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戒之在得

前文「移民故事:人算不如天算講述我的一位忘年交K先生的悲劇。

文章是四年前寫的,今時今日K先生依然健在,已是九十過外。我這幾年遇到他的場合,大多是老人護理人員陪他出來飲茶,可是見他狀況一次比一次差,初時拿手杖,後來要用步行架(香港人叫「三叉蘇」)慢行了,而且與他講話時,聽力和講話能力明顯衰退,且有失智的跡象。

最近聽那護理人員說,他中了風,進了老人院的High Care部。

記得我上一次見他,他對我說,他的CD收藏現在不聽了,叫我有空上他家隨便挑我喜歡的。不過我終歸沒有去拿,因為他還有一個兒子,時刻在覬覦他的財產,嘴在別人身上,我不願招人話柄。


老先生是樂迷,朋友都說我的CD多,比他遠遠不及。他的2000尺單位,廳、房、走廊、睡房、甚至廁所都CD架,我猜一定逾萬張;隨便講起一首古典樂曲,他都可以拿出幾個版本來比較試聽。還有一套20年前移民帶過來,時值幾十萬港元的頂級影音系統,McIntosh前後級,Wadia分體CD機,MB Quart喇叭.....

他喜歡購物、收藏精品,最令我垂涎的,是一套60年代,文革之前大陸發行的魯迅全集,幾十本精裝,乖乖,還連原裝的木書櫃的呢。

人的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跑到生命馬拉松的最後一段,怎樣處理自己的東西,見到喜歡的東西,還買不買?傷腦筋。

有人說,東西帶不走,剩下的錢也帶不走啊。見到喜歡的,應該爭取時間儘快買,能擁有一天就是一天。但是也可以這樣想:擁有它們的日子還有幾多?你生前當是寶,到頭來還是給不肖子孫當垃圾扔掉,或賤價賣掉。所以,不要再買東西了。

兩種講法,都有他們的道理。不過古人教訓,傾向第二個講法,認為年老了應該減少物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42 則留言:

  1. 這個不懂,老江未教過,man; 但“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就緊記住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應該是劉繼業老師教的吧?

      刪除
    2. ie, Chrisu San ne. certainly that was taught by late Kong San. Late Lau San just taught me Ch Hist in F5, man.

      刪除
  2. Raymond上午9:36

    到了小弟這個年紀,也開始減少購買CD或書了。聽CD,重聽以往買的,都可聽一段時間了。至於書,經典舊書,未認真看的,都是新書。現今擺在窗前看的書,很多年前買的了。

    如今買的,都是必需品。或相機、收音機、電視機等壞了,買新的取代。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有一套Shostakovich的十幾首交響樂,移民時買,以為來了澳洲時間多可以慢慢捱完的,這麼多年只是聽了一首。

      刪除
    2. Raymond下午2:14

      Shostakovich,我只喜歡第五,其餘都不易聽。

      刪除
    3. 只聽過#8,第3樂章爆棚一段。

      刪除
  3. 點樣將上半世積累的, 瀟灑地散去, 是人生的考驗
    下半世有野可散, 可見上天待你不薄, 散得其所便要智慧了

    香港的富豪, 平均水準不合格, 什麼賭王, 霍家之類令人搖頭, 小甜甜更是名節不保, 老人家叫這些做 " 冇褔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夠就是福,能施就更有福。
      有多多都好,整天想著不夠,還要更多的,就是身在福不知福,亦即無福。

      刪除
  4. Hi Chris,

    what does the third part of the sentence mean?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Thanks.

    Rosemary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來詮釋一下:
      「體力不濟(時日無多了)之時,就不要追求擁有更多的東西」。

      刪除
  5. 20年前,忽然悟覺:不可什麼都擁有,雖然自己極之喜歡音樂,盡量收集(購買)錄音帶唱碟等等。。。,現在買cd,除非做慈善。。。。買必需品便可。衣服也盡量少買。以前每次去香港都大量購買衣服,看來穿曬穿爛的衣服,死了便可。哈哈哈!

