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冰雹暴

在香港冰雹不大常見,「冰雹暴」(Hail Storm)就更少見了。

以往的中國民間,迷信下冰雹為「凶年之兆」,在澳洲卻是司空見慣,如果這說法是站得住腳的,澳洲沒有幾年是好的了。

冰雹之前,的確會有異常的天氣,通常是極之悶熱,天上有厚厚的黑雲,登時天昏地暗,下午(很多時是下午)4時變成7~8時的天色!有時會是黃色的雲,還刮起熱風來,十分詭異。

有時是先下雨,然後就夾著細細粒像黃豆大的冰雹冰雹會越下越大,最勁的比乒乓球大,還有尖利的形狀,下冰雹打屋頂時的聲音很大,甚至會打穿屋頂的瓦面。中招的住戶,要馬上打電話通知政府的緊急救援隊來幫忙。

冰雹通常為時10分鐘左右,但破壞也夠大,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停電。幸而下冰雹是很有「局部地區性」的,不會整個市都波及;最極端的例子,這個區打得七零八落,隔幾條街已是另一個世界,一粒冰雹都沒有的。

冰雹中開車,危險性會更大;冰雹打凹車身還算了,假如打穿車頭擋風玻璃會引起司機Panic,把持不定方向盤,釀成連環撞車。

在市內行走假如碰到下冰雹,應該馬上停在一旁。假如在高速公路上,更要臨場「執生」,不可驟然停車:能較在行車線左旁的虛位停下就最好,不能停的話要減速繼續前進,聽天由命了。

車身被冰雹打成一個個凹位,像青少年臉上的青春豆疤痕,一般車主可以申報保險,看看怎樣賠償。那些大車行泊在外面露天陳列的新車,一定有或多或少的傷痕,冰雹暴過後會以Hail Sale的宣傳口號以較低的價錢出清。

我的後園試過一場冰雹之後草地鋪滿了冰,變成白色世界,煞為奇觀

有 一次傍晚開車出去吃晚飯,天氣不算太詭異,到了某處但見前面大塞車,後無退路,唯有慢慢向前走。忽然發覺地上灰灰白白,越走越是厲害,終於開進冰天雪地之 中。我心知不妙,馬上轉入L排檔,低波行車,輕輕踏油,儘量不須踏煞車。車子慢慢前進尚沒問題,到了真的前無去路,一停下來便不能再開動,因為車輪打滑咬 不住地,一味在空轉,越轉就陷得越深!這時我真後悔---開的是Toyota Camry,為甚麼當初買的不是四輪驅動的Subaru Impreza!

其實這時冰雹暴早停了,車龍裡的其他老澳發揮互助精神,紛紛下車幫拋了錨的推車,推得從新開動的最好,不能動的也推在路旁等運到,讓其他的車繼續前進。

我下車一試,地上的冰雪很厚,比我穿了皮鞋的腳眼還要高幾cm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命不該絕」的詭論

9.11那天,有幾千人在世界貿易中心罹難,有些是天天在那裡上班的。

有些人雖然在那裡上班,飛機撞塌大樓時恰好出了差、下了樓。罹難的人之中,也一定有原本不是在那裡上班,而是那一刻剛好上世界貿易中心參觀、找人、開會、兜搭生意的吧。

死的死了,不死的不死。

不死的人怎樣理解「為甚麼」可以逃過此劫?通常是多謝「神明護佑」,或「命不該絕」....

慶幸能夠生還是很自然的了,但是不是一定要追尋一個解釋的呢?

說神救了你,那麼神是「不救」那死去的幾千人哪?為甚麼不救?為甚麼?

說「神的意旨豈凡人所能測度?」是沒意思的。因為首先就是你測度是祂出手救了你。

同樣的情況,其實發生在每一件天災橫禍之中,事後一定有很多花邊新聞。

前星期在泰國布吉島的飛機失事中,一定有人臨時取消行程沒有上機,也有人候補機位成功上了機,一同遇難進枉死城的。只憑常識就可以理解得到,在航空業中,不論甚麼航機,乘客改變行程,是每天每小時每分鐘發生的事情。發生意外的只是極罕見的,也一定會牽涉到這些變數,哪裡有「誰該死誰不該死」的事?哪裡 有誰該死誰不該死的「合理解釋」?

「都是命」,其實是「不再求解釋」的語意和修辭,並非一定嚴格地肯定有個玄妙的「命」的實體在擺弄人。

人在危急無助的時候,每每求神靈保佑,此舉或可在心理上有些安慰的作用,歷來信而有徵。但在學理上來討論,我常常聽到教徒常常在辯論人不過時說的一句話:「神的意旨豈凡人所能測度」,我是再同意也沒有了。

看過台灣
花蓮祥德寺出版的「我與地藏菩薩的因緣」,書中第28~31頁的文章紀載,在1988年,大量佛教徒參加在馬來西亞檳城的集體活動,腳下的檳威碼頭突然倒塌,很多人跌下當場死亡。文章的作者是生還者,講述他那時怎樣在心中呼叫「地藏菩薩」,作者獲救生還,只受了皮外傷,文章的結論是:地藏菩薩果真顯靈救了他。

我知道我以下的說法,一定很討人嫌,但我只是學理上的客觀分析,倘有冒犯,萬望恕罪:

當時一大堆虔誠佛教徒跌下橋來,求佛打救是最自然不過,其中有人生還有人遇難,也是必然的了,能生還的就說是菩薩救了;當時死了的人,現在當然沒機會講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移民甘苦談:駕駛樂

以前在香港,大學畢業後自食其力的十多年間,先後擁有過四輛車,包括二輛二手的和二輛全新的,買買賣賣、賣賣買買,沒完沒了,只因養車麻煩但有車又實在太爽。

在香港,買車貴、汽油貴、泊車貴、常塞車,金錢和時間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太不上算。

在澳洲,除了上班時間進入市中心的所謂Inbound或下班時間離開市中心Outbound的交通,很少塞車。由這區到那區,很多時可以跑一段高速公路,時速起碼90km,喜歡風馳電掣的人,過足癮矣。

(上圖:澳洲的商場免費停車,車位充足)

在這裡,汽車乃必需品,沒有車很多地方都去不到。有些朋友貪繁華熱鬧,不住市外的住宅區,住在市中心商業大廈群之中的的多層豪華住宅,假如大廈不設訪客車位的,可謂「斷六親」。沒有朋友來探你的----因為他們在家中出來一定開車,在市中心找街邊車位難,停車場又極貴

以本市為例,考車牌很方便,筆試隨到隨考,收費很便宜,十幾年前我到達時還是免費的。先行看熟交通規則小冊子,道明來意,彬彬有禮的職員會給你一張筆試卷,20條選擇試題。走過一邊填好交回,職員就在面前評卷,答對18題或以上才合格,可以馬上拍照交錢取得Learner's Permit(香港人叫「學神」牌)。一走出運輸署,便可以在教車師傅或另一個有駕駛執照的人(「新牌仔」就不行)陪同之下馬上開車,時間不限,全日均可練習,也可上高速公路。

筆試「肥佬」(Fail)怎辦?小事也,明日請再來。我就是考「大膽」筆試,準備不足,考第三次才合格,成為朋友圈子內的笑談。

練車和路試可以用「師傅車」,也可以用自己的私家車,開Benz 和四驅車去考牌也有的。排期很快,有些朋友故意到遠一點的市鎮考路試,那裡生意清淡,路面交通疏落,很容易Pass。這些「山卡啦」市鎮,路試也是隨到隨考,合格後馬上發出的駕照,一樣全國通用,無問題之至。

我的駕駛技術純熟,還是考手波(手動排檔)牌,路試一次過Pass,一洗前恥!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算是甚麼道歉?

