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云何?有朋友問我,是不是唐朝的人是講「廣東話」的?哈哈,當然不是,不過解釋起來有點囉嗦。
今日的「普通話」,原是近幾百年流行於北方的語音系統, 宋、元以來,北方長時間遭受外來遊牧民族,如遼、金(亦即滿州)、蒙古所統治,滲入十分重要,其實是漢族本來絕少的「捲舌音」了!有些學講普通話的香港人,以為捲得越厲害便越正,這個嘛......
自從南北朝五胡亂華,大量人口南遷,中原音韻和文字用法在北方變了又變,反而在南方保留了。今日的廣東話、客家話、潮州話、福建話之中,可以找得到很多古音古字。所以很多唐詩宋詞,用今日的普通話來唸的話會不協韻,令人摸不著頭腦,用這些南方方言來唸就沒問題。
前文「十分鐘教識你粵語「九聲」」談過,粵語的九聲是「平、上、去」分高低兩組的六聲,加上高、中、低的「入」聲,共九聲,例如:
詩、史、弒,
時、市、是,
色、錫、食。
現在的普通話只有高、低平聲、上聲、去聲、輕聲共五聲,入聲完全不存在。
或問:只是一組「入聲」,到底有多重要?我用幾首唐詩宋詞來說明一下。
首先是大家都熟悉,岳飛的「滿江紅」,月前文章提過的,太重要了,再炒一次。粗體顯示的都是入聲字。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詞曲句子長長短短,但是分析一下,你會發現是每一小段是用入聲作結,以表達抑鬱而激烈的情緒。滿江紅的開頭,絕不是有些人斷句誤讀的: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
再來看杜甫的兩首詩,粗體顯示的都是入聲字:
佳人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迴,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髮,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夢李白(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長側側;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葉青,魂返關山黑。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在音韻的平仄格律,「平」是「平」,「上、去、入」是「仄」,寫舊詩要依照一定的平仄規律,所以唸起來得別順口和好聽。
普通話欠缺了入聲,很多以前的入聲字,在普通話裡變了發平聲;唸這些詩詞,連平仄都亂了套的話,味道當然差很遠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兄的金石良言,香港響應特區政府"普教中"(用國語教中文)的教育界舔痔之徒,不會聽入言。
回覆刪除國語當然要學,但是否要陰乾廣東話呢。
恐怕他日,香港學校在或明或暗的政治壓力下,改用國語教中文,下一代對廣東話認識有限,廣東話在香港就會慢慢走上絕路。
希望我的想法只屬杞人憂天。
不是杞人憂天。
回覆刪除如果學校裡一律改用普通話教學,50年後廣東話,會變為像現在的潮州話、客家話一樣,是家中老餅才講的「鄉下話」。
電視、電台、電影、歌曲的陣地守得住,廣東話的消亡就會延遲一點。
之前廣州說要禁用廣東話時我也覺得很擔心;普及普通話沒問題,但不需要禁用當地的語言吧?
回覆刪除任何語言都有其保留價值,中國已經把正統的繁體字趕絕了,是否連源遠流長的廣東話也要除去?
到得將來他國的語言學家特意研究廣東話,而中國反而已經沒人會了那不是很諷刺嗎?
強凌弱,有甚麼辦法呢。
回覆刪除地球上的「少數民族語言」,以驚人的速度消減中。
我認識有滿州血統的朋友,都完全不懂滿州話了。
1. 還有最出名例子「阿房宮賦」那句「六王畢,四海一」
回覆刪除2. 廣東話變鄉下話未至於,因為跟大陸學校/傳媒全用普通話不同。「普教中」只限於中文科,其他科不是用英語就是廣東話。還有大眾傳媒中大量採用廣東話,所以小朋友還是會很熟悉的。
只是廣東話的地位會進一步下跌,而且香港人的中文也會越來越差,共產官腔越來越多。
就像剛見到事旦台在機場訪問出遊旅客,她竟然說某些國家有「不明朗因素」所以不去,不看清楚還以為是股評家在講股市。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個入聲!
回覆刪除教育和傳媒這兩關能否守得住,就看香港人自己了。
不要讓土共得逞。
fb一位朋友的意見
回覆刪除Clement LO:
可能係口語關係,香港人也未必特別有意識去區分 language registers ,亦即哪些字是正式用語,哪些是普通用語,哪些是街頭俗語,所以有時會唔覺意錯用高檔字眼做普通字眼。
至於唸詩,小弟反而關心的是詩詞本身在我們生活當中還佔有多少地位。例如你我一年唸幾多篇詩詞?
台灣人不也是也懂說國語的,其中文又不見得特別有問題,問題可能更多在於文化氣氛,多於所用語言有沒有入聲詞。
...
