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俚語趣談 3:稱呼及其他

我在多年前寫過幾篇「澳洲與香港俚語談趣」的文章,用「譚冠文」的筆名發表在我主編的「昆士蘭華商周報」,現在看來仍有一點價值,讓大家看看吧。

這是第3篇,
「稱呼及其他」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小野麗莎唱 Bossa Nova

日本歌手小野麗莎,用葡萄牙文唱南美Bossa Nova 歌曲,拉丁歌后Astrud Gilberto 今番後繼有人!我們之間知道小野麗莎的似乎還不多, 我在這裡向大家推介一下。

先要聽的,當然是Bossa Nova的經典----Girl From Ipanema:


小野麗莎(Lisa Ono),1962年巴西聖保羅市出生,10歲回日本,之後每年在兩地各住半年,對推動巴西的Bossa Nova音樂很有功勞;1989年開始,她每年出一隻CD,現在已經是國際級歌手,經常在爵士音樂節演出。

Bossa Nova (Bossa :「節奏」,Nova:「新」)是在1960年代興起的音樂,揉合拉丁民族的Samba舞蹈節拍,加上極為豐富多變的敲擊樂和爵士樂的即興演奏。

創始Bossa Nova的是古典音樂出身的作曲家、鋼琴家、結他手Antonio Carlos Jobim,其好友結他手、歌手Joao Gilberto,加上美國來的爵士Saxophone聖手Stan Getz 這個鐵三角,好歌源源出爐,一時蔚為風尚。

在Stan Getz 的鼓勵之下,Joao Gilberto反對無效,讓未唱過歌的太太Astrud Gilbeto在1963年初試啼聲,一首Girl From Ipanema紅透半邊天,卒成為 Bossa Nova 的代表作。

小野麗莎的歌聲,聽起來真的有點像Astrud Gilberto哩。有點懶洋洋和怯生生,又有騷在骨子裡的性感。

以下是她唱的Insensatez (How Insensitive),伴奏的是日本出色的爵士Saxophone 手渡邊貞夫(Sadao Watanabe):

再來一首,她用Bossa Nova風格來唱60年代靈魂(Soul)音樂大師Otis Redding 的The Dock Of The Bay:

Bossa Nova 音樂,我在多年前一聽便上癮,至今不渝。各位聽了以上幾段也覺得不錯的,請在上面推介的YouTube上的Related Videos上慢慢聽開去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針鋒相對

(中譯:Chris)

An Englishman is having breakfast, in Paris , one morning (coffee, croissants, bread, butter and jam) when a Frenchman, chewing bubble-gum, sits down next to him. 有個英國人,某天在巴黎吃早餐,有咖啡、牛角包、麵包、牛油和果醬。一個嚼著香口膠的法國人,在旁邊坐下來。

The Englishman ignores the Frenchman who, nevertheless, starts a conversation. 英國人不與理會,還是法國人先開腔了。

Frenchman: "You English folk eat the whole bread??" 法國人說:「你們英國人吃麵包,是這樣整個都吃的嗎?」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讀書札記:宗教評論

這兩本都是2006年才出版的新書,我在本地的圖書館借閱的。

Letter to a Christian Nation的作者 Sam Harris 是和Richard Dawkins, Christopher Hitchens 齊名的當代反宗教學者,這本書很小,僅96頁,我半天就看完了。

作者寫信給這個的 Christian Nation,是美國。

和有些傳教士的說法,以及一般人的想法不盡相同的,事實上美國並不是一個「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美國國父華盛頓,除非是公事需要,從來不參與教會崇拜。另一名開國元勳也是第三任總統的Thomas Jefferson個人不喜歡基督教,力主政教分離(見 Jefferson's Letter to the Danbury Baptists)。美國憲法上,並無一字提到「上帝」和「基督教」,憲法致力維持美國的「世俗」(Secular)國家政體。

不過,最早抵達北美的頭幾批移民, 的確是「清教徒」派系的基督徒。另一個有趣的事實,也是與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樣的是,現在的美國雖然教育普及、科技先進,美國民眾對基督教的虔誠,經常上教 堂的人口比率,以及對教義所持的保守觀點程度,並沒有「與時俱進」,以上幾點遠在歐洲國家之上。Harris 書中說,有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美國人相信有基督教的天堂和地獄、認同教會根據聖經推算宇宙歷史只有六千多年.......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美國也可以算是 一個「基督教國家」。

怎樣的民眾產生的怎樣的美國政客,製造出怎樣的美國政府。美國在世界舞台上舉足輕重,所作所為都會影響世界和平,搞不好就殃及全世界-----你看自稱「是神叫我打伊拉克」的布殊。

