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講更通順的英文(上)

我在本網誌刊登過多片文章和連結錄音片段,與大家研究正確英語發音的問題。

除了發音沒有錯誤,另外要注意的問題是講得通順,選字精準切合環境需要,最高境界當然是講話有文采又動聽、使人如沐春風了 。

一步一步來,今日先談一下「講得通順」的方法。

首先看看政界人物黃成智被網民笑到面黃的一段:


跟著是最近杜琪峰、韋家輝、劉德華和鄭秀文在康城影展之中,就參展電影「盲探」 用英文接受訪問的一段:


論通順程度,由高至低排,是鄭、劉、杜、韋......

香港人很早便學英文,幼稚園入學試可能也要考ABC,比鄰近地區的國家都要早,為甚麼有些人讀了十幾年的英文,到真正要用全英文表達時,這麼不濟呢?

英文說得不通順,有幾個原因: 

有些字,一時間不知道英文怎樣講

有些意思,一時間不知道怎樣用英文表達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講話的人慣性用中文思想,然後因為要講英文,一邊想一邊「翻譯」。翻譯得青黃不接時,腦筋在空轉,又不好「擘大個口得個窿」斷了片,於是嘴裡就發出 er.....um.....eh....的聲音。

  (明日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41 則留言:

  1. 最抵揼係持有社工學位嘅黃成智; 個記者招待會係佢自己開的,要講嘅嘢早應準備,而且只係發報型式,無記者提問...

    反觀嗰四位電影人,學歷只係中學程度,(杜琪峯只得中三),能夠講到咁算唔太差,比我嘅感覺算正面。
    鄭秀文說得很流利,表達能力也強,劉德華有比我想像中好,杜琪峯雖然不太流利但勝在有大將之風,肯講,遇到一時唔識講嘅字(habit)問完鄭秀文後從容運用,完全無尷尬感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要怕講得慢一點,你是華人,人家會體諒你英文不是你的母語。
      好過為了表示自己「得」而講得快,又接不上,頻頻上螺絲。

      刪除
    2. 盲探的訪問在康城做的,那個主持是講法文的,為何受訪者不用廣東話回答,用傳譯員譯回英文或法文呢?

      刪除
    3. 那要有 粵 /法 傳譯員才做得到了。

      刪除
  2. 他們從耳機聼的問題是英文還是中文?如果是英文他們的英語聼覺能力也不差。

    回覆刪除
  3. 其實,學習語言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學者本身的自信心,和他們的能力無關。語言學家Noam Chomsky就提出過表現(performance)和能力(competence)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因爲可以觀察到的語言是外在的,並不能全面地涵括到内在的知識。

    香港學生的所知事實上不少,缺的只是適當的語境和良好的教育政策。個人認爲東亞地區英語教育的失敗最首要的原因是要求學生不犯錯,整體著重於更正他們的錯處,並沒有提出一些真正能應用到的自學方法和途徑。以香港為例,整個教育制度並沒有一套令學生能自由、無懼的發揮,每天只是重復又重復的演練(drill)和談論一些根本無法令人提起興趣的話題。(有誰會在三十嵗前對Dickens,Shakespeare或Austen有獨到和對題的論點?)而學習一種語言正是要學者經常快速應對和犯錯,令他們自己能瞭解到自身的問題,從中領悟。試問沒有真實的練習機會,一般學生有怎能把英語學好?若果社會並不允許這樣的學習條件,請英女皇來教英文也是無補於事的。

    又常常有人說以前的英語水平如何如何,但有沒有人想過“以前”是否沒人都識字,有機會升大學的時代?在現今教育普及的年代,當然會有參差,所以我們的首要目標並不是要求全對,是要學生能表達自己。(做翻譯要全對,可是做其他非語言工作,達意已算是不錯,無需太執著。全對與否,又不是你的母語,又不是在英語國家辦事,你管他個屁?!)

