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廣東話固有詞彙

王亭之(談錫永)寫過一篇「明代的廣府語音」,網上可看 全文

「明末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有一則「土言」,記錄了當時的廣東話語音,很有趣。
茲摘錄其中一些說法,則大約能知約定俗成的語音變化。


一切語音皆由約定俗成而為標準,所以語音變化乃從古以來就自然存在的現象,無人可以抗拒。如若不然,我們現在便還要說盤古氏的語音。

 
「廣州謂平人曰佬,亦曰獠,賤稱也。」
平人即是普通老百姓,「獠」讀為「老」,如今此音已廢,只是「佬」音還保存著。

 
「謂平人之妻曰夫娘。」
這稱謂未全廢,如今說人打扮得不合時,還說之為「大娘」,娘字讀陰平聲。亦可說成為「咁娘」。

 
「廣州謂新婦曰心抱。」
這語音如今還很通行。將「新婦」唸成心抱,是約定俗成.....」



廣東新語」二十八卷,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有趣學術著作,明末清初廣東詩人屈大均獨力寫成,很不簡單。現在也有網上閱讀版,不過很多古字僻字付之闕如,也有錯字,是為美中不足。

上述廣東「土語」,是卷十一「文語」裡的其中一篇。

我手上有本1974年中華書局的排印本「廣東新語」,另鑄生僻的鉛字,校對嚴格;現在我把「土語」原篇掃描,以饗有興趣的讀者。





.........................

11 則留言:

  1. 「廣州謂平人曰佬,亦曰獠,賤稱也。」

    令我想到「撩人者賤」。 "撩"、"獠" 皆可唸: liu4。"獠":面貌兇惡,亦是古時罵人語。 莫非原本是「獠人者賤」? 哈 !

    回覆刪除
    回覆
    1. 「獠」本讀 lo 不出奇。
      「潦草」的「潦」又是讀 lo 喎。

      刪除
  2. Raymond上午9:42

    這本書我有,下午看這一篇!

    回覆刪除
  3. 「廣州謂平人曰佬,亦曰獠,賤稱也。」

    佬,即人之意。 系古越語。現今廣西壯語仍然使用。“壯人”為越人後裔。廣東也有,只不過現今全部改為“漢人”。
    “壯”,民國時還仍稱“獠”,是漢人對本地人的蔑稱。原住民則後改為 “僚”(粵音仍然讀lao,國語讀liao。請留意,國語有“改變歷史的陰謀”!)還有用“撞”(此國語讀音與“壯”相同)。大陸共產後,周恩來見僚、獠字都含蔑視之意,改為“壯”。
    兩廣原都有“壯人”即原住民越人。但漸漸廣東漢化被廣西嚴重,所以至今甚少的廣東人知道他們的祖宗是越,並非漢。
    不過,兩千多年了,南下漢人甚多,故此現今所講所寫都是“漢”語言文化的多。極少人談“越”的元素。(政治因素也有)
    粵語“ham bang lang”(江浙、雲南現今仍然使用)、“江”都是古越語也。

    回覆刪除
    回覆
    1. "hum bang lang" 有人說是上海浦東話

      刪除
    2. 對,以前有個上海朋友向我提過,上海話有近這發音的同意思用語,不過沒有書面寫法。

      刪除
  4. 源自越語的漢字

    秦漢建帝制前﹐ 在長江以南 ( 其實亦包括部份江北地區 ) 一大片地方﹐ 有 “ 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 百粵雜處﹐ 各有種姓 ” (« 漢書 » - 地理志 ) 的百越民族分佈的說法。漢代古人說的交趾現屬越南北部、廣西和廣東地區﹐ 會稽即浙江地區。古漢字 “ 粵 ” 與 “ 越 ” 字是相通的。百粵即百越﹐ 是指在那大片土地 ( 南至中南半島 ) 上的越人。此是中國古籍記載長江以南的越人泛稱為百越。其後亦隨地區方位被漢人稱的東越 ( 東甌 ) 、閩越、南越、西甌、駱越、滇越等稱謂出現。他們是同一源的民族或是不同的族群呢 ? 各中外學者各持不同的見解﹐ 但一致皆認為百越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徵為 :