香港有禽流感,澳洲有「馬流感」,當局也十分緊張,有多項預防措施,劃分疫區,嚴格管制,以防傳染。

上星期有個騎師,在有疫情的新南威爾斯州出賽後,把用過的出賽綵帽帶回昆士蘭州,被判罰款5000澳元,停賽一個月,可以說是罰得很重。

騎師接受記者訪問,承認錯誤,說他Very Apologetic(深感歉意),鏡頭之前他描述自己的過失:" What I did was not the best thing I could have done" (我所做的不是我能做到最好的行為)

天!明明是犯了「大錯」,卻說成「不是最好」,藏頭藏尾,言不由衷,這算是甚麼鬼話?

很多政客、公眾人物、傳媒機構負責人等等,犯了過錯、說了不該說的話,給人攻擊,最初一定死口不認錯,砌辭狡辯;到了證據確鑿,無可抵賴或是激起公憤時,才輕描淡寫地說甚麼「一切原先都是出自好意,無意傷害任何人,但假如有人為此覺得不安或感到遭冒犯的話,願意向他們道歉」。

請注意,是「假如有人XXXX,願意向他們道歉....

這樣的道歉根本是虛應故事、官樣文章,並無誠意。

電影「戀上你的床」中,被控告誹謗的八卦雜誌編輯說,不停的犯錯,又不停的道歉,道歉之後又不等於不會再犯錯。

那些政府官員犯了錯,最初一定不承認,其上司也例必表示支持力「撐」之,到了民怨沸騰的時候,才用 "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有改善的空間」)來敷愆了事,大家也司空見慣啦。

這就是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三千煩惱絲

我的髮質很好,很多為我剪過頭髮的髮型師都說過的。色澤很油潤、髮尾不開叉,從來不用很貴的洗頭水和護髮素,有時貪快用洗澡的肥皂算了。白頭髮很少,到了現在中年,還沒有多少脫髮。

好處說完了,我的頭髮的唯一缺點是「硬」,每天起床後都要用電風筒吹風才妥貼,很難剪到美觀的髮型,很考師傅的功夫。

當然,我的所謂「美觀」是老派的斯文貼服髮型,假如是現在的根根頭髮宣佈獨立的「鮑魚擦頭」、「獅子頭」或「箭豬頭」,那是最理想也沒有啦。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健康食品的吊詭

現代人注重健康,朋友相聚很多時以此為話題,交流經驗;花得起錢的,貴一點的也要買「健康食品」、「有機食品」,投資在自己身上,絕對合理。

超市裡另闢「健康產品」專賣區,大商場中的「健康產品」專門店越開越多,很多產品都有「健康」或「有機」的另類版本出售。蔬菜、肉類、牛奶、果汁、蜜糖、海鹽、五穀、雞蛋、餅乾、麵包,甚至洗頭水、潤膚油....說得出的都有,真是大生意

論價錢,「有機產品」的售價是普通產品的兩倍至三倍!利潤肯定不小,買的人食用了這些產品,心安理得,覺得沒有虧待自己,感覺上自然不同。買賣雙方各得其所,皆大歡喜了。

至於陳列在貨架上的產品,是否真的健康或有機,天曉得,我們消費者只有講個「信」字。

標榜健康的食品,肯定是說「不含防腐劑」、「不含人造色素」、「不含添加劑」等等。

前些時看過澳洲電視節目,電台做過測試,把一條普通的麵包與一條聲稱「不含防腐劑」的麵包,放在受控制的同樣環境中,看看哪一條先發霉變壞,結果是.....

普通的麵包

即是說,「不含防腐劑」的麵包反而更耐放???

電視台請專家來分析兩條麵包的成分,發覺普通的麵包的確含有標簽上所顯示的防腐劑份量,而「不含防腐劑」竟然是含有另一種藥性更為猛烈的防腐劑!

為甚麼沒有標明?只因澳洲法例,防腐劑要到某個含量才須標明,倘若不足這個含量,便可算「不含防腐劑」。這種勁爆的防腐劑,正是「落少少就夠」,得以逍遙法外。如此「健康食品」,真是搞笑。

有 機種植的蔬果,沒有用化肥的那麼碩大,外形也較枯乾和不起眼。我食過由那些「新新人類」在自家後園用有機方法種植,然後拿到合作形式的市場售賣的蔬果,真 是入口便知龍與鳳。不含激素的有機食料餵養的走地雞生的雞蛋,細小一點但是蛋味十足、蛋黃又黃又結實,價錢貴二倍也是物有所值。

但 是在假日的Flea Market的散檔,常有一些檔主號稱「有機蔬果」和「Free Range Organic Eggs」,外形是夠醜夠小了,而價錢只是比「非有機」的略貴一點----我也多疑,只希望檔主本著良心,售買真正的有機產品,並非故意找些品質較差的非 有機的次貨來賣貴一半,藉此謀取暴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又再一次重申

我聽過無線電視體育記者的旁述,以及在中文傳媒上看到這樣的用辭:

「又再一次XX」,甚至是某某機構發言人「又再一次重申」....

例如以下的文章:

拋廢國統綱領氣球測試美反應

銀監會再一次重申禁令

驚鴻一瞥

梁家傑「致謝施政報告」動議辯論講稿

拜託!還有比這個更爛的中文嗎?

說一句以前說過的話,就是「重申」,最簡單明白沒有了。用英文來說就是 Repeat,沒有人會說 "Repeat again" 的。

中文說「再重申就是贅語,字數是增加了,但是並無意義。

「又」和「再」的意思,不是一樣的嗎?「又再」的說法,假如出現在口語裡,也還算了,因為有時講話不那麼嚴謹和精密,Slip of the Tongue, 情有可原,寫出來就太糟糕啦。

至於說「又再一次XX」、「又再一次重申」,就是多餘之上再多餘。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紐國殺妻棄兒慘案

最近一宗澳洲墨爾本火車站的「遺棄兒童」事件,竟然是案中有案的紐西蘭殺妻潛逃案。

在2007年9月15日的墨爾本南十字星(Southern Cross)火車站,有人發現一個三歲女童無人照料,號啕大哭,工作人員初時還以為是與大人失散的小童,遍尋其同行的父親不獲,檢視閉路電視錄影,才知道女童是遭父親故意遺棄。錄影中見他低頭和她說了幾句話,便帶著手提行李離去。警方調查所得,是到機場直飛美國洛杉磯去了。

女童名薛千尋(Qian-xun Xue),紐西蘭出生,父親名薛乃印(Nai-yin Xue),中國遼寧人,五十餘歲,移民紐國十多年,在當地華人社區甚活躍,曾開班教太極和辦報,聞最近債台高築,經濟陷於困境

澳洲警方知會紐西蘭警方,找到薛家住宅,尋找女童的母親不果,兩天之後才辦理搜查令破門入屋和撬開泊在該處的私家車車門,在車尾行李廂找到女童母親劉安安(Annie Liu)的屍體。

女童母親比丈夫年輕廿多歲,幾年前往紐國留學期間,下嫁薛乃印做第二任妻子,獲得居留。案發前,已有被薛乃印毆打的家庭暴力案的前科,警方懷疑薛乃印是殺妻兇手,現在已發出通緝令

相關新聞

紐西蘭警方証實陳屍車內婦人是遭棄女孩母親

google的新聞

澳洲ABC報道(有當事人一家照片)

澳洲Sydney Morning Herald的報道


唉,真要嘆句:「移民何價」!