    又:很奇怪,很多時東亞地區的商人和藝人到非英語的國家訪問或辦事時並沒有隨身的母語翻譯,而常常要遷就舉辦單位,答應用英語為辦事語言(working language)。其實他們大可事先要求傳譯,了卻不必要的難題。更奇怪的是,這些國家的語言通常是非常普及的,如法語或西語,所以要找到合適的傳譯應該不難。這是我身為大學ESL講師經常遇到和聽到的情景。(至於是否他們有意要賣弄自己的英語,就不予置評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專業老師的詳細解說。
      我明日的下篇,會講幾個簡單易行的改善方法,請到時提點一下。

      刪除
    2. 同意: 表現(performance)和能力(competence)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不單單是語言,工作亦如是。
      英文差如我,在外地和洋人談話的經驗是愉快的。在香港,和 ABC 及 高級洋人 談話的經驗是痛苦多。所以不喜歡人太強調英語的重要,特別是有時碰到 英語 表現高 而其實 能力低 的人 (口音正確,slang 多多,卻grammar vocab 都有問題,引起歧義)。
      其實我不止英文差如我,中文也差如我,這是故作表現,風格 -- excuse!

      刪除
    3. 過獎過獎!不敢說”提點“,發表一下意見而已。”專業“更不敢當(極其量是一位”小職員“)。

      順帶一提,黃君用英文發佈根本毫無目的,所以很難理解他如此刻意用英文的動機。這也應該是他被大衆嘲笑的最大原因。

      刪除
    4. 我當然不反對精益求精,條件許可最好。
      匿名 說:『試問沒有真實的練習機會,一般學生有怎能把英語學好?』字典是一種封閉系統,A reference B, B reference C, C reference A..., 沒有外來指導,不論發音(a e ae ai ei)還是字義(悲 哀 悲哀 哀傷 悲愁),字典都幫不上忙。
      區樂民醫生說:『我的確聽過很多人,包括大學生,把 Z讀成「義 Sad」, R讀成「鴉驢」』-- http://hkrainbow.com/aulokman/070710.htm;我說:『我的確聽過很多人,包括大學生,把 Z讀成「c」或「set」』。事實上,60年,飲蘇格蘭威士忌的年代,z 讀 'Izzard' (/ˈɪzərd/) 絕對正確,也是多數人的讀法。/zɛd/ 是英國音,/ziː/ 是美國音,一如 labour 與 labor 沒有那個比那個正確。但如果 蘇格蘭 音不正確,那麼區樂民醫生大概犯了分裂國土罪,把 United Kingdom 變成為 Divided Kingdom.

      刪除
    5. 上述香港英語教育要求學生不犯錯,其實我看是受中國文化心理的影響所致:中國人喜歡追求完美,怕出錯或出醜。
      有如小孩學走路一樣,沒有跌倒,豈能終於又可以站著和行走呢?

      若果講說話動聽和使人如沐春風之感 (康城訪問裡),還是所聽到的法語 ! 呵呵。

      刪除
    6. 我也有用 「義 Sad」 for "Z", 「鴉驢」 for "R", 但祇在講長途電話時用。有時要變通,但如果成為習慣就唔好。

      -Another 匿名

      刪除
    7. 哈,因為噏開 區樂民,搜搜 呢個網頁上自稱小學成績平平,奮發圖強,中三考取全班第一名嘅人有乜巴閉 (我自稱小學成績甚高,中一不習慣近乎包尾,也是中三因文理分科突然回到前數名)。

      原來區樂民說:『江之鈞老師曾教我英文,若閉眼睛聽他以英語授課,會以為他是英國人』。印象中『江之鈞』是名人,再搜搜江之鈞找到 http://wyk197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64083:
      『江老師對自己的流利和漂亮的英文很自負,在他眼中,英文好的人,世界沒有幾個,美國式的英文他尤其不放在眼內。一班同學的英文作文,往往被他批評得體無完膚,有一次他在堂上大彈我們的文章沉悶沒新意,說「I do not enjoy reading the essays from any one of you.....save Christopher's」。這句話令我飄飄然,所以我也算是江老師那一年的「得意門生」』...再往下看『作者:梁煥松(Chris)』 -- 難怪梁生說到英文題目,總帶幾分自負。

