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個人的2009電影帳


絕對不全面,純屬個人觀感,持異議的影迷,包涵則個。
最失實港產片葉問」:電影故事大可天馬行空,例如隨便杜撰一個霍元甲的徒弟「陳真」出來,講明是虛構,叻到飛天遁地都得。但是指名道姓,用現代人為主角,還擺出「真人真事」的格局的話,縱使是讚譽有加,都不可以偏離事實太遠。葉問去世才三十幾年,直系徒弟徒孫多的是,編劇當佢地死架?

爛片之最 Twilight(吸血新世紀):明知道是爛片,但估不到有這麼爛。

令人看了最不開心的港產片--新宿事件」,爾東陞拍得好,但劇情比前作「旺角黑夜」更黑暗和無奈;做中國人,真苦:

最正的日本片禮儀師之奏鳴曲」,為死人化妝的題材也可以拍電影,還拍得這麼賞心悅目,棒極了:


我看得最過癮的外語片 Julie and Julia(靚媽廚房),開心足100分鐘:

我最失望外語片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百萬富翁),可能是來頭太大,使人期望過高吧

親密」:不管別人怎樣評論這電影「悶到抽筋」、「無頭無尾」、「都唔知做乜」,這是2009年我最心愛的港產片。劇中心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都有深意,鏡頭伏筆豐富,多看一次又有新發現。很多地方故意留白,平添觀眾想像的空間。每個角色都有戲,連曾志偉的幾分鐘都精彩萬分。33歲的林嘉欣回勇之作,一個接吻的鏡頭都沒有,但騷在骨子裡,性感之極:

Honourable mention
門徒」、「竊聽風雲」、「證人」,都是罪案片,香港怎麼變成這個樣子啦?

邊個話我傻(旱天雷)

我是廣東人,特別喜歡傳統廣東小調;起碼有五六十首,只要你說出名字,甚麼「流水行雲」、「餓馬搖鈴」、「漢宮秋月」....我即時可以哼出全曲的旋律來。
讀大學時去「裕華國貨」買了一個二胡,甚麼也不懂,只知道兩條弦要調到D和A,即是D大調的do和sol,亦即「何」(合)和「車」(尺), 「何車、何車」的拉下拉下,開頭一定難聽之極,家人要受罪幾個星期,慢慢的我也可以單憑記憶,不用看譜、無師自通的拉出很多首廣東小調來。
其中一首就是這首「旱天雷」。以前曾經有人配上諧趣歌詞,叫「邊個話我傻」,開頭是「邊個話我傻、傻、傻?我請佢食燒鵝、鵝、鵝......」有些書說原曲是「古曲」,有些則說是「嚴老烈作」,那幾個「傻,傻、傻,鵝、鵝、鵝」的音,演奏時通常會加上敲大鼓,隆隆作聲,顯出曲牌「旱天雷」的味道。
這是台灣的前金國中音樂班的演奏(高胡:蔡珮錞),好厲害喲!

這是陸莎莎的古箏演奏:


這是第二屆香港胡琴節開幕式的演奏:

這是12歲小朋友徐起,用鋼琴演奏的版本:


這是台灣金門高中弦樂社演奏用西洋弦樂演奏的版本:

還有的是用木結他演奏的版本: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是否冤獄

1991年布里斯本西郊的Goodna區,有一個12歲女孩給人發現暴屍叢林之中,驗屍報告是遭硬物打死,死前還遭受過非禮。
1992年法庭用「環境證據」,判處女孩的未來姐夫謀殺罪名成立,28歲的 Graham Stuart Stafford被判入獄,到2006年才獲得釋放。
嚐透近15年的鐵窗風味,在獄中經常遭受其他囚犯敵視和毆打,曾經被迫吃屎。看新聞片,雖然他現在只是45歲,現在已經是小老頭的樣子。
(http://www.abc.net.au/news/video/2009/12/24/2780518.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ham_Stafford) 他堅持自己沒殺人,服刑其間曾兩次上訴,均未得直;2009年聖誕節前,終於在一位私家偵探和律師的多年幫助之下,第三次上訴得直,上訴庭三個法官,以二對一比數推翻原判,判處謀殺罪名不成立。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芒果樹


這是甚麼樹?



這是我的鄰居的芒果樹。澳洲人的花園,很多種芒果樹。我家後園的一株芒果樹,已於幾年前老死,但是同一條街道上,還有很多枝葉豐茂的同類。近攝特寫:





 一般慣例,鄰居的果樹結了果實,假如樹枝連果伸進了你家圍欄之內,你可以隨便摘來吃。
假如樹枝越過樹主的家的圍欄,伸出公眾的行人道範圍,行人最好要問過樹主才好採摘。但是假如果熟蒂落,散在行人道上,路過者就可以隨便執拾了。
雨水多、氣候好的時年,有時一株樹會收成幾百個之多,屋主吃不了那麼多,會把採摘下來的果實一袋袋往外放,又貼出告示,歡迎取走,廣結善緣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聖誕Pot Luck



Pot Luck大餐是澳洲的風俗,名義上是請朋友來吃飯,但指明每家人要帶一樣自家製的食品來,又名Bring a Plate。

初來澳洲的人不知道其中奧妙,接到這樣的邀請,還以為主人家不夠碟子,要客人帶碟子呢。

習慣了,覺得這做法也不錯,主人家不用為了食物做到頭昏腦漲,只是負責騰出地方和花一點時間收拾,不過客人識do的也會幫幫手。

很多時客人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大家還可以嚐試一下不同國家的菜式。
今次主人家佈置了一株聖誕樹,男主人親自做英國家鄉 Sausage Rolls:





和沙律:


香港朋友做的牛腩和炒飯:

 


新加坡客人做的咖哩雞:

我做的----自創迷你盤菜:


餐後甜品---100% Home Made,落重Rum酒和乾葡萄,全程用水蒸的的聖誕布甸:



 熱布甸配凍雪糕,妙極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幸福貓圖

左:Meow Meow,約 8歲,現居澳洲布里斯本,2008年開始,在我家嘆世界。
右:阿豬,約19歲, 1991-94 年在我香港九龍的家,94年至今居香港屯門新主人家,頤養天年。

(Photo by Jadie)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雪橇之旅

聖誕節前,休息不出文了啦。送一首「聖誕歌」給大家----美國作曲家 Leroy Anderson Sleigh Ride(雪橇之旅):