遇人不淑,婚姻不幸福,已經夠慘,還要陪上自己的性命。

這件案,令人不期然想起同是發生在紐西蘭,也是牽涉華人家庭的殺妻慘劇。

1993年的中國著名詩人顧城用斧砍死妻子謝燁,然後上吊自殺,轟動一時。 顧城在移民紐國前已經是有名的詩人,曾出國講學,但移民後生活困難,貧賤夫妻百事哀,兼且婚姻出現第三四者,乃釀成情殺和自殺案。這件事在1998年拍成「顧城別戀」電影,馮德倫、李綺紅主演。

中國開放之後,很多人找機會出國,出國後有些人千方百計想取得居留。

我在澳洲見到有些年輕的中國女子為了居留,嫁給風燭殘年的澳洲阿伯或教育程度相差甚遠的勞工階級。很多人放棄了國內的專業和穩定職位,做苦力工人、清潔工、餐館洗碗、推點心車等等,犧牲不謂不大,到底為的是甚麼?這些事情說也說不完。

移民生活,當然有快樂和美滿的,也有很苦和遺憾的,奉勸大家一定要考慮清楚,捱不住的一定要及早走回頭路。

富人情味的紐西蘭人,為薛千尋小妹妹成立一個基金,呼籲捐款支持http://www.littlepumpkintrust.org/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真人真事改編的文學創作

上星期談「色,戒:真人真事、小說、電影」文章,意猶未盡,現在談談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文學創作。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發表在1983年,距小說初稿寫作時間近30年。

現在已有定論,「色,戒」是根據1940年發生在上海,國民黨女特務鄭蘋如暗殺汪精衛偽政府的特務頭子丁默村的事蹟寫成;當中有張愛玲的很多藝術加工,變得更為震撼人心。

我想,由於寫作跟真事發生的時間相距太近,而且當時政局複雜,張愛玲不好用上真名,所以改了人物的名字。小說出版之後,記憶力好的人,不難聯想到當日這件事。前汪精衛政府的人員金雄白,在戰後坐完牢後南來隱於香港,1950年代末期,用「朱子家」的筆名,寫「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一書,其中描述過這件事,提供了一些資料,有助考證的作用。當時我不過幾歲大,也知道這書在香港甚為觸目。

延伸閱讀

馬家輝 色戒之一 色戒之二色戒之三

曾堯 張愛玲"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的書寫過程

改編自真人真事改編的文學,歷史上最出名的,當然要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才是歷史。

「三國演義」的情節和人物豐富,但是全屬子虛烏有、甚至指名道姓而違背史實者也是多不勝數。就算是如此,論到影響中國人民的思想和日後的戲劇創作,「三國演義」要比正史「三國志」大得多,例如一般人對曹操這個人物的厭惡。小說渲染諸葛亮的呼風喚雨的奇能、關羽的忠義,變成民間信仰,立廟崇拜之;至今香港的警署、黑社會的堂口、麻雀館、甚至一些商店和住家,也有擺設關公的神壇的。

藝 術創作,真真假假,「有所本」的小說,除了用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會虛構其他的角色穿插其中。大家熟悉的金庸小說,便是其中的表表者。金庸武俠小說處女作 「書劍恩仇錄」有虛構的「陳家洛」為乾隆的同母異父弟弟(根據有關海寧陳家和皇室的關係的民間傳說發揮)、第二本「射雕英雄傳」有虛構的「郭靖」與成吉思 汗周旋,與其兒子拖雷結為好友。一直寫到最後一本「鹿鼎記」,有個虛構的「韋小寶」做康熙的兒時玩伴,可謂玩得出神入化,讀者明知道是假的,也看得津津有 味。

既然是向壁虛構的,也不須著意是否符合歷史了。金庸作品給人指出搞錯了歷史事實的地方,例如:

「射雕英雄傳」的初版中,身在宋朝的黃蓉唱給郭靖聽,乃金庸信手牽來一首元朝的曲來充數;

倚天屠龍記」披露的「九陽真經」內容,很多文字是抄自清朝太極拳家武禹襄寫的太極拳書;

「倚天屠龍記」明朝的張三丰創立「太極拳」的招式的先後次序和名稱,竟是與清末民初經由楊澄甫改造而成的「楊家太極拳」的一模一樣....

其實為了減輕寫作困難增加趣味,讀者也不必深究了。

近年風行一時的「雍正王朝」、「XX王朝」叢書和電視劇,以及一大堆跟風的作品,也是真真假假共冶一爐,讀者千萬不可全部接收,以為是歷史事實。

論到「歷史小說」,我最喜歡高陽的作品,比寫其他作家高一籌,產量豐富和精采,每本都可以多看幾次而有不同的享受,真的是看十年都看不完,鄭重推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杜煥南音


近來幾位網友都談過已故的香港失明南音演唱家杜煥,是香港青年愛護嶺南文化和重視傳統風物的表現,十分難能可貴。
杜煥已在1979年逝世,我有幸曾在1974年趕得上聽到他在大會堂的演唱會,當晚的曲目有最為著名的「客途秋恨」,還有「城隍廟」和「霸王別姬」。
我還保存當日的節目單,公諸同好可也: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5分鐘哲學:星空的啟示

有兩樣事物最令我敬畏:頭上的蒼穹星空和心頭的道德法則。」(“Two things awe me most, the starry sky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理性主義(Rationalism)哲學的巨人,體系龐大,文字艱深著作絕不容易閱讀,以上的一句簡單名言卻是膾炙人口。

今次先談談最令他敬畏的第一樣:蒼穹星空。

為甚麼「頭上的蒼穹星空」會令人產生敬畏之感呢?因為仰望星空特別使人察覺自己的渺小。

無知的人每每以自己為中心,一切的東西要以己見作為依歸,事事執著,以為整個世界都為了他而存在。擴而廣之,一個國家民族,有了這個偏執的心態,加以國力強盛的話,便會成為人類和平共存的威脅。

康德時代的天文學,距離中世紀教會堅持「宇宙以我們居住的大地為中心而運轉」的理論被科學家質疑的時間不過是二三百年,尚未如今日的進步,但是已經知道宇宙之大,遠超我們的想像。今之我們當然知道,地球只是大陽系中一個小弟弟,太陽系是「銀河系」之中的一個侏儒,而整個銀河系不過是宇宙之中的微小部分。星球之間的距離,動輒要用多少「光年」來形容----光速有多快?一秒鐘相等環繞地球幾圈,「光年」是光要跑一年的距離。

我們看得到的夜空中,極遠處一點點的微弱星光,有些是發自比地球大很多倍的星球,只不過是距我們太遠----而且可能在若干年前已經燃燒淨盡,現在已經不存在,不過到了現在那光才到達我們的眼球,嘩!嘩!嘩!

中文「宇宙」的原義:「上下左右」(用現在的講法就是「三度空間」了) 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人一生的數十寒暑,原來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瞬間。

面對這個無限大的時間和空間,你能不膽怯嗎?能不感嘆人類的渺小嗎?

