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1日 星期日

日文口語使用的漢字趣談

時下的年輕人,以口頭上掛幾句日語為時髦,甚麼「卡哇伊」、「Baka」、「Hondo」……甚至已經混入了中文書面文字之中。

這些用語大多都有漢字,今期就藉著大家都懂漢字之利,管中窺豹了解一下日本文化吧。

Ari-gato(有難):這個「謝謝」,是最多人懂的日語了。

二級半笑話 器官

那個器官最辛苦?
有天,某人身上的器官為了誰最辛苦的問題爭論起來。
說道:「主人每天都灌些又辣又嗆的烈酒進來,我頂辛苦了!」
說道:「你這怎算辛苦?主人每天把我穿進又臭又髒的鞋裡,逼我走來走去,悶得我死呢!」
這時,一路都不開腔的男性器官說:「我看還是我最辛苦,主人每天晚上都把我弄得變了形,然後把我塞進一個又濕又黑的洞裡,不停要我做掌上壓,做到我嘔吐才停止!」
胃和腳聽了,都嘆息不已。

林田溫泉

日本的國土不算大,只有377,000平方公里,大致上分為本州、北海道、四國和九州四大部分,而每部分都有各擅勝場的天然美景。
一般人第一次遊日本,多會挑選位於本州的東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說真的,日本其他地方的風光,加上配合四季的變化,旅行十次八次也難窺全豹。
我看過二十多齣「男人之苦」電影,跟隨主角渥美請在銀幕上每齣電影到一處新的地方,對日本的鄉村小鎮風景已是心焉嚮往。我和太太不能免俗的先到東京迪士尼樂園、京都、名古屋、大阪,翌年馬上安排到九州旅行。 同事老吳告訴我,日本很多新婚男女,都是到九州的宮畸作蜜月旅行的,宮畸之所在地,九州是也。
九州沒有本州的大都會繁華,就算是首府福岡,熱鬧之處也及不上本州的大城市。九州有的是樸實的景緻,和濃厚的人情味。
宮畸,普通一個渡假區而已,附近的野生動物園,也跟別的地方的同類設施沒有兩樣,雖然沒有使我失望,印象也不太深。
我們的九州之旅中,「櫻島」,這個建築在冒著煙活火山下的城市,最使我印象難忘。我們的旅遊車離開酒店的時候,經理例必率領全體工作人員在出口旁送別。那一天早上不知怎的,旅遊巴士不停在慣常的位置,我們全部團友都上了車,司機開車,酒店人員猶站在門口渾然未覺。我們的巴士在距離甚遠的地方越過他們的位置,他們才猛然醒覺,十多人馬上跟著我們的巴士奔跑,一邊搖小旗一邊鞠躬告別,喃喃的說著客氣話,這就是九州的人情味。
巴士上了渡輪,我站在甲板上回望櫻島,冒著煙的火山,山下疏疏落落的建築物,背景是藍得可愛的天。渡輪慢慢的把櫻島留在後面,使我回味起「伊豆舞孃」中最後一幕,男高中生乘渡輪離開的情景。
巴士進入了九州的溫泉區,但見路過的村落,白煙裊裊此起彼落,原來都是溫泉,有些就在民居之中,真是老天爺的特別關照。我們下榻的地方叫林田,有一家大到無倫的林田溫泉酒店,其建築物群雄踞幾畝土地。
晚餐之後,便是浸溫泉的時間;香港遊客大多自吹自擂,從來不肯認「衰」,但一聽聞要脫光衣服浸溫泉,女的登時「嬌羞無限」,男的也一改平時的豪邁作風,「耍手擰頭」不已。結果全團三十多名團友,就只有我和另外兩名結伴參加旅行團的男士到酒店的溫泉區享受。
浸溫泉首先要更衣沐浴,更衣沐浴室分男女兩個入口,進了門才發覺裡面男女界只是一個櫃台分開,視線了無阻擋(服務生是女的)!我們挑了個偏僻角落寄存了衣服,洗過「白白」,然後赤條條的步出浴室,進入露天的大自然溫泉區。還好,男女區有二米高的木板分隔,只是看見另一邊升起的水蒸汽和聽聞日本婦女的嬉笑聲而已。
酒店的溫泉區佔了半個山頭,溫泉有大有小,大的可容十數人,小的僅容一人,我粗略一數,大約有三十個,偌大的區就只有我們幾個人。此時夜涼如水,頭頂是漆黑的天空和閃爍的繁星,我們浸在溫泉裡與自然為一,真夠禪味!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趣怪的對聯

以下這些妙聯,已經在流傳多年,我們的祖父輩中,很多人都聽過的:

五月黃梅天
三星白蘭地
(按:三星白蘭地,是以前的名酒,地位等於現代的XO)

有酒不妨邀月飲
無錢那得食雲吞
(按: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邀月飲」對「食雲吞」,妙!)

一拳打出眼火
對面睇見牙煙

(按: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眼火」對「牙煙」,絕!)


四面雲山誰作主
一頭霧水不知宗

世事若鳴鑼 只為銅多開口響
人情如擊鼓 每因皮厚發聲高

(按:「銅多」,錢多也,有錢人說話自然夠份量。「皮厚」,臉皮厚也,以銅鑼及鼓皮作比喻,世情練達)

“Billion”應該怎樣譯?

中文的計算法,是以個、十、百、千、萬、為單位,萬之上是十萬、百萬、千萬,萬萬......