這本書以一封長信的形式寫出,內容大抵是歸納Sam Harris一貫的批評基督教論點,雖無甚新意,不失為語重深長,簡單明瞭之作。

這本「以神之名:世界各宗教的暴力與毀滅」(In the Name of God; Violence and Destruction in the World's Religions),Michael Jordan 著,276頁。

內容分12章:

1. 神的武器,2. 神的話語 ,3.迫害, 4. 趕盡殺絕, 5.基督教反擊, 6. 聖戰, 7.內部鬥爭, 8.異端, 9.宗教法庭, 10.西班牙十字軍, 11.愛其至死 ,12. 無盡痛恨 。

當今之世,人們都聞伊斯蘭教極端主義的恐怖份子而色變,本書則除了伊斯蘭教之外,從歷史中翻各大宗教的舊帳,主要是針對猶太教和基督教。

作者指出,三個宗教都是認為自己比別教高明,同樣是得勢不饒人,殺敵人和異見分子之時絕不手軟,劣跡斑斑。最恐怖的是:殺人者借「神」的名,自恃替天行道所作的暴行,教典中通通有理據和明確指示!宗教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之事實,真是發人深省。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澳洲小食:Grill

一般的咖啡店都吃得到,有別於三文治用兩塊麵包夾著餡料,澳洲式的Grill只用一塊。

麵包上面的餡料五花八門,有番茄、洋蔥、火腿、火雞肉、磨菇、青椒、紅椒之類,分很多款,最重要的是加上芝士鋪面,然後放進焗爐裡焗香上碟。

香港人慣食的「油多」(牛油土司)、「占多」 (果醬土司)這裡都有,但是要自己塗。Grill則較為講究,看上面照片就知道了。

西人用刀叉,當吃餐一樣,慢慢切開一塊塊吃的。

這一客Grill,澳幣$7.95,算是收上等價錢。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俚語談趣(2):女人

我在多年前寫過幾篇「澳洲與香港俚語談趣」的文章,用「譚冠文」的筆名發表在我主編的「昆士蘭華商周報」,現在看來仍有一點價值,讓大家看看吧。

這是第二篇: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俚語談趣(1):Blue

俚語談(1):Blue

我在多年前寫過幾篇「澳洲與香港俚語談趣」的文章,用「譚冠文」的筆名發表在我主編的「昆士蘭華商周報」,現在看來仍有一點價值,讓大家看看吧。

這是第一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布里斯本河浮橋


布里斯本河把布里斯本市橫切兩半,增加不少河畔美景。

政府用混凝土在市中心一段建了一條浮橋,有船經過時會上下波動,很有趣。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多不勝用的手機

這些都是我現在有的手機:

圖:上排左起 Nokia 6170Motorola A635Sony Ericsson K600i(現在用)。下排左起 Motorola T190、 Samsung C100。

這幾年來,每兩年續簽一個新的手機服務合約,便有一個所謂免費的新手機,太太和我一人一個,所以便有這麼多了;還未算去年丟掉的LG( 見 失手機 ),和賣了給當鋪的另一個 Motorola摺機呢。

我並不是「玩手機」的人,手機的最大的功用是打電話,頂多是拍些存於手機電話部的大頭照,等車時用來聽聽 MP3,從來不會用手機上網、看電視和玩遊戲,所以給我多多的功能也沒有用,其實也不需要最新款的手機。

不過,新機是「免費」的喲!正是不要白不要,於是乎舊的手機雖然還可以用,一樣要打入冷宮,不要說賣,送給人家都未必肯要。何況手機電池用了一年多之後,電力逐漸減退,買原裝的新電池,也要幾十澳元一個的。

換新手機,隨機例有一個新的充電器,但另外要買車上充電器、免提耳機----同一品牌的不一定通用!好在現在有所有手機通用的「藍牙」耳機,我也有兩個,不過戴起來怪怪的,很少使用。

一大堆的舊手機配件,要用個紙皮盒子來裝,正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現在看這批「古物」,比較特色的是Motorola A635是第一代的 3G 手機,又大又重,像塊石頭,使人聯想起80年代的「大水壺」手機,可以用來做武器。A635的好處是鈴聲夠響亮,可以比美家中的電話,我至今未聽過比它更大聲的----它的喇叭直徑足有2cm。

現代人,就是這樣不停地虛耗物質、製造電子垃圾。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海外華人溝通難

