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說「抽水」

抽水,不是抽水馬桶,香港以外的朋友可能莫名其妙,必須先解釋一下。

這個詞語的來源大概是一些香港人打麻雀的習慣,每一鋪胡牌的一家贏得的錢,抽一分「水」出來----有的是抽一分閒家,有的是抽對家-----把錢集合起來,用以支付當日牌友茶水煙酒吃飯的開銷。麻雀館、賭場也有抽水的規例;市民投注賽馬和買彩票,香港政府從中以「博彩稅」方式奉旨抽水。

近年在香港「抽水」則泛指:

1. 社會上有可喜可賀之事,一些政治團體本來沒有出過甚麼力,也藉此大吹大擂說成是該黨「成功爭取」之功。


2. 一些貶斥時弊的社會評論家,看見不平之事,借題發揮抨擊某些政治實體,對象可以是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特首、敵對的政黨.....

這個情況是左中右幾個陣營都有的。

其實借題發揮己見,是我們在文學之中的慣技,中學課程選取的文章之中也有不少。

司馬遷寫史記,敘述史實之後,每每來一段「太史公曰......」。司馬光編撰那套帝王歷史教科書「資治通鑑」,加插很多「臣光曰.......」就是認認真真來做的抽水。

我們讀的中國文學選文,佔了很大部分是失意文人的作品,例如命途多蹇、遭遇堪悲、官場失意,有些是勸勉統治者不可直言,所以不得不用曲筆,總而言之「抽水」文化十分盛行。

例如柳宗元的「補蛇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劉伯溫的「賣柑者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不多不少都有抽水的成分,環境所致,無可厚非。

我認為抽得最難睇的,是韓愈表面上送別友人孟郊,實際上自說自話,九唔搭八,像夢囈的「送孟東野序」了: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野,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鬱於中而泄於外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於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 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於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於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閱讀送孟東野序全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4 則留言:

  1. 現實太多不公平及挫折,看見比自己更差勁的人可以步步高陞名成利就,自己卻沒法更進一步甚至埋沒下來,自然有一股不平之氣與牢騷,行走於筆尖之間。

    回覆刪除
  2. 那些吹、托、拍的功夫絕非輕易,也是我做不到的,所以沒得怨。

    回覆刪除
  3. 當年國文教科書解題常見這一句:xx將別人杯酒,澆自己塊壘。

    回覆刪除
  4. "那些吹、托、拍的功夫絕非輕易,也是我做不到的,所以沒得怨。 " X 2

    回覆刪除
  5. Raymond,
    這句評語,一定要念熟,考試時寫出來!

    回覆刪除
  6. DeepC,
    各有前因莫「妒」人。

    回覆刪除
  7. 最近抽水事件應該是成龍挺菲警吧。

    回覆刪除
  8. 李怡和陶傑也給人說常常抽水借題發輝批評大陸。

    回覆刪除
  9. Kelvin Yip上午11:49

    正面 D 睇,
    我相信不少文學作品有部分功能係借用文字抒發情緒(例如:失意、哀傷),甚至發洩(例如:不滿、怨恨)。
    讓感情(例如:憤怒、鬱悶和悲慟等)用有可能得到別人注意甚至欣賞的形式表現,用藝術手法來代替一般的辱罵、"不啾不睬"、哭哭啼啼,希望讓別人(或者自己)明白當中原委甚至共鳴,著實收一舉兩得之效。

    另一方面,
    香港不少政客「抽水」,的確討厭,為曝光而做 show ,講一套,做一套,市民往往被他們利用,事後發覺政客原來「葉公好龍」。「抽水」者多數事後孔明,給人錯覺;或為反對而反對,有破壞無建設,只懂批評,要求不設實際。

    回覆刪除
  10. Raymond下午2:02

    李怡當年肯這樣批評大陸就好了。

    回覆刪除
  11. "妒"就不會, 因為根本唔like這套, 但那些人攪這套生成的環境及問題就不想見了.

    個人而言, 借題發揮的抽水, 如果對大眾大利做福人群, 可接受, 但誇張又只利己的那類就令人反感.

    回覆刪除
  12. Kelvin,
    多謝意見。
    政客就是為了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了。

    回覆刪除
  13. Raymond,
    有哲學家說,人年輕時不左傾是無心,年紀大了還左傾,是無腦。

    回覆刪除
  14. DeepC,
    那些小人得志,沒有人贊同他們的做法,只是覺得「唔抵」吧。

    回覆刪除
  15. uncleray下午3:14

    輸家大概都不喜歡抽水,因為若沒有的話可以"屈"贏家比飯錢了。

    回覆刪除
  16. 叫多些菜,食得豪D,補番數。

    回覆刪除
  17. 中國近代文人,尤其是雜文家,多有擅長以“抽水”法做文章者,周氏兄弟即為佳例。大佬樹人長年抽水,臻於化境;細佬作人不但同樣是高手,還要公開其秘方,直言“我寫文章向來以不切題為宗旨,至於手法則是運用古今有名的賦得方法”。“賦得”是雅言,“抽水”則可視為其equivalent,儘管是俗語。

    回覆刪除
  18. 大學預科時讀詩經選段,必要熟悉「賦、比、興」的寫作方法,「賦」是白描,「比」是比喻。
    「興」就是「聯想」,與抽水相近也。

    回覆刪除
  19. 以前有人講過打麻雀抽水
    是要把"水費"(抽佣) ,放入"水箱"內
    麻雀館桌下有個鐵盒,係用來收"佣"

    今日從報刊看到,香港電台的頭條新聞主持不獲續約
    如我所料,在"河蟹"環境下,
    香港電台好快會變成"香港人民廣播電台"

    回覆刪除
  20. 抽水 這個詞語可算是潮語...

    回覆刪除
  21. Alan,
    要控制人民思想,先要控制傳媒。
    但現在有網絡,不是那麼容易了。

    回覆刪除
  22. Chan,
    可以說是鹹魚翻生。

    回覆刪除
  23. 恕我不敢苟同。以我的體會,抽水和借題發揮有少許分別。

    抽水是明目張膽的立場先行式論述,完全漠視事實,只會用一種角度論述,然後得出符合作者或傳媒立場的結論。冒領功績固然是抽水,每次內地有天災也說成「天譴共產黨」、「中共治國無方」,更是香港今日最常見、最樂此不疲、最受廣大群眾歡迎的抽水方式。

    借題發揮雖有相似之處,但應該是因為一件事而聯想到另一件事,因此抒發自己的感想。愚見以為抽水與借題發揮不應混為一談。如果連敘述與評論清楚分開的「太史公曰」、「臣光曰」、《捕蛇者說》、《醉翁亭記》有抽水之嫌,恕我直言,閣下何嘗沒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