這首音樂常常都會在商場和遊樂場聽得到,不過很多人只是熟悉旋律,並不知道歌名和作者。Sleigh就是聖誕老人坐的那輛,用鹿來拉的雪撬,所以曲子裡有模仿蹄聲和揚鞭子的效果哩。
另一樂團演奏的版本:

Andy Williams 的歌唱版本: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孫中山倫敦蒙難記

 電影「十月圍城」中,陳少白送了一本孫中山寫的 "Kidnapped in London" 給李玉堂的兒子,激勵他的革命思想。

Kidnapped in London是真有其書,記載的確實發生過的事,後來孫中山用中文再寫更詳細的版本「倫敦蒙難記」。清廷駐倫敦領事館人員曾經綁架孫中山,囚禁使館之中,打算秘密解回中國,如果任其得逞,孫中山一定是人頭落地,中國近代史都要改寫了。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樹大有枯枝

常聽見人說「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創教的教主,或為天神降世,或為人間聖賢,千年不得一遇,當然有其高妙之處;但是傳教事業落了世俗凡間,推行者還是要靠人。是人,就會有人性的弱點,有七情六欲。
教壇上口若懸河,指點會眾怎樣做人的牧師,一樣會有口不對心,行事卑劣之輩。
澳洲黃金海岸,一家教會的創會牧師 Bill Pryor (http://www.billandpatpryorministries.com.au)上星期被踢爆在一年半前妻子去世之後,與該堂三個女教友發生性關係。嘿,他平日還是以推行「不可有婚姻外性行為」,作為該教會的牧養要旨的呢。
他的兒子也是牧師,與其他會牧想聯合要他退職,但是他臉皮厚得很,只是向外承認 "I strayed" (我走了歪路/我誤入歧途),說此時此境教會應該原諒他,一於拒絕下台!
講到這幾十年間的牧師失德事件,最經典的是美國的電視佈道家jimmy Swaggart了。

Jimmy Swaggart原屬美國的神召會(Assembly of God),其每星期一次的電視佈道,開這類節目的先河,80年代全盛時期,同時有幾百個美國電視台轉播,觀眾以百萬計。他滿口仁義道德,還揭發另一教會的傳道人 Randy Gorman濫交的醜事,使Gorman被教會炒魷無得撈。Gorman含恨在心,差使兒子與女婿跟縱他,揭其黑暗的一面,找出他的宿娼證據。他初時還矢口不認,到了音像紀錄露光,無可抵賴之時,在1988年向公眾作了以上 I have sinned (我犯了罪)聲淚俱下的「表演」,懇求上帝和信徒原諒,之後還厚顏繼續傳他的教。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1991年他在公路違反交通規則,給巡警截查,巡警發現他旁邊是他剛兜搭上手的妓女,打算共赴巫山之會,於是他再度成為醜聞主角。
現在他已不屬於任何教會,但是還以獨立傳教人身分作活動。(http://www.jsm.org/)
回說澳洲那個 Bill Pryor 純樸的澳洲人真的原諒了他;新聞報道,說教會 "welcome him back with open arms"!(http://www.goldcoast.com.au/article/2009/12/21/171585_gold-coast-news.html)
我認為,教徒和非教徒都有好人,有壞人,總之「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就是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十月圍城的武打


十月圍城是一齣認真製作的電影,有編導要表達的歷史觀;此外也是一齣娛樂電影,動用了大明星甄子丹、王學圻、梁家輝、胡軍、黎明、謝霆鋒、任達華、曾志偉、范冰冰、李宇春、周韻,客串的張學友出場只有幾十秒,李嘉欣只有幾秒鐘。
在140分鐘的電影之中,後半部有近60分鐘,給觀眾過癮的武打場面。
因何而打,當然是杜撰出來的,說要保護到香港開會商議革命大計的孫中山,免遭幾十個清朝派出的鷹犬所暗殺

清廷能否派幾十人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執行「公然暗殺」,有沒有根據?作為娛樂電影,這方面我們無須深究。清廷的確在香港暗殺過革命黨人,張學友飾演的楊衢雲,是被清廷殺手殺的,不過不是在大街上,而是在室內一對一地下手。
十月圍城的打鬥主線構思尚算有心思----一群來自江湖的人物,齊心合力保護中國的救星。群毆拼命的電影不容易拍得好,尤其是要局限在在重建100年前香港街道的廠景之中穿插。
電影的下半部,便是描述保護孫中山的志士,一個個怎樣的犧牲性命;到了最後,幾乎全部死清光。如果購票入場的觀眾覺得這樣的場面「好看」,我不作評論了。
編劇設計情節有一條基本原則,是大可以「出乎意料之外」,卻一定要「合乎情理之中」。
清廷的殺手幾十人,在孫中山的黃包車經過的沿途屋頂埋伏,他們用弓箭,在街上阻截的殺手用矛槍。是甚麼時代了?!革命黨都用西式火槍了,他們居然沒有?
我問大家一句,如果相約去郊外燒烤,會不帶燒烤叉嗎?
這一班三山五岳的人馬,雖然都是平民,不是闖蕩江湖的俠士,有些是苦力、車夫,但是明知要去和大內密探生死相搏,會連扁擔、鐵勾那些片刻不離身,平日用來搵食、必要時拿來「開片」的傢生都不帶,人人空手上陣嗎?
戲中功夫高手兼當差的甄子丹不帶槍,以及那個少林僧,都是靠一雙拳頭,他們沒學過刀劍的嗎?結果就是這幾十分鐘,觀眾很少看到他們怎樣保護那個假的,引開清廷殺手的孫中山的替身----只看著他們怎樣被人屠殺!
還有,反正是假的,車外掛著垂簾,用空車和假人不行嗎?為甚麼要找個真人去送死?無端端找死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20世紀初的中國美女

電影「圍城十月」,我已在上星期五看了澳洲的首映場。這電影的時代背景是1905年,戲中兩個女角,演富翁的妾侍范冰冰和演小家碧玉的周韻的造型:


  
 我手頭上有些舊畫冊,翻出了上世紀初香港畫家關蕙農(1880~1956)以當時的標準繪畫的美女「月份牌畫」,兩人的造型甚為相似,電影幕後人員顯然做過不少工夫。

(關蕙農的月份牌作品,和「雙妹嘜」化妝品的廣告畫,已經是香港文化的一代經典,以後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上面一幅繪畫,時間可能還是清末民初,以下給大家欣賞的幾幅,大概是到了20~30年代了。以下一幅兩個美女,穿著的長衫都是不墊膊的,符合以「削肩」為女性美的傳統髮型方面,一個有中式的覆額留海,另一個是西式的曲髮,那時沒有今日的「電髮藥水」,要用炭爐燒熱的「火鉗」,一束束頭髮來燙的呢。