Karl的文章 中國最難懂的十大方言 寫得資料與趣味性俱佳,我向大家鄭重推薦。

我也算是在澳洲「玩」過十幾年的華人社區活動,包括職業上的採訪需要以及曾經親身參與,做過很多華人社團的會員和幹事,包括澳洲華文作家會昆士蘭分會的副會長,和昆士蘭華語廣播協會的副會長。

我有一個感概,是「海外華人溝通難」。

海外華人說甚麼語言?真是百花齊放。以我住的澳洲昆士蘭州,中年或以上的華人而言:

香港來的:自然是流利的廣東話和無師自通、不鹹不淡的普通話(當然也有說得很好的,讀者且不要馬上抗議,我說的是一般的情況)

中國來的:普通話、家鄉話。

台灣來的:國語(普通話)、台語(閩南話),有些人說客家話。

星、馬、印尼來的:最厲害啦,一般都懂以下的其中幾種,但都帶有特別的星馬口音----華語(普通話)、廣東話、馬來話、閩南話、客家話,以及其他家鄉話,新加坡人平時比較喜歡說英語。

越南來的:越南話、廣東話,有些人說潮州話

以上的幾組人士,英語程度十分參差。

太平洋島嶼,如Solomon Islands, Fiji, Papua New Guniea 來的華人,有其歷史原因,在澳洲特別多!他們主要是說英文,和一點點的家鄉話,如客家話、四邑話、廣東話,大多不懂普通話。

方言的差異,限制了溝通,所謂物以類聚、獸以群居,在澳華人組成特別多的華人社團。澳洲政府想和華人社區加強溝通、探求民意時,都摸不清Who is what,以及哪個社團最有代表性(可能根本就沒有)。

華人社團,一般是壁壘分明,各自為政;有些有心人,試過組織類似不問身分來源、代表所有華人的「聯合會」,發覺困難重重,勉強成事的也是名不符實,總有漏網之魚。

究其原因,除了文化背景和政治取向,主要是語言的分歧。

十多年前,澳洲冒出一個主張減少亞裔移民的州議員Pauline Hanson ,一時之間被傳媒熱炒得沸沸揚揚,隨後她又要組黨大舉進軍各州的議院。當時有些流氓壞分子藉勢搞事,當街叫囂挑釁華人、塗鴉侮辱字句,華人為求自保,乃有團結抗衡、反對歧視、爭取權益之行動。

多虧大敵當前,華人真的組織起來了;主事人力求有代表性,邀請各路英雄雲集。好了,開會啦。

開會講甚麼語言?無論說最多人懂的普通話、廣東話,還是有一些人不懂。用英文嗎?真是有點那個,但是還有一些人不大聽得懂,或英語欠佳而沉默不言,或講話時用自己的方言要找人口譯英文,混亂不堪,令人啼笑皆非。

說到我所屬的「昆士蘭華語廣播協會」,負責政府資助的4EB民族電台的普通話和廣東話兩個頻道的廣播,來自這兩個陣營的委員都有。開會時若用廣東話,來自大陸和台灣的普通話組員,決計是聽不懂的。用普通話嗎,偏偏有過幾年的連續幾屆,會長都是多年前移民澳洲的香港人,從未學過講普通話,個性也比較拘謹,沒有像我有亂Up試講的膽量,於是,一班都是搞「中文廣播」的人,開會要用英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開心!

這套夢寐以求的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終於買到,開心死我啦!

是目前最權威的音樂辭典, 1985年版,共20冊。

在舊書店找到的,原屬Brisbane市立圖書館,書的品相很新。只售200澳幣。

在Amazon網站上最便宜的同一版的舊書也要499美金,運費另計,新版的要1500美金,查20世紀之前的古典音樂的資料,新舊版應該分別不大吧。

書很重,我要另外買書架來容納,新式的書架不夠結實,木板容易壓彎。竟然給我在二手店找到一個很硬淨的,10元。

放在客廳一角,上面放了我其他的心愛音樂書籍。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說「巴閉」

網友盈祉邀請我就她的大作 「婆媳關係」 給她一點意見:「忍唔住都要求救於你,「巴閉」屬「褒」還是「貶」字?怎樣運用在日常生活,才有禮?」

事緣好友覺得她家婆常常在小王子面前說「香港俗語」,覺得會教壞小朋友,例如一次小王子在學校拿了獎,興高采烈,滿面驕傲地要給祖母看,她家婆口快說了聲: 「巴巴閉咁樣拉住我?」好友便說:「奶奶,唔好講俗話啦!」她家婆便說:「咩俗話?巴閉好俗咩?細路仔都好可以學咯!用得其所咪得囉!」好友說:「假如他 學了,隨便跟同學說,就是沒有禮貌了!」她家婆說:「你即家陣批評我無禮貌!?」

