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許多香港人和我一樣,學起講國語來,且不談發音的準確與否,單是用口來說我們平常用筆寫的「書面語」,而非說慣的粵語,便要經過艱苦的適應期。
學習過程之中,當然鬧過不少笑話。主要原因是國語跟粵語的語彙並不一樣,老廣說起話來,時常有「詞窮」之感,急起來把粵語的措辭以國語的發音說出來,聽得人家一頭霧水。坊間很多教人講國語的課本,裡面便編製了不少這類的笑話作為教材的,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與作為借鑒之用。
我聽過很多廣東朋友在學國語受到挫折之餘,常常慨歎為甚麼方言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有人更慢慢的產生「厚國語、薄粵語」的想法:比方說國語溫柔悅耳啦、粵語急促鏗鏘的好像吵架一樣啦。還有就推崇國語「文雅」,自愧粵語「鄙俗」的說法。
國、粵語那樣比較悅耳,暫不打算在此討論。現在就「文雅/俚俗」的問題談談粵語。
其實粵語非但不俚俗,而是十分古樸。有些人知其一不知其二,誤把粵語之中的「市井粗言」當作是粵語的全部,妄自菲薄而已。論到市井粗言,每種方言都有,並不以粵語為限。
究其源流,原來粵語之中很多日常口語保留了中原古語古音,有些更上了二千年的歷史哩。試舉例如下:
1. 飲、食:現代的國語用「喝」和「吃」,而少用「飲」、「食」。「飲」、「食」兩個動詞早在論語、孟子中通用,遠比「喝」和「吃」古老。如孟子「告子」上篇:「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論語「學而」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2. 翼:現代國語稱為「翅膀」,但「翼」字是更通行古籍之中,如易經的十個註解章節便稱為「十翼」。戰國策「楚四」:「王獨不見手蜻蛉乎,六足四翼。」
3. 係:「佢係男人」(他是男人),「係」是「是」的古代用法。宋朝水滸傳中有「捕捉打死鄭屠犯人魯達,即係經略府提轄」之句,而「即係」一詞,今日粵仍十分通用。
4. 睇:國語「看」的意思。楚辭中「九歌」山鬼篇便有「既含睇兮又宜笑」之句。
5. 無:文言文之中常用。今日粵語寫作「冇」字是俗字,國語口頭語慣用「沒有」,而少用「無」字。
6. 咪:如「咪行」(不要動)。「咪」是今日的俗字,究其源頭,是「勿」字,亦即論語之中「非禮勿言」的「勿」字。
7. 企:國語叫「站」,其實「企」是更古老的字眼法,文語文中常用「企候回覆」之類的詞語(「站著等候您的回覆」,以示恭敬也)。
8. 齮齕:人與人之間意見相左產生衝突,粵語叫的“gee gut”,就是這兩個字,其實並不鄙俗。史記田儋列傳:「且秦復得志於天下,則齮齕用事者墳墓矣」。按齮齕即「側齒咬」的意思,描繪咬牙切齒的爭執場面,可謂活靈活現。
9. 差人:香港人叫警察做「差人」,正是古已有之。古時有所謂「官差」、「差役」的叫法,至於「差人」一詞,可見於平話「盧太學詩酒傲王候」便有:「知縣見了,轉覺沒趣,無處出氣,遷怒到差人身上」的用法。
10. 中意:中國人很少說我「愛」你,大多用我「喜歡」你,「喜歡」一詞,粵語的說法便是「中意」。「醒世恆言」之「張廷秀逃生教父」一段中,便有「王員外因是愛女,要揀個有才貌的女婿,不知說過多少人家,再沒有中意的」的用法。另外,今日的粵語口語仍用「揀」字而少用「挑選」一詞。
11. 得閒:如你今晚得唔得閒(你今天晚上有沒有空)?「得閒」一詞非常文雅,宋人筆記「湘山野錄」有:「世上何人最得閒,司諫拂衣歸葉山」的用法。
12. 後生:國語「年輕」,粵語叫「後生」,年輕人叫「後生仔」、「後生女」;「乜你個樣生得咁後生?」(您怎樣有這樣年輕的容貌)論語子罕篇便有「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的一句。
13. 一陣:國語的「一會兒」粵語叫「一陣」是古語。五代毛文鍚「醉花間」詞:「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
14. 是必:國語的「必須」之意。水滸傳二十四回中潘金蓮就向武松說:「叔叔,是必搬來家裡住」。
15. 老公:粵語的「老公」一詞,已影響到今日有些說國語的人士也用來稱呼「丈夫」了。查「老公」一詞早在宋朝已經盛行,水滸傳二十四回中王婆向西門慶說:「大官人怎麼不認得,她老公便是每日在縣前賣熟食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咁好的粵語俗語的文章,居然冇人留言
回覆刪除那時這邊Blogspot只是二奶身份,主博和讀者群在新浪:
刪除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index.php?searchTerms=%E7%B2%B5%E8%AA%9E%E7%A8%BD%E5%8F%A4&op=Search&blogId=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