下圖其中一個美女,露出一小截油光水滑的大腿和整條玉臂,當時已經算是極之性感。  

最後,內衣上場,挑戰社會道德規範: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Angus 漢堡

 2009下半年,澳洲的麥當勞和 Hungry Jack's(美國和香港叫Burger King)幾乎同時推出比一般貴一點的「Angus 漢堡包」。下圖是後者的廣告:

 

Angus是一種原產自蘇格蘭的無角牛,據說肉質特佳。(http://en.wikipedia.org/wiki/Angus_cattle ) 這是我在超市買的一小塊,214克重,6.63澳元。




以下是在Hungry Jack's 的試食,餡料和包,都和普通的漢堡包不同:

 

麵包用高一級的品種,吃起來較有香味和嚼勁;揭開一看,一塊比正常的薄牛肉之外,多了一塊煙肉,以及一堆吃不出是甚麼炸物:

 
番茄、生菜、洋蔥、芝士沒有兩樣,醬料是自家秘製,微辣
結論:牛肉比普通漢堡薄,好像質素稍優,但並非超級,整體味道是「有點不同」;不過下次任我點,還會是要便宜一點的老牌 Whopper
 
Hungry Jack's宣佈Angus漢堡包的原料成分

Corn Dusted Bun: Wheat Flour, Water, Baker's Yeast, Canola Oil, Sugar, Wheat Gluten, Salt, Corn Polenta, Vinegar, Soy Flour, Emulsifiers (481, 472e, 471), Vitamin (Thiamin).
Angus Patty: Beef (97.7%), Seasoning (gluten).
Bacon: Pork Meat (Minimum 66%), Salt, Sugar, Mineral Salts (451), Antioxidant (316), Sodium Nitrate (250), Wood Smoked.
Cheese: Milk, Cream, Milk Solids Non Fat, Food Acid (270, 331), Salt, Mineral Salt(339), Colour (160b), Preservative (200), Spice, Starter Culture, Enzymes.
Angry Onions: Onions, Wheat Flour (gluten), Vegetable Oil (Canola), Rice Flour, Salt, Tapioca Dextrin, Maltodextr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lavours, Dried Yeast, Gum Arabic, Xanthan Gum.
Lettuce
Tomato
Mayo: Soybean Oil, Egg Yolks, Water, Distilled Vinegar, Corn Syrup, Salt, Sugar, Mustard Flour, Tocopherol.
Ketchup: Concentrated Tomatoes, Vinegar, Sugar, Salt, Spice Extracts.
Mustard: Water, Vinegar, Mustard Flour, Salt, Maize Thickener (1422), Tumeric.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彌賽亞」合唱曲


每年的聖誕節,西方國家都會有「彌賽亞」(Messiah)的音樂會。
「彌賽亞」是德裔英國作曲家韓德爾(Georg Frederich Handel 1685~1759)的作品,是一齣「清唱劇」(Cantata),即是有劇情,但不穿戲服、沒有動作和走位,「齋唱」娛賓的形式。
彌賽亞」是猶太教信仰的重要概念,是神應許世人派來人間的救主---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
這齣清唱劇,就是講述耶穌降生的故事。
韓德爾是英王的御用樂師,他的音樂很多是為了王室酬酢宴會而寫的,色彩華麗,旋律動聽,娛樂性強,這首「彌賽亞」更是其傾力之作,不論你是否教徒,也會覺得好聽。
最為人熟悉的,當然是曲文來自新約聖經「啟示錄」的「哈利路亞」一段,英王喬治二世聽到此段時感動起立,在場的其他臣民不敢怠慢,全部跟著站起來,之後成了一個傳統,彌賽亞音樂會一到「哈利路亞」這一段,全體聽眾都要起立。
其實除了 「哈利路亞」一段,還有很多段都好聽的,例如以下幾段: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和 And He Shall Purify: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蒙娜麗莎重現江湖

這是真正的蒙娜麗莎畫像:



2009年在澳洲悉尼市的The Rocks的地上重現:

(圖片:http://www.telegraph.co.uk/news/newstopics/howaboutthat/5971034/Mona-Lisa-recreated-with-coffee.html)
看起來維肖維妙,是怎樣做的?

是八個人用了三小時,用3,604杯咖啡砌成的;深淺的顏色,由咖啡之中牛奶的份量控制。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國名趣談


那天看德國電視國際新聞,看到世界天氣報告部分,原來德國人稱中國的北京,仍是用舊稱Peking,而不是現在的漢語拼音Beijing。我回心一想,這個也是挺有趣的題目,可以寫一篇文章談談。
一個國家當然有權怎樣為自己定名,但是與外國怎樣叫你,有時是完全兩回事。就以「德國」為例,他們當然不是英文的"Germany",而是用德文的 "Deutschland",----說起來,直譯自Deutschland 的中文名「德意志、德國」比英文的Germany更接近原文了。
「中國」的英文名,不是 Zhongguo 而是 China,那是外國沿用以往對中國的稱呼,一說China 是源自「秦」字 "Chin",那麼是沿用已逾千年,人家也懶得改了。
我翻了一下資料,把一些國家的「自稱」和「他稱」的歧異例子,在下面介紹一下。
他們有些是用英文之外的歐洲語言,但可以直接用你我都認得的西文字母寫出,有些則是用本國語言,惟有用英文譯音顯示出來了:
Austria 奧地利, 奧國 - Osterrich(德文),「維也納」原文是Wien,不是Vienna 。

Belgium 比利時 - Belgique (法文)
Brazil 巴西 - Brasil (葡萄牙文)
Burma 緬甸 - Myanmar (緬甸文)
Denmark 丹麥- Danmark (丹麥文)
Egypt 埃及 - Misr (阿拉伯文)
Greece 希臘 - Ellas (希臘文),中譯更接近原文。
Hungary 匈牙利 - Magyarorszag ( 匈牙利文)
India 印度 - Bharat (印度文)
Italy 意大利  - Italia (意大利文),首都「羅馬」原文是 Roma,中譯不是譯英文的 Rome。
Ivory Coast 象牙海岸 - Cote d'ivoire (法文)
Japan 日本 - Nihon 或 Nippon (日文)
South Korea 韓國(南韓) - 大韓民國 ,Korea 是以前一個王朝舊名「高麗」的英文音譯。
North Korea (北韓)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也是以前一個王朝舊名。