英文的計算法,是以個、十、百、千、為單位,千之上是十千、百千、千千。

比方說某個房子的售價是$200,000,中文的說法便是「二十萬」;但有些在外國住得久的華人也跟隨英文的說法,說「二百千」,這是由於腦袋已習慣了英文的算法,轉不過來,無可厚非也。

新加坡的華人也是習慣說多少「十千」,不過無論其麼地方的華人,湊在一塊打起麻雀來就沿用一萬、二萬之舊制,有趣!

英文以「千」為累進單位,三個0、三個0的加上去,各有一新的稱呼,1,000加三個0成為1,000,000,就是1 million。中文就是「一百萬」,這個conversion人人都很清楚。

可是再上去就麻煩了!1 million加三個0是1,000,000,000,美式英文叫1 billion。以往英國和澳洲所謂1 billion卻是「1 million個million」,即是1,000,000,000,000,如今其普遍使用程度已不及美式。幹翻譯的碰上了billion這個字時,一定要查證清楚,數數是多少個0以作定奪,以免謬之千里(「差之」也絕非「毫釐」)。

好了,以現時較流行的美式billion而論,該怎樣譯?

很多人以中文的百萬就是million為參考,見到billion就譯作「億」,就錯得離譜。

英式billion:1,000,000,000,000(一萬億)
美式billion:1,000,000,000 (十億)

無論是譯英式或美式的billion,都不能譯成「億」,不可不察。

「億」之上又怎樣?中文有一個「兆」字,即是「一萬億」,剛好就是英式的 1 billion,相當於美式的1000 billion。

最古老的中文是「十萬為億、百萬為兆」(見《楚辭九章:惜誦篇》),現在不應再使用,以免混淆視聽。

至於電腦的“1 megabyte”是等於“1,024,000 bytes”,mega這個字有人譯作「兆」,這個復古名稱我很有意見。

假如我告訴你,香港的房子一般都要賣幾兆港元,澳洲的便宜多了,三四億澳元便可以了,你一定覺得我語無倫次。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爵士音樂

一聽到「爵士音樂」,許多人馬上皺起眉頭;「又長又悶,都不知道奏甚麼!」
「爵士」是英文“Jazz”的音譯,與貴族無關;好笑的是,它原是植根於民眾,初時還被視為狂妄喧鬧、不守法則的下里巴人音樂;只宜在酒吧娼寮中娛樂粗鄙的聽眾,難登大雅之堂。
由於爵士音樂來自群眾,又不拘一格,所以具有無比的可塑性和生命力。時至今日,已給成為範疇寵大的音樂體系,從美洲發展到歐亞,精英輩出,既可以在煙霧瀰漫的小酒吧,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古典音樂廳中和酒店中演奏。

爵士是黑白混合文化
爵士樂至今有一百多年歷史,其發源地是美國的新奧爾良(New Orleans)。當時的那些黑人,身上仍流著其黑奴祖先天賦的非洲藝術血液,利用簡陋破爛的樂器,把非洲的獨特節奏不拘小節地融合在流行的西方小調中,登時令人大開「耳」界。那些轟轟作響、音調不準的破鋼琴(honky tonk piano)和嘰哩呱喇的銅管樂器配合起來,居然聽起來有莫名其妙的好味道。
20世界初的黑人音樂家Scott Joplin,憑著無師自通的鋼琴技巧,在妓院中創作了所謂「散拍」(Ragtime)節奏音樂,左手的低音伴奏跟右手彈的旋律好像不大「咬弦」,節拍又好像彈錯了,使人聽得心驚肉跳,但具有無比的刺激性和不協調之中的協調!您還記得羅拔烈福和保羅紐曼的70年代經典電影「老千計狀元才」( The Sting)的鋼琴主題曲“The Entertainer”,就是Scott Joplin的代表作。
爵士音樂在黑人圈子中興起,不久便有白人音樂家受其影響,另領風騷,甚至有黑人與白人合組樂來演奏的。表演形式方面十分自由,可獨奏、合奏,可獨唱、合唱,樂器使用有鋼琴、喇叭、伸縮喇叭、吉他、木琴、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薩克管(在古典音樂中只屬次要的樂器,在爵士音樂中卻成為主力)等等,樂器的數量和組員的多寡也由演奏者而定。唱歌的人也不需要傳統要求的甜美嗓子,諸如聲音沙啞如敲爛鑼的Louis Armstrong也可以別樹一幟成為一代名家。

