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介紹5個才女Blog:
忝為新浪人,首先是兩個新浪網的
Cityscape(在城市與鄉土之間)
Miranda率性敢言,喜歡旅遊、Brit Pop、英國文學,最近才知道她對喝酒也有研究。新浪網最早期的作者之一,我開Blog 時得到Miranda 指點尤多!
叫賣生活
Cherrie 文筆優美,才氣縱橫,能雅能俗,感性如下雨.車窗內的想像,鬼馬如 爆趾與爆粗 ,李碧華姐姐後繼有人,吾甘拜下風也。
新浪網外
Blog的原文是Web Log,意譯是「網上日誌」,新浪網最初是用「部落」這個音譯的,也不錯。
因為Blog 就是自己的的天地,大家Bloggers聚在一起,互動交流,也是一個「部落」。不過,現在也有很多新浪的Bloggers用「網誌」的。
台灣方面,還是用「部落格」的,例如這個人強馬壯的「中時部落格」。
中國大陸,則普遍音譯為「博客」。
現實社會是約定俗成、人多勝人少。中國的「博客」和閱覽人數是香港和台灣沒得比的,光是「中國新浪」的影星徐靜蕾的「老徐」,累積的點擊量便超過1,100萬,據說是世界上最旺場的博客。
我想把Blog稱為「博客」,會是將來的主流吧。
但是博客這個「客」字有點古怪---我是寫這個Blog 的人,那麼我是「博客主」還是「博主」(Vs 「博客」)?
來訪的朋友,那是「博客客」了。哈哈!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這本書的封底的簡介如下:
This is a collection of the movies that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damned critics) have told you are exceptionally good, classics in their genre. So, you buy the ticket and settle down in great expectation, only to realise two hours later that the movie has been totally overrated! Well, fear no more ...It will steer you away from the pompous, the pretentious and the downright stinking wastes of celluloid that have for some reason become known as "classic movies". .....is the essential bible for film watchers who don't want to be suckered into seeing an acclaimed classic during which they end up falling asleep.
書是英國出版,作者Allan Smithee,有典型的英國Reviewer的尖酸刻薄 。市面上已經有些甚麼XXX Movie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 的書,網上也有很多「我最喜歡的xxx」熱門Blog Tag,本書索性來個唱反調。
作者在序言中說並非是選101齣最劣的電影,而是選那些裝模作樣、扮高級、被影評人Overrated,有些人看得悶到嘔又不敢不說好的電影。文中表明,不是打落水狗,而是狠批那些冒充名種、趾高氣揚的雜種狗。
這是作者的一家之見,既然一心惡搞,當然要找一些名片來開刀,至於讀者可否每一齣都對作者的評論Take it seriously,悉隨尊便了。不過無論同意與否,這本書讀來都很過癮。
他的101個選擇,我看過的約有一半,我很同意下面這幾齣的確是爛片(除特別註明,均屬香港上演時之譯名)
American Beauty(台灣譯:美國心玫瑰情)
Batman(蝙蝠俠)
Brazil(妙想天開)
Chariots of Fire(烈火戰車)
The Cider House Rules(台灣譯:心塵往事)
Dead Poets Society(暴雨驕陽)
The English Patient (別問我是誰)
House of Flying Daggers(十面埋伏)
The Matrix(22世紀殺人網絡)
The Piano(鋼琴別戀)
Scent of a Woman(女人香)
Platoon(殺戮戰場)
下面這幾齣榜上有名,但我覺得蠻好看的:
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
The Crying Game(哭泣的遊戲)
La Dolce Vita(露滴牡丹開)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台灣譯:你是我今生的新娘)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擒兇記)
Rebel Without a Cause (阿飛正傳)
A Room With a View(翡冷翠之戀)
Run Lola Run(疾走羅拉)
Titanic(鐵達尼號)
West Side Story (夢斷城西)
這麼多,我不提供連結了,有興趣追查的,把片名copy到Internet Movie Database的網站搜索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純屬惡搞,不可當真)
A nun, badly needing to use the rest room, walked into a local Hooters. The place was hopping with music and loud conversation and every once in a while the lights would turn off. Each time the lights would go out, the place would erupt into cheer. However, when the revellers saw the nun, the room went dead silent. She walked up to the bartender, and asked, "May I please use the rest room?"
