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正斗中文」憶舊友

香港電台有個介紹中文字的結構和含義的節目,叫「正斗中文」,從中可以管窺中國文化的精髓。每集節目幾分鐘,容易吸收;香港電台都上載到Youtube,大家可以一集一集的重溫,很好啦。

「正斗」是粵語,但是大家不要以為是很鄙俗的話。

以前甚至現在的建築地盤,從這邊到那邊兩個地點要畫一條直線,就用一個「墨斗」,一條繩沾濕了墨汁,兩邊的工人拉得很緊,然後「彈」一條墨線在地上,作為日後施工的記認。專門做這件工作的工人也叫「墨斗」。用「正斗」來形容品質優秀的說法,就是出自這個古老行當。


以前香港的電視台都有過同類的節目,如80年代的無線林佐瀚的「每日一字」,現在已作古人矣。

「正斗中文」的主持人是香港大學中文系的鄧昭祺教授,講解得淺白有趣又夠權威。

 我和鄧昭祺是香港大學同屆(1976學士畢業)同系的同學,我是1973年入學一年班,他是1974年才來,一入就是二年班。說起來好笑,中文系同班同學之中,有好幾位年紀大一點,是已經在社會工作幾年再回來讀書的,有些是老師,有些是公務員,鄧昭祺是執業西醫。

原來他在港大醫科畢業後,懸壺濟世之餘,讀了一些有關中國文學的校外課程,發生強烈興趣,卒之忍不住,要報讀中文系一年級,從頭讀起。大學說他已經是內外科醫學學士,得直入二年級。

1975年中文系會搞了個春節師生聯歡,同學表演一些節目,我和江志雄同學示範詠春功夫,鄧昭祺表演陳家太極劍----他告訴我,是跟隨楊景萱老師傅學習的。

畢業後他由碩士唸上去,一直到博士,一邊打理他在北角的診所,最後還是結束營業,做其中文教授去了。

回望時光過得飛快,我畢業已經36年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8 則留言:

  1. Guybrush Threepwood上午10:38

    He appeared frequently on the TVB program《正識第一》 and apparently the audience liked him very much.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一向認為一個人如果能撰擇去修讀一些自己很有興趣的學科,一定會事半功倍,也會達至很高的成就。就像這位鄧教授,原已是一位醫生,但最後竟成為中文教授,可能早年自己也想不到,竟然可以由理科轉為文科。我有一位表兄早於一九五七年來澳洲讀機械工程,畢業後在一間大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無論怎樣勤奮和出式的表現都得不到升遷至管理層,但同他差不多時期入職的白人同事竟很快就升到管理層。於是為了出一口氣,不要再受人歧視,在卅八歲的年紀俢讀法律轉行做律師,現在自己的律師行也由兒子接手。但他卻是由「理」轉「文」另一個例子。人的潛質真的可以由多方面去發掘出來,上述一個是興趣,一個是外來的激勵。

      刪除
    2. 「正識第一」我就看不到了,可惜!

      刪除
    3. 由科學家變文學家的更多了,老一輩的如張系國、陳之藩,新近的有李翊雲。
      20世紀最勁的哲學家之一的維根斯坦,原本是工程師。
      Iris Murdoch在大學教了一輩子哲學,也是偉大的小說家。

      刪除
  2. 總覺得由理從文的人enjoy the best of both world, 但文科人卻萬萬不能轉過去另一邊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文學寫作可以靠天賦,科學就沒法了。

      刪除
    2. 請問Chris如果文學寫作可以靠天賦,那麽科學就靠苦學而不用天賦,又或是两者都需要?我覺得是相反。

      刪除
    3. 我想任何學科,要出人頭地單靠努力,而沒有天賦幫助的話,很難。
      因為現在教育普及,許多人都有機會入門,而努力的人也多不勝數。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