Norway 挪威 - Norge (挪威文)
Spain 西班牙 - Espana (西班牙文)
Thailand 泰國 - Muang Thai (泰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2009 聖誕燈飾

還有十天就是聖誕節了,西人不論是否教徒,過聖誕節就像我們華人過年,是一年的家庭團聚、大吃大喝、大肆購物的大日子。

一些民居更會在10月開始,便開始做屋外的聖誕燈飾工程,用很多個週末的時間,年年搞些新意思,為的是鄰居、街坊、過路人的讚嘆。本市有很多條些街道,更是幾乎全部房屋都參加,爭妍鬥麗,成為遊覽的焦點,吸引很多別區的居民驅車前來參觀。

本市政府列出各區的民居聖誕燈飾:http://www.ourbrisbane.com/christmas/christmas-lights-in-brisbane,有興趣的可以用幾個晚上分區前往觀看。

以下是我在 Tingalpa 區 Abbeyfeale St. 的獵影:
拍攝燈飾,最重要是關上閃光燈,用腳架穩定相機,適應慢快門取景。
這家人在門口設置小舞台,重現耶穌降生的情景:

連花叢車道也裝滿彩燈: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現代澳洲風情

這幅照片來自一個政府廣告,介紹澳洲最大的城市悉尼,表現出現代澳洲風情。


照片是七拼八湊合成的,納納雜雜,有點超現實,又有點.....是不是叫「後現代」(這個名詞也用得太濫了吧) 的味道?
是目前澳洲城市的真正寫照吧。還是官方希望讀者產生的印象,或起碼要以此為發展的方針?
圖左,像幾個螺殼的「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是由外國人構思設計,澳洲本地專家修改(內裡大有文章,請看前文 烏龍百出的雪梨歌劇院 )督工承建。旁邊的是悉尼大橋,因其形狀澳洲人叫它做「衣架」,衣架上的煙花是每年的大節目。這機個特徵標誌悉尼是瀕海建設的城市----澳洲的發展,是從海岸進入內陸,現在幾乎全部大城市都是位於海邊,尤其集中在東南岸。
一般人以為「澳洲人」大多是農民、牛仔和牧羊佬,其實現在的澳洲有四分之三的人是住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裡,是世界上人口最Urbanized的國家之一。全澳洲有2,100萬人,單是悉尼就超過400萬,墨爾本超過300萬,兩個大城市加起來700多萬,超過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圖左拿著一塊滑浪板的男子,象徵澳洲人喜歡水上活動。海上有風帆隻隻,澳洲每年有千帆並舉的大賽,從悉尼港航行到澳洲大陸腳底的的塔斯馬尼亞州首府Hobart。
「岸上」有一個穿古典戲裝的女演員,與歌劇院遙相呼應。中間有個日本廚師拿著一盤壽司,象徵澳洲的多元飲食文化,他在餵獅子吃壽司?真搞笑----悉尼有個很大的動物園(Taronga Zoo)。
澳洲人的戶外生活也很重要,很喜歡在自家後園燒烤,是最簡單的請客方式。另外是野餐,在海邊、山上或公園地上鋪一塊布吃吃喝喝-----賽馬日在馬場中間的草地也可以---全家人團聚或情侶談心,都可以這樣消磨一天。

右邊的仕女野餐圖,有點法國印象派油畫的味道,他們在喝雞尾酒,地上的籃子裡裝著法國式Baguette麵包。
畫的上方,掛了很多中國式的燈籠,和西式的水晶吊燈相映成趣。背景有一隻麒麟,那是悉尼唐人街每年農曆新年必備的節目了。每年這個時間,很多西人出外趁熱鬧,看燒爆竹、看舞獅舞龍舞麒麟,看得眉飛色舞;各區的中餐館,擠滿西人顧客。
樹上有人彈結他,地上有人騎馬。照片中的人四男四女,平分秋色,顯然經過估算設計,顯示澳洲現在的均衡發展路向。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Vanilla Hotcake


這個甜品,最對我的胃口。



用蛋和牛油、麵粉打成漿糊狀,在平底鍋上煎成熱騰騰的Hotcake。
灑上糖霜,深色一粒粒的是藍莓,再加一個雪糕球(9.50澳元)。
Bella Mocha: Shop 24, Northwest Plaza, 97 Flockton St., McDowall, Brisbane, Queensland 4053, Australia. (Tel. 61 7 33530054 )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看了睡美人芭蕾

澳洲和一些歐洲國家差不多,到了每年的12月, 電台除了播聖誕歌,會反覆地播一些應節的芭蕾舞音樂。


最流行的是以聖誕節為背景的「胡桃夾子」(Nutcracker)。另一齣很受歡迎的是童話故事「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兩首音樂都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芭蕾舞團也會儘量配合,公演這些劇目,增加過節氣氛。
我前一兩年看了昆士蘭芭蕾舞團的「胡桃夾子」,今年看他們的「睡美人」。管弦樂團現場演奏,我坐的是台前的第二行,腳下便是藏著整個樂團的「井」,我幾乎伸手便摸得到指揮的頭,芭蕾舞員的細微動作都看得一清二楚。
雖然票價不菲,還是全場爆滿。
以下是俄羅斯Bolshoi芭蕾舞團的世界級舞后 Svetlana Zakharova 演出的睡美人: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摩天輪的日與夜

這個摩天輪(Wheel of Brisbane : 政府網頁),高60米,建築在布里斯本河邊,1988舉辦世界博覽會的舊址,似乎是要和倫敦泰晤士河的The London Eye比美。



晚上看來更美了:

 
 下圖是週圍的環境(隔著一條河的對面是布里斯本市中心,等於香港的中環):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黑心

以前有個同事,常常說些古靈精怪的隱語和歇後語,使人忍俊不禁。有次他批評某人是「開棺材鋪的」,我們都大惑不解,謎底原來是「見有人死就開心」,喻其心腸不好,幸災樂禍。
其實我們潛意識裡,是不是也有這種心理?
表現在行為上面,喜歡見到人仆街,尤其是出名、有財有勢的人,「嘿,今次睇你點死!」或者拿著一把道德的鞭子,鞭撻自己看不順眼的人?
是生活太苦悶了吧?所以那些小報、八卦雜誌,永遠有銷路。有些人一邊看、一邊罵;一邊罵,一邊繼續買。
「有甚麼的讀者,自然就有甚麼傳媒」還是應該倒轉來說.......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
香港的「陳冠希、阿嬌」 事件過了不久,現在是「甘乃威、王麗珠」。
澳洲這邊,則是日日猛講Tiger Woods的情史。不過是一個「打波佬」,有過十幾廿個情婦,那又怎樣?要全版報道?
http://www.news.com.au/couriermail/gallery/0,23816,5063179-5007115-1,00.html
我都不知道有甚麼好睇,單是望見那個標題,就不想看下去。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9仙一打雞蛋

