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Blog Day介紹才女Blog

今天8月31日,是Blog Day。從hang的文章得知,是要向大家推薦5個正Blog來慶祝的。好!!!

現在介紹5個才女Blog

忝為新浪人,首先是兩個新浪網的

Cityscape(在城市與鄉土之間)
Miranda率性敢言,喜歡旅遊、Brit Pop、英國文學,最近才知道她對喝酒也有研究。新浪網最早期的作者之一,我開Blog 時得到Miranda 指點尤多!

叫賣生活

Cherrie 文筆優美,才氣縱橫,能雅能俗,感性如下雨.車窗內的想像,鬼馬如 爆趾與爆粗 ,李碧華姐姐後繼有人,吾甘拜下風也。

新浪網外

博客與部落

Blog的原文是Web Log,意譯是「網上日誌」,新浪網最初是用「部落」這個音譯的,也不錯。

因為Blog 就是自己的的天地,大家Bloggers聚在一起,互動交流,也是一個「部落」。不過,現在也有很多新浪的Bloggers用「網誌」的。

台灣方面,還是用「部落格」的,例如這個人強馬壯的「中時部落格」。

中國大陸,則普遍音譯為「博客」。

現實社會是約定俗成、人多勝人少。中國的「博客」和閱覽人數是香港和台灣沒得比的,光是「中國新浪」的影星徐靜蕾的「老徐」,累積的點擊量便超過1,100萬,據說是世界上最旺場的博客。

我想把Blog稱為「博客」,會是將來的主流吧。

但是博客這個「客」字有點古怪---我是寫這個Blog 的人,那麼我是「博客主」還是「博主」(Vs 「博客」)?

來訪的朋友,那是「博客客」了。哈哈!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移民甘苦談:太空人

「太空人」 是香港人創的詞彙,指那些移民後,太太和孩子留在那邊,先生就回原居地繼續工作或做生意的家庭。

都是逼不得已啦,試問有誰喜歡這樣夫妻長期分開的?都只為在澳洲找工作、做生意都不容易,尤其是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環境的移民。

我認識的「太空人」家庭,有些竟然長達20年仍未一家長期團聚的! 有些「太空人」家庭的太太,放棄了自己以前的專業,和有菲傭做家務的生活,一日三餐、接送孩子、房屋清潔,忙到團團轉。越是豪華的大房子,工作雜務就越多,許多人買了面積幾千平方尺,兩層又有泳池的豪宅,都呻笨不已。
澳洲生活費不高,假如先生在香港有高薪厚職或做大生意,每個月匯5, 000澳元(約港幣30, 000)過來不是問題,這邊便一家吃得好住得好的了。
我見過一些台灣家庭,在這裡買下5, 000平方尺的大房子,Benz 或BMW(夠安全嘛)一兩輛,夫妻回台繼續「打拼」,留下孩子在這裡唸大學,金錢供應不絕。那些孩子開著名貴汽車上學、出入商場,真是眾人矚目,絕對不合澳洲的「國情」。西人常說:「東方人真神秘,這樣的富有」,其實有甚麼神秘呢。
夫妻長期分開,感情容易生變,不在話下。
相隔兩地,夫妻電話所談,情話不多,儘是柴米油鹽、孩子的教育問題、這個那個聽不聽話。先生放假過來,家中往往一大堆壞了的東西等他來修! 先生在香港工作,太太不在身邊,假如他是正常的男人,生理需要仍在;今時今日,為了工作,北望神州乃屬必然,出入風月場所,金屋藏嬌包二奶,引誘力很大,先生把持不定者,極之容易出事,婚姻話咁快玩完者也。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101齣避之則吉的電影

這個星期在看「101齣避之則吉的電影 」(101 Movies to Avoid: The Most Overrated Films of All Time)這本書,好笑啊!

這本書的封底的簡介如下:

This is a collection of the movies that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damned critics) have told you are exceptionally good, classics in their genre. So, you buy the ticket and settle down in great expectation, only to realise two hours later that the movie has been totally overrated! Well, fear no more ...It will steer you away from the pompous, the pretentious and the downright stinking wastes of celluloid that have for some reason become known as "classic movies". .....is the essential bible for film watchers who don't want to be suckered into seeing an acclaimed classic during which they end up falling asleep.

書是英國出版,作者Allan Smithee,有典型的英國Reviewer的尖酸刻薄市面上已經有些甚麼XXX Movie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 的書,網上也有很多「我最喜歡的xxx」熱門Blog Tag,本書索性來個唱反調。

作者在序言中說並非是選101齣最劣的電影,而是選那些裝模作樣、扮高級、被影評人Overrated,有些人看得悶到嘔又不敢不說好的電影。文中表明,不是打落水狗,而是狠批那些冒充名種、趾高氣揚的雜種狗。

這是作者的一家之見,既然一心惡搞,當然要找一些名片來開刀,至於讀者可否每一齣都對作者的評論Take it seriously,悉隨尊便了。不過無論同意與否,這本書讀來都很過癮。

他的101個選擇,我看過的約有一半,我很同意下面這幾齣的確是爛片(除特別註明,均屬香港上演時之譯名)

American Beauty(台灣譯:美國心玫瑰情)

Batman(蝙蝠俠)

Brazil(妙想天開)

Chariots of Fire(烈火戰車)

The Cider House Rules(台灣譯:心塵往事)

Dead Poets Society(暴雨驕陽)

The English Patient (別問我是誰)

House of Flying Daggers(十面埋伏)

The Matrix(22世紀殺人網絡)

The Piano(鋼琴別戀)

Scent of a Woman(女人香)

Platoon(殺戮戰場)

下面這幾齣榜上有名,但我覺得蠻好看的

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

The Crying Game(哭泣的遊戲)

La Dolce Vita(露滴牡丹開)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台灣譯:你是我今生的新娘)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擒兇記)

Rebel Without a Cause (阿飛正傳)

A Room With a View(翡冷翠之戀)

Run Lola Run(疾走羅拉)

Titanic(鐵達尼號)

West Side Story (夢斷城西)

這麼多,我不提供連結了,有興趣追查的,把片名copy到Internet Movie Database的網站搜索吧:

http://www.imdb.co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移民的代價:找工難

算來我從香港移民到澳洲已經13年,這些年來任職傳媒,認識的中國、香港、台灣的華人朋友都不少,談談這個題目也有多少心得的吧。
移民家庭,大多是夫婦, 都是壯年或中年,在原居地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定的事業基礎、薄有資產。

