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中外「續集電影」

談起電影的「續集」,其實源遠留長。其由來當然是「第一集」(起初可能全無一直拍下去的本意)創造了有趣的主角人物和經典情節,票房當然是旺丁旺財,便一賣開二、開三、一路開下去,直至「開到荼薇」為止。飾演主角的演員,如無意外,通常不變;可是幕後的編、導班底,經常一集之後便「下堂求去」,是以水準每下愈況,也是恒久的定律。早年的泰山(Tarzan)、羅賓漢(Robin Hood)、吸血殭屍、福爾摩斯系列便是當中的表表者,年代過於長遠,這些人物不免先後由多個演員擔綱,由不同的公司出品。

嚴格來說,「續集」還是指主角和製作風格都連貫的系列。近年成功的例子,有Indiana Jones系列,共三集,集集精彩。 Mel Gibson的Mad Max 拍了三集、「轟天炮」(Lethal Weapon)拍了4集,Batman舊片新拍,一再添食。Clint Eastwood的辣手神探(Dirty Harry),拍了五集,前後十多年,主角明顯地衰老了,教人不大舒服。

Superman(亦是舊片新拍),由Christopher Reeve主演,拍了四集,到他墮馬受傷癱瘓為止。「異形」Alien拍了三集,女主角仍是Sigourney Weaver,第三集受到劣評如潮。「未來戰士」(Terminator)拍到續集時,亞諾舒華辛力加由反派演到正派,還顯露出人意表的幽默感,成績不俗,後勁十足,一共三集,至阿諾從政退出影圈為止。至於「大白鯊」Jaws、「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妙探出差」Beverly Hills Cop、「修女也瘋狂」Sister Act、「洛奇」Rocky等都是疲態畢露,無以為繼了。

不可不提的是Francis Ford Coppola獨力泡製的「教父」一、二、三集,是罕有的成功例子,每集都格局完整,極其可觀,其中一、二集更奪得不少獎項,捧紅了不少演員,堪稱高手中的高手!

為人熟悉的「占士邦」007電影,由Ian Fleming的間諜小說系列改編而成,由1962年的「鐵金剛勇破神秘島」Dr No 開始,拍到今時今日還未停。作者其人早已作古,他的十多本小說也全部用完,要另起片名(情節則一早已是面目全非)。主角也由辛康納利至佐治拉辛比(澳洲籍占士邦,只拍了一部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羅渣摩亞、鐵摩菲杜頓、Pierce Brosnan,到最新又是澳洲佬的的Daniel Craig 。年青的辛康納利彪悍風流,影迷津津樂道;現在已成「老生」,幸而另有一番風彩,一眾公認,他是最佳占士邦。

談過美國績集電影,看看亞洲的電影。我印象深刻的,香港有胡金銓的「龍門客棧」系列明代武俠片,其後的「忠烈圖」、「迎春閣的風波」、「空山靈雨」雖然沒有故事及人物的連續性,但風格橋段都有互相呼應的微妙。麥嘉、許冠傑、張艾嘉的「最佳拍檔」、鄭丹瑞、文雋、黎彼得的「小男人周記」、周星馳的「鹿鼎記」、劉德華的「雷洛傳」、周潤發的「賭神」、鄭裕玲的「表姐妳好野」、周星馳的「賭聖」、「逃學威龍」都是近年大收特收的電影。
但續集一多拍,影迷都給弄糊塗了,通常印象最深刻,多年後不忘記的仍是第一集!

最令人惋惜的便是王家衛的「亞飛正傳」了:大多數情況是「無心插柳」,一片賣座便興起拍續集的念頭。可是「亞飛正傳」卻是恰好相反,一開始便希望拍上下集,後來下集卻胎死腹中!其實上集製作認真,不惜工本,女主角劉嘉玲、張曼玉都有超級表現,張國榮當然不作第二人想。只是本片獲獎無數,票房卻不佳,後台老闆損失慘重,弄到原定的下集主角梁朝偉在上集亮相半分鐘便再無上場機會,可恨也。

怎麼可以不提神怪武俠片「如來神掌」?本片的特技,今天看來小兒科之至,可是別有一番風味,集集經典。主角由60年代的曹達華、于素秋,到後來的曾江、雪妮,80年代還有劉德華、王祖賢呢!無論如何,最威風的還是「黃飛鴻」系列,單是由關德興主演的就有近100部!

日本片方面,最出名的當然是「盲俠座頭市」、「斬虎屠龍劍」和「宮本武藏」系列。不過在所有電影中,我最心愛的續集電影,還是日本導演山田洋次執導的「男人真苦喲」(Otoko wa tsurai yo)港譯「男人四十戇居居」系列。

名列堅尼斯紀錄的續集電影「男人真苦喲」

堅尼斯紀錄中,完全忽視了我們的「黃飛鴻」系列,把「男人真苦喲」列為最多續集的電影。

該片由1961年開始,每年拍兩部,奇就奇在情節每一集都差不多,圍繞主角「寅次郎」和妹妹一家、叔嬸、鄰居的故事。開始例必由主角的一個傻夢介入,原來主角從外地營生回家稍息,不久收拾行裝離家,遇上了一個美麗的女郎,可惜襄王有心,神女無夢,每集都以失戀、繼續流浪告終。主角渥美清、演妹妹倍賞千惠子、妹夫前田吟都一直未變,從年青演到中年,初期的嬰兒外甥亦已長大成人(由吉岡秀隆主演),開始和日本美少女後藤久美子的戀愛。

這個系列帶觀眾走遍了日本大城小鎮,每個年代的最紅女演員,無不以一做渥美清的單戀對象為榮,曾獲此機會的計有:吉永小百合、淺丘琉璃子、岸惠子、松阪慶子、田中裕子、粟原小卷等。每集都有可觀之道,絕不沉悶,我收藏了其中近三十集,有空便拿來重看,每次都嘻哈絕倒,真是奇片。

1995年,當時還在拍第49集,渥美清逝世,導演山田洋次乃宣布永遠停拍。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記憶

電腦硬碟或RAM記憶體用舊了,跡象很明顯:有些檔案corrupted了、運作速度下降、不能執行指令、當機、最嚴重時boot不起機,那是壽終正寢,要換的時候了。

想來人腦和電腦也是差不多吧。

年輕時,哪裡需要電話簿?幾十個同學的電話通通記得----那時沒有手機,現代人可能過分倚賴手機的memory,沒有發揮這個潛能而已。書本上的文章,讀幾次便可以由頭到尾背出來,好像一部新買的電腦,跑起來又快又順。

年紀越長,記憶的機能逐漸減退,開頭自己也不知道,發覺不記得東西的情況越來越多,要倚靠寫下來的時後,大約是30歲與40歲之交,有人來得早一點,有些幸運的人來得遲一點。

見到一個相熟的人,總是想不起他是誰,或他的名字為何;或是想說一個用語,「掛在嘴唇邊」,總是記不起怎麼說。到了這時候,嘿,可謂敗象全顯,想不認老也不行了。

電腦可以換,可惜是人腦的細胞死掉,變了像硬碟的Bad Cluster,或是容量不濟、沒法放進新的資料,那是無得救的。

奇怪的是,出門上街關上門,記不起剛用過的燙斗有沒有關掉電源要回去看一下,或是試想起昨天晚餐吃飯桌上有甚麼菜,腦袋中空空如也;但是一些陳年舊事,深深的嵌在記憶之中,永難磨滅。

比如說,我的記憶最早可以到三歲的時後,很多當時發生的事情,還是歷歷如繪,例如媽媽帶我到幼稚園考入學試,當時的環境,先生怎樣問我幾條甚麼問題,都記得清清楚楚!

所以,人老了,不要貪戀權位,必須從高位上退下來,讓新血去拼搏。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有益」變「無益」

如果前文「好吃與無益」所提及的,還未算大鑊,下面是自小被大人教導要多吃的有營養食物,現在也有人說大有問題!

牛奶:牛奶有很多脂肪,Lactose Free和Low Fat的又經過化學處理。乳牛被喂了太多激素來生產更多的牛奶,草料又可能有殺蟲水的剩餘。

牛油:塗麵包、做蛋糕、曲奇餅,好好食....但牛油都是用牛奶做的。我的醫生向我講到明,假如下次驗到我的膽固醇再高,便要我戒牛油。

「好吃」與「無益」

我是自小被人嚇大的,如今也要投降。

收過很多朋友傳來傳去的email,說這些食物有益,那些食物「無益」,初初是半信半疑,看得多不能不受到影響,於是間中會問一下當醫生的朋友。

一個熟悉的醫生朋友是「自然派」的論者,依他說來,就算有病,都不一定要吃藥,最好是要利用身體的天然免疫功能,主張用食物來治療和預防疾病。

我已經戒了煙,只是間中淺嚐半杯紅酒,不喝烈酒,沒有咖啡癮,絕少吃麥記和KFC,原來仍是遠遠不夠。

飲食習慣是自小養成的,口味也是個人固有的,我綜合這幾年聽來的說法,在健康角度來說,下列一些好食的東西,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煎炸食品:長期熱著的油會變質,產生致癌物,所以油炸鬼、鹹煎餅、牛利酥、炸春卷、炸鯪魚球、豆腐卜、古老肉、煎魚、炸薯條、Donut 、沙翁、鹹水角、芋角…..儘量要少吃。

燒烤食物:燒焦、焗焦的食物香口又好吃,但會致癌,所以叉燒、燒鴨、燒牛扒、、燒雞翼、燒香腸等等,可免則免。

甜食:糖果、月餅、蛋糕,乃至用來調味的白糖,全部無益。我習慣一杯奶茶放五大匙的糖才覺得夠味,怎麼辦?還有,一瓶可樂據說含有超過十匙的糖!

