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澳洲工字要出頭

澳洲現在普遍缺乏技術勞工,居然要總理在國會呼籲年輕人及其父母慎重考慮,是否真的需要讀大學,也許中學之後學得一技傍身,出路更佳。

近幾年來,相信澳洲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家中有甚麼事情例如修水管、安裝電器、油漆、園藝等等的雜活,愈來愈難找到人來做。不錯,區報上是有很多技工的分類廣告,但是打電話請他們上門報價,一是不回覆,回覆答應了上門,臨時失約的竟佔了多數!

千辛萬苦找齊兩三個報價,議定其中一個,開工時間由他作主(當然不會是明天或下星期一),工程一拖再拖,而且工作質量每況愈下,比以前的差得遠了。

有人歸咎是近年建築業太興旺,搶走了不少技術較好、勤奮又盡責的技工去吃「大茶飯」。他們接了一單大工程便夠做幾個月,三幾百元的小意思,試問有誰來幫你做!

估計現在全澳洲欠缺各種技工 (Tradesman) 幾萬名,看來這情況還會愈來愈嚴重。有個老油漆師傅告訴我,他七十多歲了,一個人單獨做,現在的年輕人都嫌辛苦骯髒,沒有人肯跟他,他做得一單是一單,無法再做之時便後繼無人了。

有個朋友搞房地產發展,說砌磚工人 (澳洲人叫Brickie)的工錢已算到近400元一「工」,有些工人一天走兩處地方,兩工便是800大元;但即使肯出400元還是不容易僱到工人──這樣的故事說也說不完。

澳洲是先進已發展國家,進大學的機會不像發展中或未發展國家那麼稀罕,年輕人進大學唸書,一點都不困難。國家的教育制度每年造就一大批大學畢業生,這些年來唸電腦、會計、商業的多的是,但畢業後找工作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少華人子弟畢業後投閒置散一段時間,有些回亞洲原居地碰運氣。很多父母當初作出移民的決定,「為了下一代」每每是叫得蠻響的藉口,如今是自打嘴巴、事與願違了。

朋友之中,不少人最大的願望是子女中學評核試中考到1級的評分,然後報讀醫科、藥劑,其中得償所願的也不少。其實讀醫和藥劑都十分辛苦,假如子弟沒有興趣,勉強地讀是苦上加苦。到了成功掛牌執業,工作條件和環境並不一定很理想;收入方面,在澳洲醫生的保險費開支很大,又不能在配藥中賺錢,七除八扣下來,比起一個在亞洲執業的醫生相差太遠了。就算和澳洲的其他行業比較,除了就業率較高,也不見得優勝得很多。

有一位從悉尼來布市工作的華人醫生朋友告訴筆者,在那邊的政府醫院中,華裔醫生比率很高,竟然引起部份病人不滿!而大學醫科亦發覺成績好報讀醫科的華人子弟比率「太高」,乃設立「面試」關卡,來毋須解釋地淘汰掉一些華人以作「平衡」。這些問題也不是簡單的用「種族歧視」可以說得清的。

華人「望子成龍」的心理很容易理解,有多少父母會樂於見到子女進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類似香港的工業學院),將來做「技工」?

但是目前的事實就是工字可出頭,而且說到移民要「融入主流社會」,是不是「全方位的融入」比單是想「打入最上層」更有利於文化的溝通和整合?這議題值得三思。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