宇宙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有些人用了把自己的想像投射在「神」上面,形成世界上各民族的神話和宗教,以往民智未開,這些人成為祭司、先知、智者或聖人,甚至被後來的信徒封為「神」。

從宇宙的秩序,推論宇宙的存在沒可能是偶然發生的,一切均是一個超然的主宰的奇妙作為,就是哲學上的Teleological Argument (設計論)。他們喜歡的舉例,是你把一堆手錶零件拋上空,它們不會跌成一個完整會走動的手錶。另一個異曲同工的就是Cosmological Argument (第一因論)。

但是用這個方法印證出來的God,仍然不能說就是像一般宗教描述,那個被賦與種種性格的神的。

用人的有限智力,要道出宇宙的奧秘,我認為是沒可能的。能夠創造出這個宇宙的神,我們想描述祂和祂的計劃,也是極之困難。舉個例來說,就像有一隻蚊子飛進了高度自動化的工廠裡永遠不能了解設計師和到底那裡是發生甚麼事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說英文名的變體

我的網誌文章,閱覽數目累積最多的,大概是在2006年3月的「英文名」,到2007年9月已經接近10,000之數。

也許有些其他的網站引用和推薦吧。常常有朋友留言,要我為他們起一個與其中文名相近的英文名的。

今次就來跟大家談談,兩個英文名有趣變體

第一個,是當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Elizabeth。

這個「英文名」很通行,是典型的來自聖經人物的希伯來文名字。據記載Elizabeth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表姐,兩表姐妹差不多同時間懷孕, 伊麗莎白先產下「約翰」,就是比耶穌早一點出道的「施洗約翰」。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是英王「愛德華六世」的王后,也叫「伊麗莎白」,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之後,是為「王太后」(The Queen Mother)。(詳此文:「 一個Queen字考起你 」)

起甚麼英文名字大有學問,「伊麗莎白」在英國人社會中是頗有貴氣的名字,你不可能想像英國王室會為一個公主取名Kylie、或替一個王子取名為Shane的。讀古典英國小說,很多婢女(Chambermaid)叫Betty,像中國的「來福」一樣,一看便知是傭人的名字。

英文名,可以隨著英國本土之內各地的「鄉音」、口順的縮短拉長、外國不同譯音的交流影響,同一名字出現很多變體。

小說「 傲慢與偏見」 中,女主角Bennet家的二小姐Elizabeth,其姐妹時常親密的叫她做Lizzy的。

現在列出一些Elizabeth 的變體,有些是我們不察覺其根源,還以為是獨立的名字哩:

Alzebeta, Babette, Belita, Bess, Bessie, Bessy, Beth, Beta, Betta, Bette, Bettina, Betty

Elisa, Eliza, Elise, Elisabeth, Ella, Elsie,

Isabella, Isabelle, Isabel, Isobel,

Lisa, Liza, Lilli, Liz, Lizzie, Lizzy, Lisi....

再舉一個例子,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名字。

Margaret並非來自聖經,本來是「珍珠」的意思,是由波斯文>希臘文>拉丁文>英文,也是變化多端:

Margaret>>>Madge, Meg, Meggie, Maggie, Maigret, Maisie, Malgherita, Margot, Megan, Marguerite

Greta, Gretel, Gerta.

Peg, Peggy....

延伸閱讀: 為甚麼John會譯成「約翰」?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食經文章

我是第一個在澳洲布里斯本寫中文「食經」的人,無他者,身為編輯,有隨意發表的自由,寫來自娛娛人也很不錯。

我退休前發表過的食經,少說也有一百幾十篇,讀者的口碑都頗佳,說資料性之外還有很好的娛樂性.... 雖然發展到後來,廣告客戶見獵心喜,要求報社刊登只准褒不准貶的「遵命文章」,寫食經之中肯和自娛成分乃跌到最低點,但是每一篇還是盡心去寫的。這十幾年來,本地中文報紙長期寫食經的,就只是我一個人而已。

我寫食經,得力於以前在香港閱讀前輩作家陳非、唯靈和蔡瀾的文章,學到很多知識和表達方法。

以下是我早期的食經文章,寫於1996年,並非為客戶寫的宣傳,寫得痛快淋漓、相當過癮:



Coffs Harbour為食遊蹤

六月上旬乘著英女皇壽辰長週末之便,與老友方威廉醫生夫婦一同驅車前往新南威爾斯的Coffs Harbour住了兩晚,想不到在這「埠仔」也可以吃中餐吃過痛快,又增廣了不少見聞,真是意外收穫。

Coffs Harbour在布市通往悉尼的Pacific Highway上,由布市開車六個小時之內可以到達,並不太遙遠,中途可以在Ballina稍作休息。Pacific Highway直穿過Coffs Harbour市中心,只不過Highway進了市內易名為Grafton St.,兩旁很多motel,一般房間都是五十元左右一晚,豪華套房也不過八十元,平日並不緊張,無須預先定房,旅客大可臨場比較優劣才決定入住那家。

Coffs Harbour是在面臨太平洋的小城市,素來是著名的漁港,所以海鮮供應充足又便宜,Grafton St.有路標指示往海邊的Jetty,那邊有幾點可以一記:

Fishermen Co-op市場:原本是「行內人」的交易場所,不過你如果能與那裡的大哥攀談幾句,說不定他們或可以破例賣少量給你,(所謂少量即是起碼十零Kg啦!),價錢當然是低得無話可說,最重要的還是絕對新鮮。好此道者,切記攜同超巨型Esky上路。
釣魚:職業漁夫帶你出海,包供應釣魚用具、魚餌、船費、小食,每位五十元。有師傅在旁指導,今回魚兒有難矣,閣下則肯定滿載而歸。
觀鯨遊河:和Harvey Bay的類似,不過這邊風浪較大,登程前要量力考慮。

威 廉兄有個老友在Park Beach Rd.的Northside Shopping Centre(Grafton St.南行轉左便是)開了一檔takeaway。這家takeaway名為Chopstick,樣子一點也不起眼,好像在Queen Street Mall中央的News Agency一般大小;但是四面密封,只開前面一個小窗,顧客到來真的要俯首「垂詢」,好像香港的戲院或大陸的車站售票處。Chopsticks的主人 Peter仔,原來已有幾十年的入廚經驗,我們一眾擠進去實地參觀他的「運作情況」。

乍見丁方僅幾平方米的「斗室」之內,正是一 個cm的空間也沒有浪費,兩個巨型的冷藏櫃,佔了三分之一的面積,之外放滿了醬料和用具。Peter仔一個人,老板是他、「執碼」、「油鑊」、大廚也是 他,四個爐頭火光熊熊,有個澳洲仔在旁邊遞遞東西,他一個人炒三四隻鑊,蔚為奇觀;但見大師傅手法快如閃電,像玩雜技一樣。做part time的澳洲妹在窗口後面忙著收錢、派籌、叫number、把做好的小菜遞出去,忙得不可開交,外邊的老外顧客排著隊。我看著錶計時,平均每道菜的完成 時間,只需幾分鐘,難得的是Peter仔氣定神閒,還可以不時回過頭來和我們談笑,真是歎為觀止!

