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色香味之外

講了三天的哲學,今日來點輕鬆的。

評論食物的優劣,有所謂「色」、「香」、「味」的標準 ,我想應該加上一個「溫」:適當的溫度,才可以把香和味發揮到極致。

譬如糖水--西米露、紅豆沙之類,可以冰凍得牙關打戰,也可以是熱騰騰得燙口,各擅勝場,就是不能溫吞吞----總之是不對勁,十分難吃!

廣東人的烹飪,講究「鑊氣」,蒸魚要剛剛熟,白切雞、炒牛肉要剛剛熟,青菜不能炒得太生,太生的菜,香味出不了來,但也不能炒熟到發黃;如何恰到好處,就是廚師的功夫。

惟獨菜式做得多好,由廚房拿到食客的桌上之間的一段,有時就出是了錯----上桌時的菜不夠熱!

酒樓的所謂「蒸魚」,很多時是用大滾水泡熟上碟,如果那隻碟是大又厚,還是冷冰冰的,會吸掉不少熱能。傳菜的員工手腳慢了一點,擱在那裡幾分鐘才捧上桌的話,整條魚煙都無一陣,味道大打折扣,糟塌了啦。

我在一些餐館吃過甚麼「煲仔菜」,一摸那個煲,冰冷的,馬上知道是用鑊煮熟,放入瓦煲上桌的;沒有燒紅的瓦煲保溫,哪有冬天吃「煲仔菜」的風味,真倒胃口!

稍為講究一點的西人餐館,都會有特別裝置把一疊待用的空碟熱著,我們且慢說中國菜天下無敵,不能不佩服西餐的細心。

我自己在家下廚,熱菜上碟之前,一定先用大熱水把碟淋熱的。

同時,我會儘量利用煮食爐上的四個爐頭,另加手提的電爐兩個,務求就算要弄幾個人的菜,也可以幾道菜同時做好上碟-----這當然要事先計劃,每道菜需要烹調的時間了。

燉食物和煲老火湯,當然是早幾個鐘頭做,到火候差不多了,便放在一邊用微火保溫。炒的食物,在埋位前幾分鐘才下鑊,嘩啦一聲,即炒現食。

蒸的食物嘛,通常我會押到最後。埋位之後,開始飲湯和盛飯了,沸水下鍋,才加上蓋子蒸,調較好計時鐘,若干分鐘之後「叮」的一聲,包保不會顧住吃忘記了。如果需要上碟時用沸油淋的話,同時用極慢火把油預備,蒸的食物時間夠了,沸油也差不多熱到起煙 ,一淋下去,「嗤」的一聲,鋪面的蔥、辣椒、醬油等等特別香,食物質素登時升了一級!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