我在盈祉的文章留言,想不到一解釋便寫了幾百字,也轉貼過來和大家參詳一下吧:

有些網友回應考查「巴閉」的來源,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是

1.「巴閉」現在的意義?

a.很顯赫,例如:「呢個大狀好巴閉,打十單官司贏左九單半架。」
b. 忙到
,例如:「咪睇我坐reception以為好易做呀,有時一下黎幾個人,問三問四,解極都唔明,又要聽電話又要收信,一時之間都幾巴閉架。」
c.說人故意扮 a 和 b,不值其所為,例如:
「升左做副主任者,
郁下就彈人做得唔好,巴閉咯,駛唔駛咁呀!」
「的咁多野,手板眼見工夫者,搞到巴巴閉咁,博升咩?」

2.「巴閉」是不是俗語?

不是,是廣東話的口語而已。
1a.和 1b都沒問題。
1c.嘛,是講這話的「態度」或會容易變成bad mannered吧了。

3. 可不可以向小孩說俗語?

俗語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俚俗」可以,「粗俗」如帶有屎尿屁、sexual reference、vulgarity(如「法蘭西皇帝」、「大檸樂」、「吹漲」)就不適合。

「俚俗」和「粗俗」的界線,有時會因社會變遷移動的,如「無釐頭」這個詞原本是很粗俗,現在變成可接受的口語了。

我認為那個媽媽對「巴閉」的理解是錯的,至於媳婦如果認為婆婆教壞孩子時應如何處理,我不評論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繁花似錦

澳洲現在是初秋,我後園的花大開特開,真是繁花似錦。

我是草木盲,很多植物都叫不出名字;惜花,但不懂種花。

這些花木是十幾年前買這間舊屋時,上手業主剩下來的,我也不施肥,不淋水,任他們自生自滅,天生天養,圖片背景不是我的屋,是鄰居的屋。

十幾年來,開得最好是今年,因為雨水不缺。

圖一的花,來個大特寫,這張照片我甚感滿意。

盛開的花,吸引很多蜜蜂和小鳥來採蜜,人和生物界和諧共處。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撕心裂肺的音樂

以下三首音樂,心情不好時不要聽,好難頂......

第一首,20世紀美國作曲家Samuel Barber的Adagio (慢板),我看過有篇文章說,有人聽完之後自殺!

下面是2001年9月15日在倫敦的Royal Albert Hall 的演奏,Leonard Slatkin指揮,正是9-11事件四天之後,Slatkin臉色沉重,樂團傾力演奏。這段短片是現場演出加上災場的畫面,感染力勁到爆 :

你聽這一段音樂似曾相識?不錯,Oliver Stone 導演的電影「殺戮戰場」(Platoon,1986) 用過,配合描述美軍苦戰無功的場面。

第二首,是Zubin Mehta指揮的,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的第五交響樂的第四樂章Adagietto(小緩板)一段,瀰漫極為惆悵無奈的氣氛;馬勒家中「死得人多」,終其一生在死亡陰影中掙扎,在他的十首交響樂中,「第五」至為悲涼。這一段「小緩板」在意大利導演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描寫將要老死的藝術家的「死在威尼斯」(Death In Venice, 1971)電影之中反覆出現,很多港產電視劇也效尤採用之:

我又看過一篇文章說,某指揮在排練這交響樂的時候,排完這一段,人生的絕望無助感覺湧上心頭,扔掉指揮棒大慟不已,一時之間沒法繼續。

第三段,是意大利巴羅克時代作曲家 Tomaso AlbinoniAdagio for Organ and Strings,不怕的來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我是Titanic 迷

我不是迷那齣 James Cameron導演、 Leonardo DiCaprio和Kate Winslet 主演的 Titanic 電影,而是對這件發生在1912年的真實事件有濃厚興趣。

初 次知道Titanic這件事,是約在1968年看無線的美國電視劇集「時光隧道」,在那一集中,幾名主角被時光機扔上了Titanic,他們「能知過去未 來」地向船長警告,但沒有人相信。歷史不能逆轉,他們卒之要經歷當晚的沉船慘劇,最緊張的一剎那,他們又掉進另一時間和空間......欲知後事如何,請 看下回分解!

1997年 Titanic 電影上演時,主編的澳洲昆士蘭華商周報,寫過一篇文章:

.....................................................................................

...............................................

