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禁室培慾案

美國的「禁室培慾案」一對夫婦,涉嫌18年前當街脅持一個11歲女童,關在自家的後院作男人的性奴,還生了兩個女兒。這個多年列為失蹤案,無法尋回,這個月才被社工接見識穿,向警方報案,方才真相大白,把元兇拘捕起訴,轟動世界。

明報新聞:加州禁室培慾 弱女淪性奴18年

BBC 新聞:Missing US girl found 18 years on

這幾天媒體均以大幅報道,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受害女子後來有機會逃走而選擇留下,有可能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對脅持自己的人產生依賴的感情。

(引自維基百科:Stockholm syndrome is a psychological response sometimes seen in abducted hostages, in which the hostage shows signs of loyalty to the hostage-taker, regardless of the danger or risk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placed.)

幾十年前,我的家族之內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五十多年前,我的六姑母(家父的親姊)的女兒,即是我的表姐,從大陸鄉下來到香港,當時是十幾歲的少女,投靠親人,住在我七姑母的家,七姑母是她媽媽的親妹,她叫她「七姨」了。

七姑母的老公是個色鬼,看見這個年輕貌美的女孩,起了淫心,趁沒人在家的時候,強暴了她幾次,卒之珠胎暗結,肚子越來越大,紙包不著火,事情通天了。

當時沒有家計會,也不盛行墮胎,家族處事保守,不想鬧上警局。孩子快出生了,唯有將錯就錯,我表姐被收納為自己的「姨丈」的妾侍,還是住在同一間屋裡,和「七姨」共事一夫。

孩子出世了,表姐也沒有離開自尋生路,還繼續留下十多年,多生了兩個孩子。

那時香港的男人一妻數妾,還是很常見的;只不過表姐的孩子,只知道媽媽在家中的身分是小老婆,另外有個「大媽」,但不知道她們兩人的原來關係,更不知道「爸爸」原本是他們的「姨丈公」。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有益與好吃

聽過有人說「有益的東西不好吃,好吃的東西沒有益」。

一定程度上,「煎、炒、熱、毒」、「大鹹、大辣」的食物,的確是好吃但無益。

而一般來說,清淡、高纖,很少鑊氣的食物,很多都不是那麼吸引。

以下的這兩樣,有營養又好吃,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新鮮魚生

台式涼豆腐

新相機Fujifilm Finepix S2000HD 摸熟了,照片開始顯示其威力。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讀者文摘

1922年創刊,行銷世界的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 官網)宣佈破產。

以下是澳洲版的讀者文摘:

本文只談他們早期在香港發行的中文版----是在60年代中期吧,尺碼和現在的一樣,每本售價約一元半港幣,有接近200頁,很多還是是彩色的,印刷精美。當時介紹外國事物的中文刊物不多,對一般初中生讀者文摘十分益智健康,老師樂於推薦。

它的內容四平八穩,絕少尖銳和有爭議性的題材;立場政治正確:奮鬥就會成功、殘疾不是人生的障礙、遇難者能夠堅持必然在最後一刻獲得救生還,總之都是好人好事。

所以有人說,讀者文摘最好是放在醫生的門診等候室裡,不論男女老幼,拿一本來殺時間解悶。

最初是真是從別的刊物「摘錄」文章,讓「讀者」看的,後來就加添了自己的作者原創文章,也用高稿酬來吸引名人逸事和笑話的投稿

中文版的總編是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網羅了很多香港的高手來做翻譯,中文都流暢可誦,典雅通順,沒有硬繃繃的「作為一個XX」或「對XX來說」的洋化中文。每期之末,還有一篇中英對照的文章,簡直是Show Quali 的擂台躉了。

讀這文摘的風格正派、平和,把世界過度簡化和美化,卻是他難以維持長久捧場的讀者群的原因。讀者的見識漸高,閱歷越廣,就會嫌它的文章不夠深度和全面,缺乏了一點刺激性。

除了出版這本每月一期的刊物,讀者文摘在香港開創直銷和垃圾郵件,售賣書籍和商品的先河。

最初是出版一些精印的地圖、小百科詞典、英語進修、歷史、科技文化的大型精裝圖冊,精選輕音樂唱片之類。讀者用付款郵購之後,看過不滿意的,可以拿書上他們的寫字樓退回,他們會原銀奉還的方法,來作行銷手段。

你一旦做過他們的訂戶或買過一次的顧客,之後會不斷收到推銷他們的「優惠商品」的宣傳品。後來逐漸發展到,和他們全無瓜葛的人,也開始收到「恭喜!你是少數獲得抽中得享受下列優惠的人.....」的宣傳品,即是現在的「垃圾郵件」。

維基的Reader' s Digest 條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Reader%27s_Digest

相關新聞: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ousiv/idUSTRE57G37B20090817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復刻版爵士音樂CD

都是50年代的陳年錄音,Herb Ellis 的一張是 1959, Slide Trombone的是 1955,George Russell的最新,是1960,也有近50年歷史了。

這些錄音的初版,當然是那時的黑膠唱片。這個CD 復刻版,特別不用一般的CD膠盒,而用豪華的硬紙雙摺疊封套:

一切像足了以前黑膠唱片的包裝,只是迷你得多了。

還複製當年唱片中央圓形招紙,真的一樣:


那時的錄音已經很有水準,現在從母帶復刻新CD,沒有了聽舊唱片的炒豆「沙沙聲」,音色依然醇厚素淨。

手中一杯紅酒,聽著這些音樂.....逝去的日子,真是美好啊!