移民抵步之初,手上帶著多年的積蓄,和變賣了原居地的房子的錢,覺得澳洲樣樣都很便宜。澳幣二、三十萬(約港幣百來萬),便有花園洋房,幾千平方尺的土地 ,買一輛Benz C180也不過是4萬餘元....頭幾個月忙著找房子、申請政府醫療卡、考車牌、認識新朋友、為孩子找學校、到處遊玩,也不忙找工作,快活到不得了,一些香港人還繼續其天天上酒樓開飯的習慣。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Personal Audio 40 年

每天在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上,不少乘客都已經用耳機聽MP 3代替了以前的看書報,有時還不經意地搖頭晃腦、用腳來打拍子,一派陶醉的樣子

還有就是早晚在Gym的跑步機或街上跑步的人士,很多都是邊跑邊聽,大概是跟著音樂的節奏來跑,特別起勁和長氣吧。

這幾十年personal Audio的發展神速,開始的時候是掛在肩上的收音機,好像一本中型字典那麼大,當時已經是不得了的科技。

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

神童

最近香港的流行話題,是幾個「神童」入大學,例如香港浸會大學宣布,正式取錄沈詩鈞於今年9月入讀數學系,成為本港開埠以來年紀最小的大學生的新聞。

「神童」或稱「天才兒童」,英文當然不能是直譯的God Children或Heaven Ability Children啦。意譯的Talent和 Genius,也不是很適用。

看網友Muzikland的文章,有篇提及到60年代香港女歌星呂紅的唱片的附送說明:

「...Miss LUI HUNG is a noted singer, with many recordings to her credit in the Orient. She is daughter of Lui Man-Sing, foremost Chinese musician ...and was regarded as a "child of wisdom" when 10 years old.」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便宜莫貪

不時會接到陌生人的電話,說是某某財務顧問公司打來的,請人去聽他們舉辦的個人財務規劃或投資指南的講座。

對待這些電話,我一概是表示沒興趣或沒錢,馬上掛斷。

世界艱難,賺錢大不易。你看澳洲眾多銀行,手上拿著客戶的存款,要投資獲利;他們僱用那麼多的財務專才,但爭得頭崩額裂的,不過是年息幾釐的房屋按揭貸款。假如有人對你說有辦法每年為你穩賺兩個位%的利潤,你相信嗎?

財經界稍為出名的「投資顧問」,你想見他,請先預約,還要按分鐘收你談話費,哪裡有找上門教你發財的?這些叫人去參加投資講座的公司,我認為其規模和公信力 很有疑問。他們著眼的,或只是把手上的「產品」賣給你,那些「產品」是一些投資基金或公司股分,他們就是靠介紹客戶的佣金為生。正所謂:「過得海就是神 仙」,你買了基金和股分之後,蝕清光他們也是漠不關心的。

叫人去參加投資講座的技倆各式各樣,最低手的是茶點招待、免費的投資指南Package、免費和「專家」談話一小時等等。

我有個朋友接過一個電話邀請,對方說It's an offer you wouldn't possibly refuse,因為可以讓府上全家到黃金海岸的豪華度假村,免費包食宿三天,條件只是每天參加他們二三個小時的投資講座,還講明No catch, no commitments。朋友也知道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預了日後會有手尾跟,也去了再說。當時的確沒有逼他光顧甚麼服務,但登記了姓名、地址、家中電話 和手機號碼,跟著被他們Follow Up的電話纏了幾個月,來電者都很有禮貌與耐心,喋喋不休,要你不好意思掛斷,總之就是----煩。

另外一些就是專攻華人社區,包裝成「投資理財顧問」,實質上是地產代理。他們把那些推銷人員說成甚麼「高級投資顧問」、「投資達人」,長期在中文報紙上有全版廣告,講座免費,茶點招待。

講座中,那些所謂「投資達人」把自己都押上去了,講話完全personal,說甚麼自己最初來澳洲時身無長物,全憑投資地產,現在有總值若干百萬的物業,以前開一輛平價Ford,現在開Benz,以前戴精工,現在戴勞力士!

我想他們之所謂擁有幾百萬澳元的物業,也許並非「全資擁有」,而是按上按,很多只是付了首期再租出,現在還在每月以租金供樓的吧。

事實上澳洲的房產在這12年間漲了2~3倍,不論你在10多年前甚麼地區買了房屋,無論是豪宅或人們講起到搖頭的如越南移民區的爛屋,都有這樣的升幅。但是 到了今時今日的價位,買屋的Affordability已經超過一般人的極限,以現價入貨,能不能在未來的幾年再有同樣可觀的漲幅,我不樂觀。

這些「投資達人」其實是物業代理,要把手上的Listed Properties賣給你來賺佣; 其中大部分是多層的Apartment單位,並不擁有土地業權,但是售價不菲,你以高價買入,到底前景如何,各安天命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無花果葉

(純屬惡搞,不可當真)

A nun, badly needing to use the rest room, walked into a local Hooters. The place was hopping with music and loud conversation and every once in a while the lights would turn off. Each time the lights would go out, the place would erupt into cheer. However, when the revellers saw the nun, the room went dead silent. She walked up to the bartender, and asked, "May I please use the rest room?"

有個修女急著要上洗手間,走進附近的酒吧。裡面的音樂很吵,人們都在高聲談話;燈光不時熄滅,眾人便會轟然叫好。那些人見到修女進來,整個場所登時變得死寂。她走向酒保,問可否用一下洗手間。

The bartender replied, "OK, but I should warn you that there is a statue of a naked man in there wearing only a fig leaf."

酒保說:「可以的,不過先自聲明,洗手間內有一個裸男塑像,身無寸縷,只有一塊無花果葉的。」

"Well, in that case I'll just look the other way," said the nun.

「哦,那沒問題,我不看便是了。」修女答道。

So, the bartender showed the nun to the back of the restaurant, and she proceeded to the rest room. After a few minutes, she came back out, and the whole place stopped just long enough to give the nun a loud round of applause.