這是我年來搜購得到的有關書籍:

這是為Titanic 迷仿古精製的紀念品,有當日的乘客在船上的文件,有船票、託運行李單、乘客須知等等,我買了一套:

摸著這些疑古疑今的文物,令人感慨萬千。這是頭等艙的餐單:

外國的同道中人不少,這幾十年來成立多個會社深入研究,交流資料、聯絡生還者和後人、定期開會、出版刊物,很是認真。現在有互聯網,可以建立網站,與全世界交流,例如下列幾個最有名的:

Encyclopedia Titanica

Official Titanic website

RMS Titanic, Inc.

Titanic Historical Society, Inc.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如獲至寶

最近狂讀研究宗教的書籍,買了很多本,最開心的是買到這套「宗教百科全書」,內容包羅萬有,1993年新版,共八大冊,厚近8,000頁!

澳洲的公立圖書館,隔一段時間便會淘汰舊書,向大眾出售,有時會舉行大特賣一日,平到令人咋舌,軟皮書一兩元一本,硬皮書三元。每次皆有人一早排隊等開門衝進場,其中包括大量的舊書商,書籍給他們買回去,下午在店內上架,分分鐘馬上以三至十倍價錢出售。

我有次適逢其會,但見書商和愛書人士拖著購物車,瘋狂掃貨的場面,十分壯觀。

最近市政府又另覓途徑,把一箱箱的書,交給與慈善機構屬下的舊書店出售,軟硬皮一律是三元,收入撥充善舉。大部頭書如百科全書則另外標價,但比市價還是便宜得多

報上得悉,位於Brisbane的 Nundah 區 160 Ryans St. 的 Cystic Fibrosis Queensland 疾病協會的舊書店,4月12日起大減價五天,全部書籍半價益街坊。在那裡我掃了一批之後,還看到一套宗教百科全書,因為是屬於「參考」類書籍,不可借出,而且題材冷門翻閱者寡,狀態幾乎全新,全套八大本,新書肯定接近 1, 000元,平日標價175澳元,今日賣85澳元!

這套書是美國 MacMillan 出版社印行,由芝加哥大學 Emeritus 教授 Mircea Eliade 總其成,邀請幾百位著名學者執筆撰寫其專長的題目。全書並不偏重某一宗教,而是世界各宗教博而覽之,所以資料詳盡,是同類參考書的首屈一指之作。

以下是有關人死後的 Afterlife 的一章:

我馬上付款取書,但要分兩次搬上車,因為太重了。

回家上網到Amazon網站查看,原來也有幾套二手書的在美國出售,價錢未計運費也要450~700美金。

嘩!今回我真是賺到咯!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北方人與南方人

到了現在,我還是有一些朋友,把所有不是講廣東話的中國人,叫做「北方人」的。

我小時候的50年代,中共取得政權不久,有很多上海人跑到香港。他們帶來很多資金、經驗和人才,對香港這幾十年的商業和文化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當時有一些香港人,一律稱非廣東人為「上海佬」的。另一個外號是「撈鬆」,是普通話「老兄」的粵語諧音-----據說是這些外來客初來香港,時常在街頭向人問路,一開口便說:「老兄,請問......」所以稱他們為「撈鬆」了。

香港和廣東省位於中國的南端,假如把廣東之外的地方都稱為「北方」,當然是很不合理的;假若如此,中國全體人口有95%是「北方人」了

區別中國的「北方」和「南方」,一般是用橫切中國的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為南方,長江以北是北方。

這裡有張網上地圖,(來源: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4263/ColourChina.jpg),大家看看,很清楚的,請點擊下圖放大再放大:


大家可以見到,長江以南的「南方」其實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江西、貴州、湖南、浙江,部分的四川、江蘇、安徽、湖北等等。論地理位置,上海位於南北的交界,但歷來不把上海視為「北方」的城市。

傳統上稱為「中原」的地區,如洛陽、鄭州一帶,在今日的中國是屬於「北方」。因為很久之前,中國的疆域不如今日之大,漢族的文化是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帶的,今日中國的「北方」才是當日文化政治的「中心」。

現在經濟發達的南方,當年還是中國的蠻荒之地,不入流的。有人說,廣東一帶的百越「南蠻」與漢族,本來是不同種,是經過融合才成為今日的中華民族之一員。

延伸閱讀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7/25/content_8576069.htm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828552.html?si=2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澳洲總理講中文

請看我們澳洲總理Kevin Rudd(陸克文),用普通話接受中國電視台的訪問(反而中國記者持續用英語發問),時間長達10分鐘,完全不用看講稿,真棒!



