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0347)
雖然經常寫介紹音樂的文章,又曾經主持音樂廣播節目(廣播生涯 、封咪),其實我是從來沒有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充其量只稱得上是音樂愛好者及音響發燒友,不過的確是花過不少時間涉獵、欣賞音樂,和閱讀有關的資料吧了。
平生一大憾事,便是到現在還不能好好的演奏任何樂器。以往曾經買過幾種不同的樂器回家,包括口琴、吉他、二胡、小提琴、笛子、洞簫,單憑看書摸索,也能無師自通的奏一些簡單的曲子,但缺乏老師的正規訓練,始終在音樂的殿堂門檻之外徘徊,難登大雅之堂。
The Radio Days
我出身自窮困家庭,小時候一家人就像當時大多數的香港家庭,租一個小房間居住。幾伙人分租一層樓,薄木板間隔的牆壁,聲音相聞。
50-60 年代的香港,聽收音機是最普遍的娛樂,初時只有包租婆(二房東)的一台收音機,整天開著,要到晚上睡覺才關上。電台節目除了新聞、廣播劇,一天到晚便是播廣東戲曲、粵語流行曲和國語時代曲。我每天放學回家聽著這些歌曲聽了好幾年,聽得滾瓜爛熟,許多至今記憶猶新,甚至很多根本不是我那個年代、當時是已屬於 「懷舊」的歌曲,也深刻的留在腦海中。很多人很奇怪我不算老,為什麼會連小明星、薛覺先、周璇、白光、龔秋霞等等這些前輩藝人也會如數家珍,這就是個中原因。
小學四年級時,英國的Beatles 崛起,轟動世界,在小三才開始學ABC的我,登時也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著唱,並且因此敞開了歐西流行曲的花花世界;一心一意趕時髦全情投入,中文歌曲棄如敝屣。這時家中也買了收音機,為了要聽到最新的歐西流行曲,我開始一知半解的追聽英文電台。謝謝Beatles, Cliff Richard, Herman's Hermits諸君,使我的英語進步神速,在中一的時候上外國老師全英語對白的課也沒有多大問題。
上了中學,千央萬求母親給我買了一個吉他。沒錢請老師教,只靠和一些也是「半桶水」的同學交換自學心得,學得幾個簡單的和絃,居然組織起樂隊來,膽大包天參加電視台的「聲寶之夜」比賽,結果如何,不言而喻。
初嚐古典音樂
我讀的「華仁書院」很注重通識教育,音樂課人人都要上,還要唸艱澀的樂理,硬啃甚麼升半音、降半音、大調、小調、休止符,唸得暈頭轉向,年終還要考試!負責這苦差的先後有著名男中音薛偉祥、小提琴家吳天助兩位老師,循循善誘我們一班毛頭。我能夠有一點淺薄的音樂根基,先要謝謝學校當年的強逼教育。
期間我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被編入男低音部唱了一兩年,之前我認識的古典音樂只有「藍色多瑙河」和「沉思小提琴曲」兩首。我聽了幾年歐西流行曲,由搖滾樂開始,聽到Simon and Garfunkel, Bob Dylan 之流的「言之有物」歌曲, 已覺得自己登峰造極,高人幾等,真是井底之蛙。中四的時候,一齣瑪歌芳婷和雷里耶夫的芭蕾舞紀錄片「天鵝湖」使我由頭到尾的聽完一首古典音樂,柴可夫斯基的悅耳旋律和華麗的配器使我知道天外有天,借了同學一張「天鵝湖」唱片聽完又聽,從此一頭栽進古典音樂廣闊無邊的世界裡,歐西流行曲再碰也不碰。
粵曲外一章
大學一年級時認識了一位粵曲發燒友同學鮑少明君,重燃我對粵曲的興趣。一次度假營三天活動中,我們兩人拿著一本「粵曲之冠」,你扮男時我扮女,晚晚唱到深夜。1974年暑假期間,鮑君寫了一齣30分鐘的粵劇「天子門生」,我們爭取到在香港大學陸佑堂公演,作為迎新生的活動之一。鮑君和我共同導演、訓練其他大多完全未唱過粵曲的同學,又各自擔當一個角色。全劇由香港大學學生會的中樂組拍和,還租了正式的戲服,搞得七葷八素。(前文:玩大戲)
