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米鋪的回憶

60年代末期開始,香港經濟活動逐漸蓬勃,銀行在全港各區廣設分行,當時有「銀行多過米鋪」之說----以米鋪數量為指標,可以證明當時真的很多米鋪。時至今日,傳統米鋪已被超級市場淘汰,成為稀有行業矣。
網絡圖片,作者不詳
米鋪多是潮州人經營,有歷史因由:因為當時香港白米的來源以泰國為大宗,而潮州人在清朝已經有移民泰國和經商之故。

有些米鋪獨沽一味,就是只賣米,有些是賣米之外還賣一點其他的如柴米油鹽,有些則是「雜貨鋪」,柴米油鹽必不可少,還有醬料、糖、醋、罐頭、醃菜、冬菇、蝦米、髮菜、江瑤柱、腐竹、腐乳、鹹魚、雞蛋、鹹蛋、皮蛋......白米是廣東人的主要食糧,一定是幾大桶羅列門前,以作招徠也。


價錢你看----不懂吧,用的一定是民間用的「花碼字」(見右圖),一般是五至六毫子一斤。當時中式商店的價錢牌、帳簿,押店的當票,都是用花碼字寫數目,通行用毛筆。

 從上圖可以看到,其時新界元朗也有本地靚米出產----價格反映質素,每斤叫價七毫半呢。澳洲米、美國米尚未引入,所以大多數賣「泰國」米,用的是泰國的舊稱「暹羅」

50-60年代,大陸搞連串政治運動,農業歉收,管理存米又有重大失誤,還要無償輸送給越南佬,中國人民餓死幾千萬人,所以絕少有大陸米進口香港。

米鋪的米都是散裝售賣,不是像今日由入口商用膠袋定量封死的。店後就是米倉,一個個的大麻包袋疊高。很多米鋪養貓,以防鼠患。那時盛傳有些不老實的米商,日日向一包包的米潑水,有人說他們故意滲砂,讓米「重秤」 一點,我想不大可能吧。

窮等人家,男戶主發薪金當日,第一件事就是去「糴米」,買他二三十斤,夠一個月食用。 「糴」音「笛」,是中原正字,最早見於「左傳」,那些推廣普通話的老師,可不要搞錯說是廣東俗語。買米回來,注滿放在床下底一個瓦製的米缸,米缸上面還長年貼一張寫了「常滿」二字的紅紙,善祝善禱,看到心安;可見「有飯吃」,素來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

家庭主婦去買米,會在不同的品種中間挑選,用手掌抓起一把搓一下,放在鼻端聞聞香不香,然後循例問:「阿叔,D米靚唔靚呀?」得來的答案總是:「梗係靚啦,新到米,煮飯好香架,放心買啦,師奶!」

顧客買超過二十斤米的話,很多米鋪會送貨上門,不另收費。顧客會因利成便,同時叫店家送碳或火水或若干斤(那時主要是燒柴、炭和火水爐),那些送貨的阿叔,遠一點的用單車推,近的就走路,到了樓下,一包米托在肩膀上,一隻手挽著其他貨物,登樓梯上樓(唐樓最高是九層,沒電梯),服務周到。舊時的人有人情味,每每另外打賞他們幾毫子的。

收入不穩定,經濟情況更差的人家,往往是隔幾日去米鋪,兩斤三斤的買。看店的大叔,手法純熟:用一張報紙,摺成一個「雪糕筒」三角型,把米放入,包好,用鹹水草綁實,決不會漏瀉,你可以吊在手指上從從容容拎回家。

這是浸會大學的同學製作,關於現在香港碩果僅存的米鋪的紀錄片:


南華早報的紀錄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27 則留言:

  1. Raymond清晨7:20

    西營盤仍有糧油雜貨店,買米可以散買!有一家在第一街、另一家在第二街!

    六十年代,倘買米只買數斤,相當寒酸。今天,超級市場的包裝米,以五公斤為主,其次是八公斤。兩公斤者都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澳洲的膠袋包裝米,半公斤起。

      刪除
    2. 因米不是澳洲人的主糧?

      刪除
    3. 鍾意幫襯米舖買二十五公斤包金鳳米,口感絶對好過超市同ー金鳳米.

      刪除
    4. 澳洲人也吃米,如壽司、意大利式Risotto,西班牙式Paella。
      中式的「飯」會放一小球,伴碟邊,不像我們吃一大碗飯。
      所以他們買一公斤米,可以用很久。

      刪除
  2. 還有扇牌梘,勞工梘。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講起來多了,還有阿婆刷牙用的「牙灰」,洗頭用的「茶籽」....