爵士樂的特色是「即興演奏」
古典的音樂家如莫札特、貝多芬、蕭邦等都是「演奏家」兼「作曲家」,他們本身都是精通的一種或多種樂器的演奏家。以前的古典大師,在演奏樂曲時,會間中來一手即興發揮的樂段。
今日的專業演奏家,「絕對技巧」方面要比以前輩們還要高超,以前樂手望而生畏的困難樂段,都可以100%準確無誤的演奏出來。現代演奏家「按本子辦事的功夫十足十,其演奏的「個人魅力」卻式微了,不同人的演奏也好像愈來愈「死板」和「相似」!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中間便有一段空白,稱為「華采」(Cadenza)樂段,讓小提琴手自由發揮。可惜現代的演奏家大多沒有這個能耐,只能依樣葫蘆的翻奏前輩(如Fritz Kreisler)的Cadenza,奈何!
現代科技發達,聽眾在家中聽名家演奏的CD已經滾瓜爛熟,音樂會中樂手彈奏時戰戰競競惟恐出錯,如果錯音太多,觀眾會不客氣的大唱倒采哩。
爵士樂的樂手有即興創作的自由空間,本身也必須具備這個能力。只能看著樂譜彈奏的樂手不能演奏爵士樂。事實上同一樂手或樂隊,在不同場合演奏同一「樂曲」都會有分別。「即興演奏」,是爵士樂的生命,特別使人激動。聽現場的二流樂隊,可能要比聽唱片上的一代宗師過癮。有些爵士唱片更會把樂隊演奏的錄音take 1和take 2兩個版本放在同一CD上,讓樂迷加以即時比較欣賞。
爵士樂曲,有些是全新創作,有些是用上一個現有的「曲牌」;其實就算是熟悉調子的名字,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造句、拍子和速度都肯定會與原作有異。
流行曲的形式是把旋律奏一次再奏一次,然後來一個變奏,最後重覆主旋律一次便收工大吉,所謂A-A-B-A的四段形式。
一般的爵士大樂隊演奏方式是這樣的:樂隊全部樂器出動,合奏一次該樂曲時主旋律,聽眾一聽便心裡有數,但是這些流行曲旋律通常只有幾句,轉眼便奏完了。
爵士樂曲則是奏一次主旋律後,每件樂器的樂手根據本人對主旋律的體會,自行即興加以發揮演繹,其餘的樂手在後面伴奏或休息,每段即興時間可長達幾十秒至幾分鐘。樂手輪流出陣,接合之處很有默契,絕不會「上鏍絲」,而且各展其樂器之所長,互顯身手,聽眾在這你追我逐大鬥短長的競賽中大飽耳福。最後輪流演奏完結,樂隊短暫合奏主旋律一次作為結束。演奏精彩的話,聽眾的情緒會被推到最高點,全場大呼過癮不已。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梁祝」協奏曲是最優美的,西洋古典曲式寫成的中國風味音樂。饒是自謙對古典音樂一竅不通的人,都衷心喜愛這協奏曲的美妙旋律。有些人更每次聽到,更淚盈於睫,可見其感染力。
這首名作,在1959年首演,至今已四十多年,一開始便大受歡迎。文革時雖然被打為「大毒革」不許演奏,但是好的音樂長留人們的心中。年來灌成唱片版本不計其數,單是香港的西崎崇子,先後便與不同的指揮和管弦樂團錄過多個版本。嚴格來說,梁祝其實不算是成熟完美的作品。它以「協奏曲」為名,但並不是合乎「快-慢-快」三段式標準西洋古典音樂曲式結構,而且曲子取材過於蕪雜,曲段的推演不無勉強之感,稱之為「交響音詩」(Symphonic Poem)或小提琴狂想曲(Fantasia)更為恰當。有些樂評人十分苛刻,竟然貶之為「大鑼大鼓、不倫不類的鬧劇」。不過這首樂曲有的是充沛的感情,表達的是民間喜歡的美麗愛情悲劇,論到對一般人的感染力是十足十的。

梁祝原是學生的練習創作
「梁祝協奏曲」是何占豪的1958年作品,當時他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二年級學生。何占豪很早便有以中國傳統旋律用西洋配器寫大曲的意願,1957年剛進音樂學院便寫了「二泉映月」管弦樂曲,以及「梁祝四重奏」。後者利用了越劇中一個著名的旋律,亦即「梁祝四重奏」與「梁祝協奏曲」中最為人稱道的小提琴主旋律。何占豪寫梁祝協奏曲,得到院長丁善德的大力支持,並叫了他的得意門生──四年級的陳鋼加以協助;創作過程之中,還有其他老師的指點。所以「梁祝」算是一首「集體創作」的作品。

樂曲結構
樂曲共長約二十五分鐘,大致上分為三段,但並非傳統的三個「樂章」。
樂曲開始時,詩情畫意的西洋豎琴,領出幼滑如絲的弦樂,勾勒出風光如畫的江南風景。接著小提琴奏出主旋律,你可以想象是代表柔情似水的祝英台。接著是梁祝兩人在上學途中相遇,與小提琴對答的是低沉渾厚的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緊接下來是一段歡樂輕快的迴旋曲,描寫二人在三年內相處的美妙時光。好景不好,好友也須分手,依依不捨的十八相送結束第一部。
第二部分由以陰沉的管樂帶起,象徵不詳的預兆。山伯來訪,與英台樓台相會,哀怨纏綿的音樂交待這段無可奈何的情景。樂曲由急轉下,狂風掃落葉似的旋律與敲擊樂象徵英台堅決拒婚的過程,並以撲墳殉情的高潮結束。
第三部分緩緩開始,猶如第一部分的重現,不過多了一重迷霧似的神話氣氛。主旋律再起,殉情的愛人終經在另一個世界中結合,成為蝴蝶,在墳前飛舞,永不分離,音符頌讚忠貞不渝的愛情。
梁祝協奏曲,在1959年5月「上海音樂舞蹈匯演」中(並非一般人說的1959年10月中共國慶)首演。擔任小提琴的是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梁祝的小提琴部分,嘗試中西結合,把中國二胡的滑音,揉音效果帶進來,所以就算不懂音樂的人,一聽之下也會覺得:為甚麼這首古典樂曲,有這麼濃厚的「中國味」?「洋為中用」,加上所謂「反抗封建的鬥爭」主題,梁祝成了黨委書記孟波的推崇對象,事實上樂曲本身也的確很討民眾的歡心,所以一時之間,成了最熱的演奏曲目;幾十年下來,也成了全界華人的金曲。