    1﹐ 水稻種植;
    2﹐ 幾何印汶陶器;

    3﹐ 銅鼓銅器文化;
    4﹐ “干欄”房屋;
    5﹐ 語言為黏著型;
    6﹐ 斷髮文身和拔牙染牙風俗;
    7﹐ 蛇鳥圖騰崇拜、 雞卜;
    8﹐ 善於水舟等等。
    ( 見 « 百越民族史 »﹐ 陳國強等著 ) 。


    在語言上﹐ 由於百越沒有創造本民族文字體來記載語言文化﹐ 但是越人共同使用的某些口語基本詞 ( 音 ) 被漢人用漢字記錄下。最明顯的是直至今二千多年後現代中國人仍然使用的那個 “ 江 ” 字。

    筆者在本文所說的越人和越語﹐ 指古代在長江以南生活的百越民族以及其所操用的語言﹐ 而非僅指現今的越南人。越南人是百越民族內一族的後裔﹐ 正如泰國的泰人﹐ 廣西的壯人﹐ 或者已被漢化了的﹐ 亦也許不知他們祖裔是越人的廣東至江浙等地的中國南方漢人一樣﹐ 他們亦是百越民族的後裔。

    據 « 康熙字典 » 關於 “ 江 ” 字的注釋 :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
    《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
    《釋名》江,共也。
    《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
    今滇語呼江爲公。又名江魚爲公魚。

    在此 “ 俗人 ” 應解為當地人或原住民﹐ 即越人。其中所說的漢字杠、貢、共、公等皆為越音的kong、gang。


    現考查一些生活於中國南方以及中南半島一些地區和民族﹐ 人們仍然使用 “ 江 ” 字的語音作對比如下 :

    語言 語音 ( 拉丁拼寫 )

    1, 閩南話﹕ kang
    2, 泉州話﹕ gang ( 注 :泉州話屬閩南話 )
    3, 蘇州話﹕ kaun
    4, 上海話﹕ kaon
    5, 無錫話﹕ kaun
    6, 杭州話﹕ cian
    7, 溫州話﹕ kaun
    8, 衢州話﹕ kaon
    9, 江陰話﹕ kan
    10, 廣東話﹕ gong或 kong
    11, 泰語﹕ khung
    12, 馬來語﹕ songai
    13, 越南語﹕ sông
    14, 占語﹕ krong
    15, 福州话 : gong
    16, 江西萍鄉話 : jon

    以上第1例至第9例引自網上 « 吳語 » 、« 閩語 » 網址 ; 第 11例至第14例引自 « 越南民族的馬來淵源 » ( Nguồn Gốc Mã Lai Của Dân Tộc Việt Nam ), 平原祿 ( Bình Nguyên Lộc ) 著﹐ 第627頁; 第15例至第 16例 由讀者提供 。


    筆者不曉廣西壯語﹐ 一時亦找不到壯語的例音﹐ 故在此不引述作例。亦不知是否目前在湖南、江西等地還有保留類似上述各語種的讀音﹐ 有待考查﹐ 日後補充。歡迎通曉各語種 ( 或方言 ) 讀者提供有關 “ 江 ” 字各種的讀音。


    由此可見﹐ 由於時間和社會文化的歷史演變﹐ 在各語種中﹐ “ 江 ” 音基本上保持下ong 韻母或轉為 ang 音; 在江浙一帶失去了越語韻母的 ong 音﹐ 變為 n 結尾的寫法﹐ 明顯的是受到中國北方語言漢化的影響而至。至于杭州話的完全不同的讀法,皆因杭州經歷數代北方漢人大量移民使用官話 ( 即中州話 )所至,此類似四川話的情況。而較為遠離中原的廣東、福建至中南半島的人們仍然保持 ong , 或 ang 音。馬來語和越南語聲母則轉音為 s 。百越語固原為黏著型﹐ 即復音。除馬來語 songai 仍是復音之外﹐ 其餘的因受漢語的影響﹐ 皆轉為單音。一般人們都認為馬來語為最原始的語言﹐中國南方 “ 江 ” 的語音讀法可能已經轉變﹐此問題仍有待考究。