是9仙澳幣,折7毛錢港幣。今時今日,7毛錢港幣買到甚麼? 你在香港街市買一元蔥,看檔的阿婆都罵你混吉趕你走。

是真的,澳洲有時有這樣的優惠,正價是2.49澳元的,出示報紙剪下的廣告,就可以只付9仙買一打雞蛋了。

條件是要在那店另外買些東西,不過這家店很殷實,不設消費下限,貨品也沒有提高價錢,和平時一樣的便宜,你買兩個蘋果都可以的。
買了回家細看之,雞蛋也很好,乾淨又無爛: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留言的「規矩」


網絡世界,使個人容易有發表的空間,不像以前要自己斥資或求出版社出書,或投稿到報章雜誌,希望老編垂青刊登。
網誌發表文章,真是易過借火,彈指間完成,有可以隨時修改;訪客留言的功能更棒,讓讀者和作者互動,交流意見----留言糾正作者所引資料的錯誤、發表不同的意見,或提出補充的資料。
例如上星期我的「日本漫畫「我為貓狂」文章,蒙網友告知這套有趣的漫畫有卡通版在TVB播過,還提供了YouTube 的連結,十分感謝。
我這個網誌每日有二三千個訪客人次,留言通常只有十來二十則,讀者大多是Read Only;留言者只佔讀者總數的1%以下,我相信每個網主都很珍惜留言的。
正 所謂「物以類聚,獸以群居」;現在宣揚甚麼奇怪觀點的網誌都有,一樣有其捧場客。你上網偶爾看到自己很反感的東西,例如講無神論、不反對西藏和台灣獨立, 以後不再看這個網誌是你的自由,你要留言表示一下意見,也是無可厚非,但犯不著長篇大論的教訓人。人家有這樣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長年累月的結果, 你不要指望憑你一席話就可以說服對方。
還有,網誌留言也有「規矩」(Etiquette)。
留言者寫的, 應該是自己的話,你要貼一些外面的資料作為印証,一定要註明出處,篇幅太長的話由頭貼到尾,人家也嫌煩,你說「這段資料大意是.....大家可以參考一 下。連結:......」就可以了,其他人有興趣的,自然會點擊一看,不需要你洋洋幾千字Copy and Paste,霸佔別人網誌的空間。
這個世界有神乎?無神乎?兩方面都有支持者,但是相信要等到神在世人之前真正現身,或「最後審判」降臨,才會有定論。這個問題最容易使人動氣,有些人一見有人不信有神,或懷疑到底有沒有神,便怕你沉淪苦海,忍不住要來打救你,或教訓你一下。

我的一篇 「 宗教毋須找科學家撐腰(上)」,最近的留言第29則,便是洋洋數千言,主張「愛因斯坦是有神論的代表」。留言者署名「 王元甫(醫師、中醫醫學博士)」,這樣看得起我這篇短文,使我受寵若驚。
看下看下,有點不大對勁,Google搜索,結果馬上出來了,原來是法X功的「大紀元」網頁登過的文章 ,作者名字是這個王博士。
我懷疑,是不是王博士自己在我的網誌留言,還是有人轉貼他的文章,以他的名字為留言者。
倘若是後者的話,我認為是冒名留言,太缺德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我的班主任


看了網友Readandeat 寫的「我的班主任」,我也來一篇效法之作。

麗澤幼稚園 (1959~60)
梁先生,名字記不起了,是一個女「先生」,一個很和氣的阿婆。

九龍循道小學 (1960~66)

小一、二:李愛恩先生。在我的成績表上批「學業雖佳,惟操行低劣!」明察秋豪,我是罪有應得。
小三:孫莉蓮先生。我開始學ABC是孫先生啟蒙的,學校週年旅行,到太平山頂,孫先生和幾個鬼婆用英文聊天,我們見到,都覺得她厲害到不得了。
小四:王永照先生。王先生很嚴肅,不苟言笑,教我們中文,是校內少數非基督徒的先生。每年的開學和結業禮用基督教儀式,全體要唱聖詩,有牧師講道和領禱,他坐在那裡木然不動,又不隨眾起立唱詩和祈禱,很有性格。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拍夜景

拍夜景,首先是把閃光燈關掉!
感光速度不要用自動,否則相機自把自為,覺得景物陰暗,把感光度提升到 ISO 800, 1600 甚至更高,針無兩頭利,勢必影響照片的畫質。就把ISO定在 200好了。
不夠光,怎樣拍?用慢快門。不過一定不能手持拍攝,就算你的相機自誇有最優秀的防手震功能,也頂得住慢過1/2秒的快門的。要用你找得到的最牢固的三腳架。
按 快門那一剎那會震到相機,可以用自拍模式,如果有延時10秒和2秒選擇的,選2秒。現在數碼機與以前的相機不同,不是用一條就適合所有牌子的機械式「快門 繩」(Shutter Release Cable)來防按快門的震動,大多指定用本家專用的電子遙控,一定要另外買。
不要用全自動,否則相機會自選最大光圈----通常鏡頭在最大光圈時的畫質是最差的,除非用的是超級名鏡,級級都咁靚!最好用光圈先決,讓相機自選慢快門;如果最大是F. 3.5的,就收細一兩級,定在F5.6 或F8吧。
如果用數碼單反機,可以試試除下Zoom換上定焦鏡頭,因為定焦鏡光圈較大,收兩三級光圈還有4, 5.6,多幾級可選,比較靈活;而且定焦鏡的鏡片數目較Zoom少,沒有那麼嚴重的鏡片內部耀光的問題。
上面的照片,是用Pentax K200D數碼單鏡反光相機,配原廠50mm/1.7 手動鏡頭,超過30年歷史,不過效果還是很靚。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兩個老電影網誌


