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葉問打敗過西洋拳王嗎?

電影「葉問 2」講述葉問師公離開大陸到了香港,開創出在港的佛山詠春拳派的故事。甄子丹身手好,加上洪金寶的動作設計,武打場面精采,那是一定的了。

貫徹電影的主題是華洋衝突,中國功夫與西洋拳爭雄,高潮是葉問與傲慢辱華的西洋拳王在擂台上決戰,結果不問而知,當然是葉問以詠春拳克敵取勝。

電影講求娛樂性,常常與事實相去甚遠。到底葉問有沒有上過擂台,打敗過西洋拳王?

 
電影上集的結尾:葉問和日本人比武取勝,後來被冷槍所傷,帶著妻兒逃亡香港,時間是日本侵華的1930/40年代之交。

真實的葉問師公一直是留在大陸的,且是國民政府的便衣探員,到了1949年中共取得政權,他為了自身安全,一個人跑到香港,妻子和兩個兒子都沒有跟隨,與電影情節完全不同!葉問在香港另娶一女子,再生一子一女;原配的兩個兒子葉準和葉正,要到60年代才到香港和他團聚,之後開始學功夫。 

師公生於1893年,1949年到香港時,已經是56歲了。 為了謀生,1950年之後才開始試收徒弟,初時拜師的是一班飲食業、巴士公司的職工。他授武是利用一些唐樓的天台之類的臨時地方,沒有固定的武館。不過沒多久就收了幾個最得力的徒弟,如大師伯梁相(擅長「標指」)、駱耀(擅長「尋橋」)、徐尚田(擅長「小念頭」)、我的師傅黃淳樑(外號「講手王」)、張卓慶(在澳洲教軍警)、李小龍(還用介紹?)等等,後來發揚光大葉問一系的佛山詠春拳,從香港發展到全球,現在這一系的詠春門人,估計超過一百萬人。

師公教拳注重實戰的功效,不講「學武只是強身健體,切戒打架,要忍忍」的話,還鼓勵徒弟出去找人比武,活學活用----以下一段師徒對話,是彭錦發師叔親口告訴我的:

「發仔,你跟我學功夫,有無係出面同人打交?」
「無啊,師傅。」
「咁你去搵人打下至得架....」
「?」
「你唔去試下,點知道師傅收錢教你功夫,有無搵你笨柒 !」 

但是,從來未有聽過師公本人和別派的師傅比武,更未有聽過他上擂台打西洋拳手。彭錦發師叔憶述,有一次葉問聽到有人在香港教授阮奇山一系的「廣州詠春拳」,帶了他和幾個師兄弟踩上去該武館----不是「踢盤」,而是十分客氣自我介紹,互相耍幾招,友善觀摩一下,沒有打鬥場面。離開之後,葉問對徒弟說,剛才的那些詠春,和我教你們的有點不同,但也是正宗詠春。 

電影裡說新到香港開武館者,會受到本地拳館的排擠甚至挑戰,打不贏的要收檔。這情況我不敢說絕對沒有,但是電影或有誇大的成分。

50-60年代,香港到處都有不同門派的武館,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並不很計較;如果動不動便打一爛餐才可繼續授徒搵食,那還得了?

我認為師公不會貿然打擂台,因為在50年代他已經近六十歲,雖然功夫還在,但是一個人的體力,一定敵不過天然的衰退規律。我不會懷疑一個老師傅在生死相搏時,一招制敵甚至奪命的能力,但是上擂台打比賽,就完全是兩回事啦。

上擂台的「比賽」,和搏命不同,是鬥體型、體力、氣量的運動。職業拳賽,要分羽、蠅、輕、中、重量級,差幾磅便是另一級,不會同場比賽。

有經驗的拳手,會用頭幾個回合來試探對手,不會一埋牙便同你搏捶,先行遊鬥,一點一滴地點消耗你的體力。能否在拳賽之中獲勝,是要看爭取得點數,不被「擊倒」(Knock Out),和能夠捱到最後一個回合。看世界拳壇,鮮有可以到了40歲,還可以在擂台上,和比自己年輕十多歲的對手周旋的。

華人拳手之中,特別驍勇善戰的,是年輕時做過社團大佬保鑣,出生入死很多回,實戰經驗特別豐富的陳惠敏。他打敗過泰國拳手和香港陸軍鬼佬西洋拳手,還常常是第一回合的第三幾十秒把對手Knock Out式獲勝。陳惠敏到了三十多四十歲還能打擂台賽,可能是個例外中的例外。

以下是葉問真人錄影示範,詠春派的中級拳「尋橋」,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身材比較瘦小,打西洋拳例的擂台的話,恐怕會很吃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5 則留言:

  1. 請問為何葉問上半身看起來有點後仰?
    立身中正並非功夫絕對要點?

    回覆刪除
  2. 詠春窄馬收臀提肛的下盤,配合墜肩挺小腹的上半身,看起來是有點後仰,但不會做得過份。
    整個體態是像一條微曲的藤,蘊藏無窮彈力,並非刻意拗後的。

    回覆刪除
  3. 原來如此,多謝解釋

    回覆刪除
  4. Simon CHEUNG凌晨2:31

    請問一聲, 何解梁挺會變成眾矢之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他自我宣傳風頭勁。
      真正輩份也有爭議,他原本跟鄭北學詠春,然後又跟鄭北的師傅梁相,葉問臨死前幾年有又去請教下(有無正式拜師就不知道),但傳媒炒作,以訛傳訛,說他是「葉問關門弟子」,有些甚至說他是「詠春掌門」,引起很多同門不滿。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