80年代之後CD 開始流行,粵曲重新以CD 發行的漸多,我也陸續把兒時聽熟的名曲盡量買回來重溫舊夢。
學海無涯
7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我畢業試還沒有考便找到工作:全香港最大的音響器材公司 " The Radio People" 聘請了我。五花八門的最高級音響任我玩,包括那些售價相等於我一年薪水的擴音機或喇叭,因為我的工作是在試音室放音樂給為有興趣買器材的顧客欣賞。公司老闆「鬼佬陳」Albert Chan 先生有外國血統,平日講英文多過講中文;他對顧客鑑貌辨色、針對顧客的財力、選擇合適的音樂來試音,並能夠符合客人的口味和凸顯自家器材的優點,要求對樂曲瞭如指掌,要放某首交響樂時唱針一落唱片的第幾段「一擊即中」。陳先生這般本領可謂空前絕後,我受到他的嚴格訓練,之後沒有再遇上像他的高人。
此外,陳先生要求試音室中不論有沒有顧客,Background Music 一分鐘都不能停,而且必須是悅耳的旋律,使偶然經過的行人都會被吸引著,甚至推門進來。這個訓練養成了我在家中也大部分時間(有意識和有計劃地)放著音樂的習慣,到了今天仍是一樣。
陳先生對古典音樂認識湛深,教我很多知識;公司是「香港管弦樂團」的贊助商,每場音樂會都有例牌的贈券,他總是把多出來的送給我們幾個同事,鼓勵我們多聽現場演奏。香港雖然很多時候要等世界有名的音樂大師來亞洲巡迴演出,才有機會「攀車邊」請到他們順便來演出一兩場,我總算幸運地聽過一些一流大師的現場: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長笛家倫波爾(Jean Pierre Rampal)、吉他家Narcisso Yepes、大提琴家Pierre Fournier、華人指揮郭美貞等等,他們的風采大大開啟了我的視野。
離開了音響公司,我進了政府工作,收入好又穩定,便大量搜購唱片,遇上喜歡的樂曲會買不同人演奏的版本來研究。古典音樂唱片大都附有詳盡解說,很多人根本不看,我則視之如課文一樣細心閱讀,以彌補自己的不足。黃牧先生在「明報週刊」上寫樂評,文字深入淺出、資料豐富、又有個人的見地,一直是我的私淑老師。王沛綸的「音樂辭典」、牛津版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和紐約時報樂評人Schonberg 寫的 The Conductors,都是我被翻得脫了皮的寶典。
移民澳洲時,心想此去不知何時才會重踏故土,於是買了幾百張中國音樂、粵曲和國語時代曲的CD,帶來澳洲「以度餘生」。想不到很多後來迅速絕了版,尤其是EMI重新發行的「百代」時期老時代曲,有些知音同好欲購無門徒呼荷荷。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雖然經常寫介紹音樂的文章,又曾經主持音樂廣播節目(廣播生涯 、封咪),其實我是從來沒有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充其量只稱得上是音樂愛好者及音響發燒友,不過的確是花過不少時間涉獵、欣賞音樂,和閱讀有關的資料吧了。
平生一大憾事,便是到現在還不能好好的演奏任何樂器。以往曾經買過幾種不同的樂器回家,包括口琴、吉他、二胡、小提琴、笛子、洞簫,單憑看書摸索,也能無師自通的奏一些簡單的曲子,但缺乏老師的正規訓練,始終在音樂的殿堂門檻之外徘徊,難登大雅之堂。
The Radio Days
我出身自窮困家庭,小時候一家人就像當時大多數的香港家庭,租一個小房間居住。幾伙人分租一層樓,薄木板間隔的牆壁,聲音相聞。
50-60 年代的香港,聽收音機是最普遍的娛樂,初時只有包租婆(二房東)的一台收音機,整天開著,要到晚上睡覺才關上。電台節目除了新聞、廣播劇,一天到晚便是播廣東戲曲、粵語流行曲和國語時代曲。我每天放學回家聽著這些歌曲聽了好幾年,聽得滾瓜爛熟,許多至今記憶猶新,甚至很多根本不是我那個年代、當時是已屬於 「懷舊」的歌曲,也深刻的留在腦海中。很多人很奇怪我不算老,為什麼會連小明星、薛覺先、周璇、白光、龔秋霞等等這些前輩藝人也會如數家珍,這就是個中原因。
