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行路

擬本文題目時,我想「行路」要不要寫成現代漢語的「走路」或「步行」?回心一想「行路」雖是粵語,其實保存了古漢語,一點都不俚俗,沒問題吧。

李白就寫過三首,名為「行路難」的名詩,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是很好的運動,我在香港的油麻地區長大,中小學都在本區讀,日日行路上學和回家。平日常往尖沙咀和旺角活動活動,往返都是靠一雙腿,不乘巴士。假如要到香港島,我會步行到天星碼頭,然後坐渡論過海-----那時還未有地鐵和隧巴呢。

有 個朋友也是很健步之人,可以由上環行路到筲箕灣,足足是一條電車線由頭到尾,有時還有女朋友同行----現在的女孩子,沒有幾個肯跟你這樣「齋行」的了。 不過那時街上的行人沒有現在的擠擁,車流也不繁重,空氣好一點,所以行行路也頗寫意。現在如果能在街上行半小時,回家一洗臉,洗面盤裡變成一潭黑水是肯定 的了。

我在中環上班時,家住西半山香港大學旁的列提頓道。下班懶得輪候 3號巴士,實行安步當車,沿著皇后大道西到上環到西營盤,左轉「正街」一直走上去,一眼望上去,像是35度的斜坡,真是「登高」,要橫跨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高街、般咸道再登上列提頓道,鍛煉腳骨力一流。全程急步30分鐘,初時走到上氣不接下氣,慢慢的就慣了,回到家中氣也不喘,只是出了一身大汗,洗個澡之後舒暢無比,身體也就這樣更好了。

來了澳洲,出入都是開車,到了商場還挑最近入口的車位,行路的機會越來走越少。現在要刻意每日傍晚出外散步25分鐘;我用 步行計算器 計算過,走二千多步。

平日往返本區的油站買報紙,或到本區的圖書館,我都儘量不開車,一來一回就是20分鐘的路程,其中有上下坡路,可以作為不錯的運動。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