這兩個,都是主要介紹中文老電影的網誌。
第一個是台灣的網友粟子小姐的「玩世界,沒事兒(http://miss-suzi.blogspot.com),以介紹80年代之前的台灣和香港的國語片和明星為主,也有涉及香港的粵語片和1949年之前的中國大陸電影。
粟子還很年輕,但是老電影發燒友,又收藏了很多舊電影雜誌,所以文章考據翔實,發掘出很多珍貴圖片。她看電影看得很仔細,談一齣電影時,把情節詳盡介紹,附上劇照,參考價值很高。雖然很多都是商業電影,藝術性不算很高,經過了歲月的洗禮,現在回顧起來,頗有時代意義。
第二個老電影的網誌,是用英文寫的 Soft Film: Vintage Chinese (http://softfilm.blogspot.com),網主身在美國,並無個人介紹;我猜不是西人,大概是在香港居住過很久的華人影迷。
這個網誌更厲害,珍藏照片更多,而且搜羅了很多YouTube的片段;瀏覽這個網誌,老影迷一定不忍離開。




(圖:影迷仍然懷念的杜娟,1968年自殺身亡,才27歲)
網主發文甚勤,2008~9年間已經有近300篇文章,主要是介紹香港的國語片女星:李麗華、白光、顧媚、葛蘭、林翠、林黛、葉楓、尤敏、張仲文、范麗、于倩、凌波、李菁......有些不止一人一文,是有一系列的文章,厲害不?
還講到粵語片的于素秋、蕭芳芳、陳寶珠、歐嘉慧...另外有專題文章系列,如「男人婆」(Tomboy)、「泳裝女郎」(Bathing Beauties)、「摩登女」(Mod Girls)、「武俠片」(Martial Arts)等等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日本漫畫「我為貓狂」

我十多年前買入的日本漫畫「我為貓狂」中文版 ,未算齊全,全套八本我只有六本。



小林誠1984-89的作品,「我為貓狂」這書名是中譯,原書出版的書名是用英文What's Michael的 。

原來日本有兩個叫「小林誠」的漫畫家,這個小林誠,「誠」字用平假名字母(日文發音為Makoto)為識別,原來是我最喜歡的歌星小林幸子的親戚呢。他把貓的教人既愛且惱的神態和行為表達得很好,另外創作了很多人貓之間的趣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西人食中餐

這是典型的澳洲中餐外賣的Menu: 


傳統的澳洲中餐館,只是簡單的一個小小的鋪位,以外賣為主,店裡前面一個櫃台,後面是廚房,店內只放置一兩張桌子,聊勝於無。澳洲有大型的中式酒樓餐館,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這樣格局的中餐外賣店(Chinese Takeaway),大城市的每一個住宅區,以至很偏僻的鄉鎮,都有華人經營,賴以為生。
Chinese Takeaway通常是夫妻拍檔,老公在裡面炒個不亦樂乎,老婆在外面接電話、落單、收錢,孩子大了,都要來店裡幫手;就這樣養活全家,供幾個孩子讀大學。勤勞又無不良嗜好的華人夫婦,一點一滴的積聚金錢,房子物業一棟棟的買下來,成為小富的也有的。
西人吃中餐,要味濃而鹹---廚師下鑊炒菜,往往用一個長柄小「殼」,把豉油、糖、鹽從容器之中撈出,一殼殼的掃下鑊來,一邊燒,一邊「拋鑊」,那個「殼」代替鑊鏟來搞動鑊內的材料,廚師還慣了手勢順手把鑊敲得「咯咯」作響,中餐外賣店發出的聲音,遠遠都聽得到。
應付一般澳洲人(不是美食家)的口味很容易,懂得做幾道粵式名菜便可以過關:甜酸咕嚕肉、檸檬雞、豉椒牛、蒙古羊、炒雜碎。西人除了主菜,還要有頭盤:炸春卷、咖哩角、蝦多士、燒賣便足以應付。
啊,怎能忘了最重要的「炒飯」?有些西人嗜之若狂。一個鬼妹對我說:「炒飯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東西,我吃一世都不會厭的。」(第二句還重覆說一次!)
西人吃中餐,有很特別的Loyalty,熟客光顧慣了一家,不會跳槽到別家;他們可以每星期都來買,研究一輪menu之後,還是要同一樣的東西,可以十幾廿年一成不變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詠春拳王福爾摩斯

著名的偵探小說作者,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0-1930)創作的福爾摩斯 (Sherlock Holmes) 系列一紙風行,原著改編或重新虛構情節,搬上電台做廣播劇,搬上電影銀幕和電視螢光幕者不知凡幾。我小時候也聽過香港電台的「福爾摩斯探案」廣東話廣播劇。
據Internet Movie Data Base統計,前前後後有七十餘人演過這個戴絨帽、抽煙斗的私家偵探。
不過拍福爾摩斯電影數量最多的,也許要數Basil Rathbone了,演他的拍檔華生的是Nigel Bruce,觀眾對他倆的印象最深;有如我們講起「正牌黃飛鴻」,除了關德興,不作第二人想了。
下是他們的Sherlock Holmes and The Secret Weapon片段:

2009年聖誕節黃金檔期,會有這齣新的Sherlock Holmes 電影上映:

Robert Downey Jr. 演的這個新的福爾摩斯比較以前的年輕 ,Jude Law演的華生也不再是一向年紀較大、遲遲鈍的「肥醫生」形象,更為切合原著二人年紀相若,能力旗鼓相當、互補長短的描寫。說起來,以前的不過是電影傳統,故意增加兩人差距的的設計。
新電影的鏡頭運用、音響、動作和節奏當然不像以前的緩慢,還有一些格鬥場面。
其實原著中提過,福爾摩斯擅長一種源自日本,在英國叫Baritsu 的功夫!
Robert Downey Jr.本人原來學習過詠春拳,於是與電影的動作指導合作,編排出福爾摩斯用詠春拳與對手搏鬥的場面。上面片段的第1分09秒的一下子,便是左手使出用「攤手」,右手打「日字衝捶」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港澳交通話舊


由香港經珠海到澳門的大橋已經由中國國務院批准,在2015/6年完成之後,從香港到澳門,只是20分鐘的車程。(新聞報道:http://www.cns.hk:89/ga/ga-fzsj/news/2009/10-28/1936056.shtml)
往澳門的交通,一向是靠海運;現在大家都坐慣了飛翼船、氣墊船,需時僅一個鐘頭多一點,也嫌不夠快,將來要縮減一半。在幾十年前,真的是難以想像啊。
在50年代,往返港澳連飛翼船也沒有,一定是坐渡輪,需時約五個鐘頭。 那時只有幾隻舊船,包括「大來」、「利航」和「佛山」號;60年代才開始有飛翼船,以「飛鳳」、「飛翠」等等命名。
那時有些人不慣飛翼船航程顛簸,中途受不住嘔吐大作,坐過一次就怕怕;所以舊船雖是慢很多,仍舊有捧場客。60年代,添了幾隻新船,隨著佛山老船的名字,叫「泰山」、「X 山」之類。