外一章:真實的梁祝故事
梁祝故事,改編成戲曲和電影不計其數。選角方面當然是符合大眾的「才子佳人」意願:男的英俊瀟灑,女的貌美如花,但事實是否如此就沒法稽考了。至於梁祝的事蹟,倒是真正發生過的(當然「化碟」那一段是後人的杜撰)。藝術作品中的梁山伯,十八相送歸家後,馬上依祝英台的囑咐,準備聘禮前往祝家莊聘娶祝英台的「妹妹」──這個妹妹當然是祝英台自己;但是英台也想不到,父親在自己留學三年間已為她定了馬家的親事。山伯與英台樓台會後洞悉真相,先是驚喜然後是絕望──最友好的同學竟是女兒身,又沒法與之結合──山伯回家一不起,鬱鬱而終。英台出嫁時路過山伯墳,下轎致祭,此時天地變色、墳墓裂開,英台縱身跳入殉情……這一連串的事件,幾乎是幾個月之內發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歷史上的梁祝有文字記載,在《寧波府志》之中。原來梁祝是東晉(公元317-420)人,山伯原籍會稽,英台原籍上虞。英台喬裝男子,的確與山伯有同窗三年之誼。英台畢業回鄉,「兩年之後」山伯前住探訪,方才知道英台是女兒身,欲娶之,而英台其時已許與馬家。山伯失望回家,但沒有馬上氣死,而是因功名做了縣令,過了一段時間才病死。「山伯死後次年」,英台才出嫁,路過山伯墓……英台殉情死,夫婿馬氏將事情報告地方政府,並上達朝廷,宰相謝安奏封英台為「義婦」,為她建「義婦塚」和立廟。化蝶一段,肯定是民間的創作,不過後人寧願相信美麗的傳說。至今江蘇吳中一帶的人民,仍有叫黃色蝴蝶做「梁山伯」,黑色蝴蝶做「祝英台」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齊瓦哥醫生

我是在1965年<齊瓦哥醫生>最初公映時,由父親帶著到香港尖沙嘴的「樂宮」電影院看的,那年我只有11歲,之後便一直沒有機會再看。

我對電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齊瓦哥醫生>又是劇力逼人、影像壯觀的鉅製,所以三十餘年來,影片中的一些片段仍記得一清二楚。

經典鉅製<齊瓦哥醫生>DVD買了回家,重看一遍,它的確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佳作,電影手法絲毫不覺得落伍,演員更是一時瑜亮;而其真人實景的宏大規模,可以媲美公認的電影之王<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現代的大場面電影如<鐵達尼號>,大量使用模型和電腦特技,例如為了少僱臨時演員,遠景拍攝Titanic時,甲板上的人都不是真人,只是加上去的電腦影像而已。

馬蹄露二款

檸檬馬蹄露

材料
1.馬蹄肉 10安士
2.白沙糖 9-10安
3.清水 3 1/2磅
4.馬蹄粉 1安
5.檸檬片 數片
6.檸檬青(皮) 2個(小)

製法
1.馬蹄洗淨,去皮,切成蓉,備用。2.將水煮滾,加入檸青,略滾後加入糖,略拌勻,待糖溶後,水滾才再加馬蹄蓉。
3.馬蹄粉用水約3湯匙開勻,過濾,傾入上述2.糖水中,拌勻,待微滾,便可熄火,待涼後雪凍,加檸檬片裝飾便成。

注意
1.新鮮馬蹄不易找,可用罐裝清水馬蹄代替。2.上述為冷吃份量,若熱吃則沙糖量減為8安士,馬蹄粉則加至1 1/4安士。3.檸青只須略刨出黃色皮部份便可。

冰花馬蹄露

材料
1.清水,馬蹄肉及馬蹄粉份量如上
2.白沙糖改為冰糖
3.蛋黃3只,全蛋1只

製法
1.用撥蛋器打勻雞蛋 2.基本製法如上述,待熄火後,用湯殼在馬蹄露中慢攪,邊攪邊慢倒入蛋液,即成。

以上是布里斯本的烹飪專家好友「賈太」為我的報紙寫的特色菜譜,簡單易做,轉貼在這裡以饗大眾

2006年12月30日 星期六

預祝2007年快樂!




上圖是澳洲 Queensland 州東南部 Boonah 一帶的景色,前景是種「薰衣草」(Lavender)的田野,中間一排是釀酒用的葡萄。

離婚

今時今日,離婚已經是家常便飯。熱戀期間的信誓旦旦,婚禮祭壇前答覆的幾個「我願意」的問題,有多少人能夠遵守十年八載?我估計,有三分之一的首次婚姻以離婚告終,這倒不單是在西方社會,證諸香港何屬不然。
明星和名人的婚變,成為日常的話題;很多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不多時便以離婚收場。有些追求真正的所愛,不惜與現有的配偶離婚然後再娶,終於也是再離婚;還有更甚者如我小時候的大明星王羽,搶掉秦劍的老婆林翠,曾經向記者們說過「請大家為我作個證,我會一生一世愛她的」;但結果都不過維持十年八載光景而已。

