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

應繁則繁,應簡則簡

古時字的數量不夠,人類生活卻日漸複雜,為了避免混淆,會「一賣開二」、「開三」、「開四」......加上了字義性質的偏旁成為新字,使意義更明確,這是歷史上中文字數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文化的進步。

比方「系」是始祖字,加上不同的偏旁,以作意思的識別。中國文字數量經過一段這樣的「增長期」,在明清之前大體已備。

中國在1950年代製造現行的「簡體字」時,有不少是重新起用古時的一個筆劃較少的字,通用代替幾個字。有很多是用一個同音字,代替了幾個不同的字。很多來自大陸的人士受了政府的宣傳教育,說大陸頒布那套簡體字是必然的「進步」。


不錯,《辭源》上是說「系」字在古時可與「繫」、「係」通。但是我認為今日單用「系」字的「復古」,是退步,不是進步。

把「乾淨」、「幹部」、「干涉」,寫成「干淨」、「干部」、「干涉」,這也算是進步?吾欲無言。

在簡體的範疇中寫「聯系」、「關系」,我們反對也反對不來,但是寫繁體卻非要是「聯繫」、「關係」不可。我們不能翻辭海、辭源、康熙字典,說古時某字跟某幾個字「相通」,便在今天漫無標準的喜歡怎樣用便怎樣用。

如果以為通用大吉,寫出「聯係」、「關繫」或「英文係」便不論在繁體和簡體都是錯的。

我不是一味反對簡體,有些「形聲字」,如「孃」改為「娘」便很合理,因為要那個女字旁,標誌 "iang" 的音,用「襄」字或「良」字實在沒有所謂;又如用「證」字改為「証」字也不會產生混亂。但是「徵」和「征」原本是代表不同的意思,假如把「應徵」寫成「應征」我很反對。

中國文字的「形聲字」,我估計佔了一半以上,要簡化的話,可從這方面用合理又不產生混亂的原則去考量。

大陸頒布的簡體字 ,很多時卻把形聲字中,標明字的性質那個偏旁丟棄,單用那個音,例如不要「麥」字旁,把「麵」字變為「面」字,「牛肉麵」寫成「牛肉面」,實在太草率和土包。

若是職業上的需要,但求便捷,寫同音字作「內部參考」,那還情有可原,但拿出來見人的文字便必須堂堂正正。例如在餐館中落單給廚房可以寫「士召牛可」「干煎下6」,但給客人看的菜譜便一定要寫「豉椒牛河」「乾煎蝦碌」,其理甚明。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1 則留言:

  1. 我是大陆人,其实我也觉得简体字最大的问题,不是字型简化,而是太多共用字了。“幹” “乾” “干” 三个字本来不同意思硬要凑成一个 “干” 字。之前看过一个笑话,有张图片是一个招牌,写着 “干菜(Dried vegetables)”结果下面的英文写成“fxxk vegetables”,蛮尴尬的,有人怀疑是用了翻译器结果translater error。

    还有共用字也是把一些人的姓氏给改了,比如 “萧” “肖” 合成 “肖”,“葉” “叶” 合成 “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