醃製的食品:臘腸、臘鴨、鹹蛋、皮蛋、火腿、腐乳、鹹酸菜、煙肉、煙三文魚、話梅、鹹檸檬……通通統是我的最愛,通通無益,大多會致癌。推而廣之,很多醬料,如吃豬腸粉不可少的海鮮醬,又如蝦醬、蠔油、馬拉盞也是一樣,也包括廣東人餐餐都用的豉油,都有一定程度的危險!

多脂肪食品:雪糕、朱古力、午餐肉、肥肉以至半肥瘦豬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切勿越洋買澳洲屋

香港人通宵輪候,排隊買樓花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

勇字當頭的香港人,習慣了「有錢都買不到靚樓」,搶購成風。假如移民外國,人生路不熟,沒有屋住,「容乜易要全家流落街頭」?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有些人會預先買屋,有備無患。

我在這裡,奉勸大家切勿隔山買牛,越洋買樓。

我在90年代初期,決定移民澳洲,留意到香港有些報紙上賣澳洲屋的廣告,又有週末展銷講座,於是去聽聽。那些物業代理,印備精美的說明書,圖文並茂,十分吸引。售價方面,像「康樂園」一樣的相連屋,也不過是澳幣十多萬,簡直是平、靚、正!

推銷員鼓其如簧之舌,勸大家入貨,甚麼澳洲雖然土地很多,靚地難求,新屋不多(他看準了香港人喜歡住全新屋的心理)。還有,這些屋位置優越,在布里斯本的「就腳」地點,方便無比,到市中心或黃金海岸都不過是「30分鐘車程」,正是萬無一失,不買何待?

假如有興趣的,可以馬上買,想看示範單位的,公司有特價的考察旅行團,讓各位先看後買。

我沒有買。

來布市居住下來,慢慢熟習環境,聽從朋友的建議,在近市中心約8公里的區買了屋,一直住到現在。當初在香港沒有入局是對的,因為澳洲樓盤很多,新舊都有,不是香港那麼渴市。抵步後先租後買,有錢在手,看準地區和房屋的設計是否合用才買屋,才是明智之舉。

在我聽的香港展銷會上大吹大擂的房屋,原來位於本地人聽見都搖搖頭的「紅番區」,是窮人才住的,居民很多靠救濟金為生,失業率高達40%!有個住在本市比較久的朋友打趣說,住那個區,靚一點的衣服都不要掛出來曬晾,分分鐘被路人順手牽羊偷去。

所謂「距離市中心30分鐘車程」,即是市中心之外20公里多;以本地的標準,已是相當偏僻,位於本市的外圍,或者準確一點來說,已是入了另一個衛星城市的範圍。

就算你親身來考察才決定買不買,由於你心情興奮,又人生路不熟,不知道本地的一般居住環境,這些劣等屋又多在新發展的一隅,你但見街道寬敞乾淨,一棟棟的新屋,新鋪的屋前屋後草坪、鳥語花香,一定Impressed萬分,不心動者幾稀矣。

殊不知道在下等的地區買屋,物業升值緩慢,最苦是買入容易賣出難,分分鐘放盤幾個月都沒有人問津的。

而且當日在香港的開價,比起在澳洲買的市價,高了起碼30%!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瀕死經驗

請記著 NDE 這個簡寫,就是 Near Death Experience--「瀕死經驗」,是近年來有很多人研究的學科。

所謂瀕死經驗,是人在死前一刻,以至死後的經驗。

「死後的經驗」?如果你是堅持唯物論、認為人沒有靈魂、「人死如燈滅」的,是不會相信有死後的經驗的。

還有,縱有「死後的經驗」這回事,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正所謂「未死過」,怎能知道?

瀕死經驗研究的對象,是那些「死而復生」的人,原來這世界都有不少。有些人由醫生證明了死亡,所謂 Clinically Dead,而過後竟忽然復活的。

說起來,我有兩個姑母,都曾經是病得斷了氣,家人都在床邊燒紙錢,送她們上路的了,忽爾復活,後來還活了多年,一個活到五十多歲,一個活到九十歲才去世的。

根據她們生前的憶述,是「很辛苦」地爬過一條黑隧道,才能夠還陽的。這和一些外國研究得來的資料差不多。

歸納眾多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死而復生的人敘述的瀕死經驗,學者發覺有些雷同的地方,包括:

當事人說自己升上天花板,居高臨下,看到自己的身體在床上;
聽到家人嚎啕大哭,自己很想和他們講話,卻講不出;
慢慢地覺得很寧靜,離開現場,到了一個說不出的舒服、色彩美麗的地方;
見到前面有耀目的光 (神?),有些人說神叫他們回去;
遇到一些已故的親人;
死之前,一生的事情,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在腦中重現....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行在澳洲:霸王車

香港人叫在餐館吃完東西沒錢付賬的人作「吃霸王飯」,乘車卻不買票的人叫「坐霸王車」。在澳洲,居然也有不少坐霸王車的人。

我經常都見到有人坐霸王車,目睹他們被查票員揪出來,幾天就見一次,可想而知這情況是多麼嚴重。

乘巴士是上車時向司機買票,坐霸王車大多是發生在火車上。除了市中心內圈的兩三個大站,上火車毋須驗票上車或驗票出站,可以說是根本不設關卡,完全是靠乘客自律買票。假如從市中心外圍的火車站上車,乘車到另一區,中途雖然經過市中心但不出站,只是經過或在月台上轉車,可以說是上車下車都沒有人管。

大概是這個原因,很多人都博一博,實行坐霸王車了。

不過鐵路局時常派查票員上車,逐個乘客驗票,我每天在9時坐火車上班,隔幾天便會遇上一次。查票員起碼是兩人一夥,有時還有三、四人,說也奇怪,大多是高大魁梧的大塊頭,不過全部彬彬有禮,Good morning 前,Thank you very much 後。

差不多每一次,我都目睹有人被查出沒有車票,有些作狀東摸西摸跟著說不知道放了在哪兒,有些馬上自招是坐霸王車;而查票員面對這情況也是十分禮貌,聲音很低的向他解釋乘車要買票,向他索取身分證明文件,問了地址之後開罰款單,叫他如何這般去交罰款,由頭到尾都很「低調」,很顧全犯規者的情面。其他的乘客也儘量把視線投到別處,不會盯著他而露出鄙夷的表情。

由此可見,澳洲畢竟是一個比較文明的社會。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有關書:閱讀Tag

接了Moss(The Lonesome Passenger)的Tag:有關書的問題。試答如下

你喜歡的作家?

雜文類:周作人、邁克、蔡瀾、李碧華、唐魯孫(台灣食經大師)。
小說類:「金瓶梅」的作者(不知道是誰),高陽和金庸,天下無敵!
學術類: 錢鍾書、余秋雨、唐君毅。

最近閱讀的書

邁克的「性文本」。

哪本小說的結局最深刻?

川端康成的「古都」:一對姊妹花千重子和苗子,自小被父母拋棄,分別落在富人和窮人的家中長大。二人偶然相逢,身為富家小姐的千重子請女工苗子來家中相聚一天,結局時兩人在寒冷的天氣下,在溫暖的被窩裡擁抱在一起。

旅行會否帶書上路,如果會,那會帶甚麼書?

車船顛簸,很傷眼力,最重要的是又不太厚、字大,隨時可看,隨時可停,不用追看的書。我會帶「唐詩三百首」或「故事瓊林」。

甚麼書令你哭?

高行健的書,那麼醜陋的
中文

想與哪個作家做朋友?

錢鍾書說過:「愛吃雞蛋便好了,毋須去見母雞。」同意。

有記憶以來第一本閱讀的書。

「老殘遊記」,小學時用利是錢買的。

啟發你的愛情觀的一本書

瓊瑤的「幾度夕陽紅」。

有作家氣質的導演

英國的大衛連(David Lean)、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法國的杜魯福。

像外星人寫的書

一定是James Joyce 的Ulysees!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奸商借健康食品謀利

不少人已經察覺,市面上太多為了大量生產、增加銷路、吸引人買,加了很多人工色素、味道和防腐劑的食品。

有人注重健康,改吃「健康食品」。五花八門的健康食品,也因應這個需求,以商品的形式大量上市。

健康食品,要比普通的同類食品貴幾成以至一倍。以專賣健康食品為號召的店越開越多,澳洲每個大商場都有一兩家,大超級市場內另設健康食品專櫃。

甚麼「有機食物」、「不用農藥」、Free Range雞蛋、Free Range雞肉,任君選購。還有,更多的食品開始標示「不含人造色素」、「不含防腐劑」。假如與那些沒有這樣標明的放在一起的話,您會選那一樣?

還用問!如果價錢一樣的,一定是買「不含人造色素」、「不含防腐劑」的啦!就算貴一點點,也沒所謂,投資在自己的健康上要緊嘛!

很對,很對。可是澳洲有些奸商,看準了這個心理...