酒保指示洗手間的位置,她就自己過去了。頃刻之後她出來,整個地方的嘈吵停了一陣子,跟著人群向她熱烈喝采。

She went to the bartender, and said, "Sir, I don't understand. Why did they applaud for me just because I went to the rest room?"

她於是問酒保:「這位先生,我不明白,我只是去一下洗手間,為甚麼他們為我喝采?」

"Well, now they know you're one of us," said the bartender, "Would you like a drink?"

酒保說:「是這樣的,他們知道您是他們的一分子啦....要喝些甚麼?」

"But, I still don't understand," said the puzzled nun.

修女莫名其妙:「我還是不明白啊。」

"You see," laughed the bartender, "every time the fig leaf on the statue is lifted up, the lights go out! Now, how about that drink?"

「就是嘛...」酒保忍俊不禁:「每次有人揭開那片無花果葉,燈就會熄滅的。好了,要喝些甚麼?」

(中譯:Chris)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富與貧

以前看明報週刊,得知香港某富豪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

早上6時起床,先在家中的泳池游早泳,7時正吃早餐,幾名公司的親信已來到,大家一 邊吃一邊談公事,早餐會議之後,司機送富豪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大多約了客人吃飯談生意,下午繼續工作和開會,一直到6~7點,晚上通常也有生 意應酬和社團宴會,回家時很多時已經是午夜。

這樣的生活,你喜歡嗎?

我相信大部分人,只是看到富豪表面風光,而不察覺其 辛苦的一面吧。上述那位富豪,年紀已是60過外。我想就算銀行裡面的存款過億,住宅有多豪華,坐勞斯萊斯,這麼老還要過這樣的生活!我寧願做個一星期工作 5天半的工薪族,下班隨意去看電影、找朋友吃飯、回家上上網、有假期去一下旅行。

「富」與「貧」是相對的概念,你富有人比你更富,你貧有人比你更貧。

我不是說,人人都應該「安貧」不求進取。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是需要有些人不眠不休的拼搏的。致富是上進的原動力,好像有個朋友所說「如果喜歡甚麼就可以馬上買,不用看價錢牌,多好!」但世界上甚麼都要有相應的付出的,如上述那個富豪,我就不要做了。

等 而下之,我認識一些朋友,只是為了賺錢而賺錢,雖然經濟實力比我好得多,但是「自奉甚儉」,一天到晚還在打聽超級市場有甚麼Special、哪間餐館有特 價套餐;現在電視機都跌價到澳幣200元一部29寸的了,家中還是用那部老爺20寸。有存款有物業,堪稱小富,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則是低下,這樣說來, 存款多多只是一筆虛數而已。

我認為「富」與「貧」應該不是單純的數字,而是滿意的程度。你要的東西都有了,再無他求,雖貧猶富;多多都不滿足的,雖富猶貧;是一個「需要」和「得到」的平衡問題。

所以話說回來,我批評上述那些吝嗇的朋友,也許並不公道的。我認為他們生活得很寒酸,大家的需求畢竟不一樣,他們別無所求,要的只是存款的增加,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也說不定。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政客與私德

搞婚外情,與白宮見習生Monica Lewinsky有染的克林頓,與沒甚麼醜聞、「獲得重生的教徒」的小布殊,誰是好的美國總統,你說吧。

到底一個政客的私德與他能否稱職的關係若何,請各位想想。

猶記得香港在回歸之前的「前過渡時期」的走向民主議會制度下,首屆由每個區議會推舉一名區議員當立法局議員,我曾服務的觀塘區,也產生了一名。此君最初之所以能委任為區議員,還是憑我的一句話向上司保薦的。他任立法局議員時,掃黃組警察在搜查某區一樓一鳳時,發現他在現場,他辯稱上一鳳樓是為了調解朋友的婚姻糾紛(?!) 雖然沒有被刑事起訴,但這回真是水洗難清,保守的香港人和政府不會給他任何機會,他的政治前途也「係咁先」了。

有意在幾個月後競選下一屆澳洲總理的現任反對黨(工黨)領袖Kevin Rudd,最近「一身蟻」,因為被人揭發,幾年之前出差到美國紐約聯合國開會時,晚上到一家酒吧消遣,期間喝了酒,並對跳舞的女郎毛手毛腳,要旁人勸止。(事件報道)

幾年之前的事,此時此際才爆出,很令人懷疑是競選對手有戰略性的行動。

政治就是這樣的污穢,會不會雙方都有專人搜集對方的「痛腳」,在critical time用來抹黑對方,達到最有效的傷害,製造自己的優勢?所謂Smearing Campaign是也。

對這事件,Kevin Rudd 的反應很得體,他說平生很少飲酒(他素稱是基督徒),當時是醉得厲害,有沒有到過那間酒吧、做過甚麼,自己也記不起了。倘若曾做出敗德行為,使任何人受到傷害,願意誠心道歉。

哈!哈!

最後一句,真的「不卑不亢」,既誠實,又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不過這類的Damage Control,智囊團內有專人負責、集思廣益,特別教路的,說得這樣好,一點都不希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社交舞與人生

早些時我談過阿根廷探戈 ,現在請各位再看一個精采短片,是社交舞中很難跳的Foxtrot(狐步舞)。

肢體隨著音樂節拍活動便是「跳舞」,可以單人、集體跳。社交舞(國際標準舞),卻是嚴格的男女雙人舞,講究兩人的合拍。

跳得好的社交舞,並非只是跳熟舞步和表現美觀的花式,而是兩人變了一人,融合無間,令人有陶醉之感。

無論甚麼地方,喜歡跳標準舞的,都是女多男少,大概是她們喜歡有靚衫可穿,和那飄飄欲仙的感覺。男士數目不夠,沒法啦,唯有讓身材較高的女士充當。兩個女人摟著跳,雖然不大「雅觀」,總比沒得跳的好。即使是這樣,還是要分別擔當「一男一女」的角色。

標準舞很講究「主」和「從」的關係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的合作,很多時也是這樣的

一個雙人的工作小組,假如二人職權旗鼓相當,「無大無細」,誰也不聽誰,肯定是行不通的,必定要有一個頂頭上司直接監管

標準舞,男的一定是「主」,女的一定是「從」,男人帶,女人跟我們上課時,老師反覆告誡,女同學千萬不能自作聰明,「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follow!」還 有,老師說女人在跳舞時,不能想下一步要怎樣跳,因為妳永遠不會知道,要猜的話一定猜錯。男人要妳怎樣跳便怎樣跳,「 Always be attentive to how the man is leading you, and always dance one split of a second after him」 。