有個修女急著要上洗手間,走進附近的酒吧。裡面的音樂很吵,人們都在高聲談話;燈光不時熄滅,眾人便會轟然叫好。那些人見到修女進來,整個場所登時變得死寂。她走向酒保,問可否用一下洗手間。
The bartender replied, "OK, but I should warn you that there is a statue of a naked man in there wearing only a fig leaf."
酒保說:「可以的,不過先自聲明,洗手間內有一個裸男塑像,身無寸縷,只有一塊無花果葉的。」
"Well, in that case I'll just look the other way," said the nun.
「哦,那沒問題,我不看便是了。」修女答道。
So, the bartender showed the nun to the back of the restaurant, and she proceeded to the rest room. After a few minutes, she came back out, and the whole place stopped just long enough to give the nun a loud round of applause.
酒保指示洗手間的位置,她就自己過去了。頃刻之後她出來,整個地方的嘈吵停了一陣子,跟著人群向她熱烈喝采。
She went to the bartender, and said, "Sir, I don't understand. Why did they applaud for me just because I went to the rest room?"
她於是問酒保:「這位先生,我不明白,我只是去一下洗手間,為甚麼他們為我喝采?」
"Well, now they know you're one of us," said the bartender, "Would you like a drink?"
酒保說:「是這樣的,他們知道您是他們的一分子啦....要喝些甚麼?」
"But, I still don't understand," said the puzzled nun.
修女莫名其妙:「我還是不明白啊。」
"You see," laughed the bartender, "every time the fig leaf on the statue is lifted up, the lights go out! Now, how about that drink?"
「就是嘛...」酒保忍俊不禁:「每次有人揭開那片無花果葉,燈就會熄滅的。好了,要喝些甚麼?」
(中譯:Chris)
早些時我談過阿根廷探戈 ,現在請各位再看一個精采短片,是社交舞中很難跳的Foxtrot(狐步舞)。
肢體隨著音樂節拍活動便是「跳舞」,可以單人跳、集體跳。社交舞(國際標準舞),卻是嚴格的男女雙人舞,講究兩人的合拍。
跳得好的社交舞,並非只是跳熟舞步和表現美觀的花式,而是兩人變了一人,融合無間,令人有陶醉之感。
無論甚麼地方,喜歡跳標準舞的,都是女多男少,大概是她們喜歡有靚衫可穿,和那飄飄欲仙的感覺。男士數目不夠,沒法啦,唯有讓身材較高的女士充當。兩個女人摟著跳,雖然不大「雅觀」,總比沒得跳的好。即使是這樣,還是要分別擔當「一男一女」的角色。
標準舞很講究「主」和「從」的關係,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的合作,很多時也是這樣的。
一個雙人的工作小組,假如二人職權旗鼓相當,「無大無細」,誰也不聽誰,肯定是行不通的,必定要有一個頂頭上司直接監管。
跳標準舞,男的一定是「主」,女的一定是「從」,男人帶,女人跟。我們上課時,老師反覆告誡,女同學千萬不能自作聰明,「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follow!」還 有,老師說女人在跳舞時,不能想下一步要怎樣跳,因為妳永遠不會知道,要猜的話一定猜錯。男人要妳怎樣跳便怎樣跳,「 Always be attentive to how the man is leading you, and always dance one split of a second after him」 。
這技巧說起來很玄妙,也是最難掌握的。跳舞要做得到這一點,才算跨進殿堂的門檻。一個男舞友說,女人最痛恨大男人主義,跳舞就是最最大男人主義的,還有那麼多女人喜歡跳,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話說回來,跳社交舞,女人的表現是眾人的焦點,讓她發揮的花式也較多。男人不要以為自己可以Lead便是「大晒」,因為他的首要任務,是給予女方表現的機會。一個師兄說,男方是畫框,女方才是畫,畫雖然要在畫框之內,但畫才是給人欣賞的對象,可謂的論。
我看一般跳社交舞的男女舞伴,很多都是大家操熟了舞步,落舞池跳舞時雖然摟在一起,還是你跳你的,我跳我的,缺乏「感應」的化學作用;女方肯「跟」的難得,男方懂得「帶」的也不多見!