小學四年級時,英國的Beatles 崛起,轟動世界,在小三才開始學ABC的我,登時也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著唱,並且因此敞開了歐西流行曲的花花世界;一心一意趕時髦全情投入,中文歌曲棄如敝屣。這時家中也買了收音機,為了要聽到最新的歐西流行曲,我開始一知半解的追聽英文電台。謝謝Beatles, Cliff Richard, Herman's Hermits諸君,使我的英語進步神速,在中一的時候上外國老師全英語對白的課也沒有多大問題。
上了中學,千央萬求母親給我買了一個吉他。沒錢請老師教,只靠和一些也是「半桶水」的同學交換自學心得,學得幾個簡單的和絃,居然組織起樂隊來,膽大包天參加電視台的「聲寶之夜」比賽,結果如何,不言而喻。
初嚐古典音樂
我讀的「華仁書院」很注重通識教育,音樂課人人都要上,還要唸艱澀的樂理,硬啃甚麼升半音、降半音、大調、小調、休止符,唸得暈頭轉向,年終還要考試!負責這苦差的先後有著名男中音薛偉祥、小提琴家吳天助兩位老師,循循善誘我們一班毛頭。我能夠有一點淺薄的音樂根基,先要謝謝學校當年的強逼教育。
期間我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被編入男低音部唱了一兩年,之前我認識的古典音樂只有「藍色多瑙河」和「沉思小提琴曲」兩首。我聽了幾年歐西流行曲,由搖滾樂開始,聽到Simon and Garfunkel, Bob Dylan 之流的「言之有物」歌曲, 已覺得自己登峰造極,高人幾等,真是井底之蛙。中四的時候,一齣瑪歌芳婷和雷里耶夫的芭蕾舞紀錄片「天鵝湖」使我由頭到尾的聽完一首古典音樂,柴可夫斯基的悅耳旋律和華麗的配器使我知道天外有天,借了同學一張「天鵝湖」唱片聽完又聽,從此一頭栽進古典音樂廣闊無邊的世界裡,歐西流行曲再碰也不碰。
粵曲外一章
大學一年級時認識了一位粵曲發燒友同學鮑少明君,重燃我對粵曲的興趣。一次度假營三天活動中,我們兩人拿著一本「粵曲之冠」,你扮男時我扮女,晚晚唱到深夜。1974年暑假期間,鮑君寫了一齣30分鐘的粵劇「天子門生」,我們爭取到在香港大學陸佑堂公演,作為迎新生的活動之一。鮑君和我共同導演、訓練其他大多完全未唱過粵曲的同學,又各自擔當一個角色。全劇由香港大學學生會的中樂組拍和,還租了正式的戲服,搞得七葷八素。(前文:玩大戲)
80年代之後CD 開始流行,粵曲重新以CD 發行的漸多,我也陸續把兒時聽熟的名曲盡量買回來重溫舊夢。
學海無涯
7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我畢業試還沒有考便找到工作:全香港最大的音響器材公司 " The Radio People" 聘請了我。五花八門的最高級音響任我玩,包括那些售價相等於我一年薪水的擴音機或喇叭,因為我的工作是在試音室放音樂給為有興趣買器材的顧客欣賞。公司老闆「鬼佬陳」Albert Chan 先生有外國血統,平日講英文多過講中文;他對顧客鑑貌辨色、針對顧客的財力、選擇合適的音樂來試音,並能夠符合客人的口味和凸顯自家器材的優點,要求對樂曲瞭如指掌,要放某首交響樂時唱針一落唱片的第幾段「一擊即中」。陳先生這般本領可謂空前絕後,我受到他的嚴格訓練,之後沒有再遇上像他的高人。
此外,陳先生要求試音室中不論有沒有顧客,Background Music 一分鐘都不能停,而且必須是悅耳的旋律,使偶然經過的行人都會被吸引著,甚至推門進來。這個訓練養成了我在家中也大部分時間(有意識和有計劃地)放著音樂的習慣,到了今天仍是一樣。