陸克文在澳洲國立大學唸中國文學和歷史,又曾任澳洲駐北京外交官,所以普通話說得很好。

他在去年領導工黨取得執政權,成為澳洲總理,上面的訪問是在競選前做的。

陸克文上星期訪問中國,用普通話在北大向同學講話:

這是4月5日他在中國用中文接受訪問(頭半分鐘毋須理會),也談及台灣、西藏的主權,和中國的人權問題:

陸克文的夫人是澳洲白人,有三個孩子,都有學中文,女兒去年和來自香港的澳洲華人結婚。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週末笑一笑:抹窗型男

疑是三級的短片,好好笑!

英語談趣:英文迴文詩

中文的「迴文詩」是一堆字,順讀逆讀都可以成詩,最出名的是蘇蕙的 璇璣圖

英文沒有中文方塊字的特點,但也有所謂 Palindrome ,即是一個字順讀逆讀其字母編排是一樣,例如 Bob, Level, Tenet 這些字。

用英文寫「迴文」很困難,要有意思就更難,下面一句也算夠絕:

A man, a plan, a canal: Panama.

(一個人,一個大計,一條運河:巴拿馬。)

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朴朴齋

現在的年輕人,難得有幾個知道朴朴齋」是甚麼了。
家父在1932年於廣東鄉下出世,幾年間,中國便開始八年抗戰,抵抗日本入侵;國難當前,沒有機會入過正式的學校,但能夠看報紙識寫字,全靠讀那兩三年的「朴朴齋」。
朴朴齋」是廣東俗語,就是「私塾」,通常只有一個老師,私人執教,一個人打點全部工作以前進不了新式學校的孩子,朴朴齋是讀書的唯一機會。「齋」就是「書齋」,至於「朴朴」,是指當時的教學方法沒有甚麼規範,有些馬虎的老師不詳解課文,只要求學童背誦爛熟;有背不出的,老師會用戒尺在頭上「朴」(粵語「敲」的意思)下去,作為懲罰,所以叫朴朴齋」。
這樣的教學法,現在當然視為落後和不人道的了;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也有身教言教並重的的老師的。
讀「朴朴齋」,用的是甚麼課本?現在難得一見。
我整理家中舊物,翻出父親六十多年前用過給我帶了來澳洲讀本,現在讓大家開開眼界:

都是線裝書,是當時上海名店的出品哩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兩代歌后唱Time To Say Goodbye

當時得令的Katherine Jenkins(網站 www.katherinejenkins.co.uk)與失明男高音Andrea Bocelli合唱:

熱帶雨林

澳洲的天然風景,較具特色的是陽光海攤、礦野沙漠、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Tropical Rainforest),政府擇其善者開闢為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建築行人小徑、木橋棧道、衛生設施、消烤場地。



有很多是環迴小徑,遊人不虞迷路,走了一圈便返回原地;又標明路途長短,可以量力而為,十分貼心。

進入熱帶雨林,外邊多猛烈的太陽也曬不到,很是陰涼,不過就沒有在香港爬山的豁然開朗之感。


「一粒沙子看世界,半塊樹葉見人情」。




倒下的老樹,就在路邊腐化,回歸大自然。
行完行罷,躺在草地上甚麼都不做,或燒烤野餐(木柴免費供應),又是一日的節目。


這個熱帶雨林位於Brisbane西北郊的 Mount Glorious,從我家開車25公里左右,半小時可到,十分方便。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火燒旗桿話天堂

「火燒旗桿」是廣東歇後語,即「長炭」,與「長嘆」同音------「嘆」就是「享受」之意。上了天堂,當然是永遠的享受無憂了。

前文「貪生怕死話地獄」發表在三個半月之前,到現在約有700個閱覽紀錄,現在我來談談「天堂」。

地獄嘛,當然是沒有人想去的,因為傳教人員竭力把它說得要多恐怖有多恐怖;人類最好的歸宿,就是他們描述得要多好就多好的「天堂」了。

對一些在現世生活得不如意,或對死後如何感到無奈的人,能夠進天堂,是莫大的安慰與盼望;教士成功吸納信徒,天堂無疑是有效的賣點。

「天堂」是到底怎樣的?大宗教各自表述,描寫的都不一樣,但無例外地都烙上了發源民族的文化特色。顯然,現存的不同的天堂觀,是由不同的民族根據他們在人間所見所聞,加上恢宏的想像,試圖補償對現世的不圓滿而成的。