其實國語或者官話系統本來都係有入聲的,而且區分尖音團音,少好多歧義字詞(清朝政府出版了《圓音正考》保存了尖團音區別,反而是民初那班支持西化並且漢字拉丁化的學人搞鬼導致)。不過,去到1920, 1930年代,發生了國音與京音之爭,結果還是無入聲而且不分尖團音的勝出。
http://zh.wikipedia.org/zh/%E6%A0%87%E5%87%86%E6%B1%89%E8%AF%AD%E5%8F%91%E5%B1%95%E5%8F%B2
中文水平和能否講「標準」普通話全無關係。
回覆刪除我就不相信湖南佬曾國藩和廣東佬康有為,講北京官話講得很正。
錢穆的「國語」,聽死人。
這個連結有參考價值。
小弟曾用《滿江紅》填了首詞描述今年的智利礦災大新聞:
回覆刪除http://kelvinyip2010.blogspot.com/2010/10/2010.html
也曾用入聲字作韻填詞,解說大坑舞火龍典故:
http://kelvinyip2010.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15.html
倒覺好玩但又不是無聊。
睇睇先....
回覆刪除以上「舞火龍」一首只用了兩個入聲字作韻:
回覆刪除畜、屋。
以下一首則全用入聲字作韻:
http://kelvinyip2010.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09.html
裂、滅、歇、睫。
有興趣不妨一看:
回覆刪除明清官话音系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085664.html
謝~~
回覆刪除自細老豆教落一句口訣去記粵語九聲:
回覆刪除"開口叫人, 我係德國籍", 好易記.
另外對於粵語同國語 0既關係, 另我聯想到拉丁文, 希伯來文等古語同現今英語 0既關係.
當然全世界都用緊英文, 但好多文學人都會研究拉丁文
我也提議兩個易記的粵語九聲版本:
回覆刪除三碗細,牛腩麵,叔伯姪。
394, 052, 786 。
韓語係保留中古漢語的聲母可能比廣東話更好
回覆刪除廣州話"型", 以前應該係-h ,變左-y (因為類似四呼的原因)
韓文保留-h
型,玄,現,現今廣州話都係j (y)音
但佢地本身係-h ,韓文全數保留(ㅎ)
因為韓文無-f , 佢同時保留唐朝所有-b, -p -p"h"而變成-f 的聲母. f 係後來先有.
而家重構中古漢語(即係南北朝到唐朝)的語言,韓語漢字音係重要source.
其實執於同隋唐音對比, 我認為無乜意思...(其實數百年,有好多音已經係人自然使用中起變化)
入聲字消失,其實個人認為反而令漢語柔和左 =.=
韓文都有-p,-l(漢字詞-t尾係韓語變成l),-k, -ng, -n,-m, -t (韓語固有詞本身-t 尾)...
保留入聲字尾的情況有時比廣州話更好
廣州話部分-p =>-t "法"字中古漢語係-p 尾,韓語繼續保留
比起日文, 個人認為日文係順耳d...
整體來講, 除左那四個難讀難聽的zh ch sh r之外, 我對普通話感覺係正面..
原來Chan對韓文有研究。日文我懂一點,韓文是完全不懂。
回覆刪除兩者都是隋唐時吸收了不少中原語音過去的。
日文為例,數目的「一」(ichi)、六(roku)、七(shichi),「食」字(shoku)都看得到入聲的源頭。
古漢語的p和b聲母字,廣東話都保存不到的,潮州話和福建話就有了,最明顯的如「飯」(faan)他們讀 bon。
個人最嫌惡北方話的捲舌音。
因為睇韓劇才學韓文的..
回覆刪除韓文的漢字音比起日語更明顯,可能同韓國歷史有關...
韓文食係sik, 一係il, 六係liuk北韓會keep 住字頭l/ 南韓 yuk, 七係chil
韓語把漢字字尾-t 變左 -l ,很有規律..
韓語飯的漢字音係반(ban),也很好地保留中古漢語
另一特式係唔少方言/語言,好似廣州話,會把唔少字變左/加左 -y
"影"本身無聲母, 係廣州話係ying
元朝的元本身係-w, 係廣州話係yuen
這些變化係自然發生...
但韓文無變到
南韓貨幣的won,正正係"圓"/"元"的漢字音...
所以學學下也迷上研究漢語的音韻...
很像解謎...
語言比較和溯源是很有趣的學問!
回覆刪除方潤 提到.."所以有時會唔覺意錯用高檔字眼做普通字眼。"
回覆刪除乜嘢係"高檔字眼"?
烈,月,切,雪,滅,缺,肉,血。
回覆刪除這幾個字在我們湖南方言里確實是同一個音調,而且是普通話裏面沒有的音調。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入聲?