    參閱中國的地理地圖﹐ 絕大部份在南方的河流稱為 “ 江 ” ﹐ 而大部份北方的河流稱為 “ 河 ” 或 “ 水 ” 。中國古代華夏人皆稱河流為水。最古的書籍有 « 水經注 » 為例﹐ 書中所引述的河流皆稱為 “ 水 ” 。故此說明為何中國北方條大河流稱為 “ 黄河 ” , 而中國南方條大河流稱為 “ 長江 ” 。

    若有人說﹐ 中國東北不是有條黑龍江嗎 ? 據筆者所知﹐ 中國東北地區﹐ 秦漢時代還不屬於中國的地區。只是清朝時才被拼入中國版圖﹐ 受到漢化的影響還是幾百年前之事。黑龍江在漢代、魏晉時被稱為弱水。以後各代南北朝時,黑龍江上游稱完水,松花江及兩江匯流後被稱為難水。隋、唐時始稱黑龍江下游為黑水,完水改作望建水、難水改作那河。《遼史》第一次以「黑龍江」來稱呼這條河流。元代、明代多稱為混同江。至清代,黑龍江一名成為官方名稱。黑龍江稱為江是後來漢人的稱謂﹐ 原住民根本不稱河流為江。滿語音「薩哈連烏拉」,其中「薩哈連」意為「黑」,「烏拉」 意為「水」。儘管遼史書有稱河流為江﹐但請留意﹐按中國的習慣﹐上一代的史書由下一代人撰寫的﹐此外﹐改變河流的名稱﹐並一定是對該地區的管治﹐只說明人們對該區更為清晰的認識。 反觀在秦漢前距今二千多年﹐ 越人早已使用 “ 江 ” 音。


    在中南半島上有一條源自現屬中國青海的江流稱為 Mekong﹐現今眾多人寫中文譯為湄公河。其實 ﹐ kong 是泰、越語意指 “ 江 ” ; “ 湄 ” 意為母親,即江流之名。 Mekong 應意譯為“母親河”或音譯為“湄江”才對。筆者在北美或法國留意到有某些原印度支那半島的華裔開辦的商店餐館等中文則取名為湄江。把 Mekong 稱為湄公河﹐ 那個河字是多餘的﹐ 亦說明中國人當時翻譯忽略 kong 字的意思。猶如以往曾有人把長江的英譯為 Chang Jiang River , 同理﹐ 那個 jiang 字是多餘的。此外, 母親河或湄江本為“女性江流”,不要忘記越人社會本是母系社會,至今我們還可以在原本是越人的文化中尋找到它的遺跡。 把Mekong譯為湄公河則無意中硬把它“改性”。


    人類自古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等互相交流是平常之事。當華夏人 ( 漢人 ) 南下接觸或征服了越人後﹐ 亦吸取越人的語言文化。可是﹐ 千百年來北方漢人對南方越人或越後裔總持著高傲的態度﹐ 視他們為 “ 蠻夷人 ” , 南方 “ 蠻夷 ” 之地﹐ 即是似乎沒有文化的人和地方。其實﹐ 若北方漢人的文化是輝煌燦爛﹐ 南方越人的文化同樣亦是輝煌燦爛﹐ 只不過因不同的地理﹐ 不同的社會文化的演變﹐ 才產生兩地異同的文化而已。而不是像一些中國人 ( 不知是大部份否 ? ) 那樣說﹐ 我們的文化比你們的偉大高明﹐ 你們是落後的文化和民族等。這樣的 “ 先進論 ” 是極為危險的﹐ 極為容易產生極端的大漢民族主義思想。通過對古代文化語言等的發掘探考﹐ 我們清楚地看到﹐ 無可否認越人亦有對中華文化作出有所的貢獻。



    嶺南遺民

    2007-03-23日

    回覆刪除
  5. 題外話,尋晚網上出咗幅正圖,高登有登,click圖可以放大,
    網址係http://forum7.hkgolden.com/view.aspx?&message=4989574&type=BW。
    chris兄過目後,或者可以寫多篇同粵語有關文章。

    amo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高人解晒了:
      http://writecantonese8.wordpress.com/2014/02/25/cantonese-proverbs-in-one-picture/

      刪除
  6. 最近響東方日報既副刋睇倒一篇文章,同大家分享一下。
    廣東話洗冤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40220/00322_001.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