      也就是我說字典時原意想說的,封蔽系統是自洽系統,自行定義基本的 a e ae ei ,整本字典仍讀得通、解得通,卻和不同基本定義發展出來的系統未必相容。沒有外來指導,就沒有標準音,或許說自己身邊接觸到的就是標準。所以 易 sad 是當時大部份人的標準音,華人仔或一些外話教學的名校除外。

      我念的也是英文中學,不是百年名校,倒也有數十年。小學英文課本文章比得上中學,中學只教文法。沒有人要求我們讀這些(雖然我自己有讀其中一些,但興趣不大,因為令我成績突飛猛進的是理科):『每年要讀幾本文學作品,記得第一本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跟著的一兩年,有R. L. Stevenson的Treasure Island(金銀島)、John Buchan 的 The 39 Steps、C.S. Forester的African Queen等等,都是熱門的學生讀物,不過由如我們的英文程度尚低,所以選用的只是Longman出版社為初級生編的Simplified Version(簡略版),比較容易明白。』

      刪除
    8. 哈,給老兄起了底。

      刪除
    9. 哈哈,梁生 blog 甚多,歷史悠久,係我孤陋寡聞,初到貴境。

      刪除
    10. 沒有啊,現在這個blogspot是以前的sina的延續,那個校友Blog是為同學義務主持的啦。

      刪除
  4. 普遍來說女性英文口語比男性佳,似乎她們天生掌握發音能力較好,也因為她們沒有男性那麼怕犯錯,和人溝通也流暢些
    其實簡單學會一些 well... you know 之類的填充字,可以用來代替廣東話的填充詞urm...aahhh...已經感覺好得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well, you know這些過場虛字,不是不可以用,但不要成為口頭禪。
      注意要發輕聲,不是如一些香港朋友的習慣,句句都大大聲來一個 "u-lo?"

      刪除
  5. 個人意見:

    其實好多second language learners都忽略listening之重要。
    香港學校學英文listening都只係一個test而已,重點往往都係聽到個key word就拿到分。
    listening好壞,直接影響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的能力。
    我們看書時會感覺到腦中有一把聲替我們讀出文章內容。我們寫作時會感覺到腦中有把聲替我們理順文章。我們說話時更只是覆述腦中聲音的說話而已。所謂語感,對語言的感覺其實就是這一把聲。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以英文為母語的人,都是先聽後講的。
      香港的教育方法,是四管齊下。

      刪除
    2. 林語堂先生這篇經驗之談,實是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必須研讀的好文章。

      怎樣把英文學好 林語堂

      近年國內學英語風氣甚盛 ,無論在中學,在大學,或在自修,多少莘莘學子都在用功夫,日求進益,我想據我個人的經驗,談談這個中的關係。

        四十年前我在德國,聽過柏林大學教出來的操華語的德國人,聽起來象在北京長大的,但他們都是成年以後才學的;同時我在上海所見到的留過學的中學英文教員,文法冼練極了,分析詞句精透了,而說出英文,毫不地道。

        有人以為目標在了解閱讀,不在口講,這是把問題看錯了,學習英文的目標,只在清順自然四字而已。凡不以口語為基礎的人,一定寫不出平易自然,純熟地道的英文。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可算英文大家,他有名的句子:We shall fight on the hills. We shall fight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這是多麼矯健的句子!何嘗有一個不是小學生所能用的字?又何嘗有一字誇詞浮句?中國人寫英文,尋章摘句,多用深句,所以才學不好。例如對人十分佩服,你說I admire him profoundly。便是古人做文章的做法,因為英美人士並不這樣講,用admire greatly才是自然,而用I take off my hat to him.才是真正地道的英文。

        你要明白英語言文一致,而骨子裏是白話.愈平易自然愈好,愈少粉飾藻麗語句愈好,愈近清順口語愈好,愈能念出來順口成章愈好。中國人寫英文,能寫到這個地步的就不多,你寫出來,外國人念下去象外國人寫,就不容易,所以難能可貴,就在這一點.中國人要寫英文,必先淘汰古人"做文章"的觀念,才能打穩正當的英文基礎.因此我們必須以口語入手 ,才能掌握個中竅門。