這技巧說起來很玄妙,也是最難掌握的。跳舞要做得到這一點,才算跨進殿堂的門檻。一個男舞友說,女人最痛恨大男人主義,跳舞就是最最大男人主義的,還有那麼多女人喜歡跳,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話說回來,跳社交舞,女人的表現是眾人的焦點,讓她發揮的花式也較多。男人不要以為自己可以Lead便是「大晒」,因為他的首要任務,是給予女方表現的機會。一個師兄說,男方是畫框,女方才是畫,畫雖然要在畫框之內,但畫才是給人欣賞的對象,可謂的論。

我看一般跳社交舞的男女舞伴,很多都是大家操熟了舞步,落舞池跳舞時雖然摟在一起,還是你跳你的,我跳我的,缺乏「感應」的化學作用;女方肯「跟」的難得,男方懂得「帶」的也不多見!

證諸人生的很多活動,何嘗不是?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God Is Not Great

這幾個月來,美國暢銷書榜上有一本無神論者Christopher Hitchens的新作 God is Not GreatHow Religion Poisons Everything(神不偉大:宗教如何誤盡蒼生),外國很多書店都以顯著位置介紹這書。


以下是Christopher Hitchens的現身說法:

這樣的題材,這樣的結論,讀者當然是「愛之欲其生,恨之則欲其死」的了。美國紐約時報的書評對之推崇備至,支持者更以為是繼反對宗教的學者著作: Richard DawkinsThe God Delusion ,和Sam HarrisLetter to a Christian Nation 又一重量級炸彈。反對的評論也自不少,例如The Washington Post的書評。


報界的書評撮要,請看這裡

讀者的書評嘛,當然是給與*****的高度評價,或*的最劣評價都有的,請看這裡

Christopher Hitchens立論不留餘地,除了迎頭痛擊西方文化的主流天主教和基督教,對其始祖猶太教也一樣「無面俾」,對於近日一舉一動影響世界的伊斯蘭教原教旨支派,他更評為「披上伊斯蘭教外衣的法西斯主義」。

Christopher Hitchens 的結論是,所有宗教都是有害的。

宗教人士且慢罵他是魔鬼,對他不屑一顧。無神論者對你們宗教的認識,遠超你們的想像,假如你採取駝鳥政策,不願意知道他們的論點,恐怕被其所迷,那麼你的信仰是薄弱、經不起考驗的。

我還未詳看這書,但建議就算不買,大家也不妨看看網頁的撮要和網上雙方的意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一日一文

寫網誌很多人開頭時興致勃勃,一日一文,甚至一日二文三文。

所見所聞,舉手投足,莫不可發而為文,尤其是訪客漸多,留言踴躍的時候,心情興奮。如果打入排名瀏覽排名榜頭幾十名內,更是達到沸點!

過了這個「蜜月期」,還能夠長期一日發一文的,真不容易哪。

除了學業或工作繁忙,不夠時間來打理自己的網誌外,有人會慢慢發覺「沒甚麼好寫」的。

牛不吃草,一味擠奶,總有擠乾的一日的。要寫文章有豐富的題材,就要:

增加吸收--看書、看網頁、觀察生活,有多樣化的材料。

促進消化--多方思維,把吸收的材料化為己用。

增加發表的形式,除了文章之外:

  • 找些舊照片加上解說和感想。
  • 吃過甚麼好吃的東西,拍照和用文字介紹之,原來很多人喜歡看的。
  • Podcast
  • 放視像,連結和介紹可觀的YouTube短片。
  • 看見別人的Blog Tag,不請自寫。
  • 在網友的Blog上留言,如果覺得自己寫得有點意思、意猶未盡的,增刪潤色一下,在自己的園地中可以文章發表。

寫文章最難是結尾....也許除了開頭之外」有了題目,先寫第一段,沒時間就先儲存在新浪裡為草稿,不時加幾句,很快就成篇了(也可以同時開幾篇的頭)。假如有興趣的題目,單存題目不開始寫也可以,放在那裡,每次到「管理面版」那裡多看幾次,文意便會孕育的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1967年暴動(下)

(續上篇)示威遊行、警民衝突、扔「菠蘿」,無日無之。政府通過緊急法令,嚴厲打擊「非法集會」,實行宵禁,即晚上某時開始不准市民出街。街道有大量警員巡邏,違禁者見一個拉一個。

我從居住的十幾樓望下去,街道宛如死城,看見有一個青年貪玩從這邊跑到對面馬路,馬上被警察拘捕,掙扎無用,警察乘機拳打腳踢一頓,才把他推上警車。

這樣的情況,當然是百業蕭條,餐館戲院等等的消費行業,無不叫苦連天。

市民的神經繃緊到極點,社會人心趨於兩極化,非此即彼:一邊是搞事的「左仔」,而另一方是全力支持政府的良民,沒有甚麼中間路線。

中國匯來港幣1000萬元來作「鬥爭費」,並成立「鬥爭委員會」,拉得左派電影明星傅奇、石慧做生招牌,後來二人被政府遞解出境。傳統的左派報紙,如官方的大公報、新晚報和文匯報,統一口徑「反英抗暴」,成為宣傳工具,民辦的左派報如晶報、香港商報、正午報、田豐日報等亦步亦趨。

另一邊的傳媒,如老牌的星島、華僑、成報、明報等等積極支持政府。一般市民嘗過早10年大陸反右時期要寄舊衣糧油藥物接濟鄉下親人的經歷,也不希望左派得勢赤化香港,有能力移民的極少,大多數支持香港政府,尤其對防暴的警察特別擁護!衝突中或當值中的警察都有人殉職,有些更是被人背後偷襲至死;而衝突白熱化時,警察開槍擊斃暴徒亦時有所聞,左仔乃為這些「烈士」舉行大規模的喪禮。

「愛國學校」如「旺角勞工子弟學校」等等,鼓勵學生參加「反英抗暴」鬥爭,一些家長害怕起來,乾脆為子女退學!有些與大陸關係密切的商業機構,半強迫地要僱員參加示威。我有個親戚的女兒素來很乖,但為著飯碗不得不去,結果在警察鎮壓過程中走避不及,被打得內傷,後來醫了很久。

