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大人物的國語/普通話

網上流傳已久:香港投資專家曹仁超、演員古天樂和澳門特首崔世安的講「普通話」片段,網民以他們「講不正」為笑料。

一直以來,都有人說:「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講官話」。我花了一點工夫,搜集了幾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的表現:

蔣介石(浙江人)



毛澤東(湖南人)

宋美齡(上海人,原籍海南)

汪精衛(廣東人)

鄧小平(四川人)

蔣經國(浙江人)

張學良(遼寧人)


43 則留言:

  1. 聽國語,我喜歡聽台灣國語,沒有大陸的咬牙切齒!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本人護認同.

      Tom L

      刪除
    2. "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講官話"?
      早期好年輕從香港移民美國的廣東人現在系最怕講/聽官話.
      在華埠購物總之雞同鴨講, 講香港廣東話, 再唔明索性用台山話答佢.

      刪除
    3. 台灣有兩種國語:台省國語(陳水扁類)及外省國語(馬英九類),兩者口音很容易分。

      刪除
    4. 外省國語就是幾十年前的大陸腔調吧?

      刪除
    5. 對。其後國民黨(外省)強迫台灣人(閩南)學國語,但始終口音有分別。。。台灣的情仇,你在台北感受不到,但一到台中,尤其是台南,就。。。唉,不談也罷!

      刪除
    6. 當年蔣介石的做法,等於香港特區政府在香港中小學實行用國語,用廣東話要罰,香港人唔興至奇。

      刪除
    7. 你真係覺得香港人會慶……?嘈佢一排,噴下口水或者會。倒頭來,咪又係做順民。

      最佳例子莫過於三三四新學制之下,所有範文都取消晒,令全港學生中文不堪入目。又借頭借路陰乾中史科,令全港學生都不知歷史為何物,方便佢行愚民之政。成件事除左教育界真係有良心個班行出黎反對下之外,全香港鬼有人出來反對個教育局呀?我聽得最多人講的說話係:"咪又係甘讀!夠分入大學,搵到食咪得囉!"

      刪除
  2. bratrice中午12:17

    仲有孫中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dfGIBfc38

    回覆刪除
    回覆
    1. 孫中山雖然未夠標準,仍能容易明白。

      刪除
  3. 個人認為,張學良說的國語最易聽。其餘的,連我這個不在中國出生的華裔所說的”國語“比他們還使人聽懂。呵呵!

    回覆刪除
    回覆
    1. 汪精衛很努力,但還是很難聽。
      老毛那些,根本是鄉下話。

      刪除
    2. 汪精衛的聽起來蠻親切吖,跟廣州話相差無幾!

      刪除
  4. 我個人喜歡京腔(北京腔),字正腔圓,令人聽得非常舒服。。。還是老北京京片子賞心悅耳。。。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最怕聽捲舌腔。

      刪除
    2. 那閣下大概不會學法文了。。。

      刪除
    3. 不喜歡美式英文才是真的。
      法文的捲舌,遠不及中國北方話的多。

      刪除
    4. 我倒不挑,我沒有不喜歡的語文,只有聽不聽得明的語文。。。只是我有不喜歡的人,那就連帶他的說話口音也惹我嫌。。。

      刪除
    5. 其實法國人說捲舌音不明顯,雖然R的發音對於很多人極不容易學。相比西班牙的R才難學。呵呵。

      以前本人也認為北京話好聽。但稍聽多或深入了解後,太多捲舌了(兒。好似個個詞都加兒字),就使人感覺(至少是我)“頂唔住”。

      刪除
  5. 中學時看歷史書,內中記載梁啟超當年其實不是先向光緒上奏變革維新的建議,而是向慈禧。
    因他深知光緒只是有名無實的廢帝。但他後來無法說服慈禧,才沒奈何地投靠光緒。你道是慈禧目光短淺?據聞真正原因是她根本聽不明白這廣東人說甚麼……自然睬佢都傻。這事在李歐梵以前蘋果的專欄亦有提及過。

    回覆刪除
    回覆
    1. 2000年來,大一統的中國,就是這樣由各省來的官員,用唔鹹唔淡的「共通語言」溝通治理的。

      刪除
    2. 唐宋時期已經「煲冬瓜」嗎 ?

      刪除
    3. 是「官話」,經過宋朝之後近千年的改變,加入了很多北方外族如蒙古、滿州的口音,變成今日的「普通話」。

      刪除
  6. 聽說民國初立 廣東話 和 北平話 是當時最終兩個選擇做官方語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謂「廣東話只差一票變成為國語」之說,並不真確。

      刪除
  7. 更正應該是 廣州話

    聽說民國初立 廣州話 和 北平話 是當時最終兩個選擇做官方語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了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介紹了民國二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黎錦熙本人沒有參加會議,但是與當時的許多與會者熟識,所以這篇文章內容翔實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會議的經過。

        1912年(民國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恒(稚輝)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每個字的音素定下來之後,還要制定相應的字母來代表每一個音素。

        讀音統一會員,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會員的資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須具備下列四條之一:1、精通音韵;2、深通《小學》(古時稱“文字學”為“小學”);3、通一種或兩種以上外語;4、諳多種方言。最後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從這個組成名單來看,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當時對於一省一票制度爭論也很激烈,來自浙江的汪榮寶聲稱:“若每省一表決權,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王照反問:“此語做何解釋?”汪不語,王照接著質問:“是否蘇浙以外更無讀書人?”北方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最後在教育部代部長董鴻推動下,終於通過了一省一票制度。