早幾個月,澳洲電視台有一個報道。製作人把兩塊麵包作比較,一塊的包裝上沒有說「不含防腐劑」,另一塊標明「不含防腐劑」,放在室溫的環境中,看那一條先變壞。

結果出人意表:標明「不含防腐劑」的麵包,竟然可以放得更久而不變壞!

電視台找專人調查,發覺一種產品所謂「不含XXX」,其實有古怪----任何成分,假如未到某一個 %,根據澳洲政府的標簽規定,廠方毋須標明「含有」該成分!

防腐劑有很多種,一些 (我希望只是一些) 說「不含防腐劑」的麵包,是「不含一般使用的防腐劑」,卻用上了另一種化學作用更猛烈、用小量已經收效更大的防腐劑。

顧客追求健康,買了這些東西來吃,真是人財兩失。

至於Free Range雞蛋,電視台也在另一個報道中,踢爆一些奸商用較小和外觀較差的Caged Eggs來冒充,然後賣貴一倍來謀取暴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下星期五」是不是Next Friday

假如今天是星期三,九天之後的「下星期五」英文怎樣說?

應該沒有錯,香港的老師教我們,兩天之後的「這個星期五」的英文是 This Friday,而 九天之後的「下個星期的星期五」就是Next Friday。

誰知移民了到一個英語的社會,我竟會碰了一個大釘!有一次和我替一班華人同學約我們的社交舞澳洲老師「下星期五 Next Friday」上課。他卻在「這個星期五」駕臨舞室,當然是空跑一趟,吃白果!

到底是他記錯,還是我說錯了?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十分鐘教識你粵語「九聲」

粵語每個字都可以用九個音調來唸,變化精微,讀起唐詩時特別好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就算天天在講粵語的人,都未必能夠個別指出哪「九聲」。

西人學講粵語,最難掌握的,就是正確的讀音聲調,從小聽到大的笑話是,西人傳教士向信眾說:「你信耶穌,耶穌打 ”救” 你。」 那個去聲的「救」字的,說成平聲的「X」字,「講道理」變成「講粗口」!

咦,「平、上、去、入」,四聲而已,何來「九聲」?!

我現在要在這裡,10分鐘教曉您粵語「九聲」。

人在澳洲:歐裔澳洲人

前文談過「英裔澳洲人」的來由,查實澳洲滿街都是「鬼佬」,屬於英裔澳洲人是比較多,但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多。

其中有些是愛爾蘭裔,不少已經以英語為母語,很多人把他們和英裔混為一談,但他們之中有些人很不喜歡英國,是打死都不肯承認是英裔的。

愛爾蘭與英國為鄰,本來就是另一國家,有自己的語言,但被英國侵佔了一部分(今日的北愛爾蘭),南愛爾蘭在今日仍是一獨立國家。愛爾蘭人懂英語的人比較多,甚至有些已不大熟悉愛爾蘭語。

愛爾蘭本來就並不是富強的國家,多年前還發生「薯仔飢荒」(Potato Famine),很多人餓死,於是有一大批人為了生計,移民來到氣候溫和、農產豐饒的澳洲,追求較好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一些國家經濟蕭條,很多人失業,生活不容易。我們看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Vittorio de Sica的經典名片「單車竊賊」可以知道大概。意大利和希臘在1950年代有過大量人口移民澳洲,一度成為澳洲境內「非英國裔」國民的最大社群,佔了移民人口的40%以上。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澳洲的墨爾本市,是除了希臘首都雅典之外,世界上最多希臘裔人士的城市!

意大利和希臘人在澳洲,已經有第三、四代。他們工作勤勞,家族觀念很強,鄉里之間十分維護,在農業和漁業搞得有聲有色,不少人成了小富。年輕一輩平日說話以英語為主,不大懂意大利語和希臘語的了。

近二十年來,由於前蘇聯解體,歐洲政局急劇變化,很多地方得到獨立國家地位,人民比較以前自由。澳洲移民中遂多了很多新品種,如波斯尼亞、克羅地亞、捷克、波蘭、塞爾維亞、俄羅斯等等。

華人參加宣誓入籍的儀式,看見前後左右的鬼佬鬼婆,很多人的英文講得比華人還要結結巴巴。一些華人以前有「鬼佬講英文,一定講得比華人好」的誤解,會覺得很奇怪。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節省汽油開支有辦法

澳洲的油站的汽油價錢,可以家家不同,有時像海鮮一樣,同一家一天上落好幾次。有時馬路這一邊和另一邊的油站,價格可以有10%的分別。

怎樣便可以保証長期享用便宜的汽油?倘若油缸用得光光才急忙找油站,你還有得選擇嗎?

所以,油缸差不多用至一半時,便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看見有便宜的汽油馬上加滿。

輪胎氣壓要合標準,假如氣壓不足,輪胎「扁」了,和地面接觸面大,會多耗油。換言之,擅自用加闊的「跑車胎」,是跟自己的荷包作對。

你懂得計算汽車的耗油量嗎?

一般是:

(A)「每升汽油走多少公里」或

(B)「每一百公里耗油多少升汽油」。

(A) 的計法比較簡單:

* 每次加油到滿
* 抄下儀錶上里程計的數字,例如〝25000〞(或可調小里程計按至〝0〞)
* 下次加油時又是加到滿,看看要加多少升。
* 比較儀錶上里程計的數字,例如〝25350〞。
* 兩者相差便是上次加油到今次走了多少公里(小里程計上顯示:350)
* 比方說今次加了28升,耗油量便是380除以28:每升汽油走12.5公里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人在澳洲:黑人

澳洲的社會也有不少黑人,但黑人之中,是來自不同的種族的,他們的樣貌、身形也不一樣,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就更大了。

澳洲土著Aborigines是澳洲原來的主人,在澳洲已經有過萬年歷史,英國白種人初來澳洲時受到他們的「禮遇」,但英國殖民者恩將仇報,不久即以澳洲的主人自居,對他們進行滅絕屠殺。到了20世紀才有改善,視之為「人」,給與公民的權利。到了今天,澳洲土著人口只有幾十萬,在很多方面仍然屬於Disadvantged和被歧視的一群。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戲言身後事

「昔日戲言身後事, 今朝都到眼前來....」 (唐朝元稹的「遣悲懷」詩)

老一輩的人很著重語貴吉祥,忌諱談死的事,好像講得多,就會「好的不靈醜的靈」。這個嘛,當然是沒根沒據的。

君不見許多生意開張,莫不找大師揀取良辰吉日、較正風水五行方位、計算最吉利的筆劃數字來起店名....一樣有虧大本破產,倒閉兼走路的。


反而我們這班打工仔,口沒遮攔、不怕「一語成讖」的人,哪個不是一天到晚說上十次八次「哎!呢鑊死梗」、「今次仆街啦」,還是死不了,長年累月的繼續捱世界。

西方社會的文化更是要趁「行得走得、頭腦清醒」的時候,正視死後的安排,有些政府甚至有免費幫國民立遺囑的服務哩。

我也來「戲言身後事」吧。

如果我死了,朋友都不要傷心,也不用寫甚麼哀悼的文章,因為我有幸生在戰後的香港,沒有逃過難,沒有捱過餓,成長於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學業和事業都一帆風順。我一生無悔,要做的事都大致上完成了,沒有甚麼未完的心願。

我素來覺得做人要以開心為第一目標,喜歡搞怪和說笑。大家為我開的「追悼會」,不如就開音樂跳舞、唱卡拉OK吧。還有,最好加放一些我最喜歡的搞笑電影的精華片段,例如周星馳、楊千嬅、阿Sa的,就最好不過了。

如果人的靈魂是不滅的,我會......在場陪大家一齊開心的....假如覺得有人搔你癢,或有人向你頸後吹氣,那九成九是我在搞你啦,哈哈哈!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天若有情、 天若無情

天若有情

中國傳統的「天」,可以是泛指「神」、「大自然」、「造物主」。一個民族怎樣看「天」和人的關係,是研究文化的重要課題。

你認為人間發生的事,是不是由上天安排的?

所謂「各安天命」的「天命」。

倒轉來說,人間發生的事,會不會對天起到感應作用?

例如甚麼「六月飛霜,必有離奇冤案」、「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很多人會相信若有奇異天象,表示將有重大事情發生等等。

信基督教的朋友且慢斥之為「迷信」,因為聖經也有「東方三博士」仰觀天象,知道救主耶穌降生,前往朝拜的記載。

傳統中國思想著重「敬天」,但對於「天」是否主宰人間一切的事情,天和人之間的 interaction 有多密切,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儒家雖然對天的「神性」保持距離,不多作玄妙的推測,例如孔子只是主張在祭祀「敬如在」,所以沒有發展成符合現代定義的「宗教」,但也比較傾向相信有一個有情志的天。

古時的好皇帝在連年荒旱、大自然出現災異、民不聊生時,會認為是上天的警告,要公開向百姓承認自己「失德」,獲罪於天。

一般老百姓對宇宙人生沒有甚麼心得,但享受到順境時,總會「謝天謝地」,遭逢劫難時則會「怨天怨地」。

與之相反的,是相信一個完全不問人間事情的天 ,那是道家的自然主義的觀點了。

天若無情

老子的「道德經」認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甚至於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講法。歷來對「天地不仁」的說法解釋不一,我參考過這篇文章,請細看。

http://www.obf.org.tw/new/intro1/master_03_05_10.htm


你會問:天距離我們這麼遠,信他管我們又如何、不管又如何?

