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取名字的學問

古代專制社會,皇帝最大,他的名字要全民「避諱」,提都不准提;假如有慣用語,疊了新皇帝的名字中任何一字,改之哉。例如東漢第一個皇帝名為「劉秀」,科舉制度中的「秀才」也要改為「茂才」;唐太宗叫「李世民」,中國佛教的「觀世音」也要改稱「觀音」 !
在我那個年代 ,父母為子女起名字,也要考慮到有否「疊」了長輩的名字。這和英美國家大不相同。
西人喜歡用親密的叔伯姨姑,或要好的朋友的名字,來給新生子女使用,甚至父子同名!大家最熟悉的,大概是兩個美國前總統George Bush和George W. Bush,後者加上其中間名Walker 的簡寫 W. 作為識別,否則就要稱為Geroge Bush Jr. (Junior)了。
有些人不厭其繁,兒子之外,連孫子也用同一的名字。資深的電視觀眾,大概會記得60年代美國電視片集「雌虎雙雄」(The Mod Squad)的主角之一,那個黑人就叫Clarence Williams III,假如要中譯,就是 XXXX「三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帝王呢。

我那個年代,男孩名字最流行的是國雄、國華、國強、志強、志偉、偉明、家偉之類,一班同學之中可能幾個同名。這情況在也反映50年代的成年人,經過多年戰亂,社會稍稍安定,盼望下一代有個美好將來的願望。女孩的名字,則有一大堆的傳統溫柔字眼:芬、芳、娟、秀、英、珍、梅、蘭、萍、麗、美、玲等等。
到了60、70年代 ,香港社會進入小康階段,新添孩子的父母大都有相當教育水平,採用較洋化的字眼漸多。當時有個青年作家依達,寫的小說之中的人物雖是中國人,但是全部沒有中文名,而是「英文名的中譯」,甚麼「蒙妮妲」、「瑪利亞」、「約翰叔叔」、「珍妮姨」之類,今日讀來特別有其「時代意義」了。
有所謂「姓名學」理論,謂姓名可以影響人一生的榮枯,歸納其取向:
1. 計算筆劃,再算其五行所屬,配合其人的時辰八字;
2. 選取帶「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來配合本命八字的所欠;或在喜歡的字硬加一個偏旁,有理無理造一個新字出來,於是乎無端端的多了很多怪名。
一些香港人,父母想當然耳讀錯音,例為女取名「茜」,以為有邊讀邊粵音為「西」,不知道正音為「倩」;還有男名的「鑫」字,粵語正音並非讀「鑑」而是讀「欽」,當事人自己都這樣讀,他人唸其名字不得不尊重其意向,於是一直錯下去了。

Y 世代的名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