其中「佛山」號最為人記得,幾乎成為港澳輪渡的標記,多次出現在電影之中:

除了行走年期長,主要是1971年的颱風「露絲」,佛山號停航駛往另一海面停泊,大批船員不上岸,在船艙聚眾賭博或睡覺,豈料露絲風姐大發雌威,竟把佛山吹翻沉沒,大部分人來不及逃生,88人命喪汪洋,僅4人獲救。另一隻港澳渡輪「利航號」亦被吹翻,9名船員喪生。

60年代的船票,一般是10元以下,分幾個等級:最便宜的是密不通風的「大艙」,另外的名稱很好笑,叫甚麼「西餐樓」、「唐餐樓」,沒有餐吃,但有碌架床可以睡覺,另外有「飛機位」,只可以硬挺挺的坐。為甚麼要碌架床呢,那是因為很多人選擇夜航班次,午夜上船,清晨5時左右便到澳門,有整日時間可以用。
我在70年代結婚,為了省錢,只是和松嫂到澳門渡蜜月三天,坐的也是大船。我們訂了「豪華房 」,全船只有兩間,睡了一晚,算是舒服一點,二人船費共約100元。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電腦執位


在原本的「電腦房」的有線寬頻Modem接口是固定的,家中裝了Wifi,不用拉線,可以把電腦和打印機、掃描機等硬件全部搬入書房。
以前的電腦房可以騰出來,多了一個房間用。現在寫文章,翻書查文字資料,都可以在一間書房內完成,不用走來走去,很方便。



還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聽Hi Fi。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源自日文的英語詞彙

前文「源自日文的中文辭彙」,引起很多網友的興趣,現在從另一角度看語言的發展:源自日文的英語詞彙。
英語吸收日文的詞彙很多,英語是字母拼音系統,當然是音譯了。
日語的韻母少,聲母也不複雜,用英文字母的拼音系統簡而清,西方人覺得特別方便容易----你叫西方人用大陸的中文拼音的字母甚麼z ,zh, q, x , ,或舊有的「威妥瑪」拼音系統(台灣用)的甚麼 hs, ts, 無不張口結舌,退避三舍。
這些「英文日字」,部分是固有的日語發音,是沒有漢字的,nashi(日本梨)。有些竟然是日文音譯外語,再日本化後倒流回西方的,如karaoke(kara :「空」oke: orchestra 樂隊)、anime(animation 動畫)。
更多的「英文日字」是有漢字為本的,當中又分三類:
1. 是日本原來的口語讀音,書面語則借用了漢字,這類「漢字日讀」,他們叫「訓讀」,例如:kamikaze(神風--二戰時的自殺式飛機)、 samurai(侍」,即武士)、origami(折紙,即摺紙藝術)、ikebana(生花,即插花藝術)、sanma(秋刀魚)、 mikado(「帝」)......
飲食文化傳揚最廣,這一類特別多,sushi(壽司)、sashimi(刺身)、 teppanyaki(鐵板燒)、sukiyaki(鋤燒)、ramen(拉麵)、sake(酒)等等都是。
2. 是日本文化發展當中,利用漢字創造新名詞,用中國或日本的讀音,例如:manga(漫畫)、ukiyo-e(浮世繪)、samisen(三味線)、 kimono(著物)、judo(柔道)、jiu-jitsu(柔術)、tsunami(津波,或寫為「海嘯)......
3. 是日本從中國輸入的概念和事物,但把漢字的讀音日本化。
現代英語已經接納了很多日本的發音為英文字,例如 :tofu(豆腐)、餃子(gyoza)、shogun(將軍)、tycoon(大君)。不少這類新「英文字」成為日常的辭彙,用來描述和日本文化無關的事物。



(圖片:http://every.nmgnews.com.cn/index.php?doc-view-197.html)
英文現在是「類世界語」,一些原本是中國的東西,現在以日本的發音為正宗了。如zen(禪)、圍棋(go),盤栽(bonsai)、醬油(shoyu---變為 soy,中國的「大豆」英文變為 soy bean)....
一些東方文化傳入西方,日本的先入為主,有時也沒辦法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Club Lunch

在香港的甚麼鄉村俱樂部、馬會、高爾夫球會等等,因為入會要人介紹,會費又高昂令人咋舌,晉身為會員,用他們的專用設施,是身分的象徵
在澳洲,各式各樣的會所滿坑滿谷,包括全國各地有分會的退伍軍人會(RSL Club)、足球會、高爾夫球會、草地滾球會、地區聯誼會(Community Club)、、一般的體育會等等。規模有大有小,一般都有寬敞的草地,比較像樣的會所建築物,和最多人光顧的餐廳。
(圖片:http://www.marrickville.nsw.gov.au/environment/businesses/casestudy4.htm)
好一點的會所餐廳,可以比美三星級酒店,還經常有免費音樂助興,食物價錢相當便宜,因為可能獲得政府低價批地,又有必備的吃角子老虎機(Poker Machine)收入補貼。有些會所更有專車接送區內的會員,打個電話就可以安排定期的穿梭小巴駛到府上的門口接你。
做會員很簡單,填張表格即可,年費由數元至十元,做了某個會的會員,也可以到其他有協議給與Reciprical待遇的會去遣興,實際上已經是全澳洲通行。
有時為了增收會員,5元就有五年的會籍;我家附近那間RSL Club更賣大包,收一元就給你終身會籍,隆重地為你拍照,發出激光打印的電腦會員卡。
「會所餐」不會很高質素,但也不會太差;午餐特別便宜,有些是幾元就有自助式的西餐(當然是一小塊肉+任食的 Salad Bar,沒有生蠔和煙三文!),也吃得你飽。
這是我前幾天吃的Rump Steak,20元:

這是松嫂的中式雞肉飯,12元:

這家會所以前試過推出2元的午餐呢,有一大隻雞腿或牛肉,連沙律和薯仔,不過現在沒有這支歌唱了。
Sunnybank Community and Sport Club : 470 McCullough St. Sunnybank, Brisbane, Queensland 4109, Australia. (Tel 3323 9600)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自我開解


