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澳洲文學

澳洲的原住民只有口語,沒有文字;18世紀70年代澳洲成為英國殖民地,開始有大批英國流放犯被解來定居,後來有英國和愛爾蘭移民來澳洲。早期見於文字的的「澳洲文學」,實際上是「英國文學」或「英語文學」的延伸。 


澳洲文學以起殖民時期流放犯、鄉野勞動者的口頭歌謠(Ballad)為開端。彼得遜(Andrew Barton “Banjo” Paterson 1864-1941)搜集編纂的《古叢林歌》(1905)就是這個時期的歌謠彙集,其中大多抒發被壓迫者的感受,富有民主精神。隨後出現當地出生的詩人,受英國古典詩人密爾頓(John Milton)、田園詩人沃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和浪漫派詩人雪萊(Percy Shelley)的影響,擅長敘事和描繪景色。 


最早類似小說的作品,是流放犯寫於獄中的《昆塔斯 塞文頓》(1830)。在1850年前後,遊記、回憶錄等成為文學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向英國本土介紹澳洲的風土人情及殖民者的生活。這種形式的作品近於小說,描寫放牧漫遊遊、流放囚犯、綠林好漢、淘金致富等典型的澳洲生活情景。 



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基本上還深受英國作家和文學流派的影響,還沒有形成本土澳洲文學的風格特色。多數作品在藝術技巧上也不夠精湛,特別是小說,往往側重於敘述故事,忽視人物形象的刻劃和心理描寫。 


1880年創辦的《Bulletin》雜誌公開提出「澳洲屬於澳洲人」的口號,宣傳澳洲本土意識與共和主義,匯聚了一大批作家。斯蒂芬斯(1865~1933)擔任雜誌編輯之後,開闢文藝副刊「紅頁」,提倡創作短篇小說和“叢林歌謠”,並組織出版長篇小說。


Marcus Clarke(1846~1881)和Henry Lawson (1867~1922)是19世紀末創作成就較大而且有影響力的作家。Marcus Clarke 有For the Terms of His Natural Life,是短篇小說、論文與報導文章集。Henry Lawson 出版過詩集《在海闊天空的日子裡》(1896)和短篇小說集《當罐裡的水沸騰的時候》(1896)等14部作品。他的詩表達要求民主、自由的願望;小說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多用平民的口語,樸實生動。


歌謠創作的代表是A. B. Paterson ,他搜集整理並創作了大量的歌謠,《雪河來客》(The Man From Snowy River)表現的豪邁型像,至今為人傳誦,拍成電視劇。Waltzing Matilda 以一個流浪漢為主角,「順手牽羊」後被人追捕,卒之寧死不屈跳水自殺,在世界文學中尚屬少有,的確具備澳洲特色;在譜曲以後廣為流傳,一度被澳洲人考慮作為澳洲的國歌。(澳洲$10鈔票上有他的肖像)




20世紀,Katharine Prichard (1883-1969) 寫過多部反映勞動人民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庫納爾都》(1929)是最早的反映白種人和土著人關係,並對土著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說。戰後的金礦三部曲《沸騰的九十年代》(1946)、《黃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種子》(1950)描繪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上半葉澳洲歷史。在戰後到60年代初將近20年的時間,Frank Hardy(1917~ )以長篇小說《不光榮的權力》(1950)抨擊社會的黑暗,Alan Marshall (1902~1984 )擅長刻劃兒童心理,以自傳體小說《我能跳過水坑》(1955)著稱。


Patrick White (1912~1990, )在小說創作上,承接20世紀歐洲的意識流文學手法,文字極為洗鍊、含義深遠,雖然既不易讀又不好懂,仍然為嚴肅的文學愛好者所推重。《人類之樹》(1955)、《暴風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說注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語言運用上的確有獨到之處。他於1973年,成為澳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最為世界所知的澳洲作家。


Thomas Kenealey(1935~ )是多產作家,共有十多部小說和幾個劇本,其中The Great Shame一書為力作。較為通俗的作品佳作也不少,如A.B. Facey (1894-1982)寫的自傳A Fortunate Life ,描寫自小喪父失母、孤苦伶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參軍、戰後樂觀創造幸福生活的經過,極為暢銷,並拍成電視劇。Barry Humphreys是男藝人,但常常化身名為Dame Edna Everage的澳洲版「搞笑黃老太」,著有自傳My Gorgeous Life,很受歡迎。


布里斯本最出名的作家是Hugh Lunn,風格幽默,描寫在早年布市Annerley區生活、及做越戰記者的見聞的幾本作品,均成為名著。


布里斯本也有用英語創作的華人作家,來自中國的桑曄(Sang Ye)有《龍來的這一年》(The Year the Dragon Came) 一書,訪問當事人搜集資料,再用第一身寫出華人在澳洲的特殊遭遇 (例如第一章是某華人妓女);香港來的李玉賢(Selina Duke)用英文出版兒童故事,另外有散文集《與番鬼在一起》(With Barbarian Ghosts),根據自己嫁給洋人、後來移民澳洲的經驗,幽默地分析華洋文化衝突。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