左仔控制了澳門「綠村電台」,整天播革命歌曲和宣傳反英訊息。這邊的香港,商業電台素來是一個娛樂電台,增加大量新聞採訪時段;諷刺左仔的諧劇「欲罷不能」,大量引用「毛語錄」的警句來作為劇中人的口頭禪,笑死人無命賠;又特設時事評論,日日抨擊暴徒的罪行。

商業電台的時事評論,由最受歡迎的藝員---「大丈夫日記」廣播劇的主角林彬宣讀。左仔恨之入骨,安排一宗政治謀殺,派出兇徒在8月24日上午8時在林彬從窩打老道山住所開車上班必經的培正道附近,假扮修路工人,截停林彬的汽車,上前淋汽油點火,林彬嚴重燒傷,送院後搶救無效不治,全港為之震動。

經過一年多,暴動逐漸受到控制,香港元氣已大傷,生活總算慢慢恢復正常。

1967年的暴動,可說是使香港步入新紀元。我看到的一個要點,是香港人反思與中國大陸的情誼和關係,以及建立「香港本土」意識的需要

暴動平息後三年的1971年,港督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Trench)離任回英國,繼位者是一直執政到1983年,雄才偉略、愛民如子的麥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

他策動興建公屋的10年計劃使市民解決居所問題、籌辦地下鐵路解決交通問題、擴大「民政署」為「政務署」加強官民溝通,委任「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建立廉政公署打擊貪污。期間大力發展自由經濟,使香港從谷底反彈,進入香港迅猛發展的十多年黃金期,直到80年代討論香港回歸中國問題的「前過渡期」。(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1967年暴動(上)

今年2007,是1967年香港暴動的40週年,但是官方和民間提及這件改變香港歷史的大事少得可憐!

政府未為事件定格,可能是有政治原因;連民間都噤若寒蟬,我就不大明白了。 

我們的網友多數在那時還沒有出生,請大家現在重溫一下當年的實況:

1967年,我讀中二,時年13歲。當年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只知上學放學,得閒與同學打乒乓球和去九龍仔泳池學游水。較不方便的,是部分司機罷工,巴士班次不足,不過無所謂,通街是無牌貨Van和貨車載客,警察也隻眼開隻眼閉,我在市內跑來跑去,都不知道多過癮。

晚上時常有戒嚴,到處有寫上「同胞勿近」的「土製菠蘿(炸彈)」,像現在的伊拉克;間中有小童被炸傷炸死的新聞。我還遠遠看過警察架起鐵馬封鎖現場,讓軍火專家引爆炸彈。一位軍火專家希路在拆彈時,當場炸斷一條手臂,還自己執起步行,後來裝上義肢繼續服役,犀利!

當時我不很知道,暴動嚴重影響香港居民的生活作息和工業生產力,經濟奄奄一息,很多工商業朝不保夕。
 
其時的中國,是文化大革命動亂到失控的階段。我們現在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從多方面來解釋文化大革命如何波及香港,我不在這裡妄下定論了。

67年香港暴動的前奏

很多從中國河道漂入香港水域、的「五花大綁」浮屍,有些是後腦中槍,聽說是文革武鬥中死亡甚至處決的人,天天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

天星小輪申請加價僅僅5仙,觸發市民示威反對,這是我從來未見過的事。反天星小輪加價卒之釀成警民衝突,領導其事的,並非是後來暴動的香港的親中左派。當年兩個被補的青年社會運動家,一個叫盧麒,後來自殺身亡;另一個是蘇守忠,最近再在香港露面,已是看破紅塵的老和尚一名。

真正的67年暴動,由67年4月九龍新蒲崗的一宗塑膠花廠勞資糾紛,左派工會介入越搞越大為導火線,逐漸變成要藉恐怖活動推翻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愛國運動」。暴徒甚至遊行衝擊港督府,在外牆貼滿大字報!(明日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笑話:誰不怕老婆

這天寫字樓內工作比較清閒,職員便乘機七嘴八舌胡扯。

有人講起男人怕老婆的問題,更是發言熱烈。

忽然,上司拉開房門出來,原來聽到大家這麼高興,他今天心情好,不介意大家這麼吵,還加入討論。

經過一輪討論,上司說看來怕老婆的人不少,不如就在這裡作個統計,自認怕老婆的站過來這邊。

話甫說完,一陣擾攘之後,竟然全部男士都站到自認怕老婆的一邊,只有平時同事公認怕老婆的阿王坐在原位不動。

上司問阿王,是不是認為自己不怕老婆?

同事起哄,說阿王若今日不請食蛋糕飲奶茶,定必向阿嫂報告!

阿王吞吞吐吐地說:

「不...不是的,

老婆警告過(後面請反白觀看)....多男人去的地方不准去.....」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抄襲

早些時候,香港頭條網為旗下的網誌選文出書,收錄的一篇文章被人揭發是整篇抄襲自新浪網誌「我的流金歲月」,詳情不贅,見readandeat的如何對付網上copycat?」一文。

我想有些人見到人家的網誌日日有新文,與網友互動留言興高采烈,自己又寫不出,唯有抄襲過橋。這名抄襲者一錯再錯,居然大膽出席發佈會,遭人揭發後又砌辭狡辯,全無悔意,被一眾網誌主人口誅筆伐,不能說「年少無知」就可以放過她的。

「天下文章一大抄」,「寫一篇文章/一本書,抄一人是抄,懂得抄很多人是Research」。學術乃人類之公器,借用人家的意念轉述之,甚至引用部分原文,都沒有大問題,最重要的是註明出處,不能Copy and Paste,整篇的挪為己用的

前幾年退休的香港中大的中文系教授,60-70年代任教中學,是我的老師。當時他寫了幾本考大學的中文科參考天書「XX導讀」上下二冊,風行一時。書的序言有多謝我們幾個同學幫他校對,我的名字也在其中。我們校對時看他的「原稿」是從別人的著作影印來的段落,拼拼合合,加上他寫的一些文字連以貫之,用剪刀漿糊貼成的。

我以前擔任編輯工作,要處理客戶Email發過來的推廣業務的所謂資訊文章(行內稱為「鱔稿」),很多一看便知道是用現代科技,不用剪刀和漿糊「剪貼」而成的,因為段落之間有時字體都不統一,逗號和句號這處是「,和。」,那處是「,和 .」。真是「偷食都不懂得揩嘴」!