        大家要注意常用字及口語的用法;英文那個"有"字,當然有have,而口語卻是have got ( Have you got any money?) 老外這樣說,我們只好這樣寫! Forget about it(算了)!也是一種口語. You are telling me (我還得等你說)?也是一種口語. Not a chance (絕不會)也是一種口語。這四個單字got, forget, tell, chance都是極平常的字,而運用在口語中,卻是學好英文的最重要的部分!若是單求長字,生字,看起來文雅好聽的僻字,頭一步便走錯了.所以說善於靈活運用平常的字,是學習英文的不二法門。

      刪除
    3. 講話時,少用多音節的長字,多學那些常用的一個簡單的動詞(如get, go, set, run)加上前置詞如in, out, up, down.....的組合,千變萬化,口語裡最用得著。

      刪除
  6. 明知會接受訪問,Sammi Andy Wei Du 像未曾有準備過 。。。。。。姚明浸了幾年接受訪問才有板有眼,這是沒法躲!黃成智的是經典 。。。。還有 陳克勤 的 try our breast!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講起陳克勤,杜sir和華仔都把Blind 讀成 Brine。

      刪除
    2. 杜sir和華仔都仲話係中學雞嗟,陳克勤係中大"公共行政學碩士畢業"呀頂!

      刪除
    3. 陳生讀英文稿的表現有80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bPJKB7wMHQ
      明顯是「講英文」經驗淺,太緊張,大打折扣。

      刪除
    4. 我反而欣賞陳克勤,因為他說錯後肯承認自己英文不濟,會努力學習,之後他用英文不過不失,雖欠缺少少自信,但明顯進步不少,反而黃成智沒自省,以為自己講得好好,沒有進步,比陳克勤還差。

      刪除
    5. 黃生被譏笑有承認英文能力差,之後有無改善就不知道了。

      刪除
  7. the top example is god-damn old stuff, man? still being dragged out of archive for display, man?! no wonder why it is said that you think twice before saying anything in public, particularly in foreign language, man!!!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算很舊,只是一年多之前。

      刪除
  8. 此片係黃君自稱在台灣被黃郁文打後回港開記招。

    似有野欲言又止。又要威、又要戴頭盔!

    回覆刪除
  9. 我認同以上某網友說的,香港人不敢說英語,因為怕說錯會好"瘀"。語言是愈唔講愈唔敢講。

    Chris先生說到腦子要由中翻英,所以有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字,故說出來的英語結結巴巴。我覺得自己也是這樣,常常由中翻英,很想學習怎樣才能用英文思維講英文,請問Chris先生有沒有竅門呢?

    另外,我不覺得鄭秀文的英語說得好,當然若果和其他三位男氏比較,她是說得較好的。聽到她說"He always helps me a lot"的lot字有r音,並且我覺得她是想裝得自己講得fluent。一直覺得鄭秀文講說話的口音(廣東話)有點作狀。聲明本人挺喜歡鄭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錯很自然,尤其是對著鏡頭講話,又不是母語。
      所以我在文中講明,是計「通順」程度。
      我講的這套方法,是我從美國英語老針師對外國學的指導吸收過來的。

      刪除
    2. 我唔識,不過我覺得呢句有 D唔自然。

      He always helps me a lot => He would not help me a little?

      He always helps me, 或者
      He helps me a lot, 或者
      He always helps out a lot, help out (no object).

      班門弄斧,賣弄下啫。

      刪除
    3. always helps me a lot 是有點怪,同意不需那個always,不過對方是明白的。

      刪除
  10. 香港人較難開口講英文, 環境焗成的..
    教學方法都是問題吧 (ESL Learning method)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講得少,多唱英文歌也有幫助。

      刪除
  11. so bitching..anyway.. chinese cannot overcome the speaking in english unless they are BRIT...

    回覆刪除
  12. geez...no bitching on the missing "s" what's a shame to those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 useage of english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