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1日 星期日

命運、因果、報應

一本大書

有人說「人生是一本大書」(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我想用這個比喻來幫助了解和分析「命運」的概念,十分有用。

每年開始時的甚麼大師預言「屬 X 人士今年的運程」、報紙上天天更新的星座專欄,永遠都有人趨之若鶩;此外還有紫微斗數、子平推命、看相、姓名學......可見很多人相信命運的存在。

民間諺語有云:「落地哭三聲,好醜命生成」,又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了凡四訓)。難道人的一生的事情,就如一本由頭到尾早已經寫好的書,出世是第一頁,去世是最後一頁?不過這本書說也奇怪,人活到那頁才看得到那一頁,以後的章節不能先睹為快。


那些掌握特異功能的星相命理人士,自稱能知過去未來,幫您「偷看」以後的章節。您去光顧他們,他們首先一定會露一手,道出您的過去,唬得您一愣一愣,便會相信他說您的未來會是如何。

所謂命理學,是由歷代來的命理家,觀察過無數人壽夭榮枯的遭遇,印証其相貌特徵,或出生的年、月、日、時的資料,統計、歸納、反復修正成為若干相應的規律;再根據來人的資料,反方向地推算他的遭遇。

人們對命理的看法,有完全不相信到完全相信兩個極端,其中有程度上的差別;在「不相信」的一端,有人直斥命理為「迷信」和「偽科學」,在「相信」的一端,有人捧它為信而有徵的「統計學」。折衷的看法是承認命理是有些地方說得準,又不知其所以然的「類科學」(Quasi-science)。

最大的矛盾是:有人既相信命運,去找人推命,又不甘被命運所播弄,照劇本去演;窺探將來之餘,希望能夠「趨吉避凶」,嘗試改寫人生這本書以後的章節。

現眼報與隔代報

「事出必有因」,這是人人都懂的常識,不限於是佛教徒;任何事物發生之後,又會相應引起其他的後果,誰也不能否定這個情況;但這個籠統的常識,只是哲學思辨的起點,如何成為嚴謹的理論、指導人生路向的南針,還得大做工夫。

追索已經發生的事件的「因」,已經很不容易。試問911事件的「因」是甚麼?您隨時可以說出十幾個來,其中這個因可能又是那個的果,互相影響錯綜複雜;至於911的「果」包括甚麼,恐怕數都數不清,所謂「已然為必然,未然為偶然」也。

「種善因、得善果」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我和您的主觀願望,同時也希望它是宇宙的「客觀定律」。

有人說:「如果沒有報應,這還得了?」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所見,往往太多違反這個「定律」的例子:好人吃虧、壞人得勢、無辜者被殘殺、天真無邪的兒童在天災中遇難、納粹餘孽得享高壽、朝聖團巴士失事全部喪生......

要將這些「不合理」的情況,硬要套進「因果律」的框框裡,報應論者便不得不使用「前生」和「來生」來自圓其說:例如好人得不到好報是因為他前生曾作惡、或祖先作惡的業報落了他今生來受,惡人現在還安然享福是他前生積下的福尚未用盡、或祖先福澤綿延惠及子孫;不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始終不會錯,好人種下的好因必定將來有好報,惡人的惡業將來必會降到他自己或子孫的身上。

台灣的淨空法師便在公開場合舉例說過,明朝忠臣方孝孺的祖先為了建風水墳,挖地弄死了幾十條蛇,報應在方孝孺一家和學生身上。史載明成祖對方孝孺施以「誅十族」,一共殺了七百多人。至於方家相隔幾代兩件事的因果關係,大師到底從何得知,我願聞其詳。

行善來創造好運的理論

作為學術研究,或可提出疑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不是宇宙的天然規律?還是有個主宰拿著一本大帳簿紀錄一切善事壞事,然後負責賞善懲惡?前生是善人為何今生又成了惡人?還有,「若然不報,時辰未到」,到底是在多久的將來?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是見仁見智的。

無論如何,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現眼報」:即是今世作惡,今世受苦;今世行善,今世得福!

明朝的袁了凡寫了一本「了凡四訓」,以自己的經歷來說明。他說在壯年時遇到一個精通命理的高人,算他的過去十足準確,使他萬分拜服;照此看來,高人批示他的將來,當然有可信之道,可惜高人說他的下半生並不順遂,既無功名,又沒有子嗣。袁了凡信命又不信命,從此立志努力做善事,結果高中進士、連生貴子、得享高壽、榮華富貴;他的下半生,跟算命先生的批示大不相同。

了凡先生的經驗,被人引申出一條道理:今日是過去的果,今日也是將來的因;我的將來如何,還是掌握在今日的我-----了凡先生便是人能夠「改造命運」的樣版。這個說法的確十分聰明,有鼓勵人不要自暴自棄、努力以赴、多種善因的積極道德功效。

了凡先生多行善事,在今生即獲得好報,改造了他的衰運,真是最理想的情況了,莫非他是「幾生修到」!?

按照報應論者的說法,一個人行善或作惡,其果報可能在今生、可以在來生的自己,也可能在子孫身上,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功效。說今生行善「一定」可以使今生的命運轉好,這是一個不易疏解的兩難論題。

我是這樣想,人總要多行善、少作惡,本來便應如此,到底有甚麼果報、能否改造今世的命運,也許並不需要作為首要的考慮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