哈哈,對天人的關係的看法,重要之處是影響到我們怎樣處理人間的際遇問題,直接構成我們的人生觀。

一個人一生之中,有順境、有逆境;人與人比較,富賤壽夭各有不同,正所謂:人比人、比死人。

有些宗教勸人要常存「感恩」之心,今天你順風順水不是必然的,只是上天的眷顧、神靈的保祐、行善的福報,等等。

這些教訓很有益於世道人心,但是對人生的種種不如意,或天災、或橫禍、被壞人陷害等等的事,要為一個「有情志的天」的概念作出圓滿解釋,便很不容易了。

如果說苦難也是由上天安排的,例如說是前生和今生的業報、或是天故意給人的磨練--用意是使人變得更好....那麼眼前和歷史上數不清的意外傷亡、大苦大難、無妄之災、慘被種族滅絕等等的事情,未必盡能使人信服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傳銷電話

好煩呀!

每天傍晚5時半左右開始,至晚上8時為止,總有兩三個傳銷電話打到家中。

大約是看準多數人都在家弄晚餐,最人齊的時候吧。同時,澳洲法律規定,8時之後不得作這類擾民的行動的。

這些電話的來意,來來去去,總離不開下列幾個項目:

邀請你成為某酒店集團的貴賓會員

勸你把手機或家中的電話轉到另一電訊公司

邀請你參加免費的投資致富講座

問你現在居住的房屋有沒有意思賣

請你答幾分鐘的市場調查問題

介紹某度假村的特惠 package

介紹你轉按房屋貸款

恭喜你,中了獎!

叫你捐錢給某慈善機構

我不排除當中有真正的商業推銷,但最後兩項「恭喜你中了獎」和「叫你捐錢給某慈善機構」,肯定要小心!

你想領獎嗎?要把很多個人資料告訴來電者,白癡才會這樣做的。捐錢給慈善機構?你叫他們寄單來,豈不是要告訴他們你的地址?還是用信用卡捐款,把號碼在電話上透露?

就算是真正為某某慈善機構籌款,電視台做過報道,來電者都並非該機構的僱員,而是職業募捐公司的人。募捐公司接觸慈善機構,謂免費代他們籌款,得到准許後便用一些沒有工資的員工打電話。好了,你捐了10元,慈善機構可能只得1元,其他的9元由募捐公司和打電話的員工分帳!

這些電話,可能並非本地打出,而是來自其他國家的Call Centre,例如工資每人幾美元一天的印度。

他們用互聯網電話,省掉長途電話費,幾十人一齊工作,或分別在家工作,用電腦地氈式搜索電話號碼,同時不停撥號,那個電話有人接聽,便馬上飛線到一個在閒著的職工。

所以這些電話有個特色,我拿起話筒,「Hello」一聲之後,要過大約三四秒,那邊才有人說:「Is that Mr Christopher Leung? How are you?」

我猜想,電話一通,有人一接聽,其名字和電話號瑪就顯示在他們的電腦螢幕上了。

要名字不登記在電話簿上,可以的,但澳洲電話公司做少一件事,一年要收幾十人澳元「掩口費」,真搶錢!

現在我一聽是類似上述的互聯網飛線電話,或是講話帶印度口音的人,我會馬上掛斷,講都多餘。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人在澳洲:英裔澳洲人

今時今日,還有人認為「英裔」的澳洲人,才是正式的「澳洲人」。

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在澳洲居住的華人,也有這種想法。

例如兩個澳洲華人家長在交談,講到其中一人的女兒最近交了個「鬼佬男友」,另一個會問:「是不是正式澳洲人?」當事人或會答:「啊,不是正式澳洲人,那個男孩是意大利仔,他父母幾十年前移民過來的。」

澳洲政府的統計,現時澳洲的2000萬人口中,約有500萬是在外國出生的,如果加上父母兩人或其中一人是非澳洲出生的人,很可能超過1000萬人,即佔了全國人口的一半。

這樣說來,其實沒有多大的理由堅持:有一半的澳洲人不夠「正式」。

「英裔」的澳洲人才是正式的「澳洲人」的想法,大概是因為澳洲在1901年之前一度是英國殖民地,還有,澳洲成為獨立國家之後,仍然請英王「兼任」掛個虛名的「澳洲國王」(King of Australia 或 Queen of Australia),一直到今日還沒改變。

夠怪胎了吧?

此外,英國在建設澳洲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上面,佔了先入為主的地位,澳洲的通用語言為英文。許多自視為「前朝遺民」的英裔澳洲人,對英國仍有很深的感情,有些老澳,提及英國時會說「back home」怎樣怎樣。

很多人都知道,英國在開發澳洲的早期,輸入很多英國流放到澳洲的罪犯,所以有人刻薄地說澳洲人是「監躉」的後代。

英國在18世紀中「發現」澳洲,不久把澳洲納為殖民地。由於當年英國有囚犯太多,監倉擠爆的危機,於是在1788年把第一批囚犯還到澳洲今日的悉尼附近,在海外服刑。這第一批囚犯坐著11條船,共有568名男犯、191名女犯,外加13個小童。

1788年之後,英國陸續運囚犯到澳洲各地,但不包括西澳,前後一共有16萬人。這些人提供廉價勞力為英國開墾澳洲,也獲得比在祖家國坐牢較多的自由。大部分人在服刑期滿之後,繼續在澳洲居住,成為現代澳洲的「先民」。

當然啦,不計這16萬名囚犯,後來還有很多很多人,是從英國以自由身「移民」過來的。

今日的澳洲人,如果追宗溯祖,找出自己原來是最早來的囚犯的後代,會覺得十分自豪,好像一個美國人以祖先是坐「五月花」號從英國到美國的一樣的高興。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澳洲的中小學

澳洲的中小學,隸屬於州政府;州政府有相當的自主權,所以各州的中小學教育,大同而有小異。

州與州的課程Syllabus、教師待遇都可以不同,此外中學多少年,小學多少年都可以有分別。

一般來說,是中、小學加起來共12年,然後進大學;我住的布里斯本,屬於昆士蘭州,這裡是Year 1-7 為小學,Year 8-12為中學,7年加 5年。

比鄰的新南威爾斯州,即香港人最熟悉的悉尼(雪梨)那邊,則是Year 1-6 為小學,Year 7-12為中學。Year 1-7 為小學,Year 8-12為中學,6年加 6年。

「州立」的中學和小學,每個區都有,一般是實行分區派位制。

香港的「官立」學校,大多是名校級,如「英皇」、「皇仁」、「伊利沙伯」、「庇理羅士」、「金文泰」,其他的政府「津貼」或「補助」的學校,肯定也有一定水準。

澳洲的情況特殊,州立學校雖然全免學費,但是大部分家長,假如付得起的,都希望送子女進「私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s)。

「私立學校」比州立學校數目更多,校舍很好,設備齊全,教育和管理比較嚴謹,校服也漂亮一點、學生紀律較好,功課緊張一點、師資也好一點。學費嘛,最便宜的每年要近6000澳幣,最貴的一萬多,但是最貴的幾間學位反而最搶手,孩子甫出世,便要預先報名了。

州立學校是有教無類,來者不拒,學生質素和水平良莠不齊,勤奮的學生和頑劣的學生一同上課。每天放學時候,車站附近一街都是學生,私立學校和州立學校的學生很容易分辨出來,除了校服的外觀有高低之分,學生的舉止氣質也有明顯分別。

周星馳「逃學威龍」內的課室如戰場情況,隨時在澳洲的州立學校上演。有個朋友是物理學博士,在香港教了20年的優質中學,移民布市很快便找到州立學校的教席工作,第一天上課便被學生來個下馬威:嘈吵不聽書還在其次、扔粉刷、自出自入、畫黑板,朋友捱了幾天便辭職,提早退休,發誓永遠不在澳洲教書。

私立學校的好處,是學生來自家境較佳、教養較好的家庭,學校的紀律執行得嚴,學生書讀得好,進大學比率也高。名校效應,外間社會的中上層,不乏自己的師兄師姐,將來大學畢業後出來社會工作,其好處可以想像。

難怪很多家長,尤其是望子成龍的華人,死慳死抵都要子女進私立學校。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人在澳洲:東南亞華人

澳洲的人口共 2000 萬多一點,華人約 50 萬吧,也算是「少數族裔」中的大宗了。

華人有來自中國、香港、台灣的,另一個重要的來源便是東南亞了。他們操各種的方言,有華語、粵語、客家語、福建話、潮州話....不過他們習慣了多語言社會,隨時通兩三種,再加上英語和馬來/印尼語也很平常,雖然說甚麼都帶一點南洋口音,以及當地的特色用語,很好玩的。

比方說,星馬人士他們叫「旅行」做「食風」,「玩」說成「撩」,「所有」叫「suma」,「警察」叫「mada」,「一輛車」叫「一堂車」,25,000 講成「二十五千」,1997年說為「九十七年」(「年」轉字唸上上聲,好像香港話「鍊車」的「鍊」).....一說便顯露了他們的身分。

他們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柬埔寨(高綿)、寮國等等,通常是星、馬的人士走在一起成立聯誼會,「越、綿、寮」又會另起爐灶。

他們的姓氏的英文版,和中港台的都不同,像星馬用英文拼福建話的發音,如:

Tan 陳、Teo 張、 Tay 鄭、 Goh 吳、Chew 趙、 Hii 許 、Kuah 柯、 Khoo 邱、Toh 卓、Ong 王、 Wee 黃、 Lim 林、 Leong 梁....一看便知道來歷。

越南的呢,用法語拼越南文: Nguyen 阮、 Ly 李、Le 黎、Phanh 范、 Van 文、Tran 陳、Truong 張....都是最流行的越南人姓氏,成為他們的signature。

過去幾十年,東南亞很多國家都爆發過排華動亂,小者搶略點商店,大者集體屠殺,華人長期的不安之感,和為下一代能夠受更好的教育的欲望,使來自東南亞的移民人流源源不絕。

在澳洲,和其他華人朋友相相識,如果沒有人先作介紹,通常都要首先講下英文,經過一段「試試下」的時間,到明瞭對方的來歷了,才決定說甚麼大家都懂的方言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三從四德

提起「三從四德」,今日的女性大都會嗤之以鼻,馬上就叫起來,說是甚麼「封建制度」、「欺壓女性」的種種陋習!