並非是有人真的到過天堂,回來向世之人的如實報道。

基督教

我們如假如翻閱基督教的聖經,會發現其實對天堂的描述也不多,現在一些基督徒的天堂觀念,乃來自後世神學家的設想,而且沒有定論。

基督教的源頭-----猶太文化並不著重一個形體化的「天堂」,詳述請看這篇 Jewish Beliefs。舊約「創世記」描述阿當夏娃居住的伊甸園不過寥寥數語,有鬱蒼的樹木悅人視覺、隨時有水果可吃、氣候不寒不燥毋須穿衣。

新約記載由耶穌親口提及天堂者很少,有「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 (路加福音16:19-31):拉撒路生前是乞丐,死後進了天堂,在舊約先知「阿伯拉罕的懷裡」;財主生前為富不仁,死後下地獄被火燒,乞求拉撒路來給他一滴水。耶穌講這個是形象化的寓言,我認為未必可以字字作真。地獄和天堂當然距離極遠,並非左鄰右里,試問在地獄的人怎可以和在天堂的人隨意「對話」?在四本福音書中,只有路加福音(23章43節記載耶穌向同釘十架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中了」。)

新舊約聖經中所有提及天堂的條目,見這篇Names of Heaven and Importance in the Bible

天堂是怎樣的,神學家如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354~430) 寫過厚厚的 「上帝之城」( City of God)其中略有涉及,文學家如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寫過「神曲」(The Divine Comedy),繪聲繪影多有發揮,我們姑妄聽之。


另外,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有以天堂地獄為題的作品,當然也是憑空想像。以下是一幅 Michelangelo的作品:


但丁「神曲」第三部分「天堂」的開頭一頁

基督教傳入歐洲之前,歐洲最輝煌的希臘文化中,有極其豐富的神話(http://www.greekmythology.com)。希臘眾神住在奧林匹斯神山上,其故事是人類世界和人性的投射;他們不是完美的神,有優點也有弱點;希臘神話純是文學創作,也似乎沒有提及人類上天堂的渠道。

佛教


圖片來源:http://vinlai.com/gallery2/v/1076-2/pureland.jpg

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據云是「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又形用甚麼用黃金和象牙來鋪地、彩色琉璃瓦的屋頂,都是二千多年前印度人能想像得居住環境最豪華的版本了,我們現代人追求的享受,他們做夢都想不到啦。

伊斯蘭教

阿拉伯人世代於荒涼的沙漠生活很苦,產生的伊斯蘭教對天堂的憧憬十分熾烈,發揮在可蘭經裡,有在眾宗教之中最詳細實在的描述,簡直是一個全面滿足俗欲望的男人樂園!例如上了天堂的人會變成永遠健康和不會再老的25歲男子(!)-----有美男在旁服侍週到、有立時回復處女之身的美麗女子獻身、有隨手可採食的水果、美味而長飲不醉的酒.....

(論文嚴厲批評伊斯蘭教天堂觀念,我建議大家主要參考文章之內列出可蘭經有關天堂的原文,至於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請各位自行決定)

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之中,孔子只論人事,不語「怪、力、亂、神」,天堂地獄一概不談。中國本家的宗教「道教」之源頭-----先秦諸子的「道家」如老子莊子列子,甚至漢朝的淮南子、晉朝的抱朴子-----並無提出一個實質的「天堂」觀念。道教認為人修煉可以長生不老及成仙,成了仙就可以不受肉體的羈絆,隨意逍遙天地之間,更上位的或可在天自由出入,與眾神做 Friend 。

世俗道教結合傳統神話創造的天庭,甚麼玉皇大帝、皇母娘娘、太上老君、天宮天女,其實也不過是人間的的科層架構(Hierarchy)照搬過去吧了,在天生活到底怎樣好法,大抵語焉不詳。至於後來結合印度傳入的佛教,加入甚麼四大金剛,搞到中印神佛一家親,宜乎「西遊記」的作者讓孫悟空闖進天顛覆一番。

入門閱讀:維基百科:Heaven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泰國香米

泰國香米歉收,傳聞要大幅漲價,香港人一窩蜂的搶購屯積家中!

澳洲也有米出產,很便宜,但很多華人還是喜歡吃泰國香米。

包括舍下:

澳洲沒有漲價,這一包10公斤,仍是賣13.95澳元。

翻過來看,上面一行「中文字」好鬼得意,乜解究?

