,讓沙包中拳時,內面的粒子可以有位走盞卸力。
      打時要用鉗羊馬,力從地發。由腳跟上腰,腰上膊,膊到肘。記得發勁的一剎那呼氣(勿閉氣)提肛,一收一鬆,這樣才長氣。

      刪除
    2. 請教梁sir:小念頭出拳/掌呼氣時,係咪用口來噴氣,出埋聲會好啲?特別係打日字拳時,我感覺嗌埋出聲「力水」好似好啲同順啲...(但我見好多大師都係閉口用鼻呼吸)

      刪除
    3. 我都是習慣用鼻。
      常見出聲的是洪拳之類的剛勁派別。

      刪除
  8. 都係按捺不住,開始自學尋橋。又請教梁sir:
    大部份人嘅欄手轉馬都係左>右>左,即係三托手由左邊做先;但係有啲人卻是轉馬左>右>左>右,右邊做三托手先;左先/右先重要嗎?
    轉馬時雙腳轉動點應該在腳掙而唔係腳尖,並且由腰帶動,對否?
    做側身膀手需那些地方要發力?定係成個過程放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左先右先無問題。
      轉動時支點一定是腳尖。
      轉動的樞鈕在腰。
      腰帶動全身,膀手不全鬆,也不繃緊,逐漸轉動到位時,想著快要與敵手接觸而適當地緊。

      刪除
    2. 謝梁sir
      但係我試過轉馬用腳尖轉就好容易養成腳掙經常離地習慣; 無論點轉,雙腳都應該貼地嗎?

      另外呼吸又如何處理?以膀手為例,膀時呼氣,兩手分開一手做攔手一手變拳是就吸氣,對嗎?

      刪除
    3. 轉時當然是腳跟離地(少少),手腳一齊到位時就著地。接觸敵人手臂時,力從地發。
      一般是用力時呼氣。
      不過攔手有點像太極的「硼」勁,像一個大球吸水膨漲,吸氣也無不可。

      刪除
  9. Many Thanks! Points taken!

    回覆刪除
  10. 想請問下前輩放鋼珠用咩大細嘅最好呢? 幾多mm? 多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師傅用約6mm的鋼珠,是不是最好就未比較過了。

      刪除
    2. 好,非常多謝! 我試下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