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看醫生的今昔

小孩例多病,一般最常見的便是發燒了。記得我小時,鄰居的小孩很多時候為了這個看醫生,還有咳嗽之類的常見疾病,我也不例外。

記得那時候的父母,都希望一看醫生馬上可以見效,即時可以退燒和止咳,做得到的便是「好醫生」,不然就換一個。

每次看醫生,一定有一瓶藥水,三包不同的藥丸/藥餅,花花綠綠的,最重要的是「打針」,全套做齊,令人有花了錢也值回票價之感。

慢慢的,這種開藥的方法不流行了,首先是少了打針,然後是藥開得比較少。

後來,有些中學同學做了醫生,大家相聚時談起,原來以前開那麼多不同的「藥」,時常都是為了使病人Happy 吧了。三包藥餅中,可能只有一包是治病的藥,其他的是維他命之類,可有可無的。

有個老同學告訴我,如果病人是覆診的,就算是開同樣的「藥」,他也會指示配藥的人用跟上次不同顏色的,務求使病人覺得醫生有「做野」,病情好轉了,換了新藥!

都是一種心理治療了。

另外有些相熟的醫生朋友說,由於很多人看病,有個誤解認為生病的機制很簡單,如果診斷正確有A病,開A藥,便應該一吃便好。其實醫生不是神,看病徵斷症很多時都不過是Trial and Error,就算斷症無誤,病人體質和病歷都不同,一種病可能有幾個原因,很難「A病開A藥」,一吃便好的。

由於病人是付錢的顧客,既然有「儘快解除不適」的訴求,有些醫生便有理無理,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以壓抑病徵式的「快見效」來維繫病人。

醫生朋友告訴我,人體本身有免疫和抗病毒的功能,只是要給它一點時間,很多病是會不藥而癒的。

他打趣的說:「感冒嗎,看醫生吃藥,一個星期會好。不看醫生嘛,七天也會好的!」

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的弊處,是使人體的抵抗力降低;而病毒汰弱留強,適者生存,變得越來越頑強,於是乎,現在有效的抗生素越來越少!

所以,如果有醫生給你看病,跟你說「沒有甚麼事,回家休息便好了」又不開藥給你的,那才是好醫生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