宋慈與「洗冤集錄」

假如在幾年前,隨便找一個華人來問,知不知道「宋慈」是誰,相信一千人也沒有一個答得出來。
如果問:「洗冤集錄」是一本怎樣的書?結果大概也是一樣。
但是忽然之間,宋慈成了全中國家傳戶曉的人物!因為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和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先後製作了以宋慈為中心人物的電視連續劇,而且極受歡迎,如此一來,現在認識他的人真是要以億來計算了。
我說的是香港的「洗冤錄」,和大陸的「大宋提刑官」兩齣電視連續劇。
我知道香港電視台的編劇諸君,為了找尋新題材,無所不用其極,例如經常跑到社會福利署,查看社會奇聞的舊檔案;可是連這樣冷門又專門、單講「驗屍」之道的古書也不放過,真是令人佩服。
我的學問很雜,「洗冤集錄」也有一本,略略看過一遍,跟那些中醫、丹道、武術的書放在同一書架上,也有23年了。當時是偶然讀到一些資料,得知中國在宋朝已經有很先進的Forensic Science,其中一個重要的人物是宋慈,他的工作等於今日的「法醫官」或「死因研訊法官」,這本書是他一生的經驗所聚,貢獻很大。有幸在書店見到,一看價錢,才人民幣7角(書店折算港幣4元),於是想也不用想便買下來。
所以,宋慈是真有其人,「洗冤集錄」是真有其書。當然囉,各位讀者,電視連續劇為求吸引觀眾,加鹽加醋的情節在所難免,觀看時不可照單全收,那是作為電視觀眾應具備的常識了。

宋慈其人

宋慈,字惠父(1186~1249),福建建陽縣人。宋慈出身書香門第、朝廷官吏家庭,父名宋鞏,做過廣州節度推官。宋慈少年在同邑老師吳稚的門下讀書,吳稚是南宋大儒朱熹的弟子。宋慈二十歲進太學。當時主持太學的真德秀也是著名的理學家,對他十分器重。宋慈早年的師友,對於他有相當的幫助。
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宋慈考中了進士,朝廷派他去浙江鄞縣任尉官,因父喪而未赴任。宋理宗寶廣二年(1226),宋慈出任江西信豐縣主薄,從此正式踏上了仕宦生涯。
宋慈一生二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後擔任四次高級刑法官,後來進直寶謨閣奉使四路,也是「皆司皋事」,一生從事司法刑獄,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法醫經驗。
宋慈對於決獄理刑,態度十分嚴肅認真。宋慈任廣東提點刑獄,發覺原先官吏不奉行法令,有留獄數年未結案者。宋慈在到任八月內,深入調查,清理了一大批冤案、錯案、懸案、屈打成招的冤案,審理了二百多名死囚,其中有些是被陷害和冤屈的無辜者,為他們平克昭雪,免除了死刑。同時也懲處了一批貪贓枉法的吏役,緝拿逍遙法外的罪犯歸案。由於宋慈「聽訟清明,決事剛果」,贏得很高的評價。
他在工作之餘,總結鑒證和審案的經驗,寫成了「洗冤集錄」,淳祐七年(1247)刊行於湖南。淳祐九年(1249)初,宋慈去廣州任經略安撫使,3月在廣州任內去世。
在交代宋慈的身世方面,大陸的「大宋提刑官」比較近乎事實,而香港無線電視台的「洗冤錄」,把宋慈說成是甚麼「一個飽受歧視的棺材遺腹子,30歲以前,他一直靠打更為生,不料一宗命案改變了他的人生......」簡直是大話西遊!香港的歐陽震華用「趣怪」風格來演譯宋慈的角色,當然只是求觀眾之一粲,不可當真。

「洗冤集錄」其書

宋慈在「洗冤集錄」的序言中,一開頭就提出寫作此書的動機與目的:
獄事莫重於大僻(按:即死刑),大僻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蓋死生出入之權輿,直枉屈伸之機括,於是乎決法中。」又說:「獄情之失,多起於發端之差,定驗之誤」。宋慈輯撰此書,是為了「洗冤澤物、起死回生」。
宋慈對於獄案,反覆強調要「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之心」。他再三教誡審案人員「不可避臭惡......須是躬親詣屍首地頭......須是多方體訪,切不可憑信一二人口說」,十分有科學頭腦,跟現代的法醫沒有兩樣。
「洗冤集錄」序文開宗明義,是「博採近世所傳諸書,自 "內恕錄" 以下凡數家,會而粹之,釐而正之,增以己見,總為一編。」不僅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吸取了當時民間與官府的法醫知識,又加入自己的實際經驗,可見是劃時代的總結性著作。

「洗冤集錄」在法醫學的成就

*把驗屍總結成有系統有理論基礎的學問
*詳細說明不同死因的徵兆和分別 (例如對於生前溺死與死後棄屍入水、被燒死與死後焚屍,也有準確的鑑別方法)
*記載各種毒物的中毒症狀,附有許多切合實用的解毒方與急救法
*記載用滴血作為鑒定直系親屬的方法

後世效法「洗冤集錄」的著作,有「平冤錄」和「無冤錄」,清嘉慶十七年(1811)吳才鼎將三錄匯刻為一,稱為「宋元檢驗三錄」。「洗冤集錄」問世以來,一直是為歷代刑獄官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1779年,法人將此書節譯刊於巴黎的中國歷史藝術科學雜誌。1863年,荷蘭人De Grijs將此書譯成荷蘭文。1908年,法人又從荷蘭文轉譯成法文,德人又轉譯成德文。此外,洗冤集錄還被解譯成朝、日、英、俄等文字。此書之出現,比西方世界在意大利出版的第一本西文同類著作,早了300多年,宋慈也被公認為世界法醫界的鼻祖。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包二奶的喜劇和悲劇