陳先生對古典音樂認識湛深,教我很多知識;公司是「香港管弦樂團」的贊助商,每場音樂會都有例牌的贈券,他總是把多出來的送給我們幾個同事,鼓勵我們多聽現場演奏。香港雖然很多時候要等世界有名的音樂大師來亞洲巡迴演出,才有機會「攀車邊」請到他們順便來演出一兩場,我總算幸運地聽過一些一流大師的現場: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長笛家倫波爾(Jean Pierre Rampal)、吉他家Narcisso Yepes、大提琴家Pierre Fournier、華人指揮郭美貞等等,他們的風采大大開啟了我的視野。
離開了音響公司,我進了政府工作,收入好又穩定,便大量搜購唱片,遇上喜歡的樂曲會買不同人演奏的版本來研究。古典音樂唱片大都附有詳盡解說,很多人根本不看,我則視之如課文一樣細心閱讀,以彌補自己的不足。黃牧先生在「明報週刊」上寫樂評,文字深入淺出、資料豐富、又有個人的見地,一直是我的私淑老師。王沛綸的「音樂辭典」、牛津版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和紐約時報樂評人Schonberg 寫的 The Conductors,都是我被翻得脫了皮的寶典。
移民澳洲時,心想此去不知何時才會重踏故土,於是買了幾百張中國音樂、粵曲和國語時代曲的CD,帶來澳洲「以度餘生」。想不到很多後來迅速絕了版,尤其是EMI重新發行的「百代」時期老時代曲,有些知音同好欲購無門徒呼荷荷。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我和兄有點不同。母親家那邊很有錢,小弟兩三歲時舅父送了個唱盤及六七十張七十八轉唱片給我玩,小弟從此就進入了音樂的廣闊天地了。屋企另有一台阿爺[我出世前兩年就走了]留下來的唱機,但我只能看,絕不能碰。收音機都是阿爺留下的,膽機,音色很美[小弟到今天仍討厭原子粒收音機的衰聲],聽電台很怕聽粵曲,多聽時代曲及歐西流行曲。到了小學五年級,香港電台的兒童古典音樂節目,引領我登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到了中一,就是李斯曼的夜曲、陳浩才的醉人的音樂。我的古典音樂知識,就是他們在電台教識的了。然後就是陳韻文的流行歌曲話當年、梁寶耳的音樂節目、香港電台第四台、香港電台英文台的off the Beaten Track......到了聖馬可讀中大班預科,有一堂音樂,介紹古典音樂,悶到我發狂。小弟家到了八十年代才有第一部casette機,到了1991年才有第一部CD機。1984年轉到津校教弱智學生,才有錢聽音樂會,看歌劇,看ballet......十多年間,訪港者,差不多都聽了。HKP的音樂會也是常客......如今,有超過二千多張CD,可慢慢重溫了!我喜歡古典音樂、爵士樂、古老時代曲、古老歐西流行曲。大戲、粵曲......並不是我杯茶,抱歉!我不懂玩樂器,五線譜是豆芽跌落紙上!
回覆刪除老兄的樂迷史值得詳細再介紹一下。
回覆刪除我的樂理很皮毛,三拍和四拍的節奏還是中年學跳舞才能把握。
想說的都說了!
回覆刪除對於我來説,音樂無分高低,音響樂無分平貴;只要能樂在其中,便快活似神仙
回覆刪除我的音樂旅程
由小小粤曲開始
國語時代曲
猫王時期開始(Johnny Tillotson,Patti page,Paul Anka,Connie Francis,The Platters...)到Liverpool sound:
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Jerry & The Pacemaker,Peter & Gordon,The Animals, Hermans Hermits...到HK band sound: The Lotus,Teddy & The Playboys, Fabulous Echoes...