        讀音統一大會在1913年(民國2年)2月15日開幕,實到44人,來自江蘇的吳敬恒得29票當選議長,王照僅得5票任副議長。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另加600俗字、新字)的“國音”。當時為了記錄定下來的“國音”,臨時採用了一套注音符號系統。

        字音確定以後,下一個任務是核定音素,並且確定一套字母系統來表示音素。按照黎錦熙先生的記述,會議進行到這個地步,出席者日漸稀少,但是對於“字母”問題幾乎打起架來。當時字母提案頗多,但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方案:1、偏旁派,仿照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漢字,取其偏旁為字母;2、符號派,主張另外制定一套符號系統;3、羅馬字母派。與會者多日爭論僵持不下,結果浙江代表許壽裳等人以及與會的教育部職員周樹人(魯迅)提議,就使用在審定國音期間使用的“臨時符號”為注音符號(《國語周刊》刊頭上的符號就是這種“注音符號”)。這套符號是章炳麟所創,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狀,與前述三派無關,可稱為“簡單漢字派”。這套“注音字母”在大陸一直用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時,至今台灣和部分海外華人依然在使用。

        國音統一會議由於爭吵激烈,會議的議長吳敬恒在4月22日辭職,接任的王照也請了病假,臨時由直隸的王璞主持會議。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國音”,所以說在審定的這麼多漢字中,也許有一些是“差一票”通過的,但不存在某一個方言整體差一票被定為國語的情形。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後人稱之為“老國音”。

        從以上國音統一大會的過程來看,所謂粵語或者洛陽話或者陝西話“差一票”成為國語只是個民間傳說。(來源:《歷史的天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siteDetail.jsp?id=101284426&sw=%E6%B1%AA

      刪除
    2. 唐朝的京城在長安(現在的西安附近)
      我們念唐詩應否用陕西方言,
      那末讀宋詞是否應用金陵話?

      刪除
    3. 我相信唐宋朝人寫韻文是用當時的官話為準。

      刪除
    4. 我一直以來都唔信廣府話差一票成國語的傳說,理由很簡單:廣東話多人講定普通話多人講?清延統治中國二百多年,官話己成重要語言,民國、新中國沿襲這個傳統實無可厚非。我就唔信孫中山北上搞革命個時係講廣東話。

      當然,廣東話確實有其魅力所在,否則袁崇煥當年打清兵就唔會選用"掉哪媽!頂硬上!"甘振奮人心的口號。哈哈哈……

      刪除
  8. 據說早排廣東省禁電台/電視台用廣東話是拜「習總」所賜。。。嘿嘿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共的國策如此,其他省份的方言一早在電台消失了。

      刪除
  9. 明例:南寧已冇人在公共地方講粵語。

    一次在南寧,車站買票我故意講粵語,對方回复還是用“普語”。

    回覆刪除
  10. 汪精衛的順德或台山口音?

    回覆刪除
    回覆
    1. 汪精衛雖然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縣),但出生於廣東三水(現屬佛山市),故估計應有可能係佛山口音,不過,就唔知佢重曉講紹興山陰話無。

      刪除
    2. 李海泉-李小龍老豆個啲就係順德口音一種,不過其口音已盡量減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J9V42jGG40

      片段中陳立品品姨及陶三姑既係南番順口音。

      刪除
    3. 我是正宗順德人,在講鄉音的親戚之中長大,最熟悉順德音。
      李海泉講的是廣州話,帶有一點點的鄉音,但我聽不出有多少順德音。

      刪除
    4. 這一段看到當年很多甘草女演員,除了品姨和三姑,還有黎雯和黎灼灼。
      片段之中,李海泉講的最有順德味的,是最後一句,把唔「似」字唸成「柱」音。
      但是那個「唔」字仍念標準的下平聲(第4聲),沒有唸順德話的上平聲(第1聲)。

      刪除
    5. Chris兄,

      >>>李海泉講的是廣州話,帶有一點點的鄉音,但我聽不出有多少順德音。

      正如我前文所講,李海泉應該係有心減低啲順德大良口音。以下片段就話係順德話(1:07分鐘),唔知兄台聽後意見如何,不過,我個人就覺得同鄧碧雲或尤芷韻扮順德媽姐時講個啲都係有點差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D2FPIjB8Gw/

      刪除
    6. 鄧碧雲講的像三水話多D。
      尤芷韻的更不似了。
      那個片段,主要是拿~ong發成~eung 的音來笑,如「江」講成「姜」,不過我就從來未聽過我的伯父和姑媽這樣講。

      刪除
  11. 咁多位大哥大、大姐大啲所謂國語,比較起蒞唔睇字幕都係張學良個口較為正宗易聽,蔣氏兩父子就好有滬味,老毛簡直唔知佢噏乜spring,矮鄧好似好過老毛啲,但都係佢有佢噏,我有我唔識聽瞌眼瞓到頭耷耷,宋美齡同汪精衛兩位聽落甚有親切感,因正正係廣東國語。

    講到孫中山先生既國語演講,講真,唔睇字幕我都幾難知佢講緊乜,相比下,汪精衛個口所謂國語易聽啲,因為佢真係...將廣州話講歪啲就當係。

    話廣東人講官話最難聽,根本係誣衊,係啲北佬亂噏兼打壓就真,淨係聽以上各省籍人士啲演講,真係百花齊放,不過廣州話用詞同語法安排,跟其他省份及北話又係有幾大出入。

    回覆刪除
  12. 唐朝“官話”基本上就是今天的廣東話﹐語言學家研究“切韻”這本書早有定論。宋
    朝的北方官話已向今天普通話轉化﹐在“廣韻”有跡可尋。

    回覆刪除
  13. 都係北方匪話,講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