到底「三從四德」是哪三從、哪四德?

問一下最大聲反對在現代談三從四德的女性,我相信十之八九都答不完全的。

比較多人知道的是「三從」: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

這個「從」如果是指「絕對服從」,當然是未必適用於今天。

今日只談「四德」。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一個Queen字考起你


早些時英國的Cunard公司的頂級客輪,RMS Queen Mary 2 和 RMS Queen Elizabeth 2先後駛來澳洲,本地的中文報紙的翻譯水平之差,馬上露餡了。


先來的是RMS Queen Mary 2,有報紙翻為「瑪麗二世女王」號。http://www.1688.com.au/news/200702/hotnet6691.shtml


這艘輪船是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的老婆Queen Mary,先有老船Queen Mary,現在重建新船,所以應該是「瑪麗王后2 號」。
http://en.wikipedia.org/wiki/RMS_Queen_Mary

好了,稍後RMS Queen Elizabeth 2 來澳洲,這份華文報紙翻成「伊麗莎白王后2號」,這次中了。

因為這艘船的前身,RMS Queen Elizabeth是紀念當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媽媽----「英王喬治六世」的老婆----亦即是「伊麗莎白王太后」的,但如果像一些其他報紙翻為「伊麗莎白二世」,便是錯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RMS_Queen_Elizabeth
http://en.wikipedia.org/wiki/RMS_Queen_Elizabeth_2

香港的「皇后像廣場」,裡面的到底是哪個「皇后」的銅像?哈哈,原來是大英帝國最風光的時候那個「維多利亞女王」!所以這個「皇后像廣場」,連同甚麼「皇后大道中」也是當初的香港殖民地師爺譯錯了的!

翻譯就是那麼困難的事,一個這麼簡單的字,便要你查一大頓。只因英文的Queen字,既可作女王,又可作「王后」(不是「皇」后)。

作翻譯的,譯某人Dr. XYZ,是「博士」還是「醫生」?你自己去查。

還有,英文的Uncle,可以是叔父、伯父、姨丈、舅父,翻譯時不可含混過關,Aunt、 Brother、 Sister、甚麼甚麼 -in-Law,都是一樣要小心處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生命的長短

朋友的家在花園中養了兩隻「豚鼠」(Guinea Pig)幾年了,很疼它們,買最好的蔬菜來喂養,有病馬上看獸醫,這是其中一隻。

另一隻,最近急病死了,主人很難過了好幾天。

我查看資料,原來豚鼠的壽命一般只有4至8年,比貓狗之類短一大截。朋友的豚鼠享受了幾年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算是不錯的了。

生命要有多長才算長?多短才是短,不外乎是相對的問題,不過人總是以人的壽命為標準來評價的吧。

現代人可以活到80歲很平常,諺語「人生七十古來稀」,早就過時了。去年我就在本市參加一位100歲婆婆的生日慶典,老人仍然耳聰目明,向大家講話,有紋有路,沒有多少龍鍾之態或「老人癡呆」的現象。早幾天才有一段新聞,說薩爾瓦多的一位人瑞去世,享年127歲,這也許可以榮登Guinnes世界紀錄大全,是人的極限了。

James Hilton的小說The Lost Horizon中,在「香格里拉」這個世外桃源,居民都得享高壽。故事結束前,揭露在此地被尊為精神領袖的老人,原來是近200年前失縱的傳教士....村姑女主角看來是妙齡少女,愛上她的探險家不知道就裡,帶她下山共諧鴛侶,半路中途她回復年逾古稀的「真面目」,嚇壞人。

極短的生命,到底是怎樣的?有種叫「蜉蝣 」的昆蟲,生命只有幾個小時。孵化、出生、成長、交配,產卵、死亡, 在幾個小時完成,真是忙碌得很,一刻都不浪費。有趣的是,它們的卵子,卻要經歷2-3年的時間,才有小蟲破殼而出。幾年的時間,換來的是僅幾個鐘頭的生命,我深深地思索,為甚麼造物主有這樣的安排。

你我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就算有百年之壽,是蜉蝣的萬千倍,在宇宙的洪流裡,何嘗不是猶如一瞬間?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曹丕其人其文

我在「洛神」文章及其續篇曾經寫過,三國時代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爭女人的疑案。

世人大多捧曹植而貶曹丕,姑勿論爭女人的疑案是真是假,曹丕篡漢和殺害兄弟來維護自己的地位是鐵一般的事實。但是不應以人廢言,大家知不知道,曹丕也是文學家、當時的文壇領袖,寫過一篇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文章之一:「典論.論文」,還有很多很好的作品!

曹丕(187-226),字子桓, 為曹操次子。 曹操長子早死,曹丕便成為世子。他篡漢即位,成為魏國的開國皇帝-魏文帝。

曹丕雖然地位驕貴,和當時的平民文學家如「建安七子」都有不錯的交情,常常與他們「行則連輿,止則接席」。孔融被曹操殺死後,丕以重金向天下廣徵孔融文章;陳琳、徐幹、劉楨、應瑒因瘟疫亡故後,曹丕也將他們的遺文編撰成集。

在文學成就方面,他的<與吳質書>表達對亡友的思念之情,寫得情詞並茂,悲壯慷慨。 他現存辭賦約30篇、詩40首;其中「燕歌行」一詩,是中國文學現存最早的完整一首「七言詩」,寫得清麗委婉。

「行」是古代一種可以唱的音樂體裁。講到「燕歌行」這首作品,曹丕身為男子,但用的是女子第一身方式寫出,在中國文學之中不多見。雖然已是近2000年前寫成的文字,今日讀來不需註解也很容易明白:


燕歌行 (二首之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絃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鋼琴家林海恩


我在布里斯本市中心大會堂聽過一場音樂會,首先演奏「梁祝」的是兩個在布市深造音樂的華人學生,跟著是女聲三重唱,壓軸的鋼琴家林海恩(Helen Lam Winther)出來,向觀眾稍一欠身,坐下即開始彈奏。

晶瑩的琴聲有如銀瓶乍破,蕩漾在音樂廳的空氣中,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林海恩先彈奏三首美國20世紀古典/流行音樂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小品:Fascinating Rhythm、I Got Rhythm和The Man I Love,一般洋人聽眾可謂耳熟能詳。壓軸好戲也是蓋希文所作,「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林海恩彈奏的是改編為鋼琴獨奏的版本,但見她的雙手在琴鍵上飛舞,包辦了樂曲主旋律和管絃樂伴奏的兩大部份,這才真正是技驚四座。

香港人多讀錯的英文字

以下大寫是高音,小寫是低音。

Receipt 收條
re-SEEPT(錯音)re-SEET(正音)
p 不發音。

Debt
DEB-T(錯音)DET (正音)
b不發音。

Purchase 購買
pur-CHASE(錯音)PUR-chus(正音)
高音在前半,後半低和輕。

中國漫畫的先驅:豐子愷

時下很多青少年喜歡看日本漫畫,追本溯源,「漫畫」一詞亦原是日文。在中國首先以漫畫出書的是近代的文學、藝術、教育、翻譯大師豐子愷。

豐子愷在1898年出生在淅江省崇德縣,算起來是「清朝」(光緒年間)人了。他在私塾受基本教育,16歲時到杭州讀師範,在那裡遇到影響他一生的老師李叔同。李叔同精於文學藝術,學貫中西,首創中國的白話劇團體「春柳劇社,後來出家為僧,法號「弘一」。1921年豐子愷得到親友的資助到日本留學一年,期間如飢似渴的進修日文、英文、藝術和日本文化。

回國後他以教學、譯書、繪畫、寫作為生。1925年開始,他在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周報」上發表「漫畫」,同年出版第一本漫畫集。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三種翻譯

一般人所謂「翻譯」,其實是三種不同的技能和工作的統稱。

第一種是把文字從甲語文譯為乙語文,比如把英文譯成中文,白紙黑字交貨。這類工作最為常見,就是 "Translation",或稱「翻譯」,或「筆譯」。(執行工作的人叫"Translator")

第二種是把說話從甲語文譯為乙語文,不過純是口頭上的,不用書之於白紙之上,這不叫 "Translation",叫"Interpretation",或稱「傳譯」,或「口譯」。(執行工作的人叫"Interpreter")