YouTube 上的一段Herb Ellis晚年的錄影: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立體中國地圖

掛在我的書房這幅立體的中國地圖,凹凹凸凸的,很好玩。


我到過中國旅行多達40次,最東到過「千島佛國」普陀山、最南是「天涯海角」海南島、最西是雲南昆明、最北是瀋陽和哈爾濱,不過已經足足15年沒有踏足中國了。

現在只得個睇字,望著這幅圖,故國神遊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你試過「冰」未?

是" Bing ",微軟的全新面貌的搜索引擎 。

微軟以前的Live Search 肯定不敵Google,現在改為這個介面,是傾力反撲的行動。

玩了半天,感覺是 Bing 運行相當順暢,很快。同一關鍵字詞輸入,搜索出來的結果,和Google 有出入,這個一定的啦。至於哪個「選料較精」,就不敢說了。

不論用中、英文來搜索,都暢通無阻。

初步印象,Google 的 Web, Images, Map....搜索,Bing都是「人有我有」;Bing 明顯地勝過Google的,是特有 Video 搜索功能,結果的介面是這樣的:

用縮圖排列,一目了然;最好玩的是,把鼠標放在哪一格的畫面上,馬上便開始播放;點擊小圖,就會變成原版的全屏幕畫面。

你都試玩一下「冰」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移民故事:人算不如天算

K先生帶太太從香港移民澳洲,與在本市工作的兒子團敘的時候,已經是70歲了。

K先生不是大富之人,也算是小康;他在香港一家華資銀行打了一輩子的工,退休後又在一家美資大公司做了幾年,手上有多少積蓄;在香港地產好市時,賣掉自住的一層樓移民,套現了近1000萬港幣,在布里斯本用約360萬港幣買了一層千多尺的河邊豪華單位居住。

他兩個兒子,一個在加拿大成家立室,在銀行做事,一個在本市政府做律師,都算能夠成材。他可以很安樂,好好享受晚年,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租碟

1994年離開香港之前,我看影碟主要是靠租的,那時還是LD大碟的時代。

不租不行啦,因為買就要二三百元一隻,租一晚是10元而已,兩者相差太遠。而且很多電影看一次也夠了,不用買入。香港寸金尺土,買太多的話佔據居住空間,所以我只是買可以反覆觀賞的古典歌劇,也有幾十套。

那時每個星期五,我都會到港島中環萬邦行,老友李香華開的影碟店,租10隻LD;李兄的店週末例休,顧客付一晚租金,星期一才還碟,有三晚時間,可以看過飽。

80~90年代,澳洲家庭的電視機很落後,很多只有天線輸入,不設Audio和Video 輸入,沒法接駁影碟機。澳洲人又孤寒,不願換新電視機,更不買超貴的LD機LD的主流,是美國和日本制式的 NTSC 系統,電影選擇比較多;而當時澳洲引入的是沿用的歐洲PAL線路系統的LD,電影選擇少得可憐,很不化算,所以澳洲完全沒有流行過LD 影碟。

一般澳洲家庭,都是租錄影帶為主;錄影帶殘殘舊舊的,我很怕播放之中「食帶」,而聲影質素都不佳,比影碟差了很多,租金也不大便宜,要幾澳元一晚。我是影音發燒友,當然沒興趣租帶看了。

DVD興起,最初當然很貴,要30多澳元一隻,租也要7元一晚。後來越出越平,DVD機由最初的近1000元,降價到幾十元,人人都買得起。到了21世紀,那些老爺電視機通通已經淘汰淨盡,新買的電視都可以外接影音器材,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所以DVD在澳洲站得住腳了。

我看戲以經典片為主,有些重新發行的平到幾元至十幾元一隻,與其去租不如買入收藏慢慢看。我也在網上訂購中文和日文影碟,加上運費相當貴,要看也沒法了。

我從來不允借出自己的影碟,也不向人借碟,兩不虧欠。於是乎買啊買啊,幾年之間累積近千張影碟,雖然澳洲屋比香港的大,也不是辦法。最近,我又入了兩間影碟店做會員,重新租碟看了。

現在降了價,平日租碟是4.50澳幣一隻,最新的電影只可留一晚,熱潮過後便會降為三晚,再過幾個月便「淪落」到一星期。BluRay 碟是新玩意,租的人不多,店家回本慢,要收7.50元。