證諸人生的很多活動,何嘗不是?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這幾個月來,美國暢銷書榜上有一本無神論者Christopher Hitchens的新作 God is Not Great:How Religion Poisons Everything(神不偉大:宗教如何誤盡蒼生),外國很多書店都以顯著位置介紹這書。
以下是Christopher Hitchens的現身說法:
這樣的題材,這樣的結論,讀者當然是「愛之欲其生,恨之則欲其死」的了。美國紐約時報的書評對之推崇備至,支持者更以為是繼反對宗教的學者著作: Richard Dawkins的The God Delusion ,和Sam Harris 的Letter to a Christian Nation 又一重量級炸彈。反對的評論也自不少,例如The Washington Post的書評。
報界的書評撮要,請看這裡
讀者的書評嘛,當然是給與*****的高度評價,或*的最劣評價都有的,請看這裡
Christopher Hitchens立論不留餘地,除了迎頭痛擊西方文化的主流天主教和基督教,對其始祖猶太教也一樣「無面俾」,對於近日一舉一動影響世界的伊斯蘭教原教旨支派,他更評為「披上伊斯蘭教外衣的法西斯主義」。
Christopher Hitchens 的結論是,所有宗教都是有害的。
宗教人士且慢罵他是魔鬼,對他不屑一顧。無神論者對你們宗教的認識,遠超你們的想像,假如你採取駝鳥政策,不願意知道他們的論點,恐怕被其所迷,那麼你的信仰是薄弱、經不起考驗的。
我還未詳看這書,但建議就算不買,大家也不妨看看網頁的撮要和網上雙方的意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所見所聞,舉手投足,莫不可發而為文,尤其是訪客漸多,留言踴躍的時候,心情興奮。如果打入排名瀏覽排名榜頭幾十名內,更是達到沸點!
過了這個「蜜月期」,還能夠長期一日發一文的,真不容易哪。
除了學業或工作繁忙,不夠時間來打理自己的網誌外,有人會慢慢發覺「沒甚麼好寫」的。
牛不吃草,一味擠奶,總有擠乾的一日的。要寫文章有豐富的題材,就要:
增加吸收--看書、看網頁、觀察生活,有多樣化的材料。
促進消化--多方思維,把吸收的材料化為己用。
增加發表的形式,除了文章之外:
「寫文章最難是結尾....也許除了開頭之外。」有了題目,先寫第一段,沒時間就先儲存在新浪裡為草稿,不時加幾句,很快就成篇了(也可以同時開幾篇的頭)。假如有興趣的題目,單存題目不開始寫也可以,放在那裡,每次到「管理面版」那裡多看幾次,文意便會孕育的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有人講起男人怕老婆的問題,更是發言熱烈。
忽然,上司拉開房門出來,原來聽到大家這麼高興,他今天心情好,不介意大家這麼吵,還加入討論。
經過一輪討論,上司說看來怕老婆的人不少,不如就在這裡作個統計,自認怕老婆的站過來這邊。
話甫說完,一陣擾攘之後,竟然全部男士都站到自認怕老婆的一邊,只有平時同事公認怕老婆的阿王坐在原位不動。
上司問阿王,是不是認為自己不怕老婆?
同事起哄,說阿王若今日不請食蛋糕飲奶茶,定必向阿嫂報告!
