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捕魚為生既武陵人。某日,他順住條溪流扒船,行下行下都唔知道行左幾遠。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忽然見到個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之內,無其他樹木,綠草芳香,落花灑滿一地;漁夫就好奇怪。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繼續前進,想走到樹林盡頭。盡頭就係水源,見到一座山,有個細細既山窿,隱隱約約好似有D光。他就船都唔扒,上岸行入去。
開頭好窄,一個人僅僅過得到;走多幾十步,忽然寬敞光猛起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土地平坦遼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農田、靚水池、桑樹、竹子之類植物,道路交錯通達,間中聽到雞啼狗吠聲音。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來來往往從事耕堹既人,男男女女的衣著,同外邊人無乜分別;老人家同細路仔,都自得其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佢地見到個漁夫,都好奇怪,問佢係邊度來。漁夫照實講啦,佢地就請佢返屋企,開酒、劏雞,請佢食飯。村裡頭D人聽說有呢個外人,都走來八卦下。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佢地話喎:祖先為躲避秦朝戰亂,同老婆、仔女、及同鄉,來到呢個無人到的地方,從此再唔出返去,於是就和外界的隔絕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他們問漁夫:而家係咩年代呀?什麼朝代?講起來,佢地竟然唔知道秦之後既漢朝,跟住既魏同晉更家唔駛講咯!漁夫同佢地講下啦,佢地聽到都好感慨。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其他的人又分別邀請漁夫返佢地屋企,亦都用酒菜來招呼佢。停留左幾日,佢先至告辭。D村民叫佢:「千祈咪同出面D人講呀!」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他出左來,上番自己隻船,就沿住原路返去,經過的既地方,處處留低記號。
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點知佢到了郡城,即刻拜見太守講晒出來。太守就派人同佢去搵先前做落既記號,結果都係蕩失路搵唔番。
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南陽郡有個高人劉子驥,聽到呢件事,好開心,仲計劃親身去搵,都係搵唔到,無幾耐仲病死埋。從此之後,就無人再去咯。
........................................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好像應解作 "男男女女的衣著,似異族般的;"
回覆刪除是的,你的理解合理。
刪除不過「外人」這個詞語,在後面出現過兩次,都是解作「桃花源外面的人」。
刪除應該看Context,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是從漁人觀點,解異族應該比較好。
刪除"遂與外人間隔/ 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從桃花源人的觀點,解外面的人就合理。
亦是道理!
刪除秦末至晉,經歷了四佰多年,我估桃花源班人的衣著會是有一啲落伍。
刪除請參考: (search "男女" 二字)
刪除http://www.cumorah.com/etexts/peach10.txt
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19/%E6%A1%83%E8%8A%B1%E6%BA%90%E8%A8%98.htm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tc_md/test01.htm
我幾十年前學的,不是解作 "同外邊人無乜分別"。雖然看到有網站如是解釋,但邏輯上是有問題的。如果桃花源中人的衣著與時人無異,他們可隨意編個地名,打發 "武陵人" 走,而"武陵人"便會乜都唔知都唔會感到奇怪。又如果桃花源中人有到外面,他們亦不需要向 "武陵人" 查問外面事情,怎說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幾位說的有道理,有沒有高人賜教,秦漢衣冠與晉朝的分別?
刪除請 Google "陶俑" (再細分 "秦" 和 "漢" 朝)。如果沒記錯,晉朝的衣冠,應可參考 楊采妮﹑吳奇隆 版的 「梁祝」。(或 晉朝畫作。)
刪除不知道港產片的考究也有這麼精。
刪除我有影碟,睇下先。
「某日」
回覆刪除按上文下理 , 高低抑揚 , 「有一日」, 都係一個意思相近既選擇
多謝意見。
回覆刪除老兄可否以書面廣東話再做一次給觀眾示範?!
回覆刪除「桃花源記」.......諗返起童年回憶 !
回覆刪除桃花源記其實有沒有隐喻?
回覆刪除陶淵明是不滿黑暗現實的隱逸之士,用這個故事來寄託他希望生活的理想世界。
刪除可能是客家人的始祖。
回覆刪除晉朝五胡亂華時,大量人民南遷,就是今日的客家。
刪除小學六年班讀的。教中學時曾教這一課,也曾思考上述的問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