唯獨星期二租碟特平,所有DVD包括BluRay都是2元,有一間更定週租的DVD一律一元。我租DVD 看戲,以「非荷里活」的外國片為主,不一定趕最新的,很多是一星期的,7元租7隻,一晚看一齣,平過買一份報紙,大電視+7.1聲道音響,超值享受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熱朱古力和Carrot Cake

餐後不喝咖啡,可以喝熱朱古力。這是店家聲明用「瑞士蓮」(Lindt)的呢:

煮溶朱古力,混合熱的全脂牛奶---熱朱古力最重要的是熱得燙口,減脂奶你飲埋我份-----上面再灑朱古力粉。其實不再加糖,都夠甜的了。

以下是澳洲出名的甜品,Carrot Cake,照片看不出來,其實很大塊的:

還有,蜂蜜拌乾杏仁作陪襯;澳洲人吃鬆餅(Muffin)、雪糕、蘋果批、蛋糕......都要加一堆奶油在碟邊的,有何辦法不越食越肥?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如果你中了1000萬(港幣)

如果你中了六合彩,獎金超過港幣1000萬,你會怎樣?

我相信,大多數香港人會馬上辭工,拿了錢去嘆番下的吧。會不會不動聲色,也不去領獎金,繼續以前的生活的?

有無搞錯!傻既咩?

澳洲就有一個這樣的人,真是全世界最理智、冷靜和儉樸的人。

這個住在紐卡素的小生意人,7個月前中了澳洲Lotto的200萬澳元,折算港幣千餘萬,但是他只是把彩票放在一個鐵罐之內收藏好,一直都沒有領獎,要Lotto公司找他,方才現身。

(在澳洲買Lotto的常客,可以登記一張會員卡,每次買彩票「劃飛」或用電腦「出飛」時,同時刷一下卡上的電腦磁帶。有了紀錄,就算遺失了彩票,也一樣可以領獎,包無走雞的。)

他說中獎之後幾個月來, 為了要作好「心理準備」,又不想打亂了固有的生活方式,所以不去領獎,若無其事照常生活。他的兒女知道他中了若干彩金,但不知道有200萬那麼多。假如不是Lotto公司找他,他是打算過幾個月再算的。

他說現在領了200萬彩金,會帶家人去外國遊玩,把部分獎金捐作慈善,將來會繼續工作。Lotto公司負責人說,從來都未見過這樣的中獎人。

新聞:http://www.abc.net.au/news/stories/2009/08/20/2662056.ht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取名字的學問

古代專制社會,皇帝最大,他的名字要全民「避諱」,提都不准提;假如有慣用語,疊了新皇帝的名字中任何一字,改之哉。例如東漢第一個皇帝名為「劉秀」,科舉制度中的「秀才」也要改為「茂才」;唐太宗叫「李世民」,中國佛教的「觀世音」也要改稱「觀音」 !
在我那個年代 ,父母為子女起名字,也要考慮到有否「疊」了長輩的名字。這和英美國家大不相同。
西人喜歡用親密的叔伯姨姑,或要好的朋友的名字,來給新生子女使用,甚至父子同名!大家最熟悉的,大概是兩個美國前總統George Bush和George W. Bush,後者加上其中間名Walker 的簡寫 W. 作為識別,否則就要稱為Geroge Bush Jr. (Junior)了。
有些人不厭其繁,兒子之外,連孫子也用同一的名字。資深的電視觀眾,大概會記得60年代美國電視片集「雌虎雙雄」(The Mod Squad)的主角之一,那個黑人就叫Clarence Williams III,假如要中譯,就是 XXXX「三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帝王呢。

我那個年代,男孩名字最流行的是國雄、國華、國強、志強、志偉、偉明、家偉之類,一班同學之中可能幾個同名。這情況在也反映50年代的成年人,經過多年戰亂,社會稍稍安定,盼望下一代有個美好將來的願望。女孩的名字,則有一大堆的傳統溫柔字眼:芬、芳、娟、秀、英、珍、梅、蘭、萍、麗、美、玲等等。
到了60、70年代 ,香港社會進入小康階段,新添孩子的父母大都有相當教育水平,採用較洋化的字眼漸多。當時有個青年作家依達,寫的小說之中的人物雖是中國人,但是全部沒有中文名,而是「英文名的中譯」,甚麼「蒙妮妲」、「瑪利亞」、「約翰叔叔」、「珍妮姨」之類,今日讀來特別有其「時代意義」了。
有所謂「姓名學」理論,謂姓名可以影響人一生的榮枯,歸納其取向:
1. 計算筆劃,再算其五行所屬,配合其人的時辰八字;
2. 選取帶「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來配合本命八字的所欠;或在喜歡的字硬加一個偏旁,有理無理造一個新字出來,於是乎無端端的多了很多怪名。
一些香港人,父母想當然耳讀錯音,例為女取名「茜」,以為有邊讀邊粵音為「西」,不知道正音為「倩」;還有男名的「鑫」字,粵語正音並非讀「鑑」而是讀「欽」,當事人自己都這樣讀,他人唸其名字不得不尊重其意向,於是一直錯下去了。