到Canto pop: 啼笑姻縁-仙杜拉,半斤八両-許冠傑,林子祥,葉麗儀,羅文,關正傑,張學友,鄧麗君,王菲
另類非主流(70s初)
Santana,Pink Floyd,Deep Pueple,Jefferson Airplane,Grateful Dead,Curve Air,Mike Oldfield..........
Soul music, Gospel,Psychedelic,metal,folk rock,country,electronic,new romance,ambient,film sound track...& a lot more.
開始聴(70s初)jazz,big band,standard jazz,swing,fusion (rock jazz),smooth.......
開始聴(70s初)classical,
Four Seasons開始,waltz,symphony,concerto,chamber music,sacred music & chant,sonata solo,lieder,opera (not much Broadway)........
World mucic, Indian music & sitar..
不能聴潮州音樂,京'越劇不明,但有小小喜歡京劇
由一部(60s)$60原子粒機到今天的6尺Magneplanar喇叭,music已溶入我的生命裡(My Blue Heaven).
(Magical Mystery (Music) Tour - The Beatles)
JL
JL口味廣泛,好!
回覆刪除我最近也學人聽下崑曲,覺得比京劇婉轉悅耳。
用到Magneplanar大床板,老兄都是音響高人,是一塊還是三塊,用甚麼機來推?
我有個世伯用三塊,Cello Suite+Performance Amp.
另一個看這篇: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7.html
哈~ 基本上每一個瘋愛音樂的朋友﹐都會有其音樂成長的旅程呢。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啊~
回覆刪除(甲)1-2-3 60年代 popsong Len Barry 作品.我第一次聽是Len Barry 唱,己是葉德嫻Deanie Ip..聲線十分獨特..男吾似男,女吾似女.
回覆刪除(乙)還記得前工務員總會主席,陸冬青當時佢還讀緊la salle考緊school cert..唱i need you love tonight 扮貓王都幾似..之後我都上咗貓王"隱"(寫十次都寫吾到)
(丙)Portrait of My Love,Steve Lawrence唱吾係Matt Monro 當時吾知講物原係好嘢!!
(戍)家姐及大佬時代Connie Francis..Lipstick On Your Collar,Al Di La,同Que Sera Sera,,識唱考oral都吾會肥佬!!
wiki,
回覆刪除陸冬青----我這篇文章寫到他夫妻齊上吊的事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22.html
Muzikland,
回覆刪除老兄的音樂口味涉獵之廣,我一向佩服的。
不如你都在博上講下啦!
剛才坐電車上班,有一對來自德國Munich的遊客父子坐在我旁邊。我說喜歡聽Classic,長者遊客問我喜歡哪幾個作曲家。我答以貝多芬、莫扎特、Chopin......他問:喜歡Bach否,我答:當然。大家不期然哼出Ode To Joy,貝五的開始,我又哼貝六雨過天清感謝上主一段。我又哼莫扎特的弦樂小夜曲。哼了一段,我要下車了。他哼貝五的開頭贈我。這樣的音樂偶遇,真奇妙:
回覆刪除故事未完。我聽到他們說德文。問他們是否來自德國?答:對。德文我只懂Gustav Mahler大地之歌的德文原名。我說了出來。德文發音不準,他們清不清楚。我說是Gustav Mahler 的The Song of the Earth。他們知道了。問我是否喜claasic。答:對。懂玩樂器嗎:否。我只是喜歡聽音樂,享受音樂,然後就是先一段comment的故事了。........相信會給這對來自德國Munich的父子一個美好的印象。香港有市民可以隨口哼出Ode to joy,可以隨口哼出貝多芬的田園,可以隨口哼出Mozart的弦樂小夜曲。
回覆刪除音樂是普世的文化遺產,如果他們也懂得「茉莉花」就好了。
回覆刪除不過也不出奇,Puccini已把茉莉花的旋律放在Turandot了。
如果和他們坐電車到筲箕灣,肯定會哼到這首的了!