    兄長提及那套魯迅全集。我家也有,是去國的姐夫留下不少書籍的(全是五十、六十年代初大陸出版)。可是,這些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整套齊全的話,應該是天價之寶。

      刪除
    2. 可惜,都失掉了。時勢動盪。記得那是正體字版。 那時我還小,只翻翻看看,有不少是書信集。此外還有許多舊郵票,民初至大陸文革前發行的郵票都有,關金也有。如果保留至今,都成了大富翁!

      刪除
    3. 一個郵票都不得了。

      刪除
    4. 我姐夫現在香港生活,曾在港與他閒談時,他也提出那些郵票呢。 記得有一套大陸50年代的朱德毛澤東頭像的郵票,圖像簡單、黑白,類似木刻畫。(如果冇記錯)大陸文革發行的金魚、菊花組圖也有。郵票全都是完整一套。的確可惜失掉。

      關金,應該叫“關金券”,是民國時代的銀紙?年久了。。。。。

      刪除
    5. 改正:關金可能是俗稱。正式名稱為“ 金圓券”。記憶如此。

      刪除
  6. 其實簡單,你的喜好不應成為任何人的負累,包括生前死後。子孫沒責任好你所好,你的至愛,可以是他們眼中的垃圾,他們還要浪費精神貼錢請人攞走。做人要識趣,能自己搞掂的,還是趁早安排妥當,為兒孫減憂。

    看過一部電影,主角70+歲患上絕症,獲知只有一年命,他妻已不在,但兒孫滿堂(搬開住)。他用了三星期(老友幫手)時間把一切回憶(例如相片書信)等燒掉,把銀行法律文件只留最近一年的,跟著把一切瑣碎雜物衣服電器捐的捐,掉的掉,只留必須及幾件最好的(留給兒孫)。跟著他去立遺囑,然後去揀棺材。然後他列了一個所謂的 bucket list, 跟著召所有兒女回來告知一切。。。影片非常平淡,一個老人平靜安排一切,樂觀積極中帶淡淡生離死別哀愁,是部難得的好電影。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以前讀英國文學 Brideshead Revisited (數章),印象深刻的是一段撰寫一個老人臨死前才信基督。我對一個英國朋友說及此。他說,大部分人在人生末路時都如此。(自己對基督教等等認識不深)反而他提示,這作品的英文水準極高。 一直至今都沒讀。據說在英國有拍成電視劇,倒想找了看看。

      刪除
    2. 英國人的宗教是 Church of England, 基本上是天主教,而好似 Lord Marchmain 臨斷氣才「信」(made a last act of will),咁咪好著數?我就質疑是基於恐懼多過真誠啦。。。別忘了,基督教(天主教)只是世上五大宗教之一。

      英國描述「上流」社會恩恩怨怨之文學,非我杯茶。

      刪除
    3. Brideshead Revisited 當年在香港略看過,中文名譯得好:「故園風雨後」。
      移民外國的華人基督教徒很熱心,聽到有人重病不久人世,便會蜂擁湧而上,又探病又送湯水,在病床邊為你祈禱,時機成熟就找牧師來硬銷,許多人本推半就的「被信教」。
      我都認識幾個是如此。

      刪除
    4. Nth 匿名上午11:30

      「臨終傅油」或 「病人傅油」 或 臨死至信教 的 "效用",是代代相傳,曲解了「新約聖經」的後果 。(唔接受的"神學"學生,睇怕會畢業唔到,做唔成牧師、神父。而牧師、神父唔接受,怕且會被踢出"教"。(關於 "審判",) 其真正解說在「啟示錄」。)

      但人有真心改過,總是好事。

      刪除
    5. 謝Chris 兄提及"故園風雨後"這譯名. 確是譯得好. 小弟也準備寫一些故土revisited 的東東.

      在文學中, 臨死前受牧師祈禱的情節,還有法國作家Albert Camus 的 "Étranger " 也寫得十分好, 印象深刻. 當然能看原著法文的最好.