Y 世代的名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新相機:富士S2000HD

7月17日才發的文章「大機與細機 」,提到我主要做本網誌插圖用,為我服務了幾年的數碼相機 Konica Minolta Z10,日前突然停工。抽出電池重裝 Boot 機,也是一樣死翹翹。Konica Minolta這個品牌,兩三年前已經玩完了,舊的數碼產品,也沒有人肯修理,惟有成為歷史陳蹟了。
了一些網上的資料,結果是入手了這部價廉物美的 Fujifilm Finepix S2000HD 。1000萬像素,15倍變焦,廣角和遠攝的兩端有相當於35mm 菲林機的27.6~414mm,還可以拍HD Video,澳幣$420,送2G SD卡和HD入電視接線和遙控,不錯了。

以下是開機初試的幾張照片。
先幫 Meow Meow拍一張室內天然光: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怎樣用英文討價還價

在外國旅行的朋友,少不免大舉購物;想做精明消費者,就要懂得討價還價。

我們學語言,一定要活學活用;書本上學得到的很有限,「貴」是Expensive、「便宜」是Cheap、「高價」是 High Price,「低價」是Low Price*;但是在討價還價的實戰環境之中應該怎樣說,不慣用英文的朋友可能一時有詞窮之嘆。

(*近年澳洲的英文也很馬虎,傳媒廣告經常出現 "Cheap Price"的說法,見怪不怪,不過 Expensive Price 就一定是劣英文無疑)

我今天就和大家談談,怎樣用英文討價還價。

有些朋友會把香港人的習慣講法「太貴了,計平D啦!」 用中式英語說成:"This is too expensive, sell it cheaper!" 我相信對方一定也能明白,但那樣講一定不是好英文,不合文法和語言習慣之外,且有粗魯之嫌。

可以先讚貨好,然後請他算便宜一點,說:

This is not bad at all, but a bit on the pricey side.(貨是不錯,但價錢稍高一點)。注意,pricey 是expensive的口語說法。

Could you give me a better deal? (可否算我便宜一點?)

討價還價,天公地道,但不須像口角地針鋒相對,可以是禮貌地進行。所以請儘量不用Can you 和 Will you,用 Could you....和 Would you... 比較委婉的說法:

I like it, but it is beyond my budget, could you sharpen the price? (i我喜歡這件貨,但價錢超出我的預算,可以減多少嗎?) 注意,用 sharpen 而不用 lower 或 reduce ,是比較口語的說法。

華人講價,喜歡先批評貨不好,不值這個價,然後壓對方的價;西人的習慣是讚貨好,只是我不能負擔,然後「請」對方將就一下,這是中西文化的差別。如果你硬搬中國的一套,西人賣主或會感覺不高興的。

另一個方法是反客為主,真是的討價「還價」,爭取主動,出一個你願意付的價錢表示誠意,例如貨物標價100元,你說:

Could you do it for $75?($75 ,賣不賣?)

I would be quite happy to take it for $75. (我願意出$75。)

If you could slash it to $75, I would take it right away.(你肯減到$75 ,我就馬上買。slash 也是「減價」的口語說法)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政客公信力比娼妓還低

早些時有個報道,有人做網上民調,結果是「中共官員誠信遠低於性工作者」。

.....《小 康》雜誌在今年六月至七月期間,就信用指數採訪了3376名線民。報告顯示,民眾對政府官員的信任度遠遠落後其他職業,有接近90%的受訪者認為中共官方 的調查資料"絕對是假的,從來都不信"。然而大約有7.9%的民眾則認為性工作者有誠信,居調查的第三位,僅次於農民和宗教人士。科學家和教師的誠信力也 非常低.....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162/133615-1.asp)

這個民調結果,到底有沒有惡搞成分,這裡不作深究。不過我翻查一下,原來澳洲版讀者文摘在2008年也做過調查,分析澳洲國民最信任的職業人士,結果也是政客低於娼妓。如下:

1. 救護車人員 Ambulance officers
2. 消防員Fire fighters
3. 飛機師Pilots
4. 護士Nurses
5. 藥劑師 Pharmacists
6. 醫生Doctors
7. 獸醫Veterinarians
8. 農人Farmers
9. 軍人Armed Forces
10. 警察Police officers
11. 教師Teachers
12. 牙醫 Dentists
13. 科學家Scientists
14. 託兒人員Childcare providers
15. 鎖匠 Locksmiths
16. 公車司機Bus/train drivers
17. 電氣技工 Electricians
18. 廚師Chefs
19. 心理學家Psychologists/Counsellors
20. 法官Judges
21. 髮型師Hairdressers
22. 社工Social Workers
23. 水喉技工Plumbers
24. 會計師Accountants
25. 家庭清潔工Domestic cleaners
26. 酒保Bartenders
27. 財務顧問Financial planners/advisers
28. 神職人員Religious ministers
29. 機械技工Mechanics
30. 售貨員Sales Assistants
31. 律師Lawyers
32. 的士司機Taxi drivers
33. 大公司的首腦CEO's
34. 星相命理師Psychics/Astrologers
35. 記者Journalists
36. 地產代理Real estate agents
37. 娼妓 Sex Workers
38. 汽車經紀 Car salesmen
39. 政客 Politicians
40. 直銷電話營業員Telemarketers

(http://www.readersdigest.com.au/popular/australias-most-trusted-professions-2008-readers-digest-australia/article77699.html )

排前列的大多是「救急扶危」的專業人員,民眾信任他們,是希望在人間,不得不如此吧。

更有趣味的是,到底誰排在榜末?