阿王吞吞吐吐地說:
「不...不是的,
老婆警告過我(後面請反白觀看)....多男人去的地方不准去.....」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我想有些人見到人家的網誌日日有新文,與網友互動留言興高采烈,自己又寫不出,唯有抄襲過橋。這名抄襲者一錯再錯,居然大膽出席發佈會,遭人揭發後又砌辭狡辯,全無悔意,被一眾網誌主人口誅筆伐,不能說「年少無知」就可以放過她的。
「天下文章一大抄」,「寫一篇文章/一本書,抄一人是抄,懂得抄很多人是Research」。學術乃人類之公器,借用人家的意念轉述之,甚至引用部分原文,都沒有大問題,最重要的是註明出處,不能Copy and Paste,整篇的挪為己用的。
前幾年退休的香港中大的中文系某教授,60-70年代任教中學,是我的老師。當時他寫了幾本考大學的中文科參考天書「XX導讀」上下二冊,風行一時。書的序言有多謝我們幾個同學幫他校對,我的名字也在其中。我們校對時看他的「原稿」,是從別人的著作影印來的段落,拼拼合合,加上他寫的一些文字連以貫之,用剪刀漿糊貼成的。
我以前擔任編輯工作,要處理客戶Email發過來的推廣業務的所謂資訊文章(行內稱為「鱔稿」),很多一看便知道是用現代科技,不用剪刀和漿糊「剪貼」而成的,因為段落之間有時字體都不統一,逗號和句號這處是「,和。」,那處是「,和 .」。真是「偷食都不懂得揩嘴」!
現在資訊傳播很快 ,電腦搜索引擎又勁,抄人的東西和被人識穿抄襲,一樣的容易!
再瀏覽一下,原來一名香港多產專欄作家,也曾在去年涉及抄襲事件,詳情請看「專欄「抄」家」一文。他的讀者很多,佩服他才高識博的人也不少,也發生這件事,唉....
不過,比對上述那個無知網主抄人家的抒情文章,連「我」字照搬過字的情況,他算是好一點,抄的是對歷史事實的描述,但原封不動的大段Copy and Paste,只是略略用自己的語言插科打諢,東補一句西補一句把資料連起來。同時,整篇的資料來自一篇文章,又沒有註明,才是他最失德的地方!
此乃Panini(意大利式三文治)。
我在一家很有情調的小咖啡館吃到的,雖然只賣澳幣$10.95,製作一絲不苟,單是賣相已得滿分。
我要這一款叫Vegetarian Panini,餡料有嫩菠菜、乾番茄、Eggplant(矮瓜)、 Pesto(一種意大利流行醬料) Artichoke(朝鮮薊)、 Feta Cheese(希臘羊奶芝士),認真夠營養。
麵包是歐洲人的主要食糧,其中的學問很多,並非我們亞洲人能夠想像。我們想到的的「外國麵包」通常會是法國式的一長條的,其實很多歐洲國家都有其特色的麵包。
意大利麵包叫Pan,很鬆化好吃,「小麵包」Panino 是Pan字加上ino(小子),眾數是Panini,就是一種專門切開兩半用來夾東西吃的「意大利三文治」,餡料靈活多變。
Panini就是 Panini,不能畫蛇添足叫Panini Bread或Panani Sandwich的,這篇文章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anini Bread 有說明。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句話,表現出現代社會服務至上的企業精神,每個人都會說,但是出自何經何典,就不是很多人知道了。
原來這句話,是著名的法國麗池(Ritz)酒店的創辦人Cesar Ritz 首先說出來的。「麗池先生」活在19和20世紀相交的時代,使飯店服務成為一種藝術。他常說:「人人都喜歡讓人服侍,但要服侍得不著痕跡。」他訂下四大戒律:「見而不視、聞而不聽、殷勤而不卑躬屈節、善解人意而不冒昧」,至今仍被酒店業奉為指導思想。
麗池酒店成功的訣竅,是小處不怕瑣碎,大處不怕花錢,但求顧客滿意。據說有一次,他檢查餐廳,發現一隻杯子有肥皂味,立即命令將幾百隻杯子重新洗淨。
說是這樣說,服務行業想藉此獲得成功,上下貫徹「顧客永遠是對的」的精神,並不容易。
我就有在中餐廳有過多次經驗,叫了的東西很久都未到,催促侍者一遍又一遍,都順口說「得啦,就快來啦。」也不知道有沒有進廚房裡看一下。不過我也明白,中式廚房亂七八糟,好像打仗一樣。一些廚師脾氣暴燥,樓面服務人員問多兩句,分分鐘被人X祖宗十八代者也。
有一次我夫婦與另一對夫婦,到Brisbane的文化中心聽音樂,之前在附設的餐廳吃晚飯。我要的食物遲遲未有,於是找著西人侍者問問,他馬上去查探一下,並且很快的回報,說是廚房漏了單,很很很對不起,會儘快補給我。
果然不到十分鐘,我要的東西上桌了,我也相當滿意他們的服務,誰知道結帳之時,餐館為表歉意,把我叫的一份食物豁免收費!
