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劍橋

談到最高學府,英語世界之中大概享譽最隆的是英國的「牛津」和「劍橋」了。大學的聲譽,除了在現今學術界的地位崇高,還要加上歷史悠久,畢業生中名人輩出,這方面英國的牛津和劍橋要比美國的大學佔了多少上風。

我們那一年在倫敦一帶只打算遊歷十天,時間所限,牛津、劍橋只能兩者擇其一,決定起來很難。大學畢業時有位同窗獲得每年只有幾個的獎學金前往牛津讀碩士,回來繪影繪聲聽得我們十分羨慕。我當年努力鑽研、對我一生思想影響甚深的兩位哲學家羅素和維根斯坦,都和劍橋很有淵源。中學時代讀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劍橋一譯康橋),文章描寫早已令我著迷。最後,還是選擇了劍橋一日之遊。

「牛津」、「劍橋」兩字都是高人所譯:牛津把Oxford分開來意譯,Ox者「牛」也,、Ford者「津渡」也;而劍橋則把Cam音譯,Bridge意譯,望之冠冕堂皇。

到劍橋,要在倫敦的「利物浦」火車站乘火車,車程55分鐘。我和太太兩人跑到火車站,看見每小時都有一班火車,很是方便,於是買了當天來回的火車票乘下一班的火車前往。

當時倫敦的市郊火車仍是燒煤,噴出的黑煙髒兮兮的好嚇人,車程當中看窗外都是灰頭土臉的舊磚房,使人感到大英帝國的今非昔比。

劍橋是小鎮,上面住的大多是和大學有關的教職員和學生,本地居民不多,我們在車站旅遊諮詢處索取了一張市內地圖,便進大學城參觀。

劍橋有23家學院,最古老的在1281年建立,已有700年的歷史。旅遊資料說千萬不要錯過王家學院(King's College)的小教堂和所謂The Backs──包含了著名的花園、大草坪和名聞天下的Cambridge River,我們按圖一一訪尋。徐志摩把Cambridge River譯為「康河」,並說大學區的靈性全在這一條河上。康河的中游流過The Backs,兩岸儘是最著名的幾所學院,Pembroke,St. Katharine,King's,Trinity,St. Johns等。學院的外貌古色古香,不大巍峨而自有一派莊嚴的味道。校園園內遊人和學生都不多見;河上疏疏落落的有些人在玩小船,站在小船上手持竹篙插在水中往河床一點,船便緩緩前進。草坪上三三兩兩的有人在悠閒坐著,小鳥也不怕人,一跳一跳的走近向人討食,但不是像威尼斯的白鴿成患,比較起來可愛得多。

徐志摩把“Trinity college”譯為「三清」而不是「三位一體」學院,的確高妙。當年他在劍橋修經濟,是否經濟大師Keynes的門生?想不到回國後改行做了文學家,後來的風流史和悲慘下場我不說了。這「三清學院」一定要走一趟。大詩人拜倫曾肆業劍橋,雕像就矗立在學院的圖書館內。他在世僅36年,留下浪漫詩篇千古傳誦,最後獻身協助意大利人反抗土耳其帝國,客死異鄉。
遊古蹟就有這個好處,越下功夫了解其淵源,樂趣越多。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