現在資訊傳播很快 ,電腦搜索引擎又勁,抄人的東西和被人識穿抄襲,一樣的容易!

再瀏覽一下,原來一名香港多產專欄作家,也曾在去年涉及抄襲事件,詳情請看「專欄「抄」家」一文。他讀者很多,佩服他才高識博的人也不少,也發生這件事,唉....

不過,比對上述那個無知網主抄人家的抒情文章,連「我」字照搬過字的情況,他算是好一點,抄的是對歷史事實的描述,但原封不動的大段Copy and Paste,只是略略用自己的語言插科打諢,東補一句西補一句把資料連起來。同時,整篇的資料來自一篇文章,又沒有註明,才是他最失德的地方!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Panini (意大利式三文治)

此乃Panini(意大利式三文治)。

我在一家很有情調的小咖啡館吃到的,雖然只賣澳幣$10.95製作一絲不苟,單是賣相已得滿分。

我要這一款叫Vegetarian Panini,餡料有嫩菠菜、乾番茄、Eggplant(矮瓜)、 Pesto(一種意大利流行醬料) Artichoke(朝鮮薊)、 Feta Cheese(希臘羊奶芝士),認真夠營養。

麵包是歐洲人的主要食糧,其中的學問很多,並非我們亞洲人能夠想像。我們想到的的「外國麵包」通常會是法國式的一長條的,其實很多歐洲國家都有其特色的麵包。

意大利麵包叫Pan,很鬆化好吃,「小麵包」Panino 是Pan字加上ino(小子),眾數是Panini,就是一種專門切開兩半用來夾東西吃的「意大利三文治」,餡料靈活多變。

Panini就是 Panini,不能畫蛇添足叫Panini Bread或Panani Sandwich的,這篇文章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anini Bread 有說明。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華人社團活動怪現象

中國人喜歡攀附權貴的風氣,由來以久,就算是移民西方國家多年的華人,還是一點都沒有變。

社團宴會、公司開張、慶祝傳統節日等等,總要請一些「高官」來作嘉賓。高官撥冗光臨,當然坐主家席,主人又要安排讓他們上台講話、頒獎,很多人會找高官一齊拍照。活動過後,主辦活動者還希望報紙發新聞稿;內文和照片千篇一律,根本沒有人有興趣去看。主辦活動者樂此不疲,而那些本地免費報紙為了爭取客戶的歡心,競相劃出版位來刊登。

嚴格來說,這些議員、市長、部長,通通是民選出來的,不是甚麼權貴,這一屆做得不好,下屆選票不足,馬上要捲鋪蓋下台變回平民;他們找門路來巴結我們還差不多,就算請得到他們來,也不是甚麼艱難和光榮的事。

既是請人家做嘉賓,人家肯光臨,便理應好好款待之;但是很多華人搞的宴會,使他們十分難堪。

除了開頭的三幾十分鐘的悶死人的儀式,是用中英文並行,很多華人社團活動整個晚上的宣佈、節目、助慶的插科打諢等等,都是全用中文。有時離譜到連儀式內主人家的致詞,都是先講幾句英文招呼語後,便是中文直落,那些西人嘉賓傻瓜似的坐在那裡,還要面露微笑;而冗長的華人晚宴,超過三小時的很平常。那些「得把口」,乾拿薪水,只是統籌、監察和指導公務員辦事的政客,一整天就是開會和應酬,我覺得其實也不好當。

華人的宴會,很多安排在中式酒樓內舉行,為求減輕成本,儘量多擺桌椅,又儘量推銷席券拉人來參加,整個場地擠得滿滿的,十分「熱鬧」,七八道菜,侍者穿插擠迫的桌子之間上菜、換碗碟,一晚不停,使人頭昏眼花。很多赴宴者是為了人情難卻、只是來吃一餐或與熟人 socialize一下,走在一起例必高談闊論,聲震屋瓦。更有甚者,在桌子之間穿來插去,握手寒喧派名片,就算是部長或議員致詞之際,也不肯停一陣子。

於是,嘉賓在台上致力讚揚主人家或華人在澳洲的貢獻之際,台下的華人一樣「無面俾」,講人自講,聲浪竟蓋過了嘉賓通過擴音器發出的演講。我曾經做過很多次台下的採訪人員、陪客,甚至台上的司儀,每次都耳根發熱,覺得華人真是大出洋相,在西人面前丟盡面子。

如今我金盤洗手退出江湖,從此不沾華人社區活動,再不用參加這些丟面派對,實在額手稱慶。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令人髮指的簡繁轉換錯誤

日前談到首創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句話的法國麗池(Ritz)酒店創辦人Cesar Ritz先生,現在我想起在退休前的一件生氣的事。

事緣有個廣告客戶是留學代理公司,專門辦理學生到瑞士一家以Cesar Ritz為名的酒店管理學院留學;我要為他們的英文原稿翻成中文,廣告內自然有 Ritz 和Cesar Ritz 的名字。

查把Ritz 譯為「麗池」,在中國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於是我乃譯為「麗池」,那知廣告客戶一名華人職員謂,會與香港以前在北角的「麗池遊樂場混淆,堅持要譯為「里滋」。她大概不知道在50年代,商界名人李裁法建立香港北角的「麗池遊樂場,正是因為「麗池酒店」珠玉在前,借用這名字來沾沾光。哪裡有因為有香港冒牌「麗池」,而要原版的「麗池」改名之理?

