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孔廟前重現八佾舞 ( 圖片來源) |
這句話來自論語:八佾(第三篇,「佾」音 逸)的開首第一節。裏邊記載,孔子看見魯國的權臣季孫氏,在家廟的宴會場合,加插禮樂儀式,但僭越了臣子身份的規矩,孔子乃嚴厲批評之。 原文如下: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孔子評論魯國大夫季孫氏:「季氏在家廟大庭,使用天子的八佾禮樂,如果這樣(僭越的事)我都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事不能容忍的呢?」
「佾」就是一行八人,按照周朝的典章制度,由周天子以下,諸侯,大夫,士人的禮樂,按照不同的排場。
天子八佾(共64人),諸侯六佾(共48人),大夫四佾(共32人),士人二佾(共16人)。
就算是魯國國君,也只能夠用六佾48人,季孫氏是魯國的臣子,竟然用上了八佾64人,大大違背了制度,所以孔子大發脾氣,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曾經有網友引朱熹的解說,謂「忍」這個字除了「容忍」,還可以解作「忍心」,論語這一段的意思可以是「季孫氏這樣的事也忍心做出來,他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做的呢?」
這樣的解釋,是把「忍」這個動詞的主語,由孔子自己移到季孫氏,我覺得雖然別出心裁,總嫌過於迂迴,還是用一向的理解好一點。
P.S.
留言諸君對「忍」字的意思有興趣,我就把我的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諸家註解掃描貼在下面,給大家參考:
。。。。。。。
乃孔子責備季氏之言。
回覆刪除另參考: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3-1.htm
『周朝剛開國時,不久周武王就去世,兒子成王還小,就由叔叔周公輔政。當時很多人謠傳說周公不懷好心,欺負年幼的成王。等到成王長大後,周公將政權歸還成王,大家才了解周公真心為國為民的心志。成王為了感念周公的恩德,一般的賞賜都無以為報,就把祭祀天子的八佾舞賜給周公的兒子伯禽,讓他用來祭祀周公。』
......
『禮節規範一切秩序,如果忍心違禮,最後必然肆無忌憚,敢狠心做出各種犯上作亂的事,後來魯國的動盪不安,就是根源於三家無禮!』
...
『凡事依禮尊重別人』
...
「這個根本不能容許(忍),若這樣可以容許(忍),其他就不能容許(忍)?」
回覆刪除Put it in English: How can this be tolerated? If this can be tolerated, what cannot?
英國漢學家 James Legge 的英文翻譯是「Confucius said of the head of the Chî family, who had eight rows of pantomimes in his area, "If he can bear to do this, what may he not bear to do?"」,用了「忍心」的解釋。「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整句由「孔子謂季氏」帶出,朱熹用「季氏」為全句的主詞,不無道理。
回覆刪除我的建議:
回覆刪除If I could tolerate this, there's nothing else on earth that I couldn't.
or
If I could tolerate this, I could tolerate anything on earth.
I will put stand instead of tolerate !
刪除If I could STAND this, there's nothing else on earth that I couldn't.
附上朱熹《論語集注》原文:
回覆刪除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或曰:「每佾八人。」未詳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孔子言其此事尚忍為之,則何事不可忍為。或曰:「忍,容忍也。」蓋深疾之之辭。範氏曰:「樂舞之數,自上而下,降殺以兩而已,故兩之間,不可以毫髮僭差也。孔子為政,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謝氏曰:「君子于其所不當為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則雖弒父與君,亦何所憚而不為乎?」
有事外出,
回覆刪除如網友留言濾去了spam未能刊登,回家後會逐一救回。
請耐心等候,不用再貼。
早前在網上也見過一港人寫關於此題的分析文章。
回覆刪除此是中文,特別是古文,不清不楚表達方式的好例子!
「不清不楚」不是古文的表達方式,是不懂中文的人。看不懂相對論,可否指責愛因斯坦的表達方式「不清不楚」。「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此句是否又是「不清不楚」,令你睇唔明。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