這件事我給幾個朋友說過,等於免費為他們作宣傳。如此看來,他們實在是「除笨有精」。
中國近年的服務行業,應該是有長足的進步了,但是很多人對改革開放之前或之初在大陸的經驗,還是不免大搖其頭的。
給大家說一次我的親身經歷:1991年,我和好友在華東自由旅行,跑到杭州當地有名的國營「杭州飯店」吃晚飯。兩個男人,叫了二菜一湯,每人面前的食具只有一雙筷子,一隻湯匙。我們乃招手叫服務員,問可否拿兩隻碗來喝湯,他說「不可以」,因為沒有這個規矩!
我們問:「沒有碗怎樣喝湯?」
他說:「用湯匙呀!」
試想,同一湯碗的湯,你一下我一下的,舔過的湯匙又浸下去取下一口湯,多惡心!大概只有熱戀中的情侶才不介意吧。
我們和服務員理論一輪,結果還是:不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哦,不會的,我是醫生,甚麼都見過的,而且很有專業道德,不會笑您的。」
原來這個病人是一向看同一診所的乙醫生的,現在他放假,便由這位甲醫生代看他的病人了。
男病人說:「是我的器官有點問題」...說著,慢慢地脫下褲子。
醫生看到的,是他一生見過最小的器官,大約是一枚AAA筆芯電的大小吧,醫生雖然有言在先,也幾乎「嘻」的一聲笑出來,好辛苦才忍得住,問道:
「那麼,有甚麼問題?是關於尺碼的問題嗎?」
男病人說:「是...啊!不是....(以下請反白觀看)....它最近腫得很厲害。」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葬禮搞出甚麼花樣,到底死去的人知道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他?天曉得。我看還是安慰在生之人的成份居多吧。
小時候香港人口較少,我見過有人在家搞很鋪張的葬禮,連搞多天,築起大花牌,還封了半條馬路,有出殯遊行的儀仗隊。現在香港式的葬禮簡化了,大致上是在殯儀館搞足一晚,第二天親友再來,送遺體到墳場或火葬場。
在澳洲參加過幾次葬禮,用與不用宗教儀式的,我都到過;給我的印象是比較簡單、克制、寧靜和乾淨。殯儀館到處都有,不像香港集中在三兩個地點,外形只像一家Motel,並不令人感到不安,緊貼的附近也有一般的住宅,沒甚麼顧忌。
葬禮多數在日間,由頭到尾約二小時便完,華人則會循舊例,在餐館設酒席招待親友(是解「慰」酒還是解「穢」酒?考起我)。葬禮或由宗教人士主持,例行有講道或說法時間,以安慰生人;多數會有至親友好出來講講話,談一下去世者的生平和讚揚一下貢獻,氣氛一般都是比較平和,沒有傳統華人喪禮那些大哭大鬧場面。
殯儀館行業大多是家族經營,代代相傳,號稱超過百年歷史的有好幾間。甚麼工作都要有人做,殯儀館也許是具厭惡性的服務行業,也許是唯一不需要「笑臉迎客」的行業了。
因著以前工作的需要,我也曾採訪過一家在我的報紙上刊登廣告的殯儀館。接待我的,是館主及其太太;他們夫妻檔經營,講話陰聲細氣,雖然婉轉周到,但完全沒有感情,令人體溫驟降幾度,有一種詭異的感覺。
他們還帶我參觀館內的「棺材陳列室」,由經濟級介紹到超級豪華級呢。我雖然不信教也不怕鬼,還是覺得不大comfortable,當日上午做完採訪工作馬上開溜。
中午我大吃一頓豐富的午餐,提醒自己能夠活著是多麼的美好。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