忙到晚上九時,輪候的顧客漸散去, 主人也開始收拾清潔爐灶。問他:「今天生意很旺吧?」Peter仔輕描淡寫:「今日普普通通,一千元不到。」嘩!這個數目很多布市中小型餐館也做不到呢! 豈不是發達也沒有人知?但是大廚、執碼、鉆板、定貨、keep數一腳踼,每日工作十多小時,要有超人的魄力和效率不可。

Peter親自做了幾樣小食給我們宵夜:

咕嚕肉:這味「鬼佬中餐」人人會做,妙在下油鑊時間拿得準,甜酸汁不稀不稠、分量恰到好處。借問聲炸粉怎樣「溝」?是老友才話你知,是豆粉+自發麵粉。

炸香蕉:這是澳洲中餐館的發明,香蕉多少錢一條?油鑊一炸,加雪糕球一個,賣幾元,可見利錢多豐厚。

雲吞: 雲吞誰不會包?雲吞皮是現成的,但今次吃的餡料是Coffs Harbour的鮮蝦就絕不簡單!是甚麼一粒粒的魚乾混合其中這般美味?原來是悉尼運上來的「大地魚」乾研碎而成。「大地魚」骨架熬湯是香港雲吞麵店製上 湯的秘訣,移居昆士蘭以來,一碗比得上「麥奀記」或起碼「新釗記」的雲吞也沒有吃過,就是因為缺少了「大地魚」這個寶貝!(威廉兄提醒我,布市唐人街「百 靈敦」開始有大地魚乾供應)Peter仔說我們喝得津津有味的上湯,內裡一粒味精也無,乃是用上雞熬製。他說:雞湯的好處是「清」,不像其他肉類熬湯之混 濁,不過熬製時不可亂攪拌之,調味鹽要等到最後才下,一下鹽便會湯內有混濁泡沫物浮起,切記把它清除。

華人在Coffs Harbour可算是「稀有動物」,但是中餐館也有十家八家,以招待老番客人為主。Grafton St.上就有一家「龍團酒家」,裝條完全豪華中國式,可以容納二百多人,就算放在布市也是大餐館了。老板超叔是威廉兄的親戚,我們也在此吃了幾餐,又進廚 房參觀過,師傅都是說廣東話的正宗大廚。最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廚房內的一座全電腦控制焗爐,佔地不多,可以乾烤、水蒸、超速解凍,或任何程序的混合版本,按 幾個鈕再set時間便可以。問超叔:「多少錢一台?」「不貴,幾萬元而已」,嚇得筆者伸舌頭!師傅用這焗爐特別set programme弄一碟「剝皮羊」魚,蒜頭豆豉同蒸,美味。

Grafton St.上另有一家「Peking餐館」,做的可不是京菜,而是Sizzler的「中文版」,冤家路窄,位置對正Sizzler,但比它規模有過之而無不及,裡面人頭湧湧,好不熱鬧,外面等位的老番排著隊。「埠仔」也有這樣的景象,我們大開眼界。

回程時在Fishermen Co-op買到一塊可遇不可求的新鮮Tuna魚腩,帶回布市即晚做魚生刺身,大飽口福。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色,戒:真人真事、小說、電影


李安的新電影「色,戒」,由分別來自香港、台灣和大陸的梁朝偉、王力宏和湯唯主演,已在威尼斯影展大出風頭,奪下金獅獎。


先來看預告片




「色,戒」電影,改編自張愛玲一篇僅萬餘字、30頁的的同名短篇小說,是張愛玲的小說集「惘然記」的第一篇(1983,台灣皇冠出版社),但是作者前後用了三十年來定稿。

這本書放在我的書架上,已有23年,我特別拿出來再看一遍。

「色,戒」這篇小說,是根據抗日戰爭時一件真人真事寫成, 是絕世美女特務鄭蘋如與國民黨人,合謀「鋤奸行動」----暗殺汪精衛的親日偽政府的特務頭子丁默村的故事。鄭蘋如不惜犧牲自己的肉體,設下美人計色誘丁默村,詐作要他單獨陪她到西伯利亞公司買一件皮草,乘機由同黨在街上槍殺之。可惜丁默村警覺逃走,子彈只打中其防彈車的車門。鄭蘋如仍不心息,攜手槍再訪丁默村,欲親自下手,結果事敗被補,卒被秘密處決,年僅23歲。(詳此文:張愛玲<色,戒>的背後)

(現實中的鄭蘋如、丁默村)

張愛玲根據這件事,改寫成 「色,戒」小說,人物化名成「王佳芝」和「易先生」,並加上藝術的創造,把王佳芝塑造成熱血大學生,與一群愛國的同學計劃這行動。故事略提到他們在香港開始計劃,潛入內地行事。王佳芝是一個處女,為了國家,由有性經驗的同學替她開苞,教她色誘男人的性技巧,而她和主策劃的同學鄺裕民的感情只是寥寥幾句。故事中把買皮草改為買鑽戒,並刪去後來王佳芝單人行動刺殺事敗的情節。「易先生」當場警覺暗殺危機,是王佳芝臨陣下不了手,發覺自己是愛易先生的,反而叫他逃走....凸顯女人的軟弱和感性的一面。張愛玲的下筆很冷靜和淡描,用幾個女人的麻將局作為故事的開始和結束;暗殺者團夥的下場,也只是短短的一句「...一網打盡,不到晚上十點統統槍斃了。」便交待過去。但是故事的張力很足夠,平淡的文字後面是無限的蒼涼

李安把這故事化成近150分鐘的電影,在開頭的60分鐘補充了很多在香港發生的細節,讓演王佳芝的湯唯和鄺裕民的王力宏有更多戲分的交待,第二個60分鐘交待湯唯如何在上海色誘梁朝偉演的漢奸特務頭子丁默村。最後30分鐘是戲劇的高潮。據說初演心狠手辣的大反派的梁朝偉,和演玉潔冰清又淫蕩的女角的湯唯都有極優秀的演出,不是很多人著意的兩人「三點畢露」的突破鏡頭那末簡單。

延伸閱讀:

「東南西北」網站文章:http://zonaeuropa.com/20070906_1.htm

影評人梁良的文章:http://blog.chinatimes.com/c4liang/archive/2007/09/11/196796.html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男人比女人短命

前文「夫婦年齡差距」,指出香港歷年來的統計,女人的平均壽命都是比男人長。

為甚麼男人身體較強壯有氣力,反而不及女人長命呢?

我不是專家,不過與朋友吹水時,收集了一些看法,姑且寫出來讓大家參詳一下:

  • 男人比女人短命,是因為男人有老婆,女人無老婆。(嘩,講下笑者!)
  • 男人比女人承受更大的壓力,例如支撐家庭的經濟。
  • 男人還要充當強者,負責安慰老婆,「天大事情有我」。
  • 有壓力時,男人的調息能力不佳。因為傳統認為男人是強者,「男兒有淚不輕彈」,事實上哭一場心情會暢快一點。
  • 還有,傳統認為男人「打落門牙和血吞」才是好漢。問題是不是每個男人都具備做好漢的條件,受到老闆責罵、給同事陷害、受了客戶的氣還要死頂,長久一定傷身。
  • 男人不如女人的喜歡找朋友訴苦,也是為了充英雄,其實訴苦之時朋友不一定能幫你解決問題,但講過一輪之後,當事人的確會舒服一點。
  • 男人有較多的「不良嗜好」如抽煙、酗酒。
  • 男人不像女人,身體有不適狀況便去看醫生。男人傾向諱疾忌醫,往往是「頂唔順」才看醫生,很多時病情已(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神性與民族性(下)

(續上篇) 我們想了解猶太教的內容,最簡便的 是看今日的基督教的「舊約聖經」(The Old Testament),全部用猶太人的文字「希伯來文」寫成,記載猶大人的古代歷史,和他們一直與其民族之神「耶和華」的溝通歷史,當中一些遠古的故事, 是如鄰近的文明古國如巴比倫、埃及很相似的。

