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詠春散手淺釋 8: 耕手


盧子昌師兄示範
耕手這個這個「耕」字,與耕田無關,我猜是一個廣東鄉下的方言借音字,原本讀gaang的陰平聲(第3聲),意思是指一個橫向阻截的動作。

上兩期談「護手」的文章,講到保護胸口的重要;搏鬥當中,也須住意保護兩脅,學員練習初級拳套「小念頭」時,師傅會反複提醒向前出手要讓手肘貼著脅部,不樣對手有機可乘,中間突入攻擊兩脅。

為甚麼兩脅是要害呢?人的肋骨從背部的脊椎,彎起向前方在胸前連結,形成一個堅固的保護罩,裡面就是各個內臟;肋骨是一條條的,但是最下的幾條稱為浮動肋骨,即是並非在胸骨連結,比較脆弱,受到猛力撞擊會向內折斷,倒插內臟重傷。


尤其是很多別派功夫是用勾拳曲線的,大家看中國的「蔡李佛」拳,或西洋拳和泰國拳,常有以手、臂和腿掃擊敵人兩脅的招數,不可不防。詠春的「耕手」就是十分有用的防禦,需要學員勤練純熟。
...

「耕手」很簡單,手臂中央平伸的預備位置,向下劃一個小半圓,擋格對方從外邊而來的攻勢,耕手沒有攻擊性,通常是這隻手「耕」,另一隻手配合同時出擊,連消帶打。
詠春著重動作簡潔經濟,不花多餘的力,所以對手來勢凶凶也好,耕手配合身體微轉正面向著敵人,手臂一撥到自己脅部的外沿即可,毋須拼命推開,與他鬥死力。
….........................................................................................

今期再講葉問宗師的逸事。據彭錦發師叔憶述,50年代有師兄弟報告,外間有人設館教詠春。問公知道後,一天帶著他和幾個師兄弟按著地址登門。問公是儒雅之士,並不是「踢館」,而是以武會友。他向館主道明來意,自我介紹師承,客氣問候,又請對方和自己的徒弟演一下架式,觀摩比較,相聚甚歡,拱手而別。

一班師兄弟過後問葉宗師,為甚麼這個師傅的詠春,和您教我們的有點分別?問公答,你們看到的是「廣州詠春」,和我的「佛山詠春」同出一源,都是正宗。

今時今日的詠春,大多是出自問公在香港發揚的一支,但是他拜陳華順學詠春時,已是華公的晚年,華公早前已經教出了很多徒弟,而且華公也有師兄弟和先輩,如黃華寶、梁二娣(電影「敗家仔」中由洪金寶、林正英飾演)
、馮小青等名師,都有他們的徒弟。除了佛山的一支,廣州也另有支派。

葉問的父親是富商,與姓阮的一家人很熟,而阮家的五公子阮奇山是個武癡,比葉問年長,拜馮小青為師,學得一身好功夫。現代的「廣州詠春」,就是指阮奇山這一支。

1949年中共取得政權,文化政策是要把功夫合一系統化,消除中國功夫的派別之分;又要將之「武術化」,變成一種競賽體育,減少殺傷力強的招數和訓練方法,詠春拳一度受到禁制,民間只能偷偷傳授。所以大陸的詠春拳發展,不如問公在香港的一支。

近年改革開放,阮奇山的廣州詠春得以復甦,學習的人漸多。70年代,有一位廣州體育學院出身的郭運平師傅在香港授徒,不過知道的人不多而已。另外一位是岑能師傅,他的兄弟也在越南開了一支;越南詠春打法略有分別,在Youtube頻道上可以看得到,屬於同源異流。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8 則留言:

  1. 大陸把多種武術簡化,轉為一種運動並訂立一些標準的套路,作為比賽之用。我現在在澳洲學的是大陸的簡化太極拳,揉合了楊式及陳式的招式,跟我以前在香港學的傳統楊家太極比較簡單易學,適合上咗年紀的人練習,所以現在在八卦太極會的學員大多是退休人士。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機會看看閣下的演式,增廣見聞。

      刪除
    2. 日後有機會獻醜,互相礸硏一下,但我只獨沽一味太極,未有你對武術咁見識廣博。

      刪除
    3. 楊家和陳家我都學過,不過我像張無忌一樣,所學的入了腦,招式的連貫忘掉大半了!

      刪除
  2. 我在youtube看過越南詠春,招式華麗花巧(不知是否受法式細緻文化有關?) 同葉宗師那套簡樸實用很不同,如果不說明外人以為是兩個不同派別功夫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比較「飛掙」,多一點曲線,不很嚴守中路。
      可能受了太極的影響。

      刪除
    2. 越南版本《小念頭》睇到我目瞪口呆,好似打北派咁,肩膊,腰,腳完全「大解放」,動作細膩令人目眩,幾好睇!
      我嘗試用用音樂比喻: 葉問詠春係「主題」theme,越南詠春就係由主題發展出來繁花似錦的「變奏」variation :-D

      刪除
    3. 你聽下越南歌曲和越南話的聲調,就明白他們的文化特色,一里通、百里明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