顧客永遠是對的

「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句話,表現出現代社會服務至上的企業精神,每個人都會說,但是出自何經何典,就不是很多人知道了。

原來這句話,是著名的法國麗池(Ritz)酒店的創辦人Cesar Ritz 首先說出來的。「麗池先生活在19和20世紀相交的時代,使飯店服務成為一種藝術。他常說:「人人都喜歡讓人服侍,但要服侍得不著痕跡。」他訂下四大戒律:「見而不視、聞而不聽、殷勤而不卑躬屈節、善解人意而不冒昧」,至今仍被酒店業奉為指導思想。


麗池酒店成功的訣竅,是小處不怕瑣碎,大處不怕花錢,但求顧客滿意。據說有一次,他檢查餐廳,發現一隻杯子有肥皂味,立即命令將幾百隻杯子重新洗淨。

說是這樣說,服務行業想藉此獲得成功,上下貫徹「顧客永遠是對的」的精神,並不容易。

我就有在中餐廳有過多次經驗,叫了的東西很久都未到,催促侍者一遍又一遍,都順口說「得啦,就快來啦。」也不知道有沒有進廚房裡看一下。不過我也明白,中式廚房亂七八糟,好像打仗一樣。一些廚師脾氣暴燥,樓面服務人員問多兩句,分分鐘被人X祖宗十八代者也。

有一次我夫婦與另一對夫婦,到Brisbane的文化中心聽音樂,之前在附設的餐廳吃晚飯。我要的食物遲遲未有,於是找著西人侍者問問,他馬上去查探一下,並且很快的回報,說是廚房漏了單,很很很對不起,會儘快補給我。

果然不到十分鐘,我要的東西上桌了,我也相當滿意他們的服務,誰知道結帳之時,餐館為表歉意,把我叫的一份食物豁免收費!

這件事我給幾個朋友說過,等於免費為他們作宣傳。如此看來,他們實在是「除笨有精」。

中國近年的服務行業,應該是有長足的進步了,但是很多人對改革開放之前或之初在大陸的經驗,還是不免大搖其頭的。

給大家說一次我的親身經歷:1991年,我和好友在華東自由旅行,跑到杭州當地有名的國營「杭州飯店」吃晚飯。兩個男人,叫了二菜一湯,每人面前的食具只有一雙筷子,一隻湯匙。我們乃招手叫服務員,問可否拿兩隻碗來喝湯,他說「不可以」,因為沒有這個規矩!

我們問:「沒有碗怎樣喝湯?」

他說:「用湯匙呀!」

試想,同一湯碗的湯,你一下我一下的,舔過的湯匙又浸下去取下一口湯,多惡心!大概只有熱戀中的情侶才不介意吧。

我們和服務員理論一輪,結果還是:不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III 級笑話:不要笑我

「醫生,我脫了褲子之後,請您不要笑我。」來看病的男人靦腆地說。

「哦,不會的,我是醫生,甚麼都見過的,而且很有專業道德,不會笑您。」

原來這個病人是一向看同一診所的乙醫生的,現在他放假,便由這位甲醫生代看他的病人了。

男病人說:「是我的器官有點問題」...說著,慢慢地脫下褲子。

醫生看到的,是他一生見過最小的器官,大約是一枚AAA筆芯電的大小吧,醫生雖然有言在先,也幾乎「嘻」的一聲笑出來,好辛苦才忍得住,問道:

「那麼,有甚麼問題?是關於尺碼的問題嗎?」

男病人說:「是...啊!不是....(以下請反白觀看)....它最近腫得很厲害。」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

阿根廷探戈

劉德華在「愛君如夢」中飾演社交舞高手,電影開始的一段探戈,很多迷哥迷姐津津樂道,認為華仔舞技超群。

華仔有拉丁舞高手做舞伴襯托,加上鏡頭調度和剪接,的確頗有看頭,但請不要以為跳得好的探戈就是這樣,華仔的表演還有一大段距離呢!

請看以下一段:探戈高手一take 過的現身說法:

現在為大家介紹一下 阿根廷探戈

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

葬禮

人人都會老,老了就會死,這是不變的定律。

小時候,跟著父母到殯儀館去,只覺得中國式的葬禮古靈精怪、吵吵鬧鬧、紛亂不堪。尼姑道士唸經作法之餘,有些還會開幾台麻將,讓來弔唁、有心守夜的人「解悶」呢,現在想起來,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小孩子不懂得生死的道理,如果死去的是遠房年長的親戚,更不感到一絲的悲傷,直至自己慢慢長大,有些關係密切的人去世,才開始懂一點點。尤其是和自己年紀相若的朋友早死,好像我唸中二時聽到有個小學同學「病死」了,更是震撼不已,促使我嚴肅地思想生死這個問題。

葬禮搞出甚麼花樣,到底死去的人知道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他?天曉得。我看還是安慰在生之人的成份居多吧。

小時候香港人口較少,我見過有人在家搞很鋪張的葬禮,連搞多天,築起大花牌,還封了半條馬路,有出殯遊行的儀仗隊。現在香港式的葬禮簡化了,大致上是在殯儀館搞足一晚,第二天親友再來,送遺體到墳場或火葬場。

在澳洲參加過幾次葬禮,用與不用宗教儀式的,我都到過;給我的印象是比較簡單、克制、寧靜和乾淨。殯儀館到處都有,不像香港集中在三兩個地點,外形只像一家Motel,並不令人感到不安,緊貼的附近也有一般的住宅,沒甚麼顧忌。

葬禮多數在日間,由頭到尾約二小時便完,華人則會循舊例,在餐館設酒席招待親友(是解「慰」酒還是解「穢」酒?考起我)葬禮或由宗教人士主持,例行有講道或說法時間,以安慰生人;多數會有至親友好出來講講話,談一下去世者的生平和讚揚一下貢獻,氣氛一般都是比較平和,沒有傳統華人喪禮那些大哭大鬧場面。

殯儀館行業大多是家族經營,代代相傳,號稱超過百年歷史的有好幾間。甚麼工作都要有人做,殯儀館也許是具厭惡性的服務行業,也許是唯一不需要「笑臉迎客」的行業了。

因著以前工作的需要,我也曾採訪過一家在我的報紙上刊登廣告的殯儀館。接待我的,是館主及其太太;他們夫妻檔經營,講話陰聲細氣,雖然婉轉周到,但完全沒有感情,令人體溫驟降幾度,有一種詭異的感覺。

他們還帶我參觀館內的「棺材陳列室」,由經濟級介紹到超級豪華級呢。我雖然不信教也不怕鬼,還是覺得不大comfortable,當日上午做完採訪工作馬上開溜。

中午我大吃一頓豐富的午餐,提醒自己能夠活著是多麼的美好。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黃金海岸景色

黃金海岸(Gold Coast)是澳洲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本(Brisbane)的衛星城市,距離約80公里,人口只有約30萬,但繁榮與多姿多采遠勝布里斯本,因為是旅遊勝地,圖中鶴立雞群的是澳洲最高的88層住宅大廈。
很多度假酒店和高層Apartment ,都到處到是餐館和名牌精品店,外面便是沙灘和太平洋!