應該是用中文字譯音的一句泰文吧。第三行是越南文,第四、五行是泰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台灣素菜


這家「觀音」,位於布里斯本的唐人街(中國城)

我要的「日式三寶飯」,便當格局,有各類雜菜,左下角的是素雞、素魚和素肉,查實味道差不多。8.90澳元。

這是「雲吞麵!6.50澳元。

兩個西人也來吃,有「緣」相聚。

布里斯本是澳洲所有城市中,台灣人佔華人人口比率最高的,約三分之一,超過一萬人。住在這裡,有機會吃得到「台灣齋」。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婚姻格言集

(中譯:Chris)

1. I recently read that love is entirely a matter of chemistry.我最近看到「愛情無非是一種化學作用」的說法。
That must be why my wife treats me like toxic waste.怪不得我老婆視我如有毒廢料。
David Bissonette

2. After marriage, husband and wife become two sides of a coin; 結婚之後,夫妻就成為錢幣的兩面:

they just can't face each other, but still they stay together.他們不能面向對方,但要永遠在一起。

Hemant Joshi

3. By all means marry. 儘管結婚吧。

If you get a good wife, you'll be happy. If you get a bad one, you'll become a philosopher.假如你有個好老婆,你會快樂。假如你有個衰老婆,你會成為哲學家。
Socrates 蘇格拉底(哲學大師)

4. The great question... which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answer... is, "What does a woman want? 大問題......我至今仍未有答案:「究竟女人要甚麼?」

Sigmund Freud 佛洛伊德(心理學大師)

5. Two secrets to keep your marriage brimming美滿婚姻秘訣

1. Whenever you're wrong, admit it,有錯要認,
2. Whenever you're right, shut up.沒錯要靜。
Nash


6. "Some people ask the secret of our long marriage. We take time to go to a restaurant two times a week.有人問我怎樣維持多年的婚姻。是這樣的,我們每星期外出到餐館吃飯兩次。

A little candlelight, dinner, soft music and dancing.一點燭光、美味食物、音樂和跳舞。

She goes Tuesdays, I go Fridays." 她星期二去,我星期五去。

Henny Youngman

7. When a man steals your wife, there is no better revenge than to let him keep her.假如有人勾引你老婆,最好不過的懲罰是:讓她跟著他一世。
Sacha Guitry

8. "There's a way of transferring funds that is even faster than electronic banking. It's called marriage."要轉帳嗎?比銀行電腦過數更快的方法,就是「結婚」。
James Holt McGavran

9. "I've had bad luck with both my wives. The first one left me, and the second one didn't."我兩次和女人結婚都糟透了,第一個跑掉了,第二個賴著不走。

Patrick Murray

10.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remember your wife's birthday is to forget it once...記得你老婆的生日的最有效方法......你嘗試忘記一次看看!
Anonymous 佚名

11. My wife and I were happy for twenty years. Then we met.我和我老婆過了二十年的快樂生活.....然後我們邂逅,結了婚。
Rodney Dangerfield

12. A good wife always forgives her husband when she's wrong.好老婆總是原諒老公的,就算錯的是她。
Milton Berle

13. Marriage is the only war where one sleeps with the enemy.婚姻是唯一與敵同眠的戰爭。
Anonymous 佚名

14. A son asked his Dad how much it costs to get married.有個男孩問老爸:「結婚要花多少錢?」

His Dad replied: I don't know son, I'm still paying. 老爸答:「阿仔,我真的不知道,我還未付完呢。」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歧視移民

當今之世,人民遷徙出入國境比古時自由,以往一國一族的主流國家結構逐漸解體,「移民」這個新社群的人數越來越多了。

有人看不順眼。

通常我們會首先想到的,是移民在新定居國受到先來的人「歧視」的問題,甚至會對此為決定移不移的重大考慮。我現在要提出的,卻是移民原屬的族裔對這些決定做另一個國家的國民的歧視。

我的前文唱唱反調:領土非絕對 引發了幾十個留言,其中有一個(#16)是這樣罵我的:


「......喝中國水長大的人,忘祖滅宗,自稱澳洲人......」
移民只是個人選擇,但照這個讀者的邏輯,任何人都不應入外國籍,罪無可赦。

典型中國「憤青」的態度。

移居外地的話,入鄉隨俗,認同新國-----好像從意大利到香港,幾十年來為小市民服務的的甘浩望神父,講廣東話,喜歡吃中國飯,我們都不是覺得他很可愛的嗎?

當然,這些中國憤青心中,仍然是固有的「天朝心態」、「大漢族主義」,外國人歸化我們中國就好,中國人移民外國就是大逆不道。

勁搞笑巴士圖畫


政府忠告市民:煙危害健康


走得快,好世界

眼碌碌


掛臘鴨

這幅大整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