回覆刪除Portrait of My Love,Steve Lawrence是他自已的樂隊指揮,似Henry Mancini & His Orch.並不主唱、這版本唱者乃是Matt Monro、此曲鋼琴intro帯出Matt Monro歌聲,調子較輕快. Matt Monro有自已的version較柔和帯感情演繹Uncle Ray最喜歡播。
回覆刪除Chris兄:喇叭是6尺一抉X2、別超余師父介紹(間屋無咁大擺三抉)violin―流,mid range也不錯,Gryphon前後級推,唱盤LP12+Ekos臂,CD機普通料Pioneer LD player.現在偏聴古典和爵士及人聲。
音樂口味各人不同、只要喜歡就是天堂。我也很喜歡看電影,相信看過3000以上吧,現在還没能停下來;用Pioneer Bluray及Panasonic 4000E投影120’’螢幕、真恨時間不多.
崑曲是"牡丹亭"嗎?在蘇州周莊聴過。
JL
Very sorry! 太大意了、誤記錯Lawrence Welk為Steve Lawrence, 他太太Edyie Gorme倒是我喜歡的歌手。
回覆刪除叧一隊樂隊Syd Lawrence Orch.是我的favourite.尤其一曲"moonlight serenade".
JL
這對德國遊客父子在中環上車,大家一起哼歌哼到灣仔修頓球場,我落車回辦事的地方!
回覆刪除其實自己也頗欣賞古典音樂所帶來的感覺, 無奈如果你同人講你聽古典音樂, 一般人都即時當你係外星人 =.=
回覆刪除"唔係呀嘛...你無野呀嘛...你咩年代o架..."
之前有一排隔日就聽古典碟, 後來來忙低左一排, 而家無左聽碟的感覺...比我的感覺係 1) 要學會(起碼嘗試)去聽古典音樂, 需要較大的耐性, "捱"過左, 就起碼喜歡聽一些名曲 2)確實需要時間和專注, 先可以享受到古典音樂, 而家生活忙, 成日提唔起勁去聽
有志者,事竟成!
回覆刪除JL,
回覆刪除我用Jadis膽機,ATC大喇叭,Meridian CD。黑膠唱片一早清掉了。
是最流行的「牡丹亭」青春版。
JL,
回覆刪除Moonlight Serenade 就要聽Glenn Miller原版了!
Raymond,
回覆刪除其他電車乘客一定用admiration的眼光看著你了。
匿名,
回覆刪除好聽才可以聽,不是計年代的。監我聽現在的Rap,我寧願自殺。
大家坐在電車樓上車頭,沒有人理會我們!
回覆刪除Glenn Miller原版我也有、但偏愛Syd Lawrence版奏的mood、Carly Simon vocal版也相當喜愛。
回覆刪除你的”架生”有番咁上下、但我從没有玩膽機、怕麻煩、玩黒膠而不用膽機、很怪罷。所以不算HIFI發燒友。
流行音樂是隨著時代演変、現在不再注重旋律、但有著當時的生活氣息、年紀大了未必能接受、若能接受還是很好玩哩。
JL
JL,
回覆刪除Jadis的設計很保守和穩陣,從未出過毛病,膽都未燒過一支。我買了幾十支未用過的50/60年代靚膽做後備,夠聽過世。
年紀大了,對音響的要求不同,不再追求刺激性,現在聽Mono的錄音也無所謂,只要演繹好,聲音不刺耳就可以聽。
Raymond,
回覆刪除你今的奇遇,以後都會記得!
當然的了!
回覆刪除始終資質所限,古典音樂還未可以領會,不過睇芭蕾舞劇又另一會事。
回覆刪除係啦,Chris兄,講開粵曲,原來8月時粱漢威已因胰臟癌離世。
梁漢威、羽佳、阮兆輝當年都是天才童星,我細個時都看很多,現在一個二個都是阿伯級了。
回覆刪除音樂真的很重要,難怪黃家駒說有音樂就不會有世界未日呢
回覆刪除有時驀然回首真的很感動自己可以有機會認識到很多不同的作品,和不同創作人背後的故事 (不論音樂/書本/電影)
回覆刪除眼界開闊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