捲舌音確實很惱火,有一次在北京買餡餅,我發出的“xian-bing”音,北京大媽硬是沒聽明白,她還特地糾正我。因為在北京話里,這兩個字都有很重的兒化音,念起來饒到舌頭抽筋。
像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中的相聲節目,那捲舌音聽起來是另一種語言。
回覆刪除當作是特色則可,硬要作為「正宗」,要所有人仿傚,我是很抗拒的。
語音好得意,唔見一啲,就要另一啲補返。
回覆刪除廣東話失清濁對映,化成陰陽兩調。
中古時p,pʰ,b,廣東話只淨p, pʰ。無咗濁音b,又多個f。重唇音變輕唇。
四聲最少就由由南北朝傳落來。無咗入聲,就四聲不全,唔似中文。北方話要失入聲,就要夾硬加倦脷,加多音節。
廣東話的「篷」有人讀 fung,也有人讀 pung。
回覆刪除出黎「蒲」,其實就是「浮」字。
Chan 提到...
回覆刪除: 另一特式係唔少方言/語言,好似廣州話,會把唔少字變左/加左 -y
: "影"本身無聲母, 係廣州話係ying
: 元朝的元本身係-w, 係廣州話係yuen
: 這些變化係自然發生...
: 但韓文無變到
: 南韓貨幣的won,正正係"圓"/"元"的漢字音...
元圓係唔同母。圓係影母,元係疑母。
韓文係保留部份中古讀音,但唔係全部。元圓呢啲字,係韓文唔見一啲,廣東話唔見一啲。
先講元。元,家下構擬唐代音係ŋiun,卽ngiun。
韓國話失卻前半ngi,留un,補w,變成今日won。
廣東話將ng化j,i化y,變成jyun。
日本話變gan,gen。舊時日文有ng音,不過照併g。無咗i呢部份。
呢隻字,越南話最神似nguyn。
廣東話都演變緊。將ng化j。杏仁,舊時讀杏銀,家下讀杏人。研究,舊時讀顏究,家下讀言究。忤逆,舊時讀忤額,家下讀忤翼。
由此可見,元字呢啲,只不過行先一步。
再講圓。圓,家下構擬唐代音hyuɛn。
韓國話無咗寫半hy,變wen,或者won。
廣東加話無h,變jyun。
日本話變en,hyu都失卻,只留後部。
越南就變成vin。hy化,無咗u呢截。
Chris 提到...
回覆刪除: 廣東話的「篷」有人讀 fung,也有人讀 pung。
: 出黎「蒲」,其實就是「浮」字。
正是。重有新婦讀心抱。
Chan 提到...
回覆刪除[略]
: 整體來講, 除左那四個難讀難聽的zh ch sh r之外, 我對普通話感覺係正面..
我覺得舊官話比普通話好啲。
北方將ki-變ji-,無咁易同其他話和應。九江舊時拼kiukiang,家下變jiujiang。最少南方或者舊官話,同廣東話見kaukong呼應到。
> 方潤 提到.."所以有時會唔覺意錯用高檔字眼做普通字眼。"
回覆刪除> 乜嘢係"高檔字眼"?
不是我說的,轉貼朋友的說法。
我想「高檔」的意思是grand吧﹖
omnibus,
回覆刪除原來有研究的朋有多的是。
講開又講,「元」這個字,閩南話是guan,也近古音。
謝Omnibus指正...
回覆刪除我只是想說明,廣州話最能保留唐音未必正確...
其實語言變化這麼大,很難再要回復什麼隋唐正音
五胡亂華對漢語又應否視為一種低俗化的過程呢?反正也是非中華的族類控制中原
我知道自己懶音問題, 都係由學韓文開始...
無左b,d,g濁音,學外語己經有問題...
回覆刪除得番送氣唔送氣 p/p"h", t/t"h" k/k"h"
好多時我地以為讀得正確的音,係別人眼中是讀錯
但日語韓語仲有這類濁音...
用韓語表示英文時,就知乜事.
Susan, music, 中間個s/z音 佢地分得好清楚(ㅅ ㅈ)
雖然佢地D 語速,調未必似英文..
香港人讀英文[b], 係讀[p] , 把人地濁,爆破音的讀成不送氣清音...
Chris 提到...
回覆刪除: omnibus,
: 原來有研究的朋有多的是。
: 講開又講,「元」這個字,閩南話是guan,也近古音。
確是如此。
福建一帶,唔少一字多音,代表不同時代,情況同日本音不惶多樣。閩南音留有不少漢唐之間之音。
Chan 提到...
回覆刪除: 謝Omnibus指正...
: 我只是想說明,廣州話最能保留唐音未必正確...
: 其實語言變化這麼大,很難再要回復什麼隋唐正音
: 五胡亂華對漢語又應否視為一種低俗化的過程呢?反正也是非中華的族類控制中原
: 我知道自己懶音問題, 都係由學韓文開始...
