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天若有情、 天若無情

天若有情

中國傳統的「天」,可以是泛指「神」、「大自然」、「造物主」。一個民族怎樣看「天」和人的關係,是研究文化的重要課題。

你認為人間發生的事,是不是由上天安排的?

所謂「各安天命」的「天命」。

倒轉來說,人間發生的事,會不會對天起到感應作用?

例如甚麼「六月飛霜,必有離奇冤案」、「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很多人會相信若有奇異天象,表示將有重大事情發生等等。

信基督教的朋友且慢斥之為「迷信」,因為聖經也有「東方三博士」仰觀天象,知道救主耶穌降生,前往朝拜的記載。

傳統中國思想著重「敬天」,但對於「天」是否主宰人間一切的事情,天和人之間的 interaction 有多密切,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儒家雖然對天的「神性」保持距離,不多作玄妙的推測,例如孔子只是主張在祭祀「敬如在」,所以沒有發展成符合現代定義的「宗教」,但也比較傾向相信有一個有情志的天。

古時的好皇帝在連年荒旱、大自然出現災異、民不聊生時,會認為是上天的警告,要公開向百姓承認自己「失德」,獲罪於天。

一般老百姓對宇宙人生沒有甚麼心得,但享受到順境時,總會「謝天謝地」,遭逢劫難時則會「怨天怨地」。

與之相反的,是相信一個完全不問人間事情的天 ,那是道家的自然主義的觀點了。

天若無情

老子的「道德經」認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甚至於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講法。歷來對「天地不仁」的說法解釋不一,我參考過這篇文章,請細看。

http://www.obf.org.tw/new/intro1/master_03_05_10.htm


你會問:天距離我們這麼遠,信他管我們又如何、不管又如何?

哈哈,對天人的關係的看法,重要之處是影響到我們怎樣處理人間的際遇問題,直接構成我們的人生觀。

一個人一生之中,有順境、有逆境;人與人比較,富賤壽夭各有不同,正所謂:人比人、比死人。

有些宗教勸人要常存「感恩」之心,今天你順風順水不是必然的,只是上天的眷顧、神靈的保祐、行善的福報,等等。

這些教訓很有益於世道人心,但是對人生的種種不如意,或天災、或橫禍、被壞人陷害等等的事,要為一個「有情志的天」的概念作出圓滿解釋,便很不容易了。

如果說苦難也是由上天安排的,例如說是前生和今生的業報、或是天故意給人的磨練--用意是使人變得更好....那麼眼前和歷史上數不清的意外傷亡、大苦大難、無妄之災、慘被種族滅絕等等的事情,未必盡能使人信服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