喜劇:原文(世說新語)

溫平蜀,以李勢妹為妾。郡主兇妒,不即知之。
後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
見李在窗梳頭,姿貌端麗,徐徐結髮,歛手向主,神色閑正,辭甚悽婉。
主於是擲刀前抱之:「亞子,我見汝猶憐,何況老奴?」
遂善之。

粵語意譯:

舞影婆娑

唸大學的時候,我也參加過一眾年輕人開的跳舞派對;我對跳舞一向是外行,參加舞會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結識女孩子才是真正目的。

那時大家的要求也不高,我們中間根本沒有幾個人真的懂得跳;大夥兒只是跟著搖滾音樂亂跳亂扭,男男女女你跳你的我跳我的,互不相干。派對中段便有抒情的慢歌,噯呀,機會來了,摟抱著舞伴踱方步,根本談不上「跳舞」。假如負責音樂的仁兄有意刁難的打出Cha Cha音樂,需要一些起碼的規定舞步,筆者之流惟有「面懵懵」的返回座位,以免亂跳時踏痛了女孩子的腳。

進入社會做事之後,也有機會受邀參加一些在大酒店舉行的餐舞會,我每次都只是坐在那兒艷羨別人的美妙舞姿。間中有些相熟的女性朋友倒轉過來請我出舞池,我也不敢奉陪,說起來失禮之至。


勸人為善豈可誣陷好人

甲:最近偶然逛唐人街,看見有放在街頭免費派發的VCD,朋友順手拿了兩張,分了一張給我。我拿回家看了一遍,氣得飯也吃不下!
乙:是甚麼VCD?
甲:是一個佛教組織出版的VCD。9.11慘劇發生之後幾個月,有人請了香港信報的兩位編輯、一位香港的道教領袖、台灣的淨空法師,開了一次反省9.11的座談會,VCD的封面註明這是個座談會的錄影。
乙:9.11是世紀慘劇,難怪您看了吃不下飯。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中文的「酒」字沒有對應的英文字,並非單純一個“wine”字可以概括。西方文化把酒類分得較精細,其中包括以兩大類:
1. Spirit-經過蒸餾程序的「烈酒」,顧名思義,酒精含量較高,如白蘭地、威士忌、杜松子酒(gin)、伏特加等。
2. Wine-用葡萄釀製的酒,不經過蒸餾程序,酒精含量較低,在香港叫做「餐酒」;其下又分四大類「紅酒」、「白酒」、「汽酒」和「強化酒」。
今次只談“wine”:「葡萄酒」。
有白葡萄、紅葡萄,於是便有「白酒」和「紅酒」。釀酒的葡萄有幾十種,常見的也有十多種,酒瓶上會列明是那一種葡萄釀製,或那幾種葡萄混合而成,一清二楚。不同的葡萄品種、產地、採摘當年的氣候、酒廠風格、釀製方法,留在釀製木桶之內的時間、木桶的質地等等,都會對酒的品質有影響。飲酒的學問、博大精深,研究的書籍和資料汗牛充棟,專家不計其數,我不過是幼稚園程度而已。

白酒
常見的白酒有:Chardonnay,Riesling,Chauvignon Blanc,Moselle,Marsanne等等。(頭兩種最常見)。
白酒的理想溫度是5-10度,室溫的白酒當然不好喝,但太冰凍也會影響舌頭的味蕾和酒的味道。最好在開瓶之前一小時放進冰箱冷凍。

紅酒
常見的有:Shiraz,Cabernet Sauvignon,Merlot,Pinot Noir,Semillon,把兩三種混合起來的也很常見,一看酒瓶上的標簽就知道。紅酒的理想入口溫度是十五度左右,清涼天氣之下,在室溫的環境之中開即喝,沒有多大問題,假如天氣太熱,把紅酒冰一下再喝也是正路。

汽酒
汽酒也分紅、白,顧名思義是含有氣體,一般人俗稱為「香檳」,用中文沒有問題,但是Champagne這個字是由法國Champagne(香檳)區的葡萄持有專利,其他產地不可盜用。所以其他地方製的「香檳」英文叫做“sparkling wine”不能叫Champagne。喝香檳當然是冷凍來喝,香檳酒杯也比較修長和窄口,名稱不叫“glass”,叫“flute”。

強化酒(Fortified Wine)
一般是紅酒混和烈酒(如白蘭地)或香料製成,其下主要是Port(砵酒),Sherry(些利酒)、Vermouth(威末酒)等。酒精含量較高,所以開瓶之後也可保持較久。

