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的報紙有用「解話」與「解畫 」形容某人解釋某些事情,例如:
明報的「美就奧巴馬向日皇鞠躬解話」(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1117/4/f7if.html)
星島日報的「衞蘭為同性曖昧關係解畫」(http://hk.music.yahoo.com/magazine-news-article.html?uid=703322)
「解話」應該是「解畫」之誤,是現在的年輕記者,不知道其出處之故了。
20世紀初的默片時代,中國和香港的戲院有聘請專人,現場向觀眾繪影繪聲的講述劇情,他們自由發揮,天馬行空,加鹽加醋,引人入勝;後來有聲片取代默片,初期一些外國片還是需要這些香港俗稱的「解畫佬」,幫助觀眾了解劇情。
我們最熟悉的默片作品,差利的「摩登時代」:
「解畫」慢慢便成為香港日常用語「解釋」的調侃說法了,好像有些人明明不是在說球賽,也會把「開始」做某件事說成「開波」(開球)的。
把電影叫做「映畫」,其實是把日文漢字拿來中文使用,日文「映畫」發音是Eiga,以前日本譯外語很多時是用漢字意譯的,中國在輸入外國文化時因利成便,就直接挪用日文。
另一個例子是「電話」(Telephone),中國最初也有音譯成「德律風」的,卒之被日文漢字的「電話」(Denwa)取代了。
現在日本譯外來語,很少用漢字意譯,大多是用片假名字母作音譯的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