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會堂(維基條目)在1962年建成啟用,今年慶祝金禧50週年。
大會堂是香港的文化重鎮,位在中環海旁前哨,外型方正莊重,後面的「背景」雖然越來越多比它高的大廈,它一點都沒有失色。
我最喜歡它的透明樓梯廊設計,常常特意不乘升降機,拾級而上,就是為了在不同的高度欣賞海港景色。
我最初踏足大會堂,約在1965年間,還是小學五年班的學生。在九龍天星碼頭坐一毛錢的小輪過海,一上岸就是大會堂,為的是那全香港第一間市政圖書館,藏書遠比之前也開放給公眾的私人圖書館(如九龍界限街的「孟氏圖書館」)大得多。
上了中學,也懂得去看看展覽了,多數是攝影沙龍展,圖為1968年大眾攝影會的特刊:
又開始去學聽聽「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學生票僅一元。
1973至1976年,大學讀書期間,我發燒演話劇,校內校外演了十多齣,大學劇社每年有一次,在大會堂劇院公演一齣新戲,每次共三四場,我一定參加。
第一次是1974年的Bertolt Brecht名劇「四川善人」,我和另外兩個同學合演下凡的仙人;導演黃馨兄別出心裁,要我們一早化了妝穿著戲服坐在觀眾中間,旁邊的人好生奇怪。一開場,一盞聚光燈照過來,我們從觀眾席上站起,慢慢步上舞台演戲,引起一陣哄動。最後一幕,又是觀眾席上架起一張桌子,我兼演「縣官」角色,審訊在舞台上的被告,真是過足戲癮。
跟著的兩年,劇社演的是易卜生(H. Ibsen)的「謊幻錄」(Peer Gynt),由中文系老師黃兆傑博士做主角,和我同台的一幕的同伴是葉健行同學,即是後來的電影導演舒琪,今日是演藝學院電影學院院長。最後一年,參加演出李耀文同學編劇的「阿Q正傳」。
1981年,我在大會堂第一次欣賞西洋歌劇La Boheme ,中譯「陋室明娟」(一般譯「波希米亞人」或「藝術家的生涯」),由香港女高音江樺擔正主角,其他的主要角色都是西人。
在1990年,看到剛在廣州粵劇學院畢業的蔣文端,來香港演出的「白蛇傳」。
大會堂低座容納了大展覽廳、劇院和音樂廳。二樓是酒吧茶座,70年代我們一班大學生,在那裡消磨了不少時間,白天喝雞尾酒: Screwdriver, Bloody Mary, Grasshopper......扮有型文藝青年。三樓是「大會堂酒樓」由造餅乾和麵包出名的嘉頓集團經營,那時我和朋友去飲茶,兩個人,吃三四籠點心,埋單不用10元。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小弟在大會堂音樂廳,聽了多場音樂會,在大會堂劇院看了不少比較冷門的電影。
回覆刪除如今中環填海,大會堂周圍的環境全變了。
大會堂音樂廳的音響效果,一流。
刪除多年前,大會堂劇院有一位帶位啊叔,最爱整蠱青年伴侶的觀眾;常拿着票子詐作看不清楚,讓觀眾在行人通道呆站;我都給他整蠱過幾次。
回覆刪除可能真的是老花又眼矇呢。
刪除Chris 兄,
回覆刪除真犀利,四十多年前的埸刊尚可保留得咁完整
就是自己有份演出的一份都沒有留,悵悵。
刪除Chris兄才藝興趣寛博,人生觀一貫正道;實不枉人生,敬佩!jl
回覆刪除過獎了,糊哩糊塗過了半個世紀。
刪除糊塗難得,兄有福人。jl
刪除庸人福厚,哈!
刪除小時候﹐喜歡看低座的展覽﹐高座也有﹐還有參加親友的婚禮。但現在除了音樂會之外﹐已很少踏足大會堂裡面了。前幾天﹐去中環天星碼頭﹐看到海旁那一大片填海地﹐以前在高座走樓梯﹐可以看到海景﹐現在大會堂都變成在市區的中心位置了。可惜~
回覆刪除以前是「唯一」,現在幾個區都有大會堂,多了很多間專題博物館,文化中心的規模更大。
刪除劇院的化妝室我很熟悉,相當狹窄。前年入過沙田大會堂的後台,貨車都駛得入,畢竟時代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