      刪除
  3. 「用一張報紙,摺成一個「雪糕筒」三角型,把米放入,包好,用鹹水草綁實,決不會漏瀉,你可以吊在手指上從從容容拎回家。」

    以前陪亞媽去街市買餸,見過小販報紙鹹水草包豆腐奇技,吊吊揈拎番屋企,豆腐完好無缺。

    細個成日聽人講「糴水」〈借錢〉,現在好少人講。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聽人講「踱水」多一點。

      刪除
    2. 謝指正,對,是「〈笛〉米」和「踱水」。「踱」是慢步,和借錢有甚麼關係,就真係不得而知。

      刪除
    3. 船頭尺,度水。

      刪除
    4. 「踱水」那個「踱」,是形容人諗野「左踱右踱」、「端端踱踱」那個踱。

      刪除
  4. 新米香,有黏性,舊米鬆散冇飯味。而家啲後生一輩唔湊米氣,都唔識分咯。

    回覆刪除
    回覆
    1. 早幾年泰國米失收,米價漲一倍,現在還未降回原價。
      那時很多舊米、過期米上市頂替,食到我想嘔。

      刪除
  5. 到印尼峇里旅行, 由於一年三造, d飯好食到不得了.

    屋村多數雜貨鋪. 以前煮飯落幾多米, 大部份人用鍊奶罐量米, 一"乜"煲到三碗半飯. 米缸多數用皮蛋缸, 而家d design擺個皮蛋缸廳, 插碌木, 枯枝就叫style. 散裝米要洗幾轉, 有雜質如沙粒, 穀牛. 米缸仲可以焗熟d水果, 如木瓜,香蕉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完全正確,我年幼時家中的米缸就是皮蛋缸,可以裝五十斤,量米正是用「牛奶mug」。
      那時一家四口,還有兩個伙計搭食,白米去得很快。

      刪除
    2. 以前多飯少, 米梗食得快. 而家多冇飯. 睇港台節目, 有位亞佰做米鋪, 仲有送米, 不過好快退休. 另外, 又介紹有位亞哥仲堅持單車送石油氣. 印象中雜貨鋪以前仲有送火水.

      刪除
    3. 有,時常見。托著一包米,挽著罐火水。

      刪除
    4. 還有兩個伙計搭食, 好有唐人式勞資人情味

      刪除
  6. Raymond下午3:20

    上世紀五十年代尾到六十年代初,糧油食品店會代客寄糧包回大陸!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回鄉時,親身帶豬油,飯焦.....

      刪除
  7. 點解唔帶米上去, 飯焦自己食乎? 我地鄉下番落黎, 多數帶花生, 雞蛋, 菜乾, 蕃薯乾.

    回覆刪除
  8. 唉! 人是善忘的, 時移世易, 曾幾何時 家父經營香港付欵内地提貨的服務, 幾乎一般民生用品由牙膏至衣車都可托運. 如今卻當如無發生過, 重講風涼話 "唔靠強國人香港人食屎" 聽到真係好"興" 呢的唔知係未叫過橋抽板喇!

    回覆刪除
    回覆
    1. 恩將仇報,以怨報德,養虎為患,忘恩負義,落井下石,食碗面反碗底....

      刪除
    2. 聽過香港付款廣東省提貨的服務,,外省可有此服務?

      刪除
  9. 英倫南蠻晚上10:07

    >> 很多米鋪養貓,以防鼠患。
    小時我家附近的米鋪也有一竇貓,記得有大有細,很可愛。媽媽說老闆以為貓愛跟人玩就不會去落力捉老鼠了,所以不准人攪牠們;偏偏我自小就很喜歡貓,總是不能「眼見手不動」。哈哈!

    >> 而潮州人在清朝已經有移民泰國和經商之故。
    記得一個電視節目講到在泰國的華人有八成都是giaginang。當然很多都已被同化,不會中文了。

    >> 「糴」音「笛」,是中原正字,最早見於「左傳」,那些推廣普通話的老師,可不要搞錯說是廣東俗語。
    又長見識了。
    By the way 推普機 - JIN (賤)

    >> 鹹水草
    媽媽說她小時未有膠袋時,人人家裏都自備鹹水草,到街市就帶着,買了餸就用鹹水草扎着拿回家,既節約又環保。不知博主以前有否用過?

    回覆刪除
  10. 白米 生油, 我家的舖頭在灣仔皇后大道東, 還有加插賣柴炭, 自少長大在其中, 店舖內的操作略懂一二... 特別是怎樣 送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