舊約聖經的「世界」,只是今日的中東一帶;猶太人居住的地區,被視為世界上的最重要地方;猶大人為神的「選民」,特別得到神的關照,神甚至幫他們把外族殺得片甲不留,動不動就屠城,連婦孺都不放過的。

猶太人到了今天,仍然不熱衷向外族傳教,也不相信耶穌是舊約預言降世的救主。

由 保守封閉的猶太教,變成今日積極向不信的人傳教,要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影響世界的,是後起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耶穌死後,其弟子西門彼得等人,加上一個一輩子未見過耶穌其人的保羅,把耶穌的教導傳給猶太民族之外的「外邦人」,當時也不是為所有猶太人所諒解。今日的 「東正教」,最能保留當日原始新教會的風貌。這個新宗教的經典,除了沿用猶太教的「舊約」,加上用希臘文寫成的「新約」,新約的內容包括記載耶穌事跡的四 本「福音」書、記載早期教會活動的「使徒行傳」,其他就是教徒之間的書信討論(為基督教神學理論的基礎),加上卷末的預言書「啟示錄」。

羅馬帝國的都督彼拉多判處耶穌的十架死刑,羅馬帝國政府也迫害基督教徒,到公元3~4世紀之交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信 了耶穌,並定為國教,這個新興的宗教才在歐洲興盛起來,成為「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的領袖為「教宗」(Pope)或稱「教皇」, 中世紀間勢力極大,擁有軍隊、領土、產業,腐敗不堪,榨取金錢、迫害異己、壓制自由學術、殘殺猶太人,做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事,史稱「黑暗時代」。

15~16世紀的德國教士馬丁路德 倡議改革,卒之創立基督新教。基督新教後來乘著西方工業革命和開拓殖民地的強勢,加上近代美國的文化的無孔不入,成為世界上傳播得最為成功的宗教。

舊約中描述的耶和華,具有濃厚的猶太民族神的特色,與別的民族的神截然不同。耶和華被溯造成多疑、小器、嗜血、好戰、偏袒猶太人的神。基督教神學理論塑造的的神,則是和平、博愛,照顧全世界各個民族的人類。這也是因為信眾的民族背景跟猶太人不一樣,神性也有所不同了。

天 主教傳入歐洲後的發展,也加上不不少歐洲人原來的民間信仰(現在叫Paganism---「異教」!) ,例如把對女神的信仰轉化為敬拜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我在小時看過一本天主教會印行的小冊子,竟然有這樣的教導:假如禱告耶穌未如所願的話,可以求聖母,她 會幫你向耶穌說話!真是匪夷所思。

今日的歐洲和南美的一些天主教徒,除了信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真神之外,還會個人選擇特別拜某一個「聖人」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本人,曾被兇手槍擊不死----他深深相信是「聖母馬利亞」和「聖女花地瑪」聯手救了他!(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747312.stm)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歐洲原本的多神信仰,影響猶在。

很多人不知道,今日的「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這一天,以及附帶的很多聖誕風俗,正是古羅馬帝國的一個異教神祇的節日愆出來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神性與民族性(上)

現今世界資訊自由傳播,人類能夠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存在著多個不同的宗教。

篤信了某一宗教的人士,當然是信心十足,認為自己的宗教是「唯一的真理」,所相信的神乃「唯一的真神」。其實比較一下不同宗教教義,知己知彼,把自己的宗教放用世界觀來看一下,也是很有趣味和值得做的事。

不同的宗教,愆生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愚意認為,是該民族圍繞對「神」的構思,加上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經過千百年來的演進而成為今日的形態的吧。其間有不少文化交流,取長補短,把別的民族的「神性」融為己用的例子的。

先從中國本身的宗教說起, 純粹屬於中國宗教的道教,是一種多神的信仰;天庭中有玉皇大帝、多王母娘娘、大上老君、壽星公、財神、雷公,人間有土地公、城隍爺、天后娘娘....五花百門,簡直是中國人以自家的人間社會和政治結構為本,架構出來的一套系統。

今日的中國人,大多道教和佛教不分,早在明朝的「西遊記」已經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大上老君等等,和印度傳來的佛教的如來佛祖、觀音大士共冶一爐。這是上面提到的,文化宗教融合的例子。

佛 教只是印度的宗教之一,印度的多神信仰的內容比中國更豐富。他們篤信輪迴轉世,所構思的眾神也會多次輪迴,以不同的身分出現,有些民眾拜這個,有些拜那 個。 印度的神可以有老婆,例如印度教三大神祇Brahma、Vishnu、Siva中,Vishnu的老婆叫Lakshmi,在很多神廟中是夫妻兩個神像一起 供奉的。

純粹的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已經式微,雖然今日的印度教仍然界定佛祖是Vishnu輪迴的第9世,現在「佛教徒」在印度人口中的比率不足百分之一,反而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流傳在不同國家的佛教,有不同的特色。

基督教,包括東正教(Greek Orthodox)、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基督新教(Protestant)和伊斯蘭教(回教,Islam),加起來,是當今世界勢力最大、來自同一源頭的單一神宗教。

源頭在哪裡?一個小小的中東民族,猶太民族的猶太教(Judaism) 。(明日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移民甘苦談:空氣好

從香港移民到澳洲,一開始最深刻的感覺,便是無限的空間感和清新的空氣。

(圖:布里斯本的市區就在河邊)

我第一次踏足澳洲,是1992年得到移民批准,急不及待地飛過來 Land一次(香港人叫「報到」)。有些報到澳洲的香港人,會參加香港的旅行社的「澳洲 8天旅行團」。我的頭腦有時很古板,心想既然考慮在此長居,應該自己安排,一切親身體驗,才作最後決定;怕人生路不熟,又怕吃不慣西餐,要參加旅行團,怎樣也說不過去吧。

於是買了雙程機票,訂了酒店,攜帶簡單的行李,便飛過來昆士蘭州的布里斯 本。飛機經過一晚的航程,早上7時著陸,經過簡單的入境手續,便出機場坐的士到酒店。酒店Check-in後,太太馬上沐浴睡覺,我便跑出去閒逛。酒店在 市中心,那時正是上班時候,人和車都很多,有點像香港的中環。奇怪了,為甚麼空氣那麼清新,比起香港的混濁空氣,簡直是有點「香」了!

1994年正式搬過來居住,頭幾個月還有這種感覺,老是想大口大口地吸氣吸過飽。

我在香港常常大感冒,一病要幾個星期才痊癒的;來了澳洲頭五六年,竟然一次都未發過,以為從此平安大吉,誰知道不是那麼簡單!

澳洲花草樹木多,隨之而來的是「花粉症」(Hay Fever) 和鼻敏感 (或稱「過敏性鼻炎」)。

我慢慢的開始半夜鼻涕長流,醒過來打噴嚏不止,可以一打幾十個,辛苦到不得了。據說花草半夜時散花粉和種子最勁,原來如此。做西醫的朋友說很多人都是這樣,移民來澳洲頭幾年的「蜜月期」過後,便會出現此等病徵;請問怎樣醫?答案是「無得醫」!