廣東話只係合唐代格律,而非唐代音。佢有元素,來自唐宋元明清,亦有啲來自南朝,至於秦漢,就難以考究。
例如彌字,唐音係miɛ,但廣東話係nei。由梵文śrāmaṇera,南朝佛對譯爲沙彌或沙尼。個彌字,對應梵文ṇe音,係反映廣東話有更古老一面。有啲人硬要將彌敦道讀微敦道,係過份強調廣東話同廣韻配合,忽畧方言有自已獨特發展。
無論嘢時代,都有方言。否則漢代《爾雅》《方言》都唔會指出各地音有異。唐代一樣有呢種情況。
當然廣東話係各種較強方音中,最貼近唐詩格律。六朝研究出雙聲疊韻,詩辭尤韻爲重。所以就算音轉偏移,因有入聲,讀唐詩,廣東話格外有神,就係如此。
因爲國語普通話係強勢系統,有國家機器推動,抵毁及摧毀弱勢語言。所以有必要提出廣東話嘅好處同歷史脈絡,以免人誤會,其他皆下品,唯有普通話國語正宗。廣東話正如韓國話、越南話、日本話,都保留歷史文化原素,係活生生嘅人文見證。
Chan 提到...
回覆刪除: 無左b,d,g濁音,學外語己經有問題...
: 得番送氣唔送氣 p/p"h", t/t"h" k/k"h"
: 好多時我地以為讀得正確的音,係別人眼中是讀錯
: 但日語韓語仲有這類濁音...
: 用韓語表示英文時,就知乜事.
: Susan, music, 中間個s/z音 佢地分得好清楚(ㅅ ㅈ)
: 雖然佢地D 語速,調未必似英文..
: 香港人讀英文[b], 係讀[p] , 把人地濁,爆破音的讀成不送氣清音...
廣東話清濁字母配送氣唔送氣,都係拜黃錫凌所賜。香港戰後唔少字典,標廣東話音,都跟佢寫嘅《粵音韻彙》。後尾所有拼音方案,離唔開呢個格局,尤其又有啲抄普通話拼音,有同樣嘅毒,就更加惡搞。唯獨香港地名同人名拼音,唔受呢套影響,缺點係舊時官員太懶,無標送氣唔送氣,搞到又有另一種缺憾。
世上無一套標音系統,可以百份之百表示世上所有語音。就算萬國音標都未做到,何況係嗰廿幾隻拉丁字母。如果無一啲知識,張冠李戴,讀錯難免。
如果你掂過梵文,清濁同送氣可以出四種音。例如,p、pʰ、b、bʰ。咁你會睇到唔同層次,更加多前所未見嘅系統。如果無受過識當訓練,係好難一點就明。正如外國人未必分到調,廣東人未必分到濁音。
//廣東話清濁字母配送氣唔送氣,都係拜黃錫凌所賜。//
刪除錯。
Zh ch sh 似乎另有來源,例如知母徹母澄母,跟入聲消失無關:
回覆刪除在北京音系中,知母聲母爲卷舌的塞擦音zh [tʂ]。
在北京音系中,徹母聲母爲卷舌的塞擦音ch [tʂʰ]。
在北京音系中,澄母爲卷舌的塞擦音,平聲爲ch [tʂʰ],仄聲爲zh [tʂ],只有“擇”、“澤”(均爲drak)兩字聲母變爲平舌音z [ts],但“擇”保留了一個白讀音zhai(如“擇菜”)。
http://zh.wikipedia.org/zh/%E7%9F%A5%E6%AF%8D_%28%E9%9F%B3%E9%9F%BB%29
http://zh.wikipedia.org/zh/%E5%BE%B9%E6%AF%8D
http://zh.wikipedia.org/zh/%E6%BE%84%E6%AF%8D
其實廣東話有個讀法很怪的字--俺。
回覆刪除無論是官話、客家話、上海話或者其他一些方言,俺字的讀法都是近似ngai的,起碼語素中還是有a的存在。
但是在廣東話中,俺讀作yim。這看起來其實是相當不對應古音和其他方言的。
只能說廣東話有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古漢語的韻味,但是有些地方卻有著很大的差異。
>>>廣東話中,俺讀作yim
回覆刪除根據「周無忌、饒秉才編:《廣州話標準音字彙》(香港:商務印書館,1988)」,粵語「俺」字也有讀 aan 音的(板、產、柬、坦和盞等字,去掉聲母之後的音)。
由於中原古音分不同時期傳入,以及南方有本身的方言,「保存古音」的狀況不一,粵、客、閩都有不同。
回覆刪除「俺」字,正如Kelvin 指出,我聽粵劇佬倌是唸成 aan 的。
粵劇佬倌唸的是中州音,不是粵語。粵劇用粵語唱是晚近的事。
刪除果然臥虎藏龍。厲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