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個手機,還要一年半載便換新的,去到哪裡打到哪裡,很難想像50年前的香港,家中有一具電話是怎樣風光的事了。
那時電話線網絡不足, 大多是供應給商戶,住宅有電話的很不容易,因為根本不夠線。全香港的電話都是五個號碼的,你想想當時最多有多少具?一定是十萬以下了。
很多人都嫌電話費貴,就算你肯付,申請一個住宅電話,等一兩年是等閒事。
也許是電話公司嫌生意太好,連申請表格都不設,更不用談像現在打個電話去搞惦了。申請電話,要寫信的呢!
最 無稽的是中文信不受理,一定要用英文信。當時懂英文的人很少,要去一些專門幫人寫信的「寫信佬」,幾塊錢打一封信。油麻地戲院旁就有一條巷,裡面有十幾 檔。家父做家庭手工業,有個電話方便很多,於是找寫信佬寫了一封申請信,是大約1963年左右,我開始在學校唸英文,拿那封信看看,還記得開頭是:
"Dear Sir, I beg to inform you that ...."
是超老派的怪雞英文!
等了一年,終於收到通知,某月某日來安裝了,全家都很興奮。當日技工來到,要從樓下拉線上四樓的呢。電話裝好之後不是馬上通,用戶要「識做」給與茶錢打賞,一兩個鐘頭之後就會通,否則等一兩日也不出奇。到我家有電話的60年代中期,電話是六個號碼的了。
長途電話不能直撥,要打電話到電話公司由接線生代接,還不是即時接通,要等他們接通後回電。
之前我家要用電話,就要到樓下的士多借用;用得多不好意思,就付費「搭電話」,由地下拉一條繩上四樓綁著一個鐘,有人打電話來士多的人會拉鐘,我們就飛快連滾帶爬跑落去聽,月費每月10元。
除著住宅電話日益普及,一些「週邊服務」應運而生:上門抹電話。專人一星期來一次,用油或蠟水把電話抹得光亮如鏡,又扭開話筒,放一粒香精在裡面,讓你講電話時有雙重享受,一個月收幾元。
香港電話越來越多,6個字旋即不夠用,於是香港島電話要加一個5在前面,九龍的要加3字,成為7個字,到改為8個字的時候,全人類都加個2字在前面。現在我香港老家的電話,和40年前我的小學畢業紀念冊上的一樣,只不過是6個字之前加上 「2 3」兩個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