我建議大家由尾倒看:澳洲的政客排39,僅在直銷電話營業員前一位,落後於一般人經常吃他們的虧,講起就光火地產代理汽車經紀

中國民調結果是娼妓排得較前,但在澳洲則仍是榜尾一群,居37位,與政客「叮噹馬頭」。

開口閉口講法律的律師,向民眾報道新聞的記者,理應持平公正,卻都是排在倒數十名之內!澳洲人認為記者的公信力,比那些信口開河、Up 得就Up的星相家還要低,真是諷刺!

神職人員如牧師神父,也好不了多少,贏不到大眾的信任,也許是和近年教會頻頻傳出,神職人員虐待和非禮兒童和嫖妓醜聞的結果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瑞士餐

瑞士是集合幾種語言和文化的國家,人民最多是德語系,還有法語和意大利語系。

一般人最熟悉的的瑞士食物,是芝士火鍋(Fondue),除此之外我也所知不多,剛好家附近有一間瑞士餐廳,特意去試一下。

這是德國式的午餐,下面用焗薯仔和芝士墊底,上面鋪著德國煙肉和著名的酸菜(14.50澳元)。

這是法式Vegetarian Pancake,完全不是我們心目中的Pancake,問清楚侍者,沒錯,真的是這樣的 (11.50澳元)

Des Alpes Swiss Restaurant: 47 Blackwood St., Mitchelton, Brisbane, Queensland 4053, Australia.(電話61 7 33559627)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日出而作

初來澳洲,很不習慣的,是常常有人早上7時打電話來,以為我一定已經起床。還有是學到晚上9時之後,不要隨便打電話到別人的家,因為對方可能已經就寢.....原來很多澳洲人,真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

在香港嘛,很多人晚上9時還未回到家呢。

其實清早7時,周圍那些建屋、裝修的地盤,已經在敲敲打打,開工的了。那些技術工人,一定是6點之前,已經起床的吧。本市的政府,一個星期收一次垃圾,家家戶戶把垃圾桶拖到門前草地上馬路邊,垃圾車會在日中經過,在們口停下,司機控制機械臂,把垃圾桶抓起傾倒在車斗之內-----有時清早5時,便給他們倒垃圾的聲音吵醒。

假如你早上開車出去,7 時已經有很多車在路上,入市區的道路開始塞車了。很多人選擇上下班彈性工作時間,早些上班早些下班,於是乎下午3時開始,街上又是下班的車龍了。

布里斯本的商店,平日是5時關門,除了每星期一天的Late Night Shopping,也只是到晚上9時;那像得香港的公司,天天營業到晚上10時、11時很平常。

早起,所以要早睡,有些澳洲人的屋,8時已經烏燈黑火。例外的是一些不用睡的年輕人,會在市中心的酒吧、的士高流連到凌晨。尤其是星期五、六 ,往往下午開始在家聚集,或者晚上在外面飲完,再呼朋召類回家繼續

我家的隔鄰和斜對面,是一些兩三層的Apartments,最多這類住客。試過晚上把大喇叭搬出露台,唱K。最離譜的是,晚上2時回來,在露台上開懷暢飲,大聲講話,整條街都聽到他們的聲音。

可是澳洲人對週末狂歡的容忍力得別高,很少會加以干涉或報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利大本無歸

有一個英文的說法,很精警,不過沒法翻譯出來:If something seem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 .

如果有人說,你給他錢,他幫你投資,每年有幾十個%的回報。

就算你沒現款,可以把住宅抵押,他幫你向銀行借錢,沒工作收入也借得到,甚至是比房屋市價更高的貸款。

真是有幾十個%的紅利派的呢,還有免費豪華郵船歐洲旅遊假期,全程包食包住,出入一流酒店。

這就是金融海嘯之前,一些澳洲「投資顧問公司」招攬顧客的手段,顧客不斷增加,投進股票市場的錢不斷增長,廣東話俚語「十個屎桶九個蓋」已經是好唔惦,但他們可以 「十個屎桶得一兩個蓋」,大變帽子戲法,一直瞞騙下去。

顧客投入金錢,這些投資顧問公司的老闆即時抽取7%做手續費,又從公司支取鉅額薪金、津貼和花紅,讓他買豪宅、名車、遊艇、私人噴射機,經常搞豪華宴會,生活得像皇帝一樣。

