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女」、「秧歌」、「短篇小說選」、「流言」、「半生緣」,都是同一時期,即1960 年代中葉,由台灣皇冠出版社印行。「張看」是1976年版;這些書,在我書架上三四十年了。
還有這幾本較後期出版的:
「惘然記」收集了後來李安拍的一個短篇「色.戒」,因此近年大賣;其實「短篇小說集」裡的「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怨女」、「半生緣」也一早搬上銀幕的了。
「小團圓」一書,是她的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以她的草稿出版的。張愛玲原本指示過不想這書面世,宋先生拂其意而出版,他的理由已特別為文交代過。他這樣做對不對,在文壇也引起過一番爭論。以張迷來說,有甚麼殘稿斷篇,多多益善,作者越不願出版,就越加想看。
我遍讀張愛玲的書,但頗吃不消她的冷靜描寫人物心理,簡直到血淋淋的程度,小說的情節又多是悲哀與無奈,所不算是她的擁躉。
如果要我說愛的一本,就是看過很多次,翻得破了頁,薄薄的「流言」散文集了。
張愛玲的書近年大量重版,叫價不菲。「小團圓」買了78元,比起我那些當年售價三四元港幣的舊版,印刷精美得多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在我看來,張愛玲的作品的特點如下----
回覆刪除(1)觀察細心,尤其對各種複雜的人性表現,和種種內心掙扎.
(2)文字很精緻,尤擅於用主角周圍的人的言語,表情和動作,去反映主角的思緒和表現.
(3)小說的佈局很好,有懸疑,而人物各有個性,都描寫得很好,
但故事述起來,稍嫌婆媽,拖泥,我尤其不耐煩讀那些關於她和胡蘭成的感情婚姻糾緸的文字,與讀者何干?
我奇怪男人會迷張愛玲的小說,那受得了?
散文隨筆還好,冷冷的,高傲的,將自己和塵俗功利的世界拉開一段距離,用帶一點辛辣,嘲諷,的冷幽默描繪世情.
LINDA
我都是喜歡讀她的散文多一點,有機智,幅度廣一點,筆調也輕鬆一點。
回覆刪除現在有所謂「宅男」,張愛玲也算是「宅女」了,寫的大多是舊上海。
我曾是張迷。最近退了燒,沒有買她的新作。
回覆刪除即是未看「小團圓」?
回覆刪除我書債纏身,也未「的起心肝」開始看。
小團圓看過。兩本中譯新作及英文原文沒有買來看了。
回覆刪除我想我都是抱著這堆古董算了。
回覆刪除張愛玲人如其文,冷酷、驕慢、針刺;她的一生至死都如是。是她個人的選擇,我覺得更是她的性情結出來的果。
回覆刪除她是悲觀人看世界,讀她的書,很怕受了影響。
回覆刪除我唔係張愛玲迷,睇過佢一兩本小說咁大把,散文有無睇過唔記得。
回覆刪除張出生時家世顯赫,且有學識,或因此養成高傲性格,但其實她亦是凡人一個,想不到父母會仳離,家道會中落,經濟會結据,她不願面對現實,仍活係緬懷過去,自結一繭,所以藉對他人嘲諷、冷淡來顯示個人與別不同,但內心深處實孤苦煩惱,養成對感情依賴較常人來得更歇斯底里。
她不顧胡蘭成已有妻室,且是'漢奸',作燈蛾撲火之舉,以為對方離婚娶她,就會從此收心養性,誰知胡蘭成只是一無行文人,若不然何以能遊走於汪偽政權圈子之中,面面俱圓。
張或知選擇胡蘭成是錯誤,但不願承認面對,以駝鳥政策應付個人感情問題,甚至以'色、戒'為對方及自己開脫,查實講真,張是一個可憐復可笑女子。
張與胡的一段,我都沒甚麼認識,不敢置評。
回覆刪除不過單看作品,一些重要的已在結婚前寫成,只是這一批已足夠確立她在文學的成就了。
她的一生沒有怎樣幸福過,晚境更為凄涼,且疑似有精神病。
我只在讀書年代讀過「秧歌」的一小部份而已,沒有看過張愛玲的其他作品。記得老師說過張影響到亦舒和鍾曉陽。鍾的《停車暫借問》我也挑戰失敗呢。她的《二段琴》我倒愛看。
回覆刪除看書和交友一樣,也要投緣的呢。
回覆刪除鍾曉陽很年青便展露寫作(小說)的才華,但花開得早,亦早謝,鍾在"停車暫借問"之後,似乎停滯不前了,"二段琴"是寫得比較好,我也喜歡.
回覆刪除鍾曉陽的文字,確有張愛玲的影子.,她倣效得相當自然.
亦舒則學到張的高傲和冷嘲.
因為張愛玲曾居香港一段時期,所以,我認為這3人(張,鍾,亦舒)應在香港文學史佔一席位.
LINDA
張愛玲很愛讀紅樓夢,其文筆也受紅樓夢影響。
回覆刪除我很愛讀張愛玲的半生緣 (原名為“十八春”)。因為此書在解放後成文,其原結局為幾位主角在大東北開荒時團聚。後來張離開大陸後,再改寫一個較淒婉的收場,結局非常無奈。
Linda
回覆刪除鍾曉陽讀英文中學,18歲便寫成「停車暫借問」,真是天才。
書我有了,未看。
aabman,
回覆刪除是的.....「無奈」是讀她的書常有的感覺。
談香港文學的,並不認為張愛玲為香港作家。
回覆刪除鍾曉陽已有才盡之嘆!我並不喜歡鍾曉陽。
她在香港大學因二戰沒唸完,和平後離開了,60年代去美國之前再住了幾年,寫過一些電影劇本,如「情場如戰場」、「南北一家親」,幫美新處屬下的「今日世界」雜誌出版的「美國文庫」譯過幾本書。
回覆刪除倘記憶無誤,張愛玲的劇本已出版。
回覆刪除她的電影劇本是為搵食而寫,水準很平凡,與小說相比差得遠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