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

在今年成立的「香港粵語片研究會」,經過了幾個月,網站(http://www.ccsahk.com/)已上載了多篇文章,舊粵語片的擁躉不要錯過了!

成立這個會的旨趣,看以下這篇文章可以清楚知道:

粵語片研究 重新出發

說起來也是光影促成的緣份。今年初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中聯電影」回顧展中,有機會認識了舒琪、何思穎、馮慶強等朋友。觀 影後互相交流時,大家不禁覺得粵語片的成就,實在有重新評估的必要。既然如此,何不連結同好,讓更多人認識粵語片的價值呢?於是,經過數月的籌備,「香港 粵語片研究會」(下稱「研究會」)正式成立,並舉辦了馬拉松式的「中聯電影座談會」作為創會活動。

在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的今天,當人們以追逐潮流為尚,早已不當電影是一回事(連電影公司也 宣布不再提供菲林拷貝)的時候,重新高舉粵語片的旗幟,究竟還能引起多大迴響呢?坦白說,我最初對此也有一點懷疑和擔心。直到遇上幾位年輕的大專生(其中 有的亦是「研究會」的發起人),得知他們受《父母心》、《春殘夢斷》的感動而一看再看,又會在深宵時分追看電視重播的粵語片,那份熱誠令我相信之前是過慮 了。只要是好電影,粵語片一樣可以有着超越時代的動人魅力,叫人怎捨得眼巴巴讓它繼續被冷落、遺棄在黑暗的角落呢?

令人振奮的是,「研究會」的宗旨得到廣泛的認同,陳志華、黃淑嫻、吳國坤、陳智德、也斯、余少華、蒲鋒、盧子英、馮家明等多位學者、文化人更願意加 入「研究會」,一起參與推動粵語片的研究及推廣工作。在座談會上,他們亦毫不保留地道出對粵語片的熱愛,好像動畫人盧子英原來是粵語片的「超級擁躉」,多 年來從電視錄影的粵語片,便有超過六百部呢!

至於粵語片童星出身的馮寶寶與阮兆輝當天到場支持,更是對我們絕大的鼓舞,特別是前者從馬來西亞遠道而來,坐足全場(別忘了是馬拉松式座談),着實是有心人。

我們由中聯電影出發,開展對粵語片的研究,除了是回應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專題展外,其實也有一定的代表性。畢竟二十一位影人為了「鞏固和提高粵片的藝 術水平」(吳楚帆語),合股成立中聯,那份藝術追求與道德力量已經值得高度致敬。而且,從導演、編劇、演員,到其他幕後製作人員,中聯幾乎囊括了上世紀 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粵語片精英,佳作迭出,極一時之盛,也為粵語片以至香港電影歷史,寫下了極其重要的一頁。

可是,過去我們提起中聯,往往僅止於反封建禮教的《家》、《春》、《秋》,又或者是刻畫低下階層的寫實作品《危樓春曉》。今次有機會較全面、較有系統地檢視的時候,方發現中聯所包含的範疇,比印象(或想像)中要宏大和複雜得多,當中還有很多地方值得仔細探討。

好像吳回、珠璣兩大導演從影多年,作品數以百計,但一直以來竟然沒有一篇相關的專論(中聯另一位主要導演王鏗更是寂寂無聞)!又如佈景、燈光,都是 電影製作的重要部分,中聯在這方面更是十分認真,屢有出色的表現。這些向來被忽略的環節,在今次的座談會上都得到講者們的注視。雖然礙於時間有限,各人未 必能夠作出深入的分析,但多少已經展現出中聯以及粵語片研究的豐富面貌。

粵語片其實是本土文化的一大寶藏,文藝、神怪、戲曲、懸疑、喜劇、武俠、功夫……片種繁多,產量更是多得驚人,與此相比,我們現時所知的實在太少 了。這一方面固然是影像及文字資料殘缺不全所致(中聯的資料相對較完整,起碼全部四十四部出品連同官方刊物《中聯畫報》皆能找到),但更嚴重的問題是,我 們長期以來對粵語片明顯存有漠視和誤解,以為所有粵語片都是俗不可耐、質素低劣,不值一看。當誤解逐漸加深,甚至成為「定論」時,未曾接觸粵語片的年輕一 代,自然更加不懂得珍惜了。

最為諷刺的是,這些誤解有時偏偏是從電影、電視等媒體傳播開去的。影評人馮家明在演講中,就播放了一段1993年陳可辛、李志毅導演的賣座片《新難 兄難弟》,說明大眾眼中粵語片的形象有多膚淺。在這部懷舊電影中,一眾角色雖然叫張活游、紫羅蓮,然而空有其名,形神毫不相似,主角楚帆(梁家輝飾)開口 閉口就是《危樓春曉》的名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到了去年的《李小龍》,萬梓良客串的吳楚帆,又是對少年李小龍說着同一番話。銀幕上的吳楚帆,難道就 只得《危樓春曉》裏義薄雲天的威哥嗎?

就以中聯作品論,吳楚帆便演活了軟弱的大哥(《家》、《紫薇園的秋天》)、忠直好人(《路》、《海》)、落魄的失敗者(《天長地久》、《人倫》)、 爛賭鬼(《苦海明燈》)、癮君子(《毒手》)、江湖大佬(《血染黃金》)、陰險冷血的兇徒(《鬼屋疑雲》、《血紙人》)等,可謂戲路縱橫。但是,如今我們 卻將「華南影帝」淪為缺乏血肉的「金句王」,正如馮家明所言,這樣美其名的「致敬」,不就是一種剝削嗎?

近年,隨着中港融合,在內地的強勢影響下(放諸電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普通話發音的合拍電影大行其道),有人驚覺本土文化正在不斷褪色,甚至由此連 繫到城市形象低落的問題。其實,要令本土文化重新煥發光彩,傳承和總結過去經驗至為重要。粵語片所蘊含的生命力與價值,正是我城寶貴的資產。倘若我們今天 仍然棄如敝屣,不就是白白辜負了前人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嗎?每念及此,縱使前路是何等曲折艱辛,也值得我們走下去的。(http://www.ccsahk.com/?p=630)

該會也有Facebook網頁,我請大家也去登記做個Friend,結交同道中人,第一時間知道最新的話題和參與討論: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CCSAHK/



9 則留言:

  1. "近年,隨着中港融合,在內地的強勢影響下(放諸電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普通話發音的合拍電影大行其道),有人驚覺本土文化正在不斷褪色,甚至由此連 繫到城市形象低落的問題。"

    呢句講得好!

    以前細個最怕睇粵語殘片,劇情又老套、又悶,後來大個先識野,先知係寶!

    我已經join 左佢地個facebook。得閒上去交流下!

    回覆刪除
  2. 星爺的「長江七號」是他最失敗之作!

    回覆刪除
  3. 但係我聽過好幾個人話D阿媽輩好鍾意,我個人就麻麻。好明白佢係想轉型,但似乎未成功,要睇下套點,再唔得就好似占基利咁,擺脫唔到個喜劇包袱。

    回覆刪除
  4. 有黃韻詩演出的新黑玫瑰對黑玫瑰好好睇架! ^^

    回覆刪除
  5. 我以前讀書時,也經常星期天早上9點幾看粵語殘片。

    回覆刪除
  6. Yani,
    該片已是My Favourites 之一。

    回覆刪除
  7. 五珍,
    我則是深宵較錄影機錄下的。

    回覆刪除
  8. Raymond下午3:55

    我是看粵語片大的!

    回覆刪除
  9. 以前嫌老土,今日知係寶。

    回覆刪除