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讀書的方法

現在資訊爆炸,書籍之多,「汗牛充棟」也不足以形容其萬一。我們大多是受過雙語訓練的,中文之外又通英文,可讀的書籍更是加倍。

愛書之人不停地買,消閒的、研究的、實用的,只嘆人生苦短,要讀但讀不完的書太多。

莊子有個寓言,一隻鼠走到河邊喝水,水雖多而鼠僅能喝滿自己的肚子,我們面對知識的寶庫,也是要採取讀自己最需要的書,充實自己的腦袋為原則吧。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讀書的方法:

文學類

現在說的「文學」書,大多是指小說和散文集,詩和劇本在數量上相差太遠了。

有人專挑暢銷榜上的來看, 甚麼「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書之所以暢銷,一定有它的好處,人人都在談論的時候,你沒看過搭不上嘴,太難堪啦。看這類書,通常是由頭開始,日夜兼程,儘快看完,以追情節看結局為主的。

這類所謂 Page Turner的「暢銷書」具備特別的的寫作技巧,要你看過不停;高潮迭起,絕無冷場,每個章節都留下一個關子,吸引你看下去。但是它們能否成為經典,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還未給人遺忘,就要通過時間的考驗了。

另一類是已經成為經典的作品:

1. 作者寫書之時,嘔心瀝血窮一生之力的代表作,如曹雪芹的「紅樓夢」、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2. 作者寫來自娛,最初可能束之高閣,出版與否不大重要,如 Jane Austen的小說、Margaret Mitchell 的「 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飄),而後來大手好評,成為經典。

3. 作者為了賺稿費維持生活,例如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巴爾札克、中國的還珠樓主....,寫作之時不免大量生產、拖得就拖,或有成書過速、粗製濫造之嫌,但是瑕不掩瑜,卒之也成為經典。

成為經典的書,一定有他們的過人之處;讀經典小說的方法,又跟讀暢銷書的生吞活剝不一樣。

我們第一次到名勝遊覽,每每貪多務得,走馬看花,在最短的時間看最多的東西;回家之後,心思思再去,這次看得精細一點,專挑自己喜歡的慢慢看。之後可能在在不同的季節和心境再去看,又多幾重不一樣的感受。

看文學作品也是一樣,不用貪多,但求飽腹,好書大可以多看幾次 :

第一次,瀏覽其大概;

第二次,欣賞其細節;

第三次,看作者匠心獨運的鋪排,和揣摩作者的訊息。

有些人隔幾年便重看「紅樓夢」、「三國演義」甚至金庸武俠,每次都有新的體會,就是這個道理了。

學術研究類

現在的大學要求學者教授 Publish, or perish(不出著作就滾蛋),所以學術著作的數量以幾何級數增長,像前輩學人醞釀幾十年,然島竭盡心力寫一本傳世之作,如康德寫「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馬克思寫「資本論」,簡又文寫「太平天國全史」......不多了。

現在的學者寫書,也沒有期望讀者捧著來由頭到尾「鑽研」;雖然序言,章節、內文、結論、書目,分得清清楚楚,洋洋大觀;但是有些只是用平日的研究著作,加上學生呈交的研究成果,拼拼搭搭而成,並非如前輩學人的鉅著的「字字珠璣」。

我們增長知識研究問題,只嫌可以看的書太多,很多時只看其中相關的幾節,是否斷章取義,掛一漏萬,那要看讀書者的功力啦。

看學術的書,大可以先速覽其編目、前言(Introduction)和後語(Conclusion),鳥瞰整本書的大概,再決定看哪個部分。

看書習慣人人不同,有人的會不停的寫眉批、抄錄筆記;我則除了讀大學要搜集資料計劃寫論文,一直沒有這個習慣,都是恃著自己記性好,藏書多,要甚麼資料,就算記不住細節,也會記得在哪本書找得到。

不 過,讀書做筆記的確是好習慣。現在科技方便,根本也不用隨身一本翻得破了頁的筆記本;像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 的 A Writer's Notebook,是過時的了。一支USB Drive 手指,幾Gb的容量是等閒,貯存得上過億的文字,你的讀書筆記想灌它半滿也難。另外看到網上的好資料,擇錄其文字以備將來參考,那裡用自己筆錄寫到手指痛?

又或者連USB Drive也不用,上載成自己的Google戶口的Google Document,到了世界上那個角落,有電腦或WiFi的地方都隨時可以拿來用。

日積月累之下,讀書筆記心得一大堆,拼拼合合,你也可以出文出書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