這天來到朋友在29樓的住宅,一廳一房,但有1000平方尺!兩棟大樓加上廣場自成一國,大樓之間有連接走得過去...



落了樓下再看,原來我們是通過一個超巨型的電視機的肚子走的。


從29樓露台向下望 ,暈暈地。

用圖一的角度,再拍一張日落前10分鐘的照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傷信」原作者西村由紀江

陳奕迅和楊千嬅的「傷信」一曲,是用日本女鋼琴家/作曲家西村由紀江寫的旋律。
原名為「手紙」(Tegami),即「書信」的日文。

曲: 西村由紀江 詞: 周禮茂 

 
重讀著你的告別信 抑壓而暗湧
雖不信寫的話 竟可以這麼重
但再哭亦無用

徐徐又當這信是你 緊貼我抱擁
可惜信太單薄 怎可填密落空
愈信傷早抑壓 痛便愈沉重

難平衡自己 忐忑的起伏
難原諒我心 反覆的變動
是我個性舞擺 換來這封信
曾令你瘋 舊情要一別而盡

仍多需要你 仍多需要你
如今天失去了 怎
退怎麼進
如果可不要信 寧死都不要信
但看我手 再激動仍只得傷信

 
我聽西村由紀江(Yukie Nishimura)已經差不多20年了,最初接觸她的音樂時,她還是年華雙十的少女,無論彈自己寫的曲子或彈別人的曲子,都是如詩如畫;編曲和伴奏有高人擔任,相得益彰,我馬上就喜歡了。
後來看到她的錄影,不得了,原來真人比CD 封面的小像更美麗,舉手投足自有一種優雅。
西村由紀江1967年出生於大阪,三歲開始習琴,幼時即贏得Yamaha Junior Original Concert音樂大賞。成年後就讀於桐朋大學的音樂系,並於1986年以發行首張專輯,至今已發行過30多張CD,包括為電視劇「101次求婚」、「Good Morning」寫的配樂。
以下是西村由紀江彈奏近作「あなたに最高のしあわせを


西村由紀江官方網站:http://www.nishimurayukie.co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教皇與猶太教長的辯論

(純屬搞笑,不可當真)

Several centuries ago, as Easter was quickly approaching, the Pope decreed that all the Jews had to convert to Catholicism or leave Italy.
多個世紀之前的某年,復活節臨近之時, 教皇宣佈所有意大利境內的猶太人都要改信天主教,不然就要離開。

There was a huge outcry from the Jewish community, so the Pope offered a deal.
猶太社區大譁,教皇乃開出條件。

He would have a religious debate with the leader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f the Jews won, they could stay in Italy. If the Pope won, they would have to leave or convert.
教皇會與猶太社區的領袖作宗教辯論,假如猶太人贏了,他們可以留下;假如教皇贏了,他們就要離境或改信天主教。

The Jewish people met and picked an aged, but wise, Rabbi Moshe to represent them in the debate. However, as Moshe spoke no Italian and the Pope spoke no Yiddish, they all agreed that it would be a "silent" debate.
猶太社區開會,推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長 Moshe 作為代表。由於Moshe不懂意大利語,教皇也不懂猶太語,大家同意實行「無聲」辯論。

On the chosen day, the Pope and Rabbi Moshe sat opposite each other.
日子到了,教皇與Moshe教長面對面的坐下來。

The Pope raised his hand and showed three fingers.
教皇舉起一隻手,豎起三隻手指。

Rabbi Moshe looked back and raised one finger.
Moshe教長回望,豎起一隻手指。

Next ... The Pope waved his finger around his head.
然後...教皇將手指圍著頭來轉動。

Rabbi Moshe pointed to the ground where he sat.
Moshe教長用手指,指向自己面前的土地。

The Pope then brought out a communion wafer and a chalice of wine.
教皇出示領聖體用的餅,還有一杯聖酒。

Rabbi Moshe pulled out an apple.
Moshe教長拿出一個蘋果。

With that, the Pope stood up and declared that he was beaten . That Rabbi Moshe was too clever and that the Jews could stay in Italy.
至此,教皇起立認輸,承認Moshe教長的確有智慧,猶太人可以繼續在意大利生活。
###############################

Later, the Cardinals met the Pope, asking what had happened.
稍後,樞機主教團和教皇會面,問起當時的情況。

The Pope said, "First, I held up three fingers to represent the Trinity. He responded by holding up one finger to remind me that there is still only one God common to both our beliefs.
教皇說:我首先舉起三隻手指,表示相信三位一體的天主,他就舉起一隻手指提醒大家相信的是同一個神。

Then, I waved my finger around my head to show him that God was all around us.
然後我把手在頭上打圈,說明天主在我們上面。

He responded by pointing to the ground to show that God was also right here with us.
他指向地下,表示神正在我們中間。

I pulled out the wine and wafer to show that God forgives us all our sins.
我拿出聖體和聖酒,表示天主可以赦免我們的罪。

He pulled out an apple to remind me of the original sin.
他拿出一個蘋果,提醒我人類有原罪。

He had me beaten at my every move and I could not continue.
他處處反佔上風,我無以為繼了。
#############################

Meanwhile .. The Jewish community was gathered around Rabbi Moshe.
與此同時,猶太人圍著Moshe教長問長問短。

"How did You win the debate?" they asked.
「您是怎樣贏他的?」

"I haven't a clue," said Moshe. "First he said to me that we had three days to Get out of Italy , so I gave him the finger!
教長說:我也不知道。首先他限我們三天內要走,我就用一個侮辱的手勢回應。

Then he told me that the whole country would be cleared of Jews and I said to him we're staying right here."
然後他說整個國家都不要我們,我就說我們在這裡死也不走。

"And then what?" asked a woman.
「跟著呢?」有個猶太婦女問。

"Who knows? " said Moshe, "He took out his lunch so I took out mine."
「鬼知道!」教長說:「他拿出午餐來吃,我也拿出我的午餐囉。」

(中譯:Ch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