一般的「傳譯」是Client說一句或一段,傳譯員一邊聽,一邊記憶和寫下要點,然後Client暫停一下,由傳譯員馬上接上,用另一個語言講出來。

「傳譯」有不同的層次,最低級的當然是一大堆朋友,當中有外國人,權宜拉一個懂那外國語的替大家傳譯,譯錯了大家面面相覷,嘻哈大笑算了。認真一點的就是公司來了個外國客或大陸來客,你替老闆把英文或甚麼文,在粵語或普通話中跳來跳去。

以往香港警方很多英國來的督察,辦案時由屬下警員問口供,寫下的是中文,然後交給Police Interpreters。他們其實是「翻譯」,不是「傳譯」,把中文譯成英文的口供紙,讓西人督察看。這些Police Interpreters大多是只有中學畢業程度,翻出來的英文,是一字一句的直譯,很多文法錯誤,不過也沒所謂,那些西人阿Sir 看慣的了。


第三種,也是最要命的一種,是「即時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在高層次的會議,例如立法局、國際會議,乃至聯合國會議中才用得到,這種傳譯極為困難,需要傳譯員雙語都很流利、腦筋轉得快、常識豐富、記憶力強。發言者一直講下去,不會停頓下來讓你傳譯,傳譯員一邊譯述剛才聽到的話,耳朵卻聽著現在發言者的滔滔不絕,腦袋馬上翻譯,可謂一心三用!他們通常坐在玻璃房裡,聽著耳機傳來會議的實況,嘴吧不停的向著咪高峰傳譯,外面會議桌上的人,誰想聽翻譯的便戴上耳機。

我以前在政府工作時,見過香港的「即時傳譯員」的工作情況,聽到英文便變廣東話,聽到廣東話便變英文,一秒鐘都不浪費,真是神乎其技,令人嘆為觀止,我就絕對沒有這個本領!

這類即時傳譯的工作,精神壓力極大,通常他們是兩人輪流上陣,每人做十多分鐘便要稍息,另一人頂上。學歷要求很普通,只是中七程度,薪酬起薪點卻等於「高級行政主任」,即是大學畢業生入職的「二級行政主任」升兩次才到的職級,算是十分豐厚,但也不容易聘請得到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李香蘭


恨不相逢未嫁時
曲:姚敏,詞:陳昌壽,唱:李香蘭


冬夜裡吹來,一陣春風;
心底死水,起了波動。
雖然那溫暖~~片刻無蹤;
誰能忘卻了~~失去的夢。


你為我留下一篇~~春的詩 ;
卻叫我年年寂寞~~過春時。
直到我做新娘的日子,才開始不提你的名字。


可是命運偏好作弄, 又使我們無意間相逢;
我們只淡淡的招呼一聲。
多少的甜蜜、辛酸,失望、苦痛,盡在不言中。




國語時代曲中,如果要我選出一些我最愛的,這首40年代的作品,肯定要在頭幾名之內。因為無論旋律、歌詞、演唱,「恨不相逢未嫁時」都可以算是完美之作。


「恨不相逢未嫁時」,由姚敏作曲,陳昌壽填詞。陳昌壽即「陳歌辛」,我不久之前在這裡介紹過的。原唱者是李香蘭,一個近代的傳奇女子。

異國他鄉、海外游子?

所謂「種族歧視」華人,分析其含義,就是說白人不以「平等」看待華人,不給與華人一般國民的權益。

如果有些白人指著我們說:「你們這些外國人。」相信大家都會怒吼:「我們都已是宣了誓入籍的澳洲公民,權益不容侵犯,種族歧視華人,可怒也!」

但是,我們華人中間,有多少人真正覺得自己是澳洲人的一分子?

在布市、悉尼的中文廣播中,我曾多次聽到主持節目的仁兄仁姊說溜了嘴,把澳洲人稱為「外國人」,聽得我頭皮發麻。

此外,澳洲的中文傳媒中,我經常看到一些文章(有的竟然是編者自己寫的),長嗟短歎甚麼我們身在「異國他鄉」、是甚麼「在海外飄泊的游子」,簡直是對著澳洲多民族國策唱反調,為種族歧視者添口實!

你自己單為了一紙護照才移民,入了籍還視澳洲為異國,那還罷了,為甚麼要在大眾傳媒中宣揚這些歪理?

最近聽公民事務及多元文化部長Gary Hardgrave透露,現時澳洲人口之中,自己和起碼父母之中有一人是在海外來澳的移民,佔了43%!我們難道還認為祖先來自英國的人或白皮膚的人才是「真正澳洲人」?聯邦上議員陳之彬說部分華人這套想法為「自暴自棄」,我認為批評得有道理。

拜託了,不要再說甚麼「中國人永遠是中國人,黃皮膚、黑頭髮,人家永遠不會當你是澳洲人」的「傷害雙方人民感情」的話。我呼籲各位傳媒同業編輯大爺,不要再火上加油,刊登這些文稿。

持有這樣的自我疏離觀念,首先認定了自己做不成澳洲人,還怪得白人歧視你嗎?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汽車冷氣知多少

汽車冷氣,以前是另外收費的「豪華」設備,現在已經成為很多汽車的標準配備;羊毛出在羊身上,買車時車價已包括在內了。

設 計簡單的汽車冷氣,只可以開、關,和調節風力大小,雖然也算是有「恆溫感應器」(Thermostat) ,到達「某個溫度」便會暫停製冷,只是吹風;但這個「某個溫度」是該冷氣機所能做到的「最低溫度」,對有些人來說肯定是太冷了,唯有隔一段時間用人手來關 上,覺得熱時再開,頗為不便。

較豪華的汽車,會裝上所謂“Automatic Climate Control”的高級「自動恆溫冷氣」,可以預先調到攝氏若干度,冷氣機便會知所依循,按照這個溫度來開開關關,不喜歡太冷的,調到23度左右便很舒服了。

「自動恆溫冷氣」還有一個好處,自動調節風力大小:盛夏之際太陽曬熱的車廂,一開冷氣機它便馬上用最強的風力,到了指定的溫度,又會自動調弱風力,真是一分錢一分貨。

豪華恆溫冷氣如BMW,更可以獨立調節司機和乘客的不同溫度。

冷氣機製冷,要靠「雪種」在壓縮機內循環運行,五、六年便會有雪種漏失情況,製冷能力減弱,要送往專門技師處檢查、修理或更換氣閥、添加雪種(澳洲稱為“Re-gas”) 。

這個維修程序不算複雜,毋須送往汽車品牌的大廠來做,可以比較選擇較便宜的專門汽車電器/冷氣修理店代勞。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兩間咖啡店

這一間咖啡店,在Brisbane市北區,最大的商場之中,附設於保齡球場旁邊。

裝修陳設很現代化,色彩班爛,照明剛剛好,不至於太光或太暗,很舒服。

客人稀疏,音樂也不太吵----我最討厭餐廳裡播搖滾和Rap,頗安靜,只有間中傳來的「嘩啦」的保齡球撞擊木瓶子的聲音。那些Bowling Alley就在照片的左上方。

兩個人來喝杯咖啡,每杯僅3元澳幣左右,比香港便宜多了,坐多久都沒有人理你。澳洲的咖啡一般水準甚高,很飲得過。當然,自命「飲家」的,就要到意大利人開的名店了。

下面照片的這一間咖啡店,在Brisbane市東北區海邊,面向Moreton Bay,也是我常到的。

陳設很簡樸,老木屋一間,上次的裝修也應該是30年前吧。



咖啡普普通通,鄉下地方,勝在有當地的風味,也坐得很舒服。

牆上還有當地畫家的油畫作品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登徒子好色乎?

歷來都有人用「登徒子」來形容好色的男人,到底「登徒子」是誰?

我以前寫過「神女有心,襄王無夢」的故事,現在來說說「登徒子好色」的來源。

原來又是宋玉寫的一篇賦!以下摘錄其精彩片段,並加上廣東話意譯,娛樂一下大家。

登徒子好色賦(宋玉)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楚國既XX司司長登徒子,有一日向楚王篤宋玉背脊):

「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宋玉生得咁靚仔,口甜舌滑,又鬼咁鹹濕,大王你千祈咪俾佢入後宮至好呀。)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5分鐘哲學: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發出很多「判斷」。

判斷之中,有兩大類要特別提出來分析分析。

第一類是有關「事實」的判斷,例如:

恆生指數會在2007年底見30000 點。
陳家洛和乾隆皇是親兄弟。
火星上有智慧的生物。
某某歌星唱歌常常走音。
今天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
身體苗條比肥胖的人健康。
包二奶的行為,引致家庭破裂。

這些「事實判斷」,即是哲學上所謂「 is」的問題,可以用科學、實驗、觀察的方法,來決定其「真實」(True)和「虛假」(False)。

已經發生事情,就是鐵案如山。尚未發生的事情,總有一日水落石出。

例如:恆生指數會不會在2007年底見30000 點?到2007年12月31日下午股市收市時便知。火星上有沒有智慧的生物?雖然現在人類科技還不夠,只能靠估,但只要有朝一日能夠踏足火星,便可確實知道有沒有。

尚未考查得到,可能永遠都得不到真正答案的,例如「陳家洛和乾隆皇是親兄弟」,並不影響到這是一條「事實判斷」這個性質。

第二類是有關「價值」的判斷,例如:

國家統治者應該聽取民意。
女人對男人要溫柔體貼。
香港男人不應該上深圳包二奶。
某歌星唱歌很好聽。
身體苗條比肥胖的人美。
做人不要那麼認真,隨緣就好了。

這些判斷,和上篇介紹,專講「Is」 的「事實判斷」大有分別,乃哲學上所謂「 Ought」的問題。絕大多數的道德、藝術、文化上的問題,都是這一類。

因為不能用事實來印證,「價值判斷」談不上「真」或「假」。

我們只能說這句話說得「對」(Right)或「不對」(Wrong),即是----你認同不認同這個說法----很多人會說,價值觀是「純屬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日常語言中,我們會作「事實判斷」,會作「價值判斷」,有時會混淆兩種判斷,作為一種情緒的發洩,例如:

「這樣傷天害理的事情也做得出,他簡直不是人!」

這是把「人」(中國古謂「圓顱方趾」,生物上的Homo Sapiens)的判斷標準,跟「人應該做甚麼甚麼」(道德上)的價值判斷,混為一談了。

又例如我們有時說:

「這隻狗光是懂得和人玩,不會守門口,簡直不是狗,是一頭寵物吧了。」

不要笑,這個偏差很常見,中國古代哲學家「亞聖」孟子也說過: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他就是說,紂王是個壞的王,不守君主的本分,不能稱為一國之君,就算把他殺掉,也只是「殺一個人」,不算是「弒君」。

這跟我們說,這把物體不能切東西,簡直「不是刀」,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分析「刀」的概念,必有「切東西」這個「is」的功能;而分析「君王」的概念,所謂「勤政愛民」、「虛言納諫」等等的性質,只是加上去的「ought」條件而已。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Programme這個字

Programme這個字,美國式的拼法是Program,您喜歡用英式或美式,沒所謂。

這個字近年來被賦以新意義,即「電腦程式」,所以說「一個電腦程式」a program,「兩個電腦程式」two programs,是沒有問題的。

Programme又可作為「節目」解,這方面可有點囉嗦。

比方說您去聽一場古典音樂會,當晚會演奏三首音樂:1. 羅西尼的「鵲賊序曲」、2.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樂」和3. 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那是有三個「節目」,對不對?


但如果您看入場時人手人份的英文節目,如果是講究的英文,開頭一定是印著Programme,而不是Programmes的,是甚麼道理呢?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生前也很喜歡吃蘋果

在一個下著毛毛雨的夜晚,
就在那條最長、最可怕、經過墳場、九曲十三彎的路上。
計程車司機聽著收音機,口裡哼著歌壯膽來開車。
忽然……

有個全身穿白衣的婦人,在路旁招手,要上車。
司機就停下來,婦人上了車。
一路上蠻安靜的,
直到那婦人說話了。

她遞了一個蘋果到前面說:「蘋果給你吃,很好吃的。 」
司機就拿了,隨口咬了一口。
那婦人問:「好吃嗎?」
司機說 「嗯,好吃,謝謝囉。」

婦人幽幽的說:「我生前也很喜歡吃蘋果的……」

司機一聽到嚇面青唇白,小便失禁。

那婦人慢慢把頭傾到前面,繼續對司機說:





唉…但不知道為什麼,生過小孩後,一吃就反胃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住在澳洲:House


請看,這是澳洲昆士蘭州的特式房屋:Queenslander,真是美麗哩。

House(獨立屋),是澳洲的傳統和典型的居住方式。

有些華人移民澳洲,又怕House太大難打理、離鄰居太遠被賊人打劫也沒有人知道,又怕要推剪草機,畏首畏尾,乃選擇相連的Townhouse(排屋)、多層公寓,真是如入寶山空手回。未住過House,怎算得是過澳洲人的生活?

住House者,最好的是「有自己的土地」的那份感覺。自家圍牆之內,為所欲為(當然是在法律之內,不影響鄰居為原則),尤其是踏足在後園中,白天仰望藍天白雲,晚上看蒼穹星空,原來人生的滿足感不需要很多錢!

現時在布里斯本市近郊,即是在市中心10公里之外,買一棟全新的房屋,6000平方尺地、2000平方尺實用面積的屋,4房兩廳雙車房,50萬澳幣便有交易,折算港幣,300萬而已。

假如買舊屋,同樣大小的屋,地可能更大,最便宜的,不用30萬澳幣!

澳洲獨立屋,不是木屋便是磚屋,絕少用鋼筋水泥建築的。一般華人,包括香港人,大多有認為磚屋比木屋「堅固」的迷信。殊不知道磚屋也好、木屋也好,都是靠木製的Body Frame來做骨架結構,屹立不倒和支撐屋頂的能力沒有分別。磚屋的磚牆只是一塊塊磚頭疊上去,磚和磚之間用少許英泥粘著,磚牆起不到「支撐房屋」的功能。反而在澳洲極少發生的地震中,整幅被搖倒的都是磚牆,木屋的牆壁處處有鋼釘嵌死,互相牽制又有彈性,更不易倒塌哩。

近年有人用不繡鋼的Body Frame來做骨架結構,建築時要多花幾萬元,有不怕白蟻侵食的好處。

不要以為木牆不堪風吹雨打,木屋會很快變舊,變得不值錢。我看過很多很多超過100年歷史的「老來嬌」木屋,還美輪美奐,十分好住,只要每十年左右油漆一次,保養得宜,越舊越貴,分分鐘叫價100萬以上也不愁沒買主的。

比較貴的房屋,通常是有以下的幾個條件之一個或以上:

地大 近市中心 近山 近水

若是近市中心,又背山面水的地區,就更少了,如布里斯本的Hamilton區,乃地王之王,一幅地便要100萬,連屋帶地的賣200至300萬等閒事矣,這是非富則貴,家族顯赫的地區。雖然澳洲人一般並不勢利和拜金主義,你假如說「我家在Hamilton」,登時人家也會對你另眼相看。。

如果在同一地區,都在湖 / 河 / 海的附近,但要「走幾十米轉一個街」才見到水的房屋,和「開門便見水」的同一大小的房屋,兩者價錢便可以相差二三十萬的。

下面就是在布里斯本西郊的新區Forest Lake住宅區,有一個大人工湖,圍著湖走路一圈要半小時。 周圍蓋了幾千間新屋,這裡的居民黃昏時出來湖邊散步、放狗、騎單車,或假日約朋友來野餐,十分寫意。價錢嗎,望不見湖的屋,30餘萬起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鑊的保養

黑鐵鑊

始終認為做中國菜,用傳統的黑鐵鑊是最好的,一隻鑊可以用上十多二十年,而且(心理上)覺得鐵鑊越舊,煮出來的東西越好味。

很人怕用黑鐵鑊,一是太重,二是易生鏽。其實鐵鑊重,儲藏熱量多,特別耐熱,才不會一下材料溫度驟降,登時使那些需要「快炒」的材料,溫溫吞吞沒有火氣。

弄得鐵鑊生鏽,是清理不得其法之故。

很多人為了去除油膩,用洗潔精洗黑鑊,然後用布抹乾,殊不知無論多用力抹,仍有濕氣留存,鐵鏽應運而生。

正確的方法是把食物用鑊鏟上碟後,傾去殘餘的汁液,放回爐上,加大火候,把殘餘的食物渣滓燒得七分焦;這時很容易便可以用鑊鏟把渣滓鏟起,然後不須用洗潔精,用沸水一沖、刷子掃幾圈便一乾二淨,全無油膩殘餘,用沸水再洗一遍鑊面便很爽潔了。

最後一步最重要:把鑊放回爐上,用布或紙稍拂拭,開火把鑊燒乾至全部水份化為蒸氣。收火,但不要馬上把鑊拿走,利用淨盡殘餘的熱力。

用這個方法,我敢擔保,用多久都不會生鏽。

不鏽鋼鑊

「不鏽鋼鑊」當然不會生鏽,但清洗方法也可同上,不須用洗潔精。

易潔鑊

易潔鑊的表面鍍上一層特別的物料,炒東西不會「黐底」,這種化學物質初時使人不大放心,但據說可耐800度的高溫,現在人追求方便,所以易潔鑊愈來愈流行了。用易潔鑊切勿使用鐵鏟,要用木鑊或耐熱的膠鏟,因為怕鏟破這層易潔的面化學物質。倘若發現有花痕或破損便不要再用,傳聞會致癌,不可不防。

洗易潔鑊,基本上也不須洗潔精,用熱水稍沖然後用軟布抹乾便可,不要用鋼絲刷或粗糙的綠色「百潔布」,以免擦花表層。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民主選舉產生的怪胎

為了如何選出特區行政首長,應該由幾百個「欽定」成員組成的選舉團內部投票,還是應該由香港市民投票直接選出,香港人鬧了很多年,還是爭取不到直選。

我住的澳洲昆士蘭州的布里斯本市,便是由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選出一個怪胎市長。

住在澳洲,身為公民,要選舉幾個不同的政府。

最重要的是「聯邦政府」的選舉,國民投票選代表自己選區的「聯邦議員」,議員只有少數是無黨派的「獨立候選人」,多數屬於某個政黨。全國選舉結果出來了,點算那個政黨得票最多,便成為「執政黨」,其領袖成為「總理」,同一政黨又當選的心腹議員則「分餅仔」,擔任各大小「部長」。

其次是「州政府」選舉,每個州自己玩,過程和「聯邦政府」選舉差不多,如此這般地產生「執政黨」、「州長」和「部長」。

最小規模的便是「市政府」的選舉了,也是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出代表自己選區的「市議員」,最特別的是另外有一張選票,直接選舉市長!