一旦金融危機,股票大瀉,遊戲沒法再玩下去,銀行追收貸款,公司紙包不著火,沒法遮瞞「以債養債」的勾當,馬上倒閉了。

可是很多太天真又傻的「投資者」是退休夫婦,把整筆退休金和房子都押了下去,現在一生積蓄面臨,全部化為烏有,也不夠還欠銀行的巨債。

澳洲政府歷來對這些投資顧問公司監管不足,上述的一間公司夠膽為無業人士虛報收入資料,而銀行批出信貸的人也太糊塗,懵懵懂懂批出過百萬澳元的鉅款之故。可惜很多退休人士,現在臨老過不了世。

「利大本無歸」 ,貪字變貧,真的。

這件案的特設新聞網:http://wotnews.com.au/news/Storm_Financial/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直譯乃錯譯

最近有網友留言,說澳紐這邊有些中文報紙,把大學的Vice Chancellor譯為「副校長」,問我譯得對不對。

當然是不對!

大學的Vice Chancellor譯為「副校長」是缺乏常識的譯者,見一字譯一字的「直譯」錯誤。英國式的大學,包括英國本土和曾經屬於英國殖民地的國家的大學, Vice Chancellor是一間大學的首長,就是「校長」。

有Vice Chancellor了,那麼 Chancellor呢?通常是大學找個達官貴人掛名擔任,他根本不理校務的;例如劍橋大學的Chancellor是愛丁堡公爵,以前香港大學的Chancellor一定是港督。

真正的「副校長」叫 Pro Vice Chancellor。

昆士蘭最古的屋

這是澳洲昆士蘭州最古老的屋,The Newstead House. (官網:http://www.newsteadhouse.com.au/)

1846年的建築,不過是百多年歷史,但是在澳洲這個年輕的國家,已經是不得了的古蹟。

原本在Darling Downs的鄉村建成的,後來整間屋分成兩半運輸200多公里,來到首府布里斯本,河邊特闢一個公園,讓它頤養天年,又開放給遊人參觀。

河邊是豪華的Apartment:

專人料理的花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Y 世代的名字

看台灣的蔡志浩先生的網誌Taiwan 2.0 ,統計2009年得到台灣的大學取錄的76,454 個學生的名字文章結果相當有趣。

出現頻率最高的 25 個名字及其頻率:

  1. 雅婷 (180)
  2. 怡君 (132)
  3. 雅涵 (121)
  4. 冠宇 (112)
  5. 家豪 (112)
  6. 郁婷 (101)
  7. 宗翰 (100)
  8. 承翰 (90)
  9. 柏翰 (90)
  10. 彥廷 (89)
  11. 怡婷 (85)
  12. 雅雯 (84)
  13. 詩涵 (83)
  14. 佳蓉 (82)
  15. 冠廷 (82)
  16. 鈺婷 (74)
  17. 佳穎 (72)
  18. 怡安 (68)
  19. 詩婷 (68)
  20. 哲瑋 (66)
  21. 家瑋 (65)
  22. 婉婷 (64)
  23. 宜庭 (63)
  24. 欣怡 (57)
  25. 佳樺 (54)

出現頻率最高的 25 個命名用字及其頻率:

  1. 婷 (2204)
  2. 佳 (1715)
  3. 文 (1693)
  4. 雅 (1616)
  5. 怡 (1570)
  6. 庭 (1465)
  7. 家 (1451)
  8. 宇 (1431)
  9. 柏 (1423)
  10. 君 (1200)
  11. 彥 (1186)
  12. 瑋 (1175)
  13. 宜 (1175)
  14. 廷 (1152)
  15. 安 (1147)
  16. 嘉 (1129)
  17. 冠 (1122)
  18. 豪 (1085)
  19. 涵 (1074)
  20. 哲 (1066)
  21. 凱 (1063)
  22. 子 (997)
  23. 欣 (987)
  24. 翔 (968)
  25. 俊 (904)

不知道香港有沒有人做過統計呢?我相信港、台兩地雖然有社會文化、方言讀音的差別,起名的取字也會有大同小異的地方。

看台灣那邊的Y世代流行的名字,都很精巧有書卷氣,這是否也顯示出這些學生的父母,很多都是知識分子?

我那代香港男孩子名字,最常見的「國、志、強、雄......」,女孩的「珍、芬、淑、梅.....」,現在大致上也給「俊、凱、欣、嘉、雅、怡.....」所超越了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最新的無神論書籍

是2009年6月出版的,面世只有一個多月,我偶然買到了。

作者是Geoffrey Berg,書上簡介僅寫「劍橋大學畢業」,本書論點是他的一家之言。Google 他的名字也查不出甚麼,大概並非已成名的教授或專業學者,抑或根本是一個筆名,不得而知了。

他主要並不是「破」現有的有神論,而是想提出六個「無神」的創見理論,他名為:

The Aggregate of Qualities Argument

The Man and God Comprehension Gulf Argument

The "God Has No Explanatory Value" Argument

"This Is Not the Best Possible World" Argument

The Universal Uncertainty Argument

The "Some Of God's Defining Qualities Cannot Exist" Argument

這六個論點,由作者自己做的撮要,這裡可以看:

http://www.thesixwaysofatheism.com/

Amazon 郵購:http://www.amazon.com/Six-Ways-Atheism-Disproofs-Existence/dp/0954395662/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48691032&sr=8-1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談求學

有中學生網友賞面,在本網誌留言,問我幾個求學的問題,我和他來往討論了幾次。這些材料,不好埋沒在文章的留言版上,我把它擇錄出來,修飾一下,讓青年學子參考吧。

1. ..... 看世界最重要是全面,不要偏信。例如有些人很容易老是站在「我們中國人」的觀點來看,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以為自己大晒,看不起其他民族(美國人也是一樣,很離譜!)