醫生開的處方,多是麻木身體神經的「抗敏感藥」。市面有很多品牌,效果都差不多,而服用後有昏昏欲睡之感,貴一倍的 則無此弊;但都是吃一段時間便續漸失效,要加重份量,不久便到最高的劑量,不能再加。醫生建議或可關窗開冷氣睡覺,試過是好一點,但枕邊人受不了冷氣,不 行。有人提議買一具空氣過濾機放在睡房,晚晚長開,我馬上買一部來試,但功效不大。有人提議,自己的花園必須勤些剪草,不讓它們長高和開花,但是碰著不理 花園的左右鄰居,野草叢生,花粉一樣飄過來,還是沒辦法。

我試了一個針炙療程,整塊面插很多支針,腳趾公也要插,還要通電,但一點功效都沒有。

習慣了乾淨的空氣,原來人的抵抗力會因此降低的;很多香港移民在澳洲住得久了,回香港探親都病倒了,很少例外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8日 星期六

爛賭累人(下)

(續上文)第二件是幾年之後,我任職公務員訓練處,一天早上一個以前某部門的舊同事X君上來找我,原來他已調職距我寫字樓不遠的XX處辦工,仍是「行政主任」的職級。

他開門見山,說想向我借幾千元應急。他也說得奇怪,問我有沒有信用卡,大可以在提款機透支提款,月尾他會把款項和應繳利息及手續費一並還給我,不需動用我的存款。

X君素來與我交情一般,我乃婉拒之,他也很不好意思的急急腳離開了。

過了一段時間,聽到他被控偷取公款的消息,卒之要瑯鐺入獄!

原來他的職位是XX處的福利主任,手上控制著幾萬元的員工福利金,署方發覺數目不對,查出是他拿去了,初時還寬大處理,說把現款歸還便內部處分了事,不須報警,誰知道他幾萬元也籌不出來!

他已經是山窮水盡借貸無門,找到我時已經是生張熟李都借過了,包括以前任職地區時認識的街坊首長和區議員!

他 是如何東窗事發的呢?說來也是湊巧。由於他負責福利事務,經常要出去探訪員工,乃乘這個便利,天天下午溜之大吉,乘水翼船到澳門賭場搏殺。還是移民局發覺 有一個人天天同一時間去澳門,一查之下原來是公務員,一張Memo通知他所屬的XX署for information,事情便暴光了啦。 

回想當日同事時,我也曾相約包括他的三兩同事進馬場玩玩,眼看他的賭法頗不以為然。我們大多是小注怡情,一百幾十,「刀仔鋸大樹」下注半冷連贏位,他則是重注賭大熱門獨贏,即是那些買10元派彩不足20元那一類,下注一二千元很平常。馬匹無必勝,我見過他幾次輸到眼光光。

X君是政府文員出身,表現好而破格考得「行政主任」的"阿sir"職級,並幾年間由「2級行政主任」升為「1級行政主任」,只因賭博之累,前途盡毀。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爛賭累人(上)

沉迷賭博有害無益,眾人皆知,不用在下喋喋。

以前在香港,我頂多是打打100港元一底的8番麻將,以及在賽馬日下注一二百元,僅此而已,絕不傷身;來了澳洲之後,兩者都已經沒有沾手十多年了。

想起賭博累人的事,當事人要受牢獄之災,有過兩次把我牽涉在內,所以我的感受尤深。

第 一件是我在80年代於警署工作的時候,鄰房的一個「三粒花」總督察,經常豪賭。他身上的「碼頭」可真厲害啦,腕上戴的不是「伯爵錶」便是「勞力士錶」,其 中一隻白金勞力士,據同事說,是真正的Platinum,不是普通的White Gold,價值近20萬港元!(當時我的一隻勞力士「鋼王」,僅售5000餘元吧了)

一天我回到警署上班,聽到同事說,大件事了,X Sir涉嫌偷取夾萬的錢,指揮官已發出通緝令!

原來早一天的下午,有庫房的人員來警署突擊檢查夾萬。據聞X Sir當時還在辦公室內,聽到庫房大佬已經殺到報案室,馬上換衫離開不知所終,庫房的人員核數後發覺情況有異,馬上用紙條封了他的夾萬,並報告警區指揮官。

當日稍後,X Sir帶著約20萬元的現金回來自首,被警署拘留,問訊後落案控訴。

據他說,是因為一時疏忽,夾萬內的保管的保釋款項超過了限額,未及轉交庫房,昨天忽然有人來查,恐怕被責罰,情急之下乃全部帶了回家;想了一晚知道做錯了,現在把款項歸還,希望上級寬大處理。
上司顯然不相信這套說話。

為 甚麼這事會把我牽涉在內呢?原來一間警署之內有很多個夾萬,報案室、一些總督察和警司的房間都有,用來放保釋金、證物等等,而每個夾萬有其放置物件價值的 限額,負責之警務人員須保存完善的紀錄冊。 我是警區行政主任,要每三個月「突擊檢查」每個夾萬一次(除了警司那些),因為警區內有三間警署,一共有十多個夾萬,也夠我忙的啦。

通常我會依照上司定下來的慣例,向夾萬的「主人」索閱紀錄冊,然後隨意抽樣五件物品叫他拿出來,互相核對無誤便簽名作實交差了。
X Sir的夾萬原本的現鈔限額是幾萬元,為何會有20萬之多?原來報案室的夾萬限額更小,假如「爆棚」便會放入他的夾萬,他的夾萬也爆棚時,便要上繳庫房。 X Sir的情況是來者不拒,根據記錄是前前後有近20萬的款項進了他的夾萬,但可能他沒登記在自己的紀錄冊中又不上繳,並且私自挪用了償還賭債。

於是我被傳召上法庭,向法官交待我的檢查方法,只是作供了半個早上。可能法庭也覺得,我是依正上司的指令來做,我的業餘抽樣「突擊檢查」查不出,也不關我的事,所以沒有再提訊我。

過了一段時間,聽聞X Sir被判有罪,要入獄,並且被警方革職。(明日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夫妻年齡差距

以往祝賀別人新婚,會說甚麼「白頭到老,永結同心」。我見過現在一些年輕人結婚的請柬上,也會印一句出自詩經〔邶風〕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

原文為「....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兩個人共廝守,一齊老、一齊死,最美滿也沒有了,但是男之壽命有別,到底夫婦年齡應該有多少的差距,才可以做得到呢?

熱戀中的男女是不會想到這些問題的,那時眼中只有愛。到泥足已經深陷決定結婚時,考慮這問題亦已變得多餘。一般來說,夫婦一是年紀相若,要麼男比女大一兩年的較多,女的年齡比男大的則比較少

假如是是女的年齡比男大一兩年,人們還不會覺得怎樣,要是大上七八年,那肯定會引起一些人竊竊私語了。

夫婦年齡差距的元素和引起的問題很複雜,我先來隨便舉幾個,讓大家思考思考:

就生理和心智的成熟,似乎Teenager的女孩比男孩快一兩年,要到差不多20歲才並駕齊驅。

現代的婚姻,還是男人需要負責多一點領導家庭的功能,負責較多的經濟支援。男孩子讀完書,做幾年工作,具備結婚的條件,已是起碼廿七八歲,要算一個年紀比自己大幾年,3字頭的女人,很多男人都不肯。

論到身體衰老的程度,似乎女人又快過男人。俗語說「男人30一支花,女人30爛茶渣」,古時女人早出嫁,到30歲可能已經生過幾個孩子,保養方法少,加上打扮隨便一點,變成形容枯槁的「爛茶渣」大有可能。今時今日,女人注重保持青春,到了40歲還「睇得下」的尚不太困難;但是歲月不饒人,皮膚缺乏光澤和彈性,臉上的皺紋來勢凶凶,是一場必輸的戰爭。反觀男人,只要不禿頭和大肚腩,似乎是耐老一點,可以Age gracefully。