      刪除
    6. 我年少時,讀天主教的「要理問答」,說有「上等痛悔」和「下等痛悔」,後者需神父施洗,前者則不需要,就可以獲赦罪上天堂。
      又云危急時候,就算是非神職人員,也可以擔任施洗。

      刪除
    7. 卡繆的「異鄉人」,我中六時慕名讀了一遍英譯本,放下至今沒有重溫。

      刪除
    8. Nth 匿名晚上7:01

      於上帝眼中,應沒有「上等痛悔」和「下等痛悔」,祇有「真心痛悔」。

      >> "獲赦罪上天堂"

      根據四福音書,天堂在人間。& 人若相信上帝和悔改,便永不見死 (spiritually)。

      >> 非神職人員,也可以擔任施洗。

      人若真心悔過,自己也可以為自己施洗... -> for example, when was stranded in deserted island alone and was dying... & if one could still have 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to perform "施洗" 。

      But then, "施洗" is only a ritual which is not really needed after 新約 -> for example, still-birth Babies. It was a bridge from 舊約 to 新約。

      落地獄云云... 既然天堂在人間,地獄也在人間 (... at least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若人不在上帝懷中,已等同在地獄。

      刪除
    9. 我認識《異鄉人》也是先讀英譯本。也許那時父親剛去世,和作者在開始部分所描述的文字有共鳴。 此外,作者描述主角人物葬禮後返回家,在騎樓望出街上的情景。也引起我的感受。因為年少時,黃昏時分我們也有依在騎樓欄干望街和行人的習慣! 後來讀法文《異鄉人》,感受就更深了。至今仍然是隨我帶有的”至愛“書籍。 對學法語的新人,我還極力推薦閱讀的書籍之一。因為文句短,複雜句不多,但語言表達一流。

      刪除
  7. 佛說:滿了,就放不下了。。。這「滿」意思,就看禪悟了。

    回覆刪除
  8. 所說的影片,上半段說老人如何安排一切(用了一個月時間),下半段電影(老人十一個月的人生)說老人如何無物質牽掛去感受生命。。。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電影名字?

      刪除
    2. 唔記得電影名字,是 channel surfing 時偶遇的,片是美國片,我估是 made for TV 的 independent film. 我個人喜歡有話就直說的電影,所以此種平鋪直述的劇情最啱我,我冇藝術細胞,不喜歡賴藝術手法。。。

      例如 The Story of Pi,這麼多 metaphors / allegories, 看得人真累。。。

      刪除
    3. 我只能說,白描和隱晦的作品,各有各好。
      所以我愛白居易,又愛李商隱。

      刪除
  9. Chris兄,

    那位老先生遭遇確令人感觸,唉,世事多煩憂!

    講開如何處理身外物,真係一大困擾;心諗假設能做到家徒四壁,兩袖清風但又不需憂柴憂米兼無瓦遮頭,咁唔知算唔算幾高景界。

    一想到自己屋企好似打緊大風既狗竇咁,就知自己係一個徹底失敗既物質奴隸兼懶人一隻。

    回覆刪除
    回覆
    1. 龍床都唔似狗竇----咁舒服,老兄不用自卑。

      刪除
  10. 『垂涎的一套60年代文革之前大陸發行的魯迅全集幾十本精裝乖乖還連原裝的木書櫃的呢。』

    就算攞到兄台未夠六十魯迅全集幾十本應該在有生之年可以讀完但到時又誰來接受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不是魯迅迷,就算他主動送了給我,都是過下收藏癮,向極少數識貨的朋友展示下。
      30年後我還有命,善後的問題轉到我身上了。

      刪除
  11. 到退休之年,雖然不用搬遷,但亦是時候想想如何處理身外物,有價值和可再用的,我會捐給慈善團體。
    另我+分佩服我的一位同事,由近三千呎宿舍搬往不足/約千呎地方時,將全屋百分之七八十的傢俬、衣物、玩具、音響和電器等捐出去或丟掉,而往後亦十分簡潔,沒有多餘的東西。

    回覆刪除
    回覆
    1. 3000變1000尺,雜物不送掉就要租倉放了

      刪除
    2. 澳洲的住宅屋亦二三千呎,哈哈!相信Chris 兄日後要處理雜物時都會很頭痛,到時可在博文談談處理方法。

      刪除
    3. 無頭痛,一車送去慈善機關即可,只是下決定難。

      刪除
  12. [人算不如天算]所言真實不虚. 曼德拉生而坦蕩始能福澤國民.

    回覆刪除
  13. 有時利人即是利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