藏酒的學問
嘗到好酒,當然想多買幾瓶將來慢慢飲用,何況酒價的大趨勢是年年升,好酒經名家推荐之後,更是一登龍門聲價十倍。所以,買酒也是保值甚至升值的投資--但首先先要懂得買甚麼。
一般來說,酒是說愈舊愈醇美,酒有「生命」,但是酒離開了木桶進入了玻璃瓶,其「成長」的速度和幅度便會降低。放上三數年的酒,當然比買回來的味道好一點。佛家有云:「成、住、壞、空」,是一切事物的規律,酒放得太久,自然會跨過高峰期走下坡,再不喝便是眼白白了看著它「玩完」。
酒的品質本來便有高下之分,一瓶下價酒存放十年之後也是一瓶「十年的下價酒」而已,味道是有改善,但決不會三級跳至上價酒的水平。至於上價的美酒,存放上幾年,酒質當然會更上一層樓啦!
酒的大敵是光線、高溫、震動和太乾燥的環境。如果您把美酒放在冰箱頂、廚房內陽光照射的一角、鬱熱的貯物室內,無異暴殄天物。又假如府上沒有陰涼安靜的地方存酒,您又不肯投資買個專業的電子恆溫/恒濕存酒櫃,我看您還是打消藏酒的念頭吧。
酒杯
喝葡萄酒要用高腳的玻璃酒杯,目的是保持酒的溫度不致受到拿杯的人手影響。杯作大肚形狀,杯口收窄,方便把酒的芳香和空氣混和,困在杯中。名貴的水晶酒杯,對酒味沒有絲毫幫助;反而售價不菲、形狀大小恰可的「專業」酒杯,乃品酒雅士的必需品,值得投資購買。
好的酒杯,可以使飲者的「望、聞、飲」三步曲做得更好;用眼睛觀賞酒的顏色、用鼻子嗅其香味、再用嘴吧品嘗,增加不少喝酒的樂趣。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英文名

有些人在移民澳洲前後,堅持不取「英文名」,認為既是生為華人,便應該以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為榮;「數典忘祖」,罪大惡極;而且君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何須另外起一個「英文名」!
我覺得在華洋雜處的地方生活,尤其是移民西方的朋友,在自己的本名之外,另取一個「英文名」,方便與其他非華裔的國民的溝通,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近年因工作關係,我時常都會參加澳洲政府的社區活動,其中不少是特地為聯絡少數族裔而舉辦的,自然有機會與英語民族之外的朋友交往。有些朋友如泰國、印度、東歐的「英譯」名字便是竭力記也記不牢,唸也唸不出。推己及人,人家面對中港台華人的英譯中文名字中一大堆的Hs-、Ts-、X-、Q-、Z-、Zh-,其感覺可想而知。

福岡艷舞

日本人是奇怪的民族,充滿了不可解的矛盾:例如國民日常生活的禮教森嚴、恪守紀律,另一方面有最前衛、打破傳統的流行文化。日本民族的超卓美感每見諸其庭園、工藝品和文學,另一方面在戰爭中又顯示其靈魂深處的殘暴與醜惡。
那年在日本,旅遊車上,導遊宣佈我們今晚會入住在九州之遊的最後一站,就是九州首府福岡市。福岡只是中小型城市,繁華程度一定比不上本州的東京和大阪,沒有新宿、六本木或心齋橋通宵達旦的節目,有意晚上作九州衝刺搜羅御土產或享受夜生活者可以休矣。不如養足精神,明天乘飛機到東京後再作道理。
導遊睞睞眼說:不過,福岡還是有地道的特別節目,遠近馳名,不過並不適合所有人士。團友馬上追問到底是甚麼,導遊說:「藝術表演。」甚麼藝術表演?導遊說:「日本式的脫衣舞。」
導遊請我們私下商議,有誰想去開眼界的,可以自費參觀。等吃了晚飯之後,旅遊巴士會把大夥兒送回酒店,然後由他帶領有意去看的人前往,不過看完後要自己回酒店。
脫衣舞女團友當然沒有多大興趣,男團友交頭接耳,細聲講大聲笑,到了要表態之時有些顧忌身旁的女伴,說不看算了。但是磨拳擦掌說「幾大就幾大,一場來到沒有理由失諸交臂」的人,也有好幾個。
晚飯後,在酒店大堂分配房間,導遊說好了,有誰要看表演的請站出來,我於是走前幾步,環顧左右,卻是孤家寡人一個,先前聲大大的幾名團友,都有如縮頭烏龜一樣,登時我變了全團唯一的鹹濕佬。
我們一同報名結伴同遊的,一共是三對夫婦,其中老洪是新婚蜜月旅行,當然不會貿然扔下嬌妻去看日本婆娘脫衣;剩下的老梁,是我十幾年的老友,他與老婆打個眼色,毅然也站出來在我身邊,不枉我與他結識一場。
導遊帶我們到一家甚宏偉的劇場,代我們弄妥門票,便一聲拜拜。我們進場挑了位子坐下,在場觀眾疏疏落落,但是陸續有人進來,都是衣服講究、挽著公事包的中年上班族,座位圍繞著一條好像時裝表演的天橋。
出台表演的女郎一個接一個,川流不息,並不重覆。一張門票可以一直看下去,直至打烊為止。
脫衣女郎各式人種都有,但是並不表演「脫衣」,因為出來時已穿得少得無可再少,不消一分鐘已是身無寸縷,跟著她蹲在天橋邊緣,把大腿儘量張開,前排觀眾便伸長了脖子去仔細端詳她的私處,有些更用走到台前用鼻子去嗅!跟著女郎說了一句不知甚麼話,觀眾馬上爭先恐後跑到台前猜拳,淘汰至最後一名勝利者......女郎請他上台,幫他脫光衣服,然後與他做愛,觀眾在台下喝采助興,這些高潮節目,每隔幾隻脫衣舞便要來一次......唉,這樣的民族!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宗教毋須找科學家撐腰