話雖如此,以打生命的持久戰來說,反而是男人先敗下陣來。香港歷年來的統計,女人的平均壽命都是比男人長5年左右;我在澳洲這邊也是一樣,所見的阿婆比阿公多很多。

一對夫婦,如果女人比男人小兩三歲,那便是說很大可能她要面對照顧老病的丈夫,然後他先去世,跟著守寡十年的情況。

換句話說,想夫婦白頭到老,差不多時侯歸西的話,太太比丈夫大五六年。各位先生小姐,你們肯不肯?但是到了大家都是風燭殘年時,都不知道誰還有精力照顧誰?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我在30年前的雜誌專欄

清理書房內的舊物,翻出30年前我為香港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出版的 TV & Entertainment Times 雜誌寫的文章:

當時雜誌新闢了一個Hi Fi 專欄,我幫他們寫了幾期。

現在重新看來,自覺寫得尚算不錯,英文還過得去

寫了幾期,稿費很優厚,但因為次次都要老編催稿才交卷,終於被取消地盤,也是活該!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移民甘苦談:為了下一代?

都聽得太多了。

很多人說:「其實,我們兩夫婦都沒所謂的啦...移民,只是為了下一代吧了。 」

是真的嗎?我想,自己想移就移啦,不要拿下一代來過橋。

還有,移民的下一代,一定會比留在原居地好一點的嗎?

這 樣看吧,澳洲的大學很多,只要不是一心想爭取如醫科、精算、眼科、物理治療等等那些熱門科系,是不愁沒有學位的。 假如你本來就想送兩個孩子出國留學的話,移民澳洲可以用國民身分交低廉的學費,貴子弟畢業後一年賺20, 000餘元以上,才由他們本人分期繳納政府,這麼一來,家長真的可以省回近100萬港幣的教育費。

至於澳洲的大學好不好,見仁見智。

世界大學排名榜上,澳洲只有一家(Sydney大學)在頭50名之內,還是排第50(http://www.msnbc.msn.com/id/14321230/site/newsweek/) 近年澳洲聯邦政府削減大學資助,很多教授overworked and underpaid,怨聲載道。大學留不住有名氣的學者,聘請很多來自亞洲國家如印度的教授,又收很多留學生來補貼經費。有一說是學生不大聽得懂那些外國 教授講課,一說是留學生成績差,拉低大學的教學水平,總之,唉...

很多華人移民子弟,在 大力催谷之下做了醫生、律師、藥劑師等等,但是更 多的是唸商科、會計、電腦之類,畢業後找工不易。就算找得到,都不過是每月3000餘澳元的職位,扣了預繳稅和公積金,進口袋的不過是2000元左右,自 己要養一輛車,要吃飯交際拍拖買衣服,所餘真的無幾。儲錢結婚和付買屋的首期,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很艱難的啦。

論經濟發展,澳洲是很細小和薄弱,反而亞洲國家的機會是大得多。一些澳洲會計師,日常所做的不過是替個人和小商戶報報稅,那裡有如在香港掌握大幾十倍的公司營運金額和國際暴光率?

就算是做到家長夢寐以求的醫生,也只是二三十元看一個病人,一日看得幾個?醫藥分家,不能從開藥中賺錢,自付店租接待員薪金還有高額保險之餘,絕對不算是高收入階層,與香港的醫生沒得比的。

所以一些移民子弟,寧願選擇回流中、港、台工作,「移民為了下一代 」,真不知道從何說起了。

至於移民家庭最痛心疾首,下一代的中文退步問題,請看前文「移民下一代不識中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公廁尋性伴

忽然想起我在香港認識的兩個故人,先後曾在報紙上見報,可惜都是牽涉到「公廁尋性伴」的官非!

對了,他們兩人都是Gay的,還是社會上有頭有面的人哪。

第一個是大學的師兄,政府高官,當年是在大家共演話劇時認識的。 新聞上的報導是他在公廁裡找到一個性伴,兩人常有往還,但對方不知道其高官的身分。後來此人在新聞媒體看到,竟然起了歹心,向我的師兄勒索,聲稱若不給與 金錢,會把二人關係公開。師兄思前想後,被他這樣要脅,一輩子都沒完沒了,長痛不如短痛,硬著頭皮向上司和盤托出,報警把該人緝捕歸案。

第二個是我中學的師兄,生得青靚白淨,很有藝術氣質,童年時做過多齣國語片的童星。他畢業後進大學,學成後和另外一位師兄在香港搞一本著名雜誌、寫小說,又在廣告界做得有聲有色。誰知道,我在早幾年在香港報紙的網頁上看到他的名字,竟然是他與另一男子在公廁裡作猥褻行為,剛好被警員識破,卒被提控於法庭!

在外國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人們對Gay民比較包容。一般的「直」人,不管別人是「攣」還是「直」,只要不影響到他們,無相干。前任澳洲醫學會的女會長,便與另一女人向公眾公開他們的「夫妻關係」,其另一半乾脆說自己是女會長的「老婆」。

報張上的徵伴小廣告,有「男找女」、「女找男」,也有「男找男」、「女找女」的,完全合法。

找性伴要走到公廁裡找,可能是香港社會仍未開放到如外國的地步,Gay民缺乏合法的交往渠道,「飢」不擇食吧。

其實也是很值得同情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同學少年多不賤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這兩句形容時間過得飛快,小時作文用來開頭用到爛的成語,原來是真的! 回首自九龍華仁書院畢業,已是36年了。

看新聞,女星鍾楚紅的丈夫朱家鼎去世,他年紀和我一樣,我思之惻然。朱家鼎(Michael Chu),是香港廣告界高手,翻一下當年的校刊,我讀F.5時他讀F.4。朱家鼎的哥哥朱家欣,也是華仁的師兄,我讀F.5那一年,他從意大利讀完電影回 來,還為我們講了一次經驗談。朱家欣後來娶的太太是陳曦齡,是邵氏棋下的國語片紅星陳依齡的妹妹,還有個小妹妹陳美齡,是香港60~70年代的青春歌手。

我們70年代畢業的校友,正值大學教育平民化,拿到學位投身社會時,又是香港經濟起飛的黃金時代 ,經過這些年來,現在是著名醫生、律師、工程師、教授,甚至在其專業之內獨當一面的權威,不可勝數。

有些同學,轉職如走馬燈,越跳越高,經常在報上看見某某公司新高層變動的消息,赫然榜上有名。也有些同學,畢業後進入一個國際大機構工作,竟有長達30年以上的,最後當然是攀升到最高層,成為萬人之上的甚麼CEO了。

例如國泰航空的陳南祿兄,美國銀行的錢乃驥兄(最近才蟬過別枝,轉到新加坡另一銀行工作 )。

一班同學,各奔前程,如今在香港、美、加、澳、星、日等地闖出一片天的,大有人在。也有已經「搵夠」上岸,50歲左右便退休,如今逍遙自在,重拾真我的。

我則一輩子主要的只打過兩份工,在香港政府做了17年人民公僕,移民澳洲做了13年傳媒編輯,營營役役,如今也成為退休人士,比起一班頭角崢嶸的同學,遠有不逮矣。

九龍華仁書院1971年度畢業生的網誌:http://wyk1971.mysinablog.co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