尤其是香港回歸之後,傳媒自我審查,努力向大陸靠攏,報道更是偏頗。


看新聞,不可盡信一方面。


思考人生的學問也要兼聽,多方面吸收,合心水的你自然會追落去,但有時要刻意看看反方的意見,會給你思想的啟發。


例如有人說進化論,你也要看看智能設計論的反對意見;有人說基督教是唯一的真理,你不妨聽聽,但也看看無神論講得合理不合理。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小心這個冒牌Antivirus

那天朋友叫我看看他的電腦,說整天有視窗彈出來,說他的電腦中了木馬病毒:

我不知道就裡,就聽從按Block的指令,跟著彈出另一個訊息,說軟件無法使用,因為未登記(哼,未登記又會work,幫人做野既!)想登記就要給錢,幾十元美金,要用信用卡支付。搵笨咩?當然不給,按Ignore。過了片刻,又彈了出來。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索馬里移民陰謀恐襲悉尼

非洲國家很多,很多人都分不出誰是誰,普遍印象總是一片髒亂、哀鴻遍野。

索馬里是個小國,今年屢次上新聞頭條。首先是索馬里海盜橫行,配備機關槍和火箭炮,劫掠豪華郵輪、油輪和貨船,扣押船隻和人質,然後向船公司勒索鉅額贖金,一開口便是百萬美元計。船公司每每「打埋份數」作為成本,乖乖照付如儀;長此以往,等如養虎為患。據說有些海盜頭子,娶幾個老婆,那些「阿嫂」得閒就出入中東的大城市,買珠寶時裝。

幾個月前某西方國家船隻又遭殃,政府忍無可忍,出動海軍夜襲海盜船,出到戴夜視鏡和先進武器的特種部隊一聲令下,幾名海盜同時頭顱中彈,成功救回人質。

該項任務光榮完成,事後檢視「戰果」,其中竟有年僅十幾歲的少年「海盜」,到底這是甚麼世界!

這不僅是簡單的「兵」、「賊」問題。索馬里是近海國家,漁民靠海吃海,但是近年民不聊生,搵食艱難;原因之一是西方國家在外面的海域用先進器械補魚,掠奪不少海洋資源,使用簡單傳統捕魚方法的索馬里漁民,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被趕到絕,連基本溫飽都有問題。

另一方面,索馬里經濟蕭條,政治腐敗,還長年內戰,人民苦不堪言。

澳洲是移民國家,澳洲以維護民主、自由、人道的先鋒之一自居,和英美亦步亦趨,所以也聲應氣求,年來收容了不少「難民」。澳洲近年多了很多非洲移民,人數以來自蘇丹的為首,索馬里也是非洲難民的主要來源。

這個星期,澳洲聯邦警察根據多月來的偵查,把一名黎巴嫩和四名索馬里裔移民拘補,據悉他們「又是」 伊斯蘭教極端恐怖組織的死士,計劃恐襲悉尼的軍事基地,引發最大的傷亡,不惜用自殺式炸彈襲擊,同歸於盡。

澳洲軍方急忙檢討軍事基地的保安,結果爆出一樣天下奇聞:原來現在不是由睇得又打得的軍人負責,而是(為了省錢)外判給私人保安公司的----!那些「石Q」赤手空拳,不帶武器,為軍方設施擔任保安!

ABC報道: Suicide attack plot alleged: 5 held (http://www.abc.net.au/news/stories/2009/08/04/2645314.htm )

被補的疑犯當中有年輕人,更是已入籍的澳洲公民!

使人不其然想到,他們在索馬里無得食無得穿,得到澳洲政府收容,過比較好的生活,竟然不知感謝,做出危害澳洲的事情。

每個移民申請入籍都是自願的,沒有人逼你,不喜歡澳洲大可滾蛋回非洲!每個人入籍時宣誓要忠於澳洲,沒有例外;但是這些人都是說了等於白說,現在不惜一切,要對澳洲造成最大的人命傷亡。

年前英國也是有些巴基斯坦裔的移民,計劃恐襲不果被拘,有些還是在英國出世的,卻忠於與他們認同的外國伊斯蘭組織......