我由今年的年中開始,可以按月領取香港政府(前)公務員退休金,算是下半世有一定保障。
我知道有些移了民的同行,是安排退休金存入香港的銀行戶口的,完全不讓澳洲政府知道,收入也不報稅;每年回香港時提取現款,帶回澳洲使用。
這樣的逃稅行徑,給稅局查出了,會很大鑊。
我是知足的老實人,當然不會這樣做。我的退休金每個月由特區政府在英國的代理銀行,兌澳元存進我在澳洲的銀行戶口。我的收入向澳洲稅局報得一清二楚,今年接到稅單之後,還第一時間交了稅,正是財散人安樂,賺得晚上睡得安穩。
近幾個月澳洲幣值高漲,澳元兌港幣匯率由5月初的5.7,升到現在的7.2;換言之,我每月支取的退休金,現在減少了超過四分之一,即是75折收貨!
自我開解,幣值一定有升有降;2002年,匯率低至3.9!(看這個網頁:http://www.economagic.com/em-cgi/data.exe/rba/fxrhkd) 也慶幸」我在5月時年齡到期,領取了一筆過的退休Lump Sum,以當時的匯率入了澳洲銀行戶口。如果那一筆款項,到現在才發出,我的損失更大了啦。
現在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今時今日,如果澳幣跌,我歡喜;澳幣起,我又咁歡喜----澳幣升的話,我的澳元存款升值;跌的話,我又馬上支取更多的每月退休金......
不錯,是「阿Q 精神」,可惟有這樣想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所謂財務顧問


過去有人做過調查,發現澳洲國民認為最不堪信任的人,榜首的幾類是政客、汽車經紀和地產經紀。


相信人生在世,很難避免吃他們的虧。

金融海嘯之後,恐怕要加上使很多人傾家蕩產,各式各樣的「財務顧問 」!

他們又稱Financial Planner,有些是在銀行工作,受僱於銀行,免費向客戶提供諮詢服務,推薦致富有術的投資「產品」(這名稱認真怪誕,原文的確是 Products,我又想不到怎樣改譯) ----例如定期存款、債券、票據、投資基金、公積金等等。

另外一些是獨立經營的財務顧問,其中有些向客戶收費,有些則免費還請你吃飯、住度假村。有些是持牌會計師兼營的副業,一於向找他們做數,知道其財政實力相當的的客人,遊說他們「落疊」各種投資項目。在澳洲,這可包括一些別處聞所未聞的「認養若干隻成長中的駝鳥」、「認購若干株種植中的杏仁樹」之類的投資項目。

更有一些是打著「財務顧問」招牌的公司,其實是遊說你把自住的房子抵押給銀行,然後借錢購買他們代理的生意股份,甚至於定價偏高的「投資物業」;銀行和發展商兩份回佣袋袋平安,都可算是無良之極。

最近澳洲國會屬下的專責委員會,完成對一間使客戶損失數十億元的財務顧問公司的聆訊,報告在昨天正式發表。受調查這家公司,使很多退休老人孤注一擲交給他們投資股票,結果輸掉全部退休金和僅有的房子,臨老過不了世,三餐一宿都有問題。

委員會建議提高財務顧問的專業操守,要以客戶的利益為重;實際行動建議立法禁止這些「投資顧問」,從成功推薦客人投資的「產品」當中,收取提供該產品的公司的酬金。

(新聞:http://www.smh.com.au/business/storm-serves-as-warning-20091124-j9c9.html)

為甚麼?答案也太明顯了吧。

頭腦清醒的朋友請想想:苟非如此嚴格管制,這些所謂財務顧問,推薦你買甚麼產品時,是想著怎樣幫你致富,還是怎樣幫自己致富----事成之後所收的佣金?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你放多少東西上Facebook?


Facebook 面世以來,版面換了又換,花樣越弄越多,有些人不停的update自己的個人資料和最新情況,查看網友的動向和對自己的Update有甚麼comments,又看又答,整日無時得閒,簡直到達「沉迷」的程度了。
現在不用電腦,手機也附設簡易功能,可以輕鬆上facebook,這種風氣愈加熾烈。
早些時看外國新聞,有兩個少女一同散步,不慎齊齊失足掉進一個地洞,她們幸未受重傷,但是無法爬出。於是她們掏出手機----不是報警求救,而是第一時間Update自己的 Facebook現況!
網友看到替她們報警,方才把兩人救出。
你放多少東西上Facebook? 如果你事無大小,都巴不得告訴全世界的,你怕不怕私隱外洩?有人跟你過不去時,進行「人肉大搜索」,把你的一切都抖出來公之於世?
加拿大有一個女士,因患上憂鬱症,獲准放長期病假,還得到保險公司按月發出的收入補貼。保險公司調查員,搜索到她的facebook上貼的海濱戲水和生日會上的歡笑照片,以此為據斷定她沒有憂鬱症,取消發出補貼!
新聞Depressed woman loses benefits over Facebook photos(http://www.cbc.ca/canada/montreal/story/2009/11/19/quebec-facebook-sick-leave-benefits.html)
我相信這而非一宗特殊針對她的調查,保險公司用互聯網來搜索客戶的活動資料,是他們的「日常工作程序」。在這個網絡時代,你的資料,全世界人都可以輕易取得,只是滑鼠一擊的工夫。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調查豆腐渣工程黃琦被判入獄3年

(新聞轉貼)
致力調查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的內地維權人士黃琦,今天被四川成都法院判處入獄3年。
四川成都市武侯區法院在今年8月5日,以「非法持有國家秘密罪」閉門審訊黃琦,審訊歷時僅3小時就結束,但沒即時宣判。
當時法院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不准包括黃琦妻子曾麗、母親浦文清在內的任何人士旁聽。
現年45歲黃琦是維權網站「天網」創辦人,於去年6月被捕,被當局以「非法持有國家機密」罪起訴。曾麗表示,黃琦是因協助四川大地震死難學生的家長申訴而遭當局算帳。
黃琦身體目前比以前更差,腹部有兩個硬塊瘤,律師正為他申請保外就醫。
四川汶川去年5月12日發生8級大地震,大量校舍倒塌,有5335名學生死亡或失蹤,學生家長質疑校舍建築質量存在問題。(明報,2009年11月23日)

其他來源的資訊:

川震維權人士黃琦被判刑三年(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09/11/091123_huangqi_jail.shtml)。
維基百科--黃琦(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B%84%E7%90%A6)
64天網:http://www.64tianwang.com/bencandy.php?fid=15&id=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