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大量大陸人移居香港,加上近十年開放給「自由行」遊客,他們與香港本地人的語言和生活習慣的矛盾,已經是燃眉之急的社會問題。
40年代,二次大戰後、大陸赤化的十多年間,香港也經歷了大陸人大量來到的第一波。今日介紹兩齣當年的賣座電影,正是以此為題材。
電懋影業公司(見前文「空中小姐」)主要是拍國語片,也在1961年製作了「南北和」這齣國粵雙語喜劇。兩個詼諧泰斗:梁醒波和劉恩甲,飾演兩個比鄰競爭的服裝店的老闆,兩人都對「外省人」有成見,剛巧又是住在同一棟樓房裡,「廣派」和「海派」作風迴異,不鬧笑話才怪......
。。。。。。。。。。。。。。。。波叔有個女兒白露明,在店裡幫忙;劉恩甲有個空姐女兒丁皓。白露明交了個講國語的外省才俊雷震,丁皓的男友卻是白露明的小公務員表哥張清。兩代恩怨,六個人糾結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卒之皆大歡喜結局。
由於「南北和」賣座,電懋公司1962年再來一齣「南北一家親」,導演仍是王天林,原班演員再度合作;角色和劇情沒有延續關係,編劇工作也由宋淇轉交張愛玲手上。
「南北一家親」是廣東酒樓和北方菜館對壘:兩個老闆,梁醒波的子女張清是衛生督察、白露明是OL;劉恩甲的子女雷震是醫生,丁皓是播音藝員。
劇情發展嘛,當然是四個青年男女交叉愛上了對方,成就兩段跨省姻緣,這齣電影的情節,更為嘻哈絕到。
波叔和劉恩甲,不用多介紹了。白露明是當年的靚女,與張清同是電影公司的粵語片組演員訓練班出身。白露明從影不久便嫁大律師沈澄做少奶奶,張清在電影、話劇、電視、演藝導師多線發展。雷震一直拍國語片至70年代。丁皓也是靚女,澳門出生,大陸成長,有國粵語流利的條件,先拍國語片而紅,再兼拍粵語片,可惜後來片運低潮,婚姻破裂,在外國自殺身亡,年僅28歲,很可惜。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good old days' memories again, man!!! but, these days wonder how you can make the impacted local hkongese calim with those influx mainlanders bringing luggage elsewhere on streets, faking, man!!!!!????
回覆刪除你看這兩齣戲的名字,「和」、「一家親」。
刪除現在香港人慶過辣雞,再沒有這個雅量和幽默,
幾年前,陳果還可以拍以北姑來香港搵食為題的的溫情片「榴槤飄飄」,現在有誰拍南北矛盾這個題材,只會拍「開大片」了。
Not just conflicts on the streets but also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circ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x from Mainland want Putonghua medium of instruction versus local students want Cantonese medium of instruction)!
回覆刪除生活上每個環節,就算是買條菜、飲啖水,都離不開。
刪除南北和片內的做西裝行業,都係當年香港最重要的一行業。
回覆刪除「上海師傅」,收費也高一點的。
刪除南北和時代的大陸人 , 價值觀和行為 , 基本上是民國那一套 , 而且當年有個港英政府揸莊 , 但隔了五六十年 , 現在的大陸人是受強國教育大的 , 與香港人的矛盾 , 本質完全不同 , 似乎不容樂觀。
回覆刪除現在特區政府話名渣莊,實際上是處處睇佢地阿爺頭。
刪除南北和,小弟當年在北角都城戲院看。
回覆刪除小弟當是時年紀細,只聞其名,無家人帶去睇。
刪除是近年追影碟的。
>> 白露明從影不久便嫁大律師沈澄做少奶奶
回覆刪除重生咗個靚女法官沈智慧。
呢個叻女來!
刪除幾個月前審一個犯法的差人,辯方求情話佢做左咁耐,對社會都算有貢獻。
沈官省到佢一面屁:「咩貢獻?家下被告佢無出糧架?」
那個「犯法的差人」是個警司,被重判入獄一年,冇得咬粮。
刪除當年大陸人來港是避秦,當今大陸人自視為接受大員,心態很不同。
回覆刪除正是問題所在了。
刪除應是接收大員。
回覆刪除好似重有一套《南北喜相逢》。未睇過。
回覆刪除youtube只有片斷,冇全齣。
amo
講起有多少印象。
刪除查到資料如下:
南北喜相逢 (1964)
導演 王天林
編劇 張愛玲
演員 白露明 鍾情 雷震 田青 梁醒波 洪波 劉恩甲
還有這齣另一家公司出品的「南北兩親家」(1964)
刪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wVZEIJ1mc
和上述幾齣相反,這齣班底主要是老廣演員,插幾個國語人馬。
刪除女主角是紅薇(姜大衛、爾東升、秦沛的母親) 和石燕(馮德倫的母親)
鏗鏘集早期節目《願為中林草》講述早期內地移民的故事,非常令人有感觸
回覆刪除我父母都是住木屋區。他們以做「香港人」自豪。
刪除多虧自由行政策,最近去香港次數多了一些,慢慢對香港有了特別的感情。與我的很多朋友純粹以購物爲目的不同,我對香港的一草一木都很有興趣,不僅因爲風物民俗都與內地有很大不同,而且空氣中有一種濃濃的人情味,讓人很不捨。每次去香港,都想待久一點不想回來。天水圍的公屋森林,鴨脷洲的海濱長廊,深水埗的破落居屋,港島的環山公路,黃大仙的香火繚繞,屯門節日的張燈結綵,都是韻味無窮。
回覆刪除感覺現在大陸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各方面,開始向外吞噬,現在是香港,以後是台灣。作為大陸人,我當然更希望三地加強交流(這樣我有更多機會去香港或台灣),但更希望香港、台灣保持獨特性。走在香港街頭,有時真希望少一些自由行的遊客(多數人都有一種土豪的盲目傲氣,對香港本地文化缺乏瞭解和尊重),少一些俗氣的喧囂,雖然我也是這政策的受益者。
每次去香港,我都儘量言行謹慎,表現文明些,以示與我的那些“同胞”的不同。有時在地鐵上主動給長者讓座,長者投來異樣的眼神(那眼神與其說是感謝,不如說更像是無法理喻——全因我的口音暴露了身份),我只能更加愧疚。
文明的遊客,到哪裡都受歡迎的。
刪除大陸遊客花錢去香港,就是因為香港和大陸不同,但是荒謬之處是:
他們逐漸把香港弄得像大陸了。
他們的行為是一樣,香港一些蠢人,以為變得大陸一點就是方便他們,如用簡體字的招牌、告示、路標、餐單,本地人看來,就火起了。
超量旅客帶來的金錢利益,大多進了商家和業主的口袋;增加的就業機會很有限,而每日香港人的衣食住行受到的不便,如交通時間和物價飛漲,卻是令人心煩的。
想當年丁皓住在土瓜灣的美善同大廈,她的年輕女嫞穿著了當時的女嫞制服,黑褲白衫,拖了一根長長的 pig tail,駕駛着丁皓的房車(好像是 convertible,) 在落山道出出入入, 令路入駐足觀看。在五十年代的香港,this must be a first!
刪除媽姐做司機?難以想像。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