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5分鐘哲學:道德哲學

我們日常所謂「道德」,就是界定「甚麼事應該做、甚麼事不應該做」的標準。

「為甚麼這件事應該做?」

「為甚麼那件事不應該做?」

「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標準,是怎樣來的?」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道德哲學」(Ethics,一譯「倫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歷史上很多學者哲人思考過這些問題,一般平常人就算未唸過哲學,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一套做人處世之道,例如:

* 服膺中國孔孟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良心」的學說。

* 道德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其共識標準而已,例如有些一夫一妻,有些一夫多妻,有些一妻多夫。這是所謂Cultural Relativism,有人認為,這看法最為「客觀」。

其他卓然成為一家之言的,也有很多,例如:

* 道德的來源是神的誡命,做甚麼不做甚麼,要聽神的話,要根據聖書的教條。很多宗教以此教誨世人。這套道德觀,簡單易行,感染力大。(請看拙文:「神道設教」)


* 行為本身沒有甚麼應做不應做,要看這行為和引起的後果會不會為最多數的人帶來幸福(Happiness)。這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基礎。(請看拙文:「功利主義」)


* 做好事,會有好報;做壞事,會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請看拙文:「報應」)

* 說「你應該做這件事」,不過是說話者表示「我喜歡你做這件事」而已!此所謂英國派的Emotivism道德哲學。

* 「好事」本身有其「必做性」,例於你許下的諾言是「一定」要履行的,不守諾言會是「不理智」的。此所謂德國理智學派(Rationalism)大哲康德(Kant)的Categorical Imperative學說,內容相當微妙,日後會為文再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