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
以前的人,壽命不長。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說自己:「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韓愈死時才56歲,與他齊名的柳宗元更短命,死時僅48。大家熟悉的大詩人李白、杜甫也是不超過65歲,難怪要說人生七十古來稀。
今時今日,華裔人士的平均年齡,肯定超過70歲,女人還要多幾年,活到80過外的一點都不出奇。審慎地樂觀,就希望自己活到75吧,之後有多少年也好,當是上天的額外獎賞好了。
人生最好是有些計劃,我一向的想法,是把75除以3,把一生分成三個階段,每個是25年。
0~25歲:這段我稱之為「成長幸福期」。人呱呱墮地,受著父母的保護培育;80年代在中、港、台出生的人,父母或因戰後和平穩步發展,或因國家改革開放,或因著種種優勢,財力都有相當,厲行節育的 環境下,子女一個起兩個止,負擔不太重,對子女如珠如寶,正規教育、補習、課外興趣、消閒玩具、旅遊節目、零用錢,樣樣不缺。這個階段是一生人最幸福的, 別的都不用管,讀好書就行,到了25歲,大概是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時候,開始最重要的中段了。
26~50歲:這段我稱之為「搏殺期」。人要離開父母,獨力打天下。一生人食粥食飯,就靠這25年,假如這25年一事無成,50歲之後發力追上的機會很低。這段時間要憑自己的學識、潛能和努力,把幾件最重要的事情搞定:
1. 經濟實力
2. 美滿婚姻
3. 安樂家居
4. 養兒育女
這四樣事情的成功與否,又是互為因果的。
51-75歲:假如你的上一階段做得好,這個階段是你的「收成期」,你的人生就美滿了。人的天職已經交足貨,剩下的時間可以補回以前想做有沒時間做的東西。這個年齡不算太老,體力、視力、精神都還好,可以好好地享受。試想,如果要捱到六十幾歲才「甩身」的----例如供滿樓房按揭,子女才大學畢業---那時真是「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食又唔食得,遊埠坐飛機腰骨痛,坐旅遊車打瞌睡,那有有甚麼意思呢?
所以是老生常談了,人年輕時要生性一點,不要大花筒亂花費,儲一筆首期,儘快開始供你第一間樓。建立第一個100萬元的資產是最難的,有了這個底,跟著的第二、三個100萬便容易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