宗教和科學,是人類的兩大課題。
科學滿足人的求知欲望,給與我們知識;宗教安慰人的心靈,指導我們的行為;兩者各有自己的領域。
在「認知」的層面上,藉科學來證明「有神」或「無神」,不免徒勞無功;宗教也犯不著為神的奇妙作為,嘗試找出科學的解釋。
人類要解決「情感」上的困惑、找尋生命的意義,大可翻閱新舊約聖經、佛經、道藏或可蘭經;但是想在「知識」上求知宇宙的構造、古人的生活狀況便得從天文學、人類學、考古學入手。
如果還以為一切盡在宗教經典之中,只看佛經如何描述「三十三天」、根據馬太或路加福音記述由阿當到耶穌有多少代,來計算人類歷史有多少代多少年,只是走冤枉路而已。
日常語言中,宗教和科學均有「真理」,其名雖同而含義有異。

II 級笑話:「XXXX!」


(1)

甲和乙到野外打獵。
甲舉槍瞄準一隻野兔,開槍。
「XXXX !打唔中!」(甲有講粗口的習慣)
等了很久,甲再舉槍瞄準另一隻野兔,開槍。
「XXXX !又打唔中!」
乙說:「不要講粗口,雷公會劈的。」
甲說:「XXXX !我又唔X信呀!」
說時遲,那時快,忽地烏雲密佈,風雨大作,雷電交加。
甲說:「X,無咁靈係嗎!?」
一道電光閃過,打了一個轟雷……
乙被雷電劈中,登時斃命!
甲嚇得跪在地上:「雷公饒命,唔敢啦!」
這時,天上的黑雲散開,露出了雷公的大頭.....
XXXX !劈唔中添!」


(2)

有一個45歲的女人心臟病發,送進了醫院的急診室,醫生搶救無效,死了。女人的靈魂上到天廷,玉皇大帝查了一番她的檔案,向她說:
「真對不起,弄錯了,其實你不應該死的。」
「????」
「根據檔案,你應該有90歲壽命,這樣吧,我叫二郎神送你回去。」
「我…..還可以再活45年?」
「對!玉皇大帝不會騙你的。」
「萬歲!」
女人忽然醒過來,嚇了醫生一跳,詳細檢驗後,發覺她現在一切正常,於是讓她出院。
女人的病全好了,知到自己還可活45年,十分高興,過了一段時間,還中了 Lotto彩票的二獎。為了慶祝雙喜臨門,她花了一半獎金來整容:割眼、磨腮骨 、拉面皮、隆胸、隆臀、收腰...變成一個靚得殺死人的靚女。
但是,不夠一個月,她在過馬路時給車撞死了!
女人又見到玉皇大帝,大哭大鬧:「你騙我既!又話我有90歲命,點解你唔救我,我唔制呀!」
玉皇大帝走近她,戴起老花眼鏡看了很久....

XXXX!都睇唔到係你添!」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粵語稽古

我猜許多香港人和我一樣,學起講國語來,且不談發音的準確與否,單是用口來說我們平常用筆寫的「書面語」,而非說慣的粵語,便要經過艱苦的適應期。

學習過程之中,當然鬧過不少笑話。主要原因是國語跟粵語的語彙並不一樣,老廣說起話來,時常有「詞窮」之感,急起來把粵語的措辭以國語的發音說出來,聽得人家一頭霧水。坊間很多教人講國語的課本,裡面便編製了不少這類的笑話作為教材的,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與作為借鑒之用。

我聽過很多廣東朋友在學國語受到挫折之餘,常常慨歎為甚麼方言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有人更慢慢的產生「厚國語、薄粵語」的想法:比方說國語溫柔悅耳啦、粵語急促鏗鏘的好像吵架一樣啦。還有就推崇國語「文雅」,自愧粵語「鄙俗」的說法。


談戰國策(下)

(續上文)
秦始皇統一後,大舉毀滅六國的「史記」(官方歷史),據說尚留一套在首都咸陽的國家圖書館作為「內部參考」,但項羽反秦與邦爭鬥失利,一怒之下一把火燒掉咸陽市,這一切的史料都化為烏有。所以戰國時代的史實尤其珍貴。

戰國策〉並非「正史」,大概也非一時一人之作,不過就肯定是高人的文筆,而且經過高手的纂修、潤飾,使之風格統一。

這高手是誰?有人說是漢代的學者劉歆、劉向父子,不過這段歷史懸案恐怕永遠不能解破了。〈戰國策〉文筆精練、富有華采,記載事件充滿戲劇性,描寫栩栩如生,使人親歷其境。

2006年12月27日 星期三

談戰國策(上)

今日的世界政局波譎雲詭;今日之友,明日之敵,國家之間絕對沒有信義,有的只是不斷的以大欺小、互相利用與暗地出賣。

有人大歎:「人心不古!」其實也不大盡然,理想的謙讓和平人類社會,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僅可憑弔的遠古傳說。
武王伐紂,滅了商朝,實行「封建」宗室和功臣,享有八百多年的國祚,是為「周朝」(公元前1066~公元前256年),先後分為:
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

「東周」分為 「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所謂「春秋」時代,來自據說當時孔子寫的〈春秋〉歷史書,記載了當時封建諸侯「爭霸」的歷史大事;孔子晚年(公元前481),瑞獸「麒麟」被人捉獲而死亡,孔子大為感嘆,於是絕筆不再寫〈春秋〉,接著下來的便是一般稱為的「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