問題太複雜了啦,答大家的留言時再想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堡加敬與「大食積」

「堡加敬」是美國漢堡包連鎖店Burger King在香港的粵語音譯,在台灣是直譯為「漢堡王」的。


論漢堡包市場佔有率,麥當勞仍是皇者,但是論到招牌食物漢堡包的滋味,我覺得Burger King的Whopper是比麥記的Big Mac優勝很多的。要我兩者選一,答案很明顯,一定是Burger King。



Whopper是Burger King的代表作,有獨特製法,特別好吃。雖然他們同時也賣Hamburger 和Cheeseburger,味道真是及不上Whopper。

麥記的「巨無霸」(Big Mac) 是雙層,Burger King 的Whopper是單層,但是圓周較大,重量而論兩者應該差不多:



上幾個月,他們在澳洲推出 Limited Edition的雙層 Whopper,這個就真正是「巨無霸」啦。澳洲營養學家群起攻之為超級Junk Food,出產這個乃不道德之舉云云。

我認為嘛,一兩個星期吃一客普通的Whopper(有小型的Whopper Junior),也屬無可厚非。若然論到高脂肪和熱量,很多香港人上中餐館叫的廣式炒粉麵也絕不輸蝕!想飲食健康,最好是在家自己弄家常菜,在外面吃,都是划不來的了。

Whopper的麵包好吃一點,比麥記的少一點「塑膠感」,夾著的番茄、生菜、洋蔥和酸瓜,應該沒有大分別;但是那塊牛肉的味道和汁液豐富很多,尤其是那個沙律汁,遠勝老麥矣。

最近有人討論,反駁香港的經營者的廣告,稱 Burger King 是在200X年在香港首創的說法。我肯定在70和80年度之交,Burger King在香港創立,口號是「百分百純牛肉」,一口氣開了數家分店。「堡加敬」的名字就是那時譯的,Whopper譯做「皇牌」,我常常在北角「新都城」 的地庫分店吃的。

但是當時香港還不是很接受漢堡包文化,幾年內「堡加敬」都打不出生存空間,終於退出香港。

Burger King在澳洲登陸時,這個名字已經被人註冊,所以不能使用,唯有另起字頭。於是參考經營集團有個Jack字的名字,定為Hungry Jack's,正好是廣東話「大食積」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竊聽風雲

「赤壁」的下集,在香港都放完了幾個月,其上集現在才有機會在澳洲上映。最新的「竊聽風雲」在澳洲幾乎和香港同步上映,算是相當難得了。

「無間道」系列的麥兆輝、莊文強編劇和導演,加上札實的演員陣容: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方中信,肯定有看頭,我一定先睹為快啦。

石琪介紹劇情及評論: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5/1/1/1215475/1.html

電影中警方竊聽嫌疑人物,警員得到商業內幕情報,一時貪念想在股市之中撈點油水,誰知道騎虎難下,泥足深陷,卒之要一一家破人亡。編劇設計不同的形式來刻畫
三個墮落警探的下場,只有愛護下屬被迫上馬同流合污的一個檢回性命,黑幫大佬也不得善終,是一個面面俱圓、政治正確的佈局。

劇中人物的性格和背景交待得很合理,全片沒有甚麼動作,劇情拉得很緊,細節豐富有足夠的伏筆,全無冷場。

英文片名Overheard,不是「竊聽」,是「無意中聽到」的意思。蕭Sir的 竊聽風雲 - Overheard?這篇文章,有討論英文的用法問題。

澳洲警察今年就真是的在辦一件案,竊聽電話時 Overheard 到完全無關人士的電話,揭發兩個人計劃謀殺。

一個黃金海岸的男人,與在墨爾本的情婦通電話,講述如何帶他結婚17年的妻子到海灘,下手把她做成意外溺斃的計劃。警方急速追查,和時間賽跑,卒之在下手之前把他們緝獲,繩之於法。

男女二人俱判有罪,男的入獄11年,女的9年。

澳洲報紙The Age的新聞: Pair accused in lovers' murder plot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可怕的車禍

在外國的高速公路上,風馳電掣,過癮非常;沒事最好,一發生車禍,便很大鑊的了。高速公路的限速是100公里甚至更高,無論是多結實的車或多少個氣袋,都很難保你無事。

我有個中學同學,70年代從香港到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留學,醫科畢業後和同學開車旅行途中出事,車上五人全部死亡,真是可嘆。
前幾年有個香港留學生,買了一輛舊車,和女同學在澳洲偏遠地方旅行出事,兩人俱喪命。

不只是高速公路,近年在布里斯本的市內街道上,也發生過幾宗牽涉亞洲學生、有人喪命的車禍;大多是在限速60公里的街道上,超速飛馳所致。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西區中餐

本市的中餐,除了唐人街,就是集中在華人聚居的南區。

這家是位於西區的餐館,出品有一定水準。這個「魚滑粥」,別處也很難吃得到的:

兩個「考牌」的傳統「乾炒牛河

和「星州炒米」:

最後來個蒜蓉菠菜

真好味(Good Taste): 200 Sumners Rd., Riverhills, Brisbane, Queensland 4074, Australia. Tel. 61 7 3712 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