市議員侯選人,大多來自某一個政黨;而市長候選人有些是來自某一個政黨,也有很多獨立侯選人,大多數情況下,那些獨立侯選人勝出的機會微乎其微。

布里斯本市政府,工黨的議員多年來一直佔得優勢,市長也是由工黨的Jim Soorley做了很多屆。前兩年Jim Soorley說,任滿之後不再競選,由其副市長Tim Quinn接力。

問題是,副市長Tim Quinn要做市長,不能直升,也要經過選舉。選民今次不知道是故意要跟他過不去,還是跟自己過不去,選舉結果是:一眾工黨議員還是佔了當選的多數,但是「市長」的票選出屬於自由黨的Campbell Newman!

一個隸屬自由黨的市長,要領導以工黨議員佔多數的市政府,政令的推行很成問題,開會時想上下一心、衷誠合作也難。還有,成為大多數的工黨議員的領袖David Hinchcliffe,只是掛名做個有名無實的「副市長」,和市長沒法咬弦,事事針鋒相對。市政府經常地「家醜外傳」,市長和副市長兩人互相向傳媒公開攻擊對方。

只因為「市長本身」屬於自由黨,出席大活動時,從來只帶自由黨的議員同行。市政府的屬下的一些專責的「委員會」主席(不設「部長」),也強行委派自由黨的親信議員擔任。吃重的「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便是由自由黨的Graham Quirk擔任。


最離奇的是,市長出國公幹之時,擔任「代市長」(Acting Mayor)的不是「副市長」David Hinchcliffe,而是市長的親信同黨議員Graham Quirk,真是民主選舉產生的怪胎!

最近「副市長」David Hinchcliffe,更發動黨人,進行「逼宮」鬧劇,把Graham Quirk的委員會主席職位罷免。

這樣的政府怎樣能夠運作,真是天曉得。只怪市民在選舉時,不夠理智,分別投市長和議員的票時,作出自相矛盾的選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澳洲導盲犬


溫馴乖巧的拉伯勒多犬(Labrador)和金毛尋回犬(Golden Retriever),誰看見了都忍不住要蹲下來跟它們玩玩。

這兩種人見人愛的狗,因為有聰明、忠心、堅忍、耐勞、記憶力強的特點,除了做家庭寵物,還可以做盲人帶路犬。

澳洲昆士蘭導盲犬協會(Guidedogs Queensland)成立了已經40多年,有寬闊的狗房、訓練場和辦公室,也是昆士蘭唯一的同類慈善組織,免費供應導盲犬給失明人士,年來受益人數有千百人之眾。

昆士蘭導盲犬協會可以同時訓練32隻狗,每隻的訓練期要8個月,要化費25000澳元。導盲犬分配給新主人後,可以服務5到8年才「退役」,之後要再配一隻。協會要管理設施、僱用獸醫和專業人員,每年的營運經費近1000萬澳元,政府只津貼50萬元,其餘就要靠協會用零售葡萄酒、發行獎券和社會大眾的捐助。

協會根據盲人的個別情況,配給不同大小的犬隻,一般要輪候幾個月。盲人在帶它回家前,要與犬隻在協會的宿舍共棲一段時間,互相建立感情熟習對方。人也需要接受照料導盲犬的訓練,頗為周到和繁複,所有服務都不收費。

導盲犬何處來?原來協會精心挑選好的品種幼犬,幼犬出生後,馬上為它物色一個寄養的家庭。寄養的家庭要24小時照顧它,全部的食料和用具由協會供應。幼犬有幾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帶它出外散步,到人多的地方,例如人來人往的商場溜溜,習慣將來的工作環境。

寄養家庭到幼犬一歲大,就要交還給協會,開始專業訓練,寄養的家庭可以與導盲犬的新主人協議探望的時間。

很多人喜歡養狗,但怕愛狗老死時傷心,看來幫協會做寄養家庭是一舉兩得的選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藝術生命


看這美妙的身段,有誰敢說這是一個年近70歲的女人?

香港的粵劇藝人鍾麗蓉,前幾個月來澳洲演唱,在布里斯本大會堂和觀眾見面。

真的,我「在小孩子的時候」,便聽她唱的粵曲(香港有些年輕的司儀,每每這樣說來揶揄比他們才大幾年的藝人),我可沒有這個意思。

那是在40多年前了,例如她和新馬師曾(祥哥)合唱的「沙三少情挑銀姐」、和梁醒波(波叔)合唱的「賣錯相思表錯情」,都是收音機上經常播放的粵曲。

鍾麗蓉披上歌衫,穿上高跟鞋,娉娉婷婷地步出舞台,站在Spotlight之中,那種魅力,嘩!

一開腔,那嬌柔甜美的聲音,是您不可能相信的。

台下的知音者,自然是拍爛手掌了。

第二天,我和洗淨鉛華,穿上T恤、牛仔褲和運動鞋的鍾麗蓉在唐人街相遇,兩人拍了這張照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澳洲工字要出頭

澳洲現在普遍缺乏技術勞工,居然要總理在國會呼籲年輕人及其父母慎重考慮,是否真的需要讀大學,也許中學之後學得一技傍身,出路更佳。

近幾年來,相信澳洲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家中有甚麼事情例如修水管、安裝電器、油漆、園藝等等的雜活,愈來愈難找到人來做。不錯,區報上是有很多技工的分類廣告,但是打電話請他們上門報價,一是不回覆,回覆答應了上門,臨時失約的竟佔了多數!

千辛萬苦找齊兩三個報價,議定其中一個,開工時間由他作主(當然不會是明天或下星期一),工程一拖再拖,而且工作質量每況愈下,比以前的差得遠了。

有人歸咎是近年建築業太興旺,搶走了不少技術較好、勤奮又盡責的技工去吃「大茶飯」。他們接了一單大工程便夠做幾個月,三幾百元的小意思,試問有誰來幫你做!

估計現在全澳洲欠缺各種技工 (Tradesman) 幾萬名,看來這情況還會愈來愈嚴重。有個老油漆師傅告訴我,他七十多歲了,一個人單獨做,現在的年輕人都嫌辛苦骯髒,沒有人肯跟他,他做得一單是一單,無法再做之時便後繼無人了。

有個朋友搞房地產發展,說砌磚工人 (澳洲人叫Brickie)的工錢已算到近400元一「工」,有些工人一天走兩處地方,兩工便是800大元;但即使肯出400元還是不容易僱到工人──這樣的故事說也說不完。

澳洲是先進已發展國家,進大學的機會不像發展中或未發展國家那麼稀罕,年輕人進大學唸書,一點都不困難。國家的教育制度每年造就一大批大學畢業生,這些年來唸電腦、會計、商業的多的是,但畢業後找工作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少華人子弟畢業後投閒置散一段時間,有些回亞洲原居地碰運氣。很多父母當初作出移民的決定,「為了下一代」每每是叫得蠻響的藉口,如今是自打嘴巴、事與願違了。

朋友之中,不少人最大的願望是子女中學評核試中考到1級的評分,然後報讀醫科、藥劑,其中得償所願的也不少。其實讀醫和藥劑都十分辛苦,假如子弟沒有興趣,勉強地讀是苦上加苦。到了成功掛牌執業,工作條件和環境並不一定很理想;收入方面,在澳洲醫生的保險費開支很大,又不能在配藥中賺錢,七除八扣下來,比起一個在亞洲執業的醫生相差太遠了。就算和澳洲的其他行業比較,除了就業率較高,也不見得優勝得很多。

有一位從悉尼來布市工作的華人醫生朋友告訴筆者,在那邊的政府醫院中,華裔醫生比率很高,竟然引起部份病人不滿!而大學醫科亦發覺成績好報讀醫科的華人子弟比率「太高」,乃設立「面試」關卡,來毋須解釋地淘汰掉一些華人以作「平衡」。這些問題也不是簡單的用「種族歧視」可以說得清的。

華人「望子成龍」的心理很容易理解,有多少父母會樂於見到子女進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類似香港的工業學院),將來做「技工」?

但是目前的事實就是工字可出頭,而且說到移民要「融入主流社會」,是不是「全方位的融入」比單是想「打入最上層」更有利於文化的溝通和整合?這議題值得三思。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住在澳洲:船屋


這就是澳洲的船屋。

船屋裝有馬達,但航行得很慢,「食水」也不深,不能出大海。這樣的設計,最適合在港灣或內河行駛。

只需要有普通的車牌便可以租一隻船屋來玩,有大有小, 最小的有一房一廳,大的三房兩廳,廚房、浴室、洗手間、煮食爐、微波爐、雪櫃、電視,現代設備齊全,稱為「船屋」,名符其實矣。

船屋一般是租一個週末或一星期,單租一個週末,費用計起來每晚最貴,起碼要二三百元澳洲幣。最好是兩三對夫婦合租一隻大船,玩得開心,一個星期下來只是千餘元,分攤起來每Pair 人每晚不用100元。

日間可以在運河裡開來開去,或乾脆停在水面不動,享受陽光海風,晚上可以停在安排好的位置,上岸開車找夜生活,甚至自己買菜回來自己煮,BBQ,釣到海鮮自己弄都可以。再